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衝和。」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走進《蘭亭集序》,感羲之酒情懷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描寫中國人喝酒寫得最美的一篇文章,從這篇文章中你能感受到中國文人的情懷和中國酒的情懷。
《蘭亭序》把酒文化描寫的很美。「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這是什麼意思呢?永和九年這一年在三月初春天小草剛發了芽,許多賢達人物在紹興的蘭亭聚會。蘭亭這個地方特別美,有高山,有特別茂盛的林子,有特別挺拔的竹子,蘭亭周圍有條小溪,小溪水流很急,水質清澈。流觴曲水是什麼?就是用流水當動力,把杯子裡面倒上酒,然後放在溪水裡順水漂流,誰想喝誰就在裡面撈起一杯。大家喝點酒,做點詩,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怎樣的情懷?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講,這是多麼令人羨慕啊!這些人飲酒作詩,抒發內心對大自然的感慨,對人生的思考。
第二段開頭寫到:「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抬頭看看宇宙的浩大,低頭看看大地上的萬物。用現在的話來講,要改變人類歷史,就必須有仰望星空和俯瞰大地的人,這是一種怎樣的氣量,怎樣的胸懷!通過仰觀,俯察,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愉,這是何其地快樂啊!
但是,快樂之餘總會有反思,《蘭亭序》最終寫的是什麼?就是對人生與世界的反思,是文人的一種感慨。王羲之說:「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意思是說,人與人之間交往很快一輩子就過去了,有的人在屋子裡面空談自己的理想抱負,有的人做自己愛好的事情,寄託情懷,放蕩不羈。雖然有人安靜,有人躁動,各有各的愛好,打他們對所接觸的新生事物感到高興時,都感覺到自得其樂,十分滿足,竟然在這種快樂中忘卻了人生會老,忘卻了生老病死帶來的悲惋和悽涼。然而,「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隨著時間的遷移,人生的喜樂也會情隨事遷,令人非常感慨。過去喜歡的東西轉瞬間就變成了舊的東西,甚至消失了,只把遺憾留給了人們。「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人的壽命長短及生離死別完全聽憑造化,最後都歸將於消滅。所以古人說生死是件大事,怎麼能讓人不對人生、對宇宙頓感悲傷呢?
《蘭亭序》最後說:「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大家對世事感概的原因就像符和契一樣相合,所以在品讀前人文章的時候會感覺到傷心。「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生和死,長壽和短命又怎麼能夠看成是相同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