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蘭亭集序》,感羲之酒情懷

2020-12-12 臨沂酣客文化

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衝和。」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走進《蘭亭集序》,感羲之酒情懷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描寫中國人喝酒寫得最美的一篇文章,從這篇文章中你能感受到中國文人的情懷和中國酒的情懷。

《蘭亭序》把酒文化描寫的很美。「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這是什麼意思呢?永和九年這一年在三月初春天小草剛發了芽,許多賢達人物在紹興的蘭亭聚會。蘭亭這個地方特別美,有高山,有特別茂盛的林子,有特別挺拔的竹子,蘭亭周圍有條小溪,小溪水流很急,水質清澈。流觴曲水是什麼?就是用流水當動力,把杯子裡面倒上酒,然後放在溪水裡順水漂流,誰想喝誰就在裡面撈起一杯。大家喝點酒,做點詩,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怎樣的情懷?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講,這是多麼令人羨慕啊!這些人飲酒作詩,抒發內心對大自然的感慨,對人生的思考。

第二段開頭寫到:「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抬頭看看宇宙的浩大,低頭看看大地上的萬物。用現在的話來講,要改變人類歷史,就必須有仰望星空和俯瞰大地的人,這是一種怎樣的氣量,怎樣的胸懷!通過仰觀,俯察,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愉,這是何其地快樂啊!

但是,快樂之餘總會有反思,《蘭亭序》最終寫的是什麼?就是對人生與世界的反思,是文人的一種感慨。王羲之說:「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意思是說,人與人之間交往很快一輩子就過去了,有的人在屋子裡面空談自己的理想抱負,有的人做自己愛好的事情,寄託情懷,放蕩不羈。雖然有人安靜,有人躁動,各有各的愛好,打他們對所接觸的新生事物感到高興時,都感覺到自得其樂,十分滿足,竟然在這種快樂中忘卻了人生會老,忘卻了生老病死帶來的悲惋和悽涼。然而,「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隨著時間的遷移,人生的喜樂也會情隨事遷,令人非常感慨。過去喜歡的東西轉瞬間就變成了舊的東西,甚至消失了,只把遺憾留給了人們。「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人的壽命長短及生離死別完全聽憑造化,最後都歸將於消滅。所以古人說生死是件大事,怎麼能讓人不對人生、對宇宙頓感悲傷呢?

《蘭亭序》最後說:「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大家對世事感概的原因就像符和契一樣相合,所以在品讀前人文章的時候會感覺到傷心。「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生和死,長壽和短命又怎麼能夠看成是相同的呢?

相關焦點

  • 讀蘭亭集序(張新禎)
    庚子冬月,於寒室品讀羲之蘭亭,猶如邀約友人,坐一溪,清水濯足,吟詠詩詞,豪邁間放浪形骸,悠然自得,疏影橫斜,淺酌小敘,談笑間鴻儒白丁,柳絲斜映溪頭,有銀鯉玩掠,恍惚白雲作伴,垂釣青絲。讀罷蘭亭集序,甚喜,不免心生感慨,324字,字字珠璣,流傳於世,美文絕唱,得之,我幸。再讀,助吾眠。依然沉浸,不思歸。
  •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的誕生地——紹興蘭亭
    在這些書法大家當中,王羲之由於處在一個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關鍵點上,對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做出了空前絕後的貢獻,因此被後世盛讚為「書聖」,而他的代表作《蘭亭集序》更是被後世的書法愛好者們推崇為行書的圭臬,公認為「天下第一行書」,誕生《蘭亭集序》的紹興蘭亭也成為書法愛好者心中的聖地。
  •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產生的過程:名士、酒、詩、書缺一不可
    《蘭亭集序》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作品,王羲之在酒後酣暢淋漓地所寫出的這部書法,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那麼,這部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書法作品是怎樣產生的呢?筆者告訴你,如標題那樣,《蘭亭集序》產生的過程是:名士、美酒、詩歌、書法四樣缺一不可。魏晉時期,由於帝王昏庸,朝綱敗壞,文人生活在一個不能自由施展才華抱負的時代,他們心有不滿而又不能宣洩,就往往與酒結緣,並借酒尋求超脫。
  • 紹興蘭亭還在,王羲之蘭亭集序的真跡卻不知所蹤
    紹興蘭亭還在,王羲之蘭亭集序的真跡卻不知所蹤1來到紹興才發現,紹興旅遊資源很豐富,因為停留時間有限,我們只選了幾個知曉的地方。蘭亭,因為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而讓人心生嚮往。同行的好友是書畫愛好者,每天畫畫、練字,堅持不懈。她說王羲之是書法界的祖師爺,因此來到紹興,蘭亭肯定是我們的必選項了。蘭亭位於紹興會稽山,這裡園內設施和魯迅故裡一個模式,走入園內,可以看到王羲之《蘭亭序集》文章裡的痕跡。
  • 聽朗誦記古文|《蘭亭集序》(含誦讀指導)
    誦讀/情感/文學/歷史/時事這是「關山閱讀課」【古文】 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高官,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於生死無常的感慨。
  • 蘭亭集序賞析(一)
    時近正午,陽光溫暖,小蟲小蟻蜿蜒爬行,小鳥松鼠跳躍驚走,邊走邊念《蘭亭集序》:「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時隔數年,我回想起來,好像還能感受到當時的陽光微風,心中沉沉的鬱結也有那麼一絲絲的舒緩。
  • 多幅不同名家蘭亭修禊圖同臺—看看王羲之是如何寫就《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又名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書聖王羲之寫就。書法成就巔峰之作。書聖王羲之生平八字咱就略過了。反正地球人都知道了。《蘭亭集序》。這個蘭亭就是歡慶和娛樂,開春了嘛,大家去遊玩當然要盡興,酒事自然不能少。而且《蘭亭集序》之所以稱為集序,就是酒順著水流下來,停誰面前誰就要唱詩吟賦的,然後還要喝掉酒,然後對上來詩賦就集到一起了,就成蘭亭集序了。
  • 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跡在哪裡?
    並揮寫了一篇《蘭亭集序》,此序又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此篇序文雖文理通達,但還不足以傳世,能令此序文傳世的皆因王羲之的書法。《晉書》說他的書法為古今之冠,筆勢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由於在書法上的成就和貢獻,他被後世譽為「書聖」,他親筆書寫的《蘭亭集序》又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 出身名門的王羲之,為何寫下悲喜交加的《蘭亭集序》?
    後來,這項傳統逐漸發展成為文人圈子裡詩酒唱酬的一件風雅之事。在每年的上巳日(三月三日),大家齊聚,分別坐在小河兩側,在河的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面前,誰就取杯飲酒。曲水流觴不僅是為了親友歡慶和娛樂,而且可以為大家祈福避災。一眾文人在蘭亭聚會中共成詩37首,並匯詩成集——《蘭亭集》。
  •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什麼都是贗品呢?真本到哪兒去了呢?
    原創|炫圖說美食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東晉時期的著名書法家王羲之還有他的兒子王獻之這兩個人合稱為二王,要提起王羲之的書法,那是大大的有名,有人說王羲之的書法影響了中國書法界有一千多年,這種說法也不為過,王羲之的書法到了唐代有很多人的喜歡臨摹,甚至於臨摹之後的這個贗品都能賣好多錢,比方說蘭亭集序就有各種各樣的臨摹版本
  • 《古文觀止》蘭亭集序思維導圖
    蘭亭集序時間:公元353年,永和九年地點:會稽山陰之蘭亭背景:公元316年豪門生活當然有酒有肉,但東晉時期的老百姓,此時卻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晉朝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西晉有三十年短暫統一。但東晉以後,國勢漸衰,政權不穩定,水旱災嚴重,流民四起,普通民眾在現實生活中看不到出路,只好把幸福寄托在天界和來世。
  • 《蘭亭集序》是怎樣煉成的
    文丨謝石 王羲之偶然書寫《蘭亭集序》的「永和九年」,誰當皇帝,誰做宰相,發生了什麼軍國大事,都早已杳如黃鶴,幾乎沒有幾個人能夠記起。但這年的農曆三月三日,已經51歲的會稽郡小科長王羲之和當地一群文人雅士42人在「會稽山陰之蘭亭」的雅集,卻被歷史銘記下來了。唯一的原因,就是他這天突來「靈感」,信手書寫了一篇324個漢字的短文章。這篇文章就是享近兩千年「第一行書」盛譽,使他一直穩居「書聖」寶座的《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歷經南北朝的推崇,到了唐代更是遇到了異代知己李世民。
  • 深度解析:日本第248個年號「令和」與王羲之《蘭亭集序》的關係
    他對於王羲之蘭亭宴之酣暢淋漓的情懷,豈能無動於衷!在這樣天、地、人相合的情境中創出的《梅花歌·序》,展現了哪些恰似中國文學的美學呢?天人契合,曲水情懷流東瀛大伴旅人的《梅花歌·序》的形式和作法、意趣和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有許許多多相似之處。
  • 王勃的《滕王閣序》和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你更鍾愛哪一篇?
    在中國古代,有兩篇特別著名的駢文,一篇是少年天才王勃即興創作的《滕王閣序》,另一篇是書聖王羲之創作的《蘭亭集序》,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寫的序都比他們後面的詩要出彩的多。而東晉書聖王羲之創作《蘭亭集序》的時候,已經51歲,王羲之歷經了人生的起起伏伏,有著豐富的人生經歷,所以這篇《蘭亭集序》描寫更多的是對人生的感悟和體會,充滿人生哲理。
  •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何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蘭亭集序》是王羲之於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這天與友人謝安、孫綽等41人會聚蘭亭一起過「禊節」而為那天的詩賦合集作的一篇序,即後來有名的《蘭亭集序》。《蘭亭集序》全貼共28行,324字,王羲之和他的好友們飲酒賦詩、流觴曲水,寫完這篇序後,相傳酒醒後王羲之又寫了好幾遍,但都不及這篇寫得好。王羲之也對他十分珍惜,視為珍寶。
  • 《蘭亭集序》隱藏的書法密碼你知道嗎?
    會議的主要成果,就是王羲的的會議總結《蘭亭集序》。這也是王羲之走向「書聖」的會議。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從此成為了中國書法藝術的巔峰之作。根據歷史記載,到了唐代,帝王李世民對《蘭亭集序》的喜歡,到了痴狂的地步,費盡心機,終於把《蘭亭集序》佔為已有。
  • 周新廉將軍文集:文無第一,簡評《蘭亭集序》與《滕王閣序》
    南昌滕王閣《蘭亭集序》和《滕王閣序》都是千古名篇。《蘭亭集序》和《滕王閣序》兩序相較,哪一篇更「序」?老家洪都「滕王閣」因王勃的《滕王閣序》而名垂千古;《蘭亭集序》因王羲之名而流芳百世,二者難分伯仲。由是觀之,若論書法,《蘭亭集序》的影響無人能及;若論文章,《滕王閣序》才是正真的「天才之作」。《蘭亭集序》聞名於世,的確沾了不少「書法」的光。在這個意義上講,《蘭亭集序》是一篇「書法作品」,而《滕王閣序》則是一篇「文學作品」。
  • 京城流杯亭與《蘭亭集序》
    提到京城流杯亭,就仿佛看見東晉以來的書法名家,在皇家園林中比試著臨摹「右軍帖」之一《蘭亭集序》;歸隱山林的名士著長袍聚集在溪水邊,把酒吟誦《蘭亭集》中或飄逸或玄遠的詩句。倘若沒有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夏曆三月三日王羲之等人曲水流觴的典故,不知當年會稽郡山陰縣蘭渚的那個亭子,即今紹興市西南二十七裡處的蘭亭,能否從古到今倍受書法界的關注,京城內外的流杯亭能否像現在這樣多和這樣能觸動遊客的情懷。  「右軍書成而魏晉之風盡。」
  • 書聖王羲之的巔峰之作《蘭亭集序》,創作地就在浙江紹興
    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許多人雖然沒見過但也有所耳聞,這是一篇書法巨作,堪稱王羲之的巔峰之作。《蘭亭集序》在書法界的地位無人能及,連後人臨摹的版本都能被收藏在故宮博物院內,歷代皇帝對其鍾愛更讓它身價倍增。《蘭亭集序》的創作地,就在浙江紹興一個叫蘭亭的地方。
  • 經典古文誦讀—《蘭亭集序》及譯文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