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全碑》全稱《漢郃陽令曹全碑》,立於東漢靈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丙辰造。此碑無額,出土於明萬曆初年陝西省陽縣舊城華裡村,清康熙十一年後,碑身出現裂痕。曾埋於渭水沙磧中,未經風雨的剝蝕,雖不免少有風損,但字形輪廓及筆畫的起訖用筆都仍清晰。從拓本看,《曹全碑》的字跡保存較為完好,1957年移存於西安碑林。
《曹全碑》是保存漢代隸書字數較多的一通碑刻,是秀美一派的典型。也是西安碑林所藏東漢刻石中極為珍貴的一通東漢石碑。它與《禮器碑》《史晨碑》《張遷碑》合稱為「漢碑四品」。在現有漢碑中,《曹全碑》拓法雖不為精善,但較之當時所拓,神理渾淪可愛。其結體、筆法都已達到十分完美的境地,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發展
清萬經評此碑:「秀美生動,不束縛,不馳驟,洵神品也。」隸書也叫「隸字」「左書」,是由篆書簡化演變而成的一種字體,把篆書圓轉的筆畫變成方折,在結構上,改象形為筆畫化,目的是為了書寫方便、快速。始於秦代,普遍使用於漢魏。晉朝衛恆的《四體書勢》說:「秦既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指胥吏,即辦理文書的小吏)佐書,曰隸字。」就是說,隸書本來只是小篆的一種簡率快速寫法,到了漢朝,經過加工,發展成為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字體。秦隸也稱「古隸」,漢隸也叫「今隸」。其筆勢、結構都與小篆不同。漢隸在西漢與東漢也有較大的區別,西漢的隸體筆畫比秦隸簡省;至東漢時,始有波捺,後人又叫「八分」。
隸書的結構打破了六書的傳統,奠定了楷書的基礎,提高了書寫的效率,它的產生,標誌著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
內容
《曹全碑》可謂是隸書的代表,漢碑中的精品。碑文記載了東漢末年曹全鎮壓黃巾起義的事件,也記載了張角領導農民起義波及陝西的情況,反映了當時農民軍的聲勢和合陽縣民郭家起義等情況,為研究東漢末年農民起義鬥爭史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此碑石黑明如塗油脂,光可鑑人,書體是用隸書寫成。文字清晰,結構舒展,字體秀美飛動,書法工整精細,秀麗而有骨力,風格秀逸多姿,充分展顯了漢隸的成熟與風格。此碑碑石精細,碑身完整,實為漢碑、漢隸之精品。也是目前我國漢代石碑中保存比較完整、字體比較清晰的少數作品之一。
碑陽銘文記述郃陽縣令曹全的家世及生平。曹全為漢初名相曹參的後代,建寧二年舉孝廉,除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馬,率兵徵討疏勒國,殺其王和德,遷右扶風槐裡令,後任郃陽令。此碑是其下屬群僚集資刻石以頌其功之作。碑陰刻門下故吏姓名及捐資數目。碑文中所記平疏勒事,與《後漢書·疏勒傳頗有出入,因碑為當時所立,故其記事為史家所重視。碑中記載了光和七年黃巾起義時,「幽、冀、兗、豫、荊、揚,同時並動」的形勢,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碑文字體精美,飄動秀逸,為漢隸代表作之一。
作為東漢隸書成熟時期的代表作,《曹全碑》在歷代學人及書法評論家的心目中地位較高。清孫承澤讚譽其:「字法遒秀逸致,翩翩與禮器碑前後輝映」,乃「漢石中之寶也」。萬經評其曰:「秀美飛動,不束縛,不馳驟,洵神品也。」南海康有為先生則認為其與《孔廟碑》為「一家眷屬」,「皆以風神逸宕勝」。徐樹鈞在其《寶鴨齋題跋》中稱其碑陰書法「神味淵雋,尤耐玩賞」。從前人諸多評析中我們可以看出,與其同時代粗拙的漢碑相比,《曹全碑》若一位翩翩君子,具有極高的修養,其個性不激不勵,中正平和,既符合規範,又飄然逸出,與《張遷碑》等以追求真率拙樸的碑風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藝術風格
此碑的藝術風格以秀為主,同時又極具骨力,並有其挺拔的一面。我認為寫此碑時點畫儘量寫得豐潤,避免枯瘠。行筆的方式多提頓,因其貼筆勢圓熟瀟灑,在臨習時用筆不宜過於澀滯,用墨不宜太幹。
結構方面應注意其重心變化規律,疏朗和緊密相映成趣,結構變化應力求豐富。這樣可較好地表現出其線條剛柔相濟、圓潤豐腴的特點。另外,不宜一味求快,每一筆畫都應快慢有致。
隸書始於秦而興於漢,尤其到了東漢,碑刻最為發達,留下了不少書法藝術的精品,其中《曹全碑》可以說是隸書發展中技法最為成熟的代表作品之一 。作為東漢隸書成熟時期的代表作,《曹全碑》在歷代學人及書法評論家的心目中地位較高,同時也是隸書臨習的重要碑帖。
《曹全碑》局部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