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76年,日薄西山的東吳又遭受了一次地震。
東吳的末代皇帝孫皓想再次為自己奄奄一息的政權續續命。
為什麼說再次?
因為不久前,皇帝剛剛立了《天發神讖碑》,改年號為「天璽」。
這次他要祭天封禪,再「努力」一把!
以前的皇帝封禪都是在泰山,
可是泰山不歸孫皇帝管轄。
於是宜興(古稱陽羨)的離墨山被封為國山,
——《封禪國山碑》(又稱《國山碑》)也由此誕生!
《國山碑》的碑石較為奇特,高八尺,體橢圓,象個糧囤。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謂:以其石圓八出形如米廩雲。
所以此碑又俗呼為「囤碑」。
碑文長達一千餘言,羅列祥瑞一百二十多種,如麟、鳳、龍、青猊、白虎、丹鸞、彩鳳、白兔、白鯉、玉羊、玉鳩等。
《國山碑》雖然是一通愚弄人民、為封建帝王歌功頌德的刻石,
但卻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地震記錄碑;
也是最早的封禪碑;
其書法價值更是無比珍貴!
後人稱其為:江南第一碑!
與《天發神讖碑》並稱為東吳「雙妙」!
八十年代,《國山碑》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篆從秦進入兩漢,逐漸被隸書取代,兩漢碑刻雖多,但以隸書居多。
到了三國時代,由於魏國曹操反對立碑,甚至推倒了秦始皇的《嶧山碑》;
蜀國諸葛亮治國務實,不屑為歌功頌德而勒石做碑;
小篆碑更是只有東吳「雙妙」碩果僅存,故尤顯《望國山》之珍貴。
只是飽經滄桑的《國山碑》經歷了1700餘年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早已傷痕累累!
如今的《國山碑》,可辨之字僅餘一角,其餘只能通過拓本了解。
《國山碑》的線條有秦篆遺風,遒勁有力,曲折婉轉,
但是在垂筆處,時有「懸針篆」線條:
如圖中的「九」字、「宮」字……
雖然並稱「雙妙」,但是《國山碑》與《天發神讖碑》風格迥異!
《天發神讖碑》的橫畫多為「折刀頭」式的方起筆,斬釘截鐵;
垂筆幾乎處處「懸針」,鋒芒畢露!
而《國山碑》用筆多為「圓起圓收」,垂畫處才有「懸針」式收筆。
奇怪的是,二者的「懸針」式收筆,卻高度相似,如:
兩碑中的「天」字左右兩處垂筆,
不僅「懸針」式收筆相同,
弧度也一致,都是「束腰」式。
不知是當時「懸針篆」的範式單一,
還是真如學者爭議的那樣,兩碑同為蘇建所篆。
其次,在結字上,《國山碑》較「圓」,而《天發神讖碑》偏「方」。
結字寬博是漢篆的典型特徵,而如《天發神讖碑》做得如此陡峭險峻、稜角分明的則極為罕見。
而《國山碑》相對就柔和多了,與《袁安碑》頗為相似。
但是,相比《袁安碑》的婉轉,《國山碑》多了一些稜角;
而相比《天發神讖碑》的險峻,《國山碑》有多了一絲柔和。
《國山碑》用筆圓轉,線條遒勁,體勢寬博,風格古樸雄渾,很好的繼承了秦篆漢篆的優點。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稱其「渾勁無倫」。
楊守敬《平碑記》云:「秦漢篆書,自《琅邢臺》、《嵩山石闕》數碑而外,罕有存者,惟此虧巍然無恙,雖漫漶之餘,尚存數百字。玩其筆法,即未必追蹤秦相,亦斷非後代所及。」
此外,《國山碑》的碑文中,採用了不少古籀文,上圖為魯迅用小篆抄寫《國山碑》。(魯迅先生的書法也是666!)
圖中標記的「亖」(四)字,還有諸如:中「玉」皆作「王」、「一」皆書作「弌」、「七」書作「桼」等。
雖然這些寫法均未超出許慎的《說文解字》的古籀文寫法,
但是從上述分析,我們大致可推測:《國山碑》更多的是傳承,而《天發神讖碑》更希望創新
所以後世有人認為「《國山碑》的上承周秦篆書遺韻」也並非空穴來風。
清代李國宋《望國山》詩云:紫宮秘記金函冊,青峰殘碑石鼓文。
《國山碑》繼承秦篆的古樸、漢篆的雄渾,但是又不完全按部就班,墨守成規。
在用筆上,「玉筯篆」「懸針篆」相互交織,自然而又不乏誇張;
線條圓勁渾厚而又不乏險峻挺拔,
結字奇詭而不失法度,
風格古樸而不失秀逸瀟灑。
僅僅四年後,東吳滅亡,《國山碑》隨之被遺棄於荒野,
八百年後,蘇東坡路過此地,寫下了《念奴嬌——陽羨國山碑懷古》:
離墨山上,望煙寺茫茫,悄然神物。
僧指孫吳封禪處,漫說銀象玉璧,紫氣黃蓋。
一壑雲樹,杳杳歸啼血。
周郎應嘆,枉煞江東豪傑。
天公無意作弄,昏遺慵兒,說甚靈異發。
猶恐仲謀適還在,也難逃此湮滅。
野嶺荊蠻,千古風雨,蛻落少年發。
鴉驚暮鍾,策筇尋徑踏月。
又過了六百年,《國山碑》的書法價值才被清代的小篆大家所發掘,
如鄧石如曾說:餘初以少溫為歸,久而審其利病,於是以《國山石刻》《天發神讖文》《三公山碑》作其氣……
真正的藝術(家),註定要承受更多的磨難!
大江東去,浪淘金,千古風流人物!
註:圖片均來自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