學佛的人在接受三皈依的時候,都會念到「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這幾句話。其中的「兩足尊」,是對佛陀的尊稱,意思是佛的福和慧都是最圓滿的,是告訴我們學佛要福慧雙修,光有福報沒有智慧不行,光有智慧沒有福報也不行。所以,作為學佛弟子,不僅要開智慧,福報也是要積極去修的。那怎樣才能積累福報呢?做到以下三點,福報必然越來越多。
一,惜福。
想福報越來越多,首先要懂得惜福。惜福跟我們平常說的「摳門」、「小氣」不一樣,惜福不是為了貪財,而是珍惜眼前的福報,不隨便浪費。這就好比自行車輪胎,要想打足氣,首先要看一下是不是有沒有地方扎胎,如果這邊打氣,那邊漏氣,輪胎就永遠也鼓不起來。必須先把漏氣的地方堵住了,再打氣才能越打越多,這個惜福,就等於是堵漏了。
古人常常給我們講:「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我們吃的每一粒飯,每一件衣服,消費的每一樣東西,都是來自於他人的辛勤勞作,我們要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有人可能認為,錢是我自己賺得,想怎麼花就怎麼花。其實無論是花個人的還是公家的錢,無論是你請客還是別人請客,只要是你消費了,那消耗的就是你的福報,農村老人常說:「人一輩子吃多少米,都是有數的」,你消耗一點,你的福報就會少一點。所以,只有懂得惜福的人,才能留住福報。
二,知福。
在現實社會中,很多年輕人總是怨天尤人,甚至抱怨父母,嫌棄父母無能,沒有錢給他買房子,沒有權力幫他找好的工作,總是跟別人攀比、跟風,總覺得全世界都對不起他,其實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知道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只有吃過苦的人,才會懂得知足。母親19歲那年,姥娘去世,姥爺精神失常,母親帶著兩個弟弟兩個妹妹,擔起了養家餬口的重擔,吃盡了苦頭。所以現在到了老年,越活越快樂,越活越知足,每天就是簡簡單單的粗茶淡飯,什麼零食、營養品、奶粉了等等都不要,衣服一穿就是十年二十年,還都是自己做的,從來也不用買。想給母親花點錢孝敬一下,都是很讓人頭疼的一件事,因為母親真的是做到無欲無求了,太好養了,但她吃啥啥香,身體倍棒,每天高高興興,很開心,做子女的還能有啥要求呢?所以說知福的人,才是真正的有福;不知福,怨天尤人,就是在折福。
三,培福。
《法句經》中講:「莫輕小善,以為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小善不積,無以成聖。」
一個人的福報,要一點一滴的積累,不能眼高手低,好高騖遠。要想培福,就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諸惡莫作,諸善奉行,敦倫盡分,閑邪存誠。
佛說父母是世間最大的福田,孝敬父母,就是在為自己培福。淨業三福的頭一條,就是孝養父母,這是修行的基礎,這個做不到,其他的就都是空中樓閣了,怎麼修也沒有用。如果放著家裡父母無人照管,自己卻去寺廟燒香拜佛求保佑,去外面做義工、做慈善求福報,那就是捨近求遠,不是培福而是消福了。
所以,這三點都要做到,懂得惜福、知福、培福了,福報才會增長,才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