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大美之《國山碑》

2020-12-11 小篆大美

公元276年,日薄西山的東吳又遭受了一次地震。

東吳的末代皇帝孫皓想再次為自己奄奄一息的政權續續命。

為什麼說再次?

因為不久前,皇帝剛剛立了《天發神讖碑》,改年號為「天璽」。

這次他要祭天封禪,再「努力」一把!

以前的皇帝封禪都是在泰山,

可是泰山不歸孫皇帝管轄。

於是宜興(古稱陽羨)的離墨山被封為國山,

——《封禪國山碑》(又稱《國山碑》)也由此誕生!

國山碑

《國山碑》的碑石較為奇特,高八尺,體橢圓,象個糧囤。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謂:以其石圓八出形如米廩雲。

所以此碑又俗呼為「囤碑」。

碑文長達一千餘言,羅列祥瑞一百二十多種,如麟、鳳、龍、青猊、白虎、丹鸞、彩鳳、白兔、白鯉、玉羊、玉鳩等。

《國山碑》雖然是一通愚弄人民、為封建帝王歌功頌德的刻石,

但卻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地震記錄碑;

也是最早的封禪碑;

其書法價值更是無比珍貴!

後人稱其為:江南第一碑!

與《天發神讖碑》並稱為東吳「雙妙」!

八十年代,《國山碑》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山碑保護標識

小篆從秦進入兩漢,逐漸被隸書取代,兩漢碑刻雖多,但以隸書居多。

到了三國時代,由於魏國曹操反對立碑,甚至推倒了秦始皇的《嶧山碑》;

蜀國諸葛亮治國務實,不屑為歌功頌德而勒石做碑;

小篆碑更是只有東吳「雙妙」碩果僅存,故尤顯《望國山》之珍貴。

只是飽經滄桑的《國山碑》經歷了1700餘年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早已傷痕累累!

如今的《國山碑》,可辨之字僅餘一角,其餘只能通過拓本了解。

《國山碑》拓本局部

《國山碑》的線條有秦篆遺風,遒勁有力,曲折婉轉,

但是在垂筆處,時有「懸針篆」線條:

如圖中的「九」字、「宮」字……

雖然並稱「雙妙」,但是《國山碑》與《天發神讖碑》風格迥異!

《天發神讖碑》的橫畫多為「折刀頭」式的方起筆,斬釘截鐵;

垂筆幾乎處處「懸針」,鋒芒畢露!

而《國山碑》用筆多為「圓起圓收」,垂畫處才有「懸針」式收筆。

奇怪的是,二者的「懸針」式收筆,卻高度相似,如:

兩碑中的「天」字左右兩處垂筆,

不僅「懸針」式收筆相同,

弧度也一致,都是「束腰」式。

不知是當時「懸針篆」的範式單一,

還是真如學者爭議的那樣,兩碑同為蘇建所篆。

《天發神讖碑》拓本局部

其次,在結字上,《國山碑》較「圓」,而《天發神讖碑》偏「方」。

結字寬博是漢篆的典型特徵,而如《天發神讖碑》做得如此陡峭險峻、稜角分明的則極為罕見。

而《國山碑》相對就柔和多了,與《袁安碑》頗為相似。

但是,相比《袁安碑》的婉轉,《國山碑》多了一些稜角;

而相比《天發神讖碑》的險峻,《國山碑》有多了一絲柔和。

《袁安碑》局部

《國山碑》用筆圓轉,線條遒勁,體勢寬博,風格古樸雄渾,很好的繼承了秦篆漢篆的優點。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稱其「渾勁無倫」。

楊守敬《平碑記》云:「秦漢篆書,自《琅邢臺》、《嵩山石闕》數碑而外,罕有存者,惟此虧巍然無恙,雖漫漶之餘,尚存數百字。玩其筆法,即未必追蹤秦相,亦斷非後代所及。」

魯迅抄寫《國山碑》局部

此外,《國山碑》的碑文中,採用了不少古籀文,上圖為魯迅用小篆抄寫《國山碑》。(魯迅先生的書法也是666!)

圖中標記的「亖」(四)字,還有諸如:中「玉」皆作「王」、「一」皆書作「弌」、「七」書作「桼」等。

雖然這些寫法均未超出許慎的《說文解字》的古籀文寫法,

但是從上述分析,我們大致可推測:《國山碑》更多的是傳承,而《天發神讖碑》更希望創新

所以後世有人認為「《國山碑》的上承周秦篆書遺韻」也並非空穴來風。

清代李國宋《望國山》詩云:紫宮秘記金函冊,青峰殘碑石鼓文。

《國山碑》繼承秦篆的古樸、漢篆的雄渾,但是又不完全按部就班,墨守成規。

在用筆上,「玉筯篆」「懸針篆」相互交織,自然而又不乏誇張;

線條圓勁渾厚而又不乏險峻挺拔,

結字奇詭而不失法度,

風格古樸而不失秀逸瀟灑。

僅僅四年後,東吳滅亡,《國山碑》隨之被遺棄於荒野,

八百年後,蘇東坡路過此地,寫下了《念奴嬌——陽羨國山碑懷古》:

離墨山上,望煙寺茫茫,悄然神物。

僧指孫吳封禪處,漫說銀象玉璧,紫氣黃蓋。

一壑雲樹,杳杳歸啼血。

周郎應嘆,枉煞江東豪傑。

天公無意作弄,昏遺慵兒,說甚靈異發。

猶恐仲謀適還在,也難逃此湮滅。

野嶺荊蠻,千古風雨,蛻落少年發。

鴉驚暮鍾,策筇尋徑踏月。

又過了六百年,《國山碑》的書法價值才被清代的小篆大家所發掘,

如鄧石如曾說:餘初以少溫為歸,久而審其利病,於是以《國山石刻》《天發神讖文》《三公山碑》作其氣……

真正的藝術(家),註定要承受更多的磨難!

大江東去,浪淘金,千古風流人物!

註:圖片均來自網絡,侵權刪!

相關焦點

  • 小篆大美之泰山刻石
    小篆大美之泰山刻石公元前221年,的秦始皇橫掃六國,統一天下。為了表揚自己的雄才大略,先後在嶧山、泰山、琅琊臺、芝罘、東觀、碣石、會稽立刻石七處,也被後人稱為「秦七刻石」。泰山《泰山刻石》,又名《封泰山碑》,原刻石共222個字,原石高約1.6米,現存1.32米,四面均有刻詞,其中三面是讚頌秦始皇的統一大業的功績,另一面是秦二世的詔書。
  • 小篆大美之《李翰林酒樓記》
    「太白酒樓」作為李白的符號象徵,吸引了後世無數文人墨客來此,或吟詩作賦,或揮毫潑墨,或刻石勒碑,以寄託對偶像的敬仰與追思之情。小篆《李翰林酒樓記》拓本局部小篆刻石《李翰林酒樓記》也就此應運而生,書者為元代篆書家楊恆。
  • 小篆大家之蘇唐卿
    上圖的「竹鶴」二字小篆摩崖銘刻,落款為「武功蘇唐卿書」(有人據此認為蘇唐卿的籍貫為陝西武功縣)。 「竹鶴」二字,線條修長,藏頭護尾,含蓄內斂;讓人浮想於竹之修長、鶴之安靜,意境幽遠!「鶴」字的兩點,在小篆中極為少見。
  • 日本國的護照為什麼用中國秦朝的小篆寫標題?
    日本國的護照和郵票用小篆寫標題,原來源自中國這個傳統。日本護照日本國的護照為什麼用中國秦朝的小篆,而且還是用來寫護照的標題,我查了下資料,也看了幾篇文章,作者都沒有說出所以然來。因為篆書是中國書法第一個成熟的文字體系,後世把篆書也推上了至高無上的地位,被譽為「書體之宗」,古人認為篆書是一種可以上下聯通的字體,用篆書書寫更加莊重,和正式,後世書法家寫文章和刻碑,無論正文用什麼字體,標題則習慣用篆書書寫,唐朝是這樣、元朝也是這樣,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清朝。
  • 小篆大家之趙之謙
    他是開「印外求印」新境界的傑出篆刻家,他是開「海上畫派」的先驅畫家,他是書法界全面推行碑學的典範。出生於鴉片戰爭、西方列強入侵之時的趙之謙,家道中落,為避戰亂,東奔西走,一心在仕途的有所作為,但會試三次不中,最終僅僅官至縣令。五十五歲英年早逝。其天才的一生也是悲苦的一生、短暫的一生。
  • 小篆:筆畫舒捲刻春秋(探秘漢字)
    刻辭相傳為李斯所書,嚴謹渾厚,平穩端寧;字形公正勻稱,修長宛轉;線條圓健似鐵,愈圓愈方,是為小篆。 上承大篆,下啟隸書,小篆屢見於國之重器,是漢字中的「天生貴族」,也是中華民族難以磨滅的文化印記。 百年亂世 諸侯國文字異形 戰國時期,諸侯國各自為政。由於地域和發展水平不同,各國語言文字日益差異化,形成「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面。
  • 日本的護照和郵票用中國小篆寫標題,原來源自中國這個傳統
    日本國的護照和郵票用小篆寫標題,原來源自中國這個傳統。 最近在網上看小視頻,經常見到一些網紅曬日本國的護照,且不論其它,日本護照有一點非常值得注意,日本國護照封面用的是中國秦朝的小篆體,護照最上端用中國的篆書寫著「日本國遊券」五個大字,中間應該是一幅菊花的圖案,最下面才用的英文。
  • 《祀三公山碑》、《三公山神碑》、《三公山碑》之探幽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河北元氏縣西北二十裡封龍山一帶(古常山郡),歷史悠久,文脈深厚,古籍記載此地先後立有六塊漢碑。除了列入漢隸一流名碑的《封龍山頌》、《祀三公山碑》外,還有《三公山神碑》、《三公山碑》、《白石神君碑》、《八都神壇碑》。
  • 書法尋源-精美小篆秦嶧山刻石
    《孟子》「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東山」即指此山。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二十八年東行郡縣,上鄒繹山,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遂有此碑。刻石呈豎長方形,水成巖石質,四面刻字。碑高1.9米,寬0.48米,四面皆同。正面、左側面刊刻頌揚秦始皇功績文字,背面刻秦二世詔書。
  • 大篆與小篆的關係及風格異同
    漢字產生於原始社會末期,至今已經有五六千年的歷史,從比較成熟的甲骨文算起也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甲骨文產生至今,漢字字體的發展經歷了古文字和今文字兩大階段,古文字階段又可分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四個階段,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鐫刻在甲骨上和鑄造在銅器上的文字,也就是甲骨文、金文,到了西周后期,漢字發展演變為篆體,篆體是漢字書體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篆,分為大篆和小篆。
  • 聚焦小篆,突出篆書演變階段展現藝術魅力
    蘇世澍刻印章所謂小篆當以秦刻石為代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秦王朝。為了鞏固其統治,實行「車同軌,書同文」等措施。書法藝術金銀紀念幣圖稿《說文解字敘》:「七國語音異聲,文字異形,秦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 所謂小篆也。」
  • 《曹全碑》|漢石中之至寶,尤耐玩賞
    《曹全碑》全稱《漢郃陽令曹全碑》,立於東漢靈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丙辰造。此碑無額,出土於明萬曆初年陝西省陽縣舊城華裡村,清康熙十一年後,碑身出現裂痕。曾埋於渭水沙磧中,未經風雨的剝蝕,雖不免少有風損,但字形輪廓及筆畫的起訖用筆都仍清晰。
  • 漢隸氣勢之大,無逾於此 (附:漢隸十大名碑)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漢隸氣勢之大,無逾於此」—《封龍山頌》 《封龍山頌》也稱《封龍山碑》,東漢延熹七年(公元一六四年)十月立。原碑在河北元氏縣西北之王村山下。楊守敬在《平碑記中》謂: 「漢隸氣魄之大,無逾於此。」 《封龍山頌》也稱《封龍山碑》,東漢延熹七年(公元一六四年),為祀山頌神而立。清代此碑在搬移中斷裂為三,現在斷裂前的拓本,已是十分罕見的了。
  •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 十二、中國書法的種類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十二、中國書法的種類中國書法是我們中國特有的傳統藝術,由實用性的文字演變而來。後經幾千年的演變,為了使用方便和適應欣賞的要求,產生了不同的字體種類以及書寫風格流派。筆畫具有波、磔之美,最有代表性的是「蠶頭」「燕尾」的筆畫。在字的結構上改變了小篆抑橫揚豎的趨勢,字勢橫向伸展,成熟的漢隸在書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把漢字的基本形態確立了下來。隸書的特點就是,方拙樸茂,峻抒凌厲,典雅凝整,法度森嚴,奇古渾樸,詭異多變,嚴謹壯闊而又舒展靈動。代表人物有蔡邕、金農等。
  • 秦始皇御封天下第一奇山,遊客:嶧山未能名揚天下,可惜了
    中國「儒家文化第一山」---嶧山,有25億年高齡,是國家森林公園、山東省地質公園,國家4A級旅遊區,素有「鄒魯靈秀」、「岱南奇觀」、「天下第一奇山」的美譽。丞相李斯為他撰寫了歷史上第一塊記功碑——秦嶧山碑·李斯小篆,這塊碑現在擺放在嶧陽書院裡。
  • 隸書《曹全碑》的筆畫特點
    隸書《曹全碑》的筆畫特點 《曹全碑》用筆方法直接承襲秦代
  • 泰安岱廟,看李斯泰山石刻小篆
    雙龍池-遙參亭在岱廟之南的遙參坊前,有一個雙龍池,為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所建,其引王母池之水,環繞岱廟注入池中。池 西北 側有古槐一株,相傳為唐代所植。樹下有明萬曆年間甘一驥書&34;大字碑,又有 清康 熙年間張鵬翮題《唐槐詩》碑。泰安岱廟唐槐抱子。
  • 橫平豎直,天地經緯,小篆書法的直畫(橫、豎)書寫技巧
    前兩篇我們已經講過小篆的基本知識以及相應的工具準備等常識,從本章節開始,我們將針對小篆的筆法運用進行圖文講解和視頻示範。小篆筆法相當對於其它書體來說,有其古樸單純的特點,它不像大篆一樣天馬行空,恣意率真,而是變得嚴謹規範,形成了一統天下的堂皇森嚴氣派。
  • 山南之美數秀峰
    景區內群山峻峭,飛瀑湍流、古木參天、亭臺秀雅,摩巖石刻隨處皆是,是集自然美景與人文勝跡於一體的著名風景名勝區,自古就有「廬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數秀峰」之譽。早在唐代著名「詩仙」李白就為秀峰的黃巖瀑布,揮筆寫下「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千古絕唱。
  • 書法反芻興碑學
    從唐代開始,帖學就以壓倒性優勢凌駕碑學,清朝的文字獄卻迫使一大批學 者遠遠地躲到漢魏,躲到先秦去尋樂子。如果沒有清廷的文化強壓,一定還會有別的原因促使他們這樣做。西周鐘鼎上的金文,刻石上斑駁的李斯小篆,近乎磨滅的石鼓,漢魏墓碑上無名氏留下的隸書,都被拂拭乾淨,藏於內閣,供人細細回味和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