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一級文物晉故曹夫人碑被追回:比《蘭亭集序》還早5年

2020-12-18 騰訊網

11月14日凌晨3點,耒陽市公安局刑偵大隊六中隊中隊長曹易與同事連夜驅車從長沙趕回耒陽,小心翼翼地將包裹嚴密的「晉故曹夫人碑」交到局裡,大家懸著的心終於安穩落地。

至此,經耒陽公安偵查、追緝,這塊十幾年前被盜掘販賣的國家一級文物、比《蘭亭集序》還要「年長」的《晉故曹夫人碑》終於回歸故裡。

「不找回它,我們是絕不會放棄的。」說起與同事輾轉多年追緝歷程,在曹易看來「這是壓力、是責任,更是榮幸」,如今這份使命終於完結。

成立專案組,輾轉找「碑」

2017年10月2日凌晨,耒陽市委政法委轉發一條線索:耒陽市多名政協委員提案稱,2002年在耒陽市大市鄉出土了一塊「晉故曹夫人碑」,後該碑被轉賣給了湖南省某私人博物館的黃某榮,該碑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耒陽市公安局立即成立專案組立案偵查,曹易任案件偵辦負責人。辦案民警從提案線索入手,來到長沙找黃某榮了解情況,而黃某榮口中講述所收藏的「石碑」並非此「碑」,拿出的「收藏物」更與提案中描寫的大相逕庭。

「到底是否真有此碑?」「有此碑,又是不是從耒陽流出去的?」「是否真如大家所說,有不可估量的文物價值?」……一連竄的問題困擾著辦案民警。

他們輾轉耒陽各鄉鎮四處打聽「是否有出土過墓碑的消息」,終一無所獲,線索一度中斷,但民警追緝的信心卻沒有熄滅。

今年夏天,耒陽市公安局大市派出所老輔警袁傳清告訴曹易,他聽說「以前修京珠高速時,在大市鄉的李家橋挖出過一座古墓」。時間相同、地段也相符……老袁的「真切」描述,讓曹易再次燃起希望。在老袁的帶領下,曹易和辦案民警走家串戶地尋問,村民反映「修路挖出古墓是有那麼一回事,但是否挖出石碑卻無人知曉」,此次尋找無疾而終。

幾經波折,「碑」回故裡

一個又一個的案件在曹易和辦案民警的努力下破獲,而一直沒有拿下的「晉故曹夫人碑」案件成了他們的一塊「心病」。

一次在網上查找資料,一篇關於晉碑的文章,引起了曹易的注意。文章中所寫的晉碑就是「晉故曹夫人碑」。他多方聯繫到報導的記者,記者的一句「對自己的報導真實性絕對負責」讓曹易「心裡有了底」,並從記者處要到了照片。

照片上的石碑清晰地寫著「晉故曹夫人碑」,「對,這就是我們要找的石碑。」

曹易拿到照片來到湖南省文物鑑定中心諮詢,發現,這塊「晉故曹夫人碑」有鑑定的檔案,鑑定意見為:此永和四年款「晉故曹夫人碑」石碑,內有豎行「晉故曹夫人碑」魏體,下有字八行,每行十四字,共計108字,有界格。經原省博物館高至喜館長鑑定為一級文物。

此碑確為要找的碑,它是否出土耒陽呢?

為了找到更確切的答案,辦案民警數次走訪長沙各文物鑑定專家。湖南省文物局退休專家謝武經告訴他們:「永和四年八月辛亥朔十一日辛酉,晉故桂陽耒陽東鄉敖裡程氏命婦曹夫人之神墓」明確指出地址耒陽東鄉敖裡。同時根據他們多年對耒陽歷史研究發現,大市鄉在東晉時期十分繁華,就是當時耒陽的城區所在地,綜上兩點,「晉故曹夫人碑」是出土地在耒陽。

謝武經的答案讓民警們吃下定心丸。

同時,辦案民警經多方打聽,從耒陽文物界「人士」那裡得知,「晉故曹夫人碑」在2002年的時候被耒陽男子李某奇以70元的價格買下,此後流入祁東籍男子周某祥手中。2014年郴州籍男子黃某榮以3萬元的價格從周某祥手上收購併一直收藏在其經營的博物館內。

萬事俱備。今年11月13日,辦案民警在耒陽、祁東、長沙三地同時將李某奇、周某祥、黃某榮傳喚至公安機關進行訊問,在強大的法律威懾下,黃某榮主動將該碑上交公安機關,使該碑重新回到了耒陽市。

「碑」之價值,讓人驚嘆

11月26日上午11點,在耒陽市公安局,曹易戴上雪白的手套,小心翼翼地將紙盒打開,一塊精緻的青石碑呈現在記者眼前。

記者看到,墓碑不大,高約50釐米,寬約20釐米,用當地的青石製成,碑額刻有「晉故曹夫人碑」。碑文加碑額共計108字,字跡清晰如新。

碑文的具體意思是,夫人為桂陽郡郴縣曹氏女,是九德太守郴侯的孫女,汝城君(縣令)的大女兒,出嫁耒陽程氏,在42歲時,永和三年閏月(當年閏五月)八日未時因病去世,永和四年九月三十日下葬。

「『晉故曹夫人碑』是放置於墓內,碑的下面有一條卡槽,可能是碑就卡立在槽內。」

為何置於墓內?曹易介紹,曹魏時期,曹操有感於漢代立碑之盛禍國殃民,專門下過禁碑令,直到晉代也一再禁碑,所以墓前碑使用的少了。

多年的調查走訪,曹易儼然成了該碑的研究「專家」,「正因為置於墓內,『晉故曹夫人碑』才能歷經1600多年仍保存完整,如果立在墓前,恐怕已經風化了。」

他欣喜地告訴大家,「晉故曹夫人碑」破解了「郴」千年謎案,「晉故曹夫人碑」中「郴侯之孫」清楚地表明,「郴侯」即「曹夫人」的爺爺。郴侯姓曹,既不是「楚懷王孫暢」,也不是所謂的皇族後「劉暢」。

同時,此碑對研究中國漢字發展演變有重要意義,碑刻正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從隸書到楷書轉型的見證。

記者還了解到,「晉故曹夫人碑」比王羲之的《蘭亭序》還要早5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是湖南現存有字的古碑中年代最早的。

此名碑,歸屬權到底屬誰?

「晉故曹夫人碑」屬於國家一級文物,價值不菲,那麼此石碑歸屬權到底屬於誰?

記者查閱法律文獻發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5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地下、內水和領海中遺存的一切文物,屬於國家所有」。當然,並非所有文物都歸國家所有,有以下符合條件的可以不用歸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6條規定:「屬於集體所有和私人所有的紀念建築物、古建築和祖傳文物,其所有權受法律保護」,法律允許私人擁有文物;依法繼承的文物也可以屬於私人所有,上交與否全憑自願;能夠拿出足夠證據證明文物歸其所有或者是祖上所遺留的文物,就應該歸公民所有。

曹易解釋,此碑既非祖傳文物,又不是依法繼承的文物,而是盜墓者非法盜挖的「無主文物」,就只能收歸國有。

同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二十六條之規定,以牟利為目的,倒賣國家禁止經營的文物,情節嚴重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目前,涉嫌參與倒賣文物的周某祥已被耒陽公安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進一步偵查中。

「『晉故曹夫人碑』終於回歸故裡,我只希望案件儘快審結,石碑早日展現在市民面前,讓更多的人看到它的風採,了解它的歷史文化。」曹易欣慰地說道。

來源:紅網

相關焦點

  • 湖南現1600年前完整晉碑 成東晉書法實物標本(圖)
    王羲之的《蘭亭序》,也是寫於同時期的「永和九年」。這是東晉穆帝年號,距今已有1600多年。  碑上內容提及「桂陽」、「郴侯」、「九德太守」等,破解了「郴侯」是誰的歷史謎案。湖南省博物館原館長高至喜認為,該碑有重要的歷史文物價值。
  • 蘭亭集序賞析(一)
    時近正午,陽光溫暖,小蟲小蟻蜿蜒爬行,小鳥松鼠跳躍驚走,邊走邊念《蘭亭集序》:「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時隔數年,我回想起來,好像還能感受到當時的陽光微風,心中沉沉的鬱結也有那麼一絲絲的舒緩。
  • 書聖王羲之的巔峰之作《蘭亭集序》,創作地就在浙江紹興
    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許多人雖然沒見過但也有所耳聞,這是一篇書法巨作,堪稱王羲之的巔峰之作。《蘭亭集序》在書法界的地位無人能及,連後人臨摹的版本都能被收藏在故宮博物院內,歷代皇帝對其鍾愛更讓它身價倍增。《蘭亭集序》的創作地,就在浙江紹興一個叫蘭亭的地方。
  • 想不到,山西長子縣法興寺曾經擁有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這三件國寶就是來自佛國印度的37粒佛舍利、大藏經3000卷、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摹本。佛舍利、經書自然是寺廟的寶貝,無需多言。但這個《蘭亭集序》的摹本在偏遠的高原盆地上現身,足以驚天動地。說起《蘭亭集序》,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關於它的諸多故事更是流傳久遠。這幅出自東晉書聖王羲之的序文手稿,被後世書法界尊崇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全文共324個字,筆法剛柔相濟,點畫凝練精道,結構變化多端,充分顯示了王羲之匠心獨運而又毫不造作的書寫功力。千餘年來,歷代文人書法家都以《蘭亭集序》為標準,筆耕不輟。
  • 周新廉將軍文集:文無第一,簡評《蘭亭集序》與《滕王閣序》
    南昌滕王閣《蘭亭集序》和《滕王閣序》都是千古名篇。《蘭亭集序》和《滕王閣序》兩序相較,哪一篇更「序」?由是觀之,若論書法,《蘭亭集序》的影響無人能及;若論文章,《滕王閣序》才是正真的「天才之作」。《蘭亭集序》聞名於世,的確沾了不少「書法」的光。在這個意義上講,《蘭亭集序》是一篇「書法作品」,而《滕王閣序》則是一篇「文學作品」。
  • 京城流杯亭與《蘭亭集序》
    提到京城流杯亭,就仿佛看見東晉以來的書法名家,在皇家園林中比試著臨摹「右軍帖」之一《蘭亭集序》;歸隱山林的名士著長袍聚集在溪水邊,把酒吟誦《蘭亭集》中或飄逸或玄遠的詩句。赤條條地來還將赤條條地去,胸懷開闊的人便「不以物喜,」也「不以己悲。」古代聖賢殉葬的心愛之物,自己無法用手緊緊抓住,保不定善於掘墓的後人,不把它當財物或不把它當文物弄到地面上來。歷史上有許多出身平凡的偉大人物,不僅改變了個人命運,也往往改變人類與時代的命運。成為典範的記載依然在流傳,其中就包括書聖王羲之本人的「右軍帖。」  「序」中還批評道:「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 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跡在哪裡?
    並揮寫了一篇《蘭亭集序》,此序又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此篇序文雖文理通達,但還不足以傳世,能令此序文傳世的皆因王羲之的書法。《晉書》說他的書法為古今之冠,筆勢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由於在書法上的成就和貢獻,他被後世譽為「書聖」,他親筆書寫的《蘭亭集序》又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的誕生地——紹興蘭亭
    在這些書法大家當中,王羲之由於處在一個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關鍵點上,對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做出了空前絕後的貢獻,因此被後世盛讚為「書聖」,而他的代表作《蘭亭集序》更是被後世的書法愛好者們推崇為行書的圭臬,公認為「天下第一行書」,誕生《蘭亭集序》的紹興蘭亭也成為書法愛好者心中的聖地。
  • 《蘭亭集序》是怎樣煉成的
    文丨謝石 王羲之偶然書寫《蘭亭集序》的「永和九年」,誰當皇帝,誰做宰相,發生了什麼軍國大事,都早已杳如黃鶴,幾乎沒有幾個人能夠記起。但這年的農曆三月三日,已經51歲的會稽郡小科長王羲之和當地一群文人雅士42人在「會稽山陰之蘭亭」的雅集,卻被歷史銘記下來了。唯一的原因,就是他這天突來「靈感」,信手書寫了一篇324個漢字的短文章。這篇文章就是享近兩千年「第一行書」盛譽,使他一直穩居「書聖」寶座的《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歷經南北朝的推崇,到了唐代更是遇到了異代知己李世民。
  • 一日千載,歷久彌新-----紹興蘭亭
    亭中立有「蘭亭」字石碑,碑高約一米七,寬約一米,碑上的「蘭亭」兩字為康熙皇帝御筆所書。此碑「文革」時期曾被紅衛兵砸成四塊,後於1980年修復,留下了「蘭」字缺尾、「亭」字缺頭,劫後餘生,遂成殘字,甚為遺憾。
  • 走進《蘭亭集序》,感羲之酒情懷
    王羲之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走進《蘭亭集序》,感羲之酒情懷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描寫中國人喝酒寫得最美的一篇文章,從這篇文章中你能感受到中國文人的情懷和中國酒的情懷。《蘭亭序》把酒文化描寫的很美。
  • 聽朗誦記古文|《蘭亭集序》(含誦讀指導)
    誦讀/情感/文學/歷史/時事這是「關山閱讀課」【古文】 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高官,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於生死無常的感慨。
  •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何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蘭亭集序》是王羲之於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這天與友人謝安、孫綽等41人會聚蘭亭一起過「禊節」而為那天的詩賦合集作的一篇序,即後來有名的《蘭亭集序》。《蘭亭集序》全貼共28行,324字,王羲之和他的好友們飲酒賦詩、流觴曲水,寫完這篇序後,相傳酒醒後王羲之又寫了好幾遍,但都不及這篇寫得好。王羲之也對他十分珍惜,視為珍寶。
  • 浙江文化印記⑦︱一序千古魏晉風 探尋《蘭亭序》的傳奇故事
    走入其中,趙雁君感慨地說:「1985年,第一屆蘭亭書法節在這裡開幕。那時候,我還是個即將畢業的大學生,與紹興書協的代表一起站在右邊第三個荷花池這個位置。那些畫面,還記憶猶新。」蘭亭三月,翰墨飄香。如今,35年堅持舉辦的蘭亭書法節,已經成為了全國知名的書法盛會,也鑄就了紹興古城的一張文化金名片。「門口這個池塘叫墨池。」走出故宅,趙雁君帶我們來到了兒時課本故事的出處。
  • 《蘭亭集序》隱藏的書法密碼你知道嗎?
    公元353年,三月初三這天,作為會稽內史的王羲之,邀請謝安等四十一名士,在浙江山陰縣(今紹興)的蘭亭開會,這就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著名的蘭亭集會。這是一次中國文學藝術史上劃時代的會議,是「蘭亭學」形成的發端。
  • 於正懟韓國人後,韓畫家盜用《蘭亭集序》,文化淺薄導致文化掠奪
    韓國人對自己國家文化的高度自信實在令人咋舌,甚至已經到了盲目且是非不分的地步。無視歷史多次「掠奪」中國文化,韓國網友一次又一次地挑戰了中國人的底線,引起熱議。起初是一位中國畫手曬了一組原創混搭漢服漫畫,漫畫裡美男子穿著漢服姿態妖嬈。然而韓國網友見此卻表示漫畫中有些服飾是韓國的,還陰陽怪氣詢問漫畫作者是從哪裡借鑑的。
  • 洛陽破獲特大盜墓案 追回國家一級文物"輔首銜環"石刻
    洛陽破獲特大盜墓案 追回國家一級文物"輔首銜環"石刻
  • 紹興蘭亭還在,王羲之蘭亭集序的真跡卻不知所蹤
    紹興蘭亭還在,王羲之蘭亭集序的真跡卻不知所蹤1來到紹興才發現,紹興旅遊資源很豐富,因為停留時間有限,我們只選了幾個知曉的地方。蘭亭,因為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而讓人心生嚮往。同行的好友是書畫愛好者,每天畫畫、練字,堅持不懈。她說王羲之是書法界的祖師爺,因此來到紹興,蘭亭肯定是我們的必選項了。蘭亭位於紹興會稽山,這裡園內設施和魯迅故裡一個模式,走入園內,可以看到王羲之《蘭亭序集》文章裡的痕跡。
  • 魏晉風度影響下的代表作品:蘭亭集序
    說到「行書」,不得不說有著「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提到《蘭亭序》,又不得不說它的作者,有著「書聖」之稱的王羲之。王羲之,東晉人士,著名的書法家。《蘭亭序》是王羲之在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的「天下第一行書」。公元353年4月22日(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等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飲酒賦詩,王羲之將這些詩賦撰成一集,並做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並由此書寫了內心的感想,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
  • 讀蘭亭集序(張新禎)
    庚子冬月,於寒室品讀羲之蘭亭,猶如邀約友人,坐一溪,清水濯足,吟詠詩詞,豪邁間放浪形骸,悠然自得,疏影橫斜,淺酌小敘,談笑間鴻儒白丁,柳絲斜映溪頭,有銀鯉玩掠,恍惚白雲作伴,垂釣青絲。推杯換盞間,誤了光陰,飲醉一溪年華,留不住華發生斜陽,醉也不歸,明也不回,熙攘利來往,還不是口舌之需。益友似書,重讀利己,總有學問可得,當惜之;蠅蠅眾生,心懷私慾,豈能樣同,取之長,舍其短,己擁之,無不促進!待友如己,天地方圓,好生修為,於己於人,不有害於人,不傷己之身,歲可長短,皆由心生,好自為之,閒時與友流觴曲水,獨坐處清風徐來,豈不快哉,悠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