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臨海憑風
此次到北京,除了計劃在天安門廣場過國慶節,就是要去什剎海一遊,其原因就是前不久看了央視第一套黃金時間播放的電視連續劇《什剎海》。感覺不錯,那裡的人,那裡的生活環境,那裡的小吃,那裡的一切讓我嚮往。
乘坐2號線遊覽觀光車返回前門後,就乘車趕往什剎海了。其實,什剎海也曾經去過,只是沒看電視劇前沒什麼印象。電視劇《什剎海》說的是住在什剎海的廚師莊老爺子,因為廚藝高超娶了一位格格,生了三個兒子和一個姑娘,發生於什剎海駐地悲歡離合的故事,一直誘惑著我。
秋日的什剎海,天高雲淡,溫度暖暖的,風平浪靜,垂柳垂落於海面,格外的寧靜。每一天生活在什剎海的人依然按部就班地生活著,不因域外絡繹不絕的來人觀光而受幹擾。我們到達的時候,已經看到有廣東省的幾個旅遊團正在遊覽了。
由於我們早就預購了今晚的返程火車票,因此早晨出來的時候就已經退了賓館,這樣就不得不背包羅傘地逛景點了。在什剎海邊找了個製作棉花糖的小店把東西放了那裡,於是就活動起來,最後以買東西作為補償。
不知你到了北京,是否有些疑問,為什麼北京的湖泊都叫海?原來皇家在園林營建時追求東海三仙山的格局,以湖泊喻東海。最典型的莫過於曾為皇家園林的北海 和中南海。之所以被稱為海,與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對皇家的影響有重大關係。北海和中南海的水域和島嶼,有相當一部分是挖湖堆土而成。在歷代皇家園林的營建過程中,水域與島嶼的布局集中體現了刻意模仿「瑤池三仙山」的意境。還有一個原因,元朝的蒙古族以「海」的稱呼表示對水域的珍惜。以「海」命名湖泊、河流甚至水潭,什剎海、後海和積水潭合稱為「後三海」,是因為進入北京統治中國的元朝蒙古族曾生活在水源稀缺的蒙古高原,為了表示對新建的元大都城內水源的珍視,便用一片汪洋的「海」來稱呼並非一片汪洋的水域。什剎海原是一片大水潭,遼代和金代稱其為積水潭,到了元代,蒙古族就將它稱為「海子」。一些以「海」命名的湖泊、河流和水潭,其稱呼一代一代地流傳至今,所以北京有不少湖 泊、河流甚至水潭就冠名為「海」。了解了這些就不再神秘,湖泊我們家跟前也有,只是這裡稱呼「海」罷了。
什剎海,是北京歷史文化旅遊風景區,位於市中心城區西城區,毗鄰北京城中軸線。水域面積大,與中南海水域一脈相連,是北京內城唯一一處具有開闊水面的開放型景區,也是北京城內面積最大、風貌保存最完整的一片歷史街區。什剎海包括前海、後海和西海(又稱積水潭)三個水域及臨近地區,與"前三海"相呼應,俗稱"後三海"。什剎海也寫作"十剎海",四周原有十座佛寺,故有此稱。清代起就成為遊樂消夏之所,為燕京勝景之一。隨著遊客的增多,這裡逐漸出現了一些古文化商店、小吃街和酒吧等,因此,也成為了京城文化街之一。
遊什剎海把握兩點,一是水,水是什剎海的靈魂。曾作為京杭大運河北方終點的什剎海,正在結合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進程,啟動大運河北端海潮庵、什剎海寺等文物建築的騰退和保護利用工作。重新挖掘出來的古蹟逐漸增多,再加上此前已經修繕、騰退的恭王府府邸、火德真君廟、廣福觀、德勝橋、匯通祠、郭守敬紀念館等,什剎海越來越像一個開放的文物大觀園。
再就是四合院是北京市的符號。走進什剎海,會感到這一符號尤其凸顯。在它的核心保護區——大小金絲套,有一片保存完整的四合院。有人預言,未來大小金絲套將建成北京四合院民俗博覽館,將四合院中蘊含的京味文化,挖掘、整理、展示出來,讓人們來到這裡,能夠遍覽整個京城四合院的魅力。
於是,圍著什剎海看了她的水,又走進了四合院,近距離了解了風土人情,品嘗了小吃,真是不虛此行。輕鬆加愉快,這就是旅遊。
2020、10、28
原創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感謝瀏覽,感謝關注,歡迎留言討論,我們一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