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山西長子縣法興寺曾經擁有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2020-12-11 跟胡哥看古村

胡哥專注發現古村落之美。敬請關注、轉發支持。

胡哥圖片文字均為原創首發,侵權必究,已授權維權騎士全網維權。

在中國上古神話故事裡,包括盤古開天、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神農嘗百草等等,都有發生地之爭。而唯獨有一個故事的發生地沒有爭議,那就是精衛填海故事的發生地——山西省長子縣。

長子縣是長治市下轄縣,位於山西省東南部,上黨盆地西側,東距長治市區21公裡。

這裡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國上古帝王堯王的故裡、丹朱的封地、精衛的故鄉、西燕的古都。

山西長子縣崔莊村法興寺

這裡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轄區內古村眾多,省保、國保單位也很多。其中最出名的當屬法興寺。

從長治市區出發,往西南方向,沿著省道長晉線S227,驅車34公裡就到了。

路況一般,畢竟作為長治通往晉城的省道,已經有長晉高速直達了,這條以往連接兩市的省道寬度和平坦度都無法與之相比。

車行進在行道樹中,不一刻就感受到了兩側連綿起伏的群山,鬱鬱蔥蔥。恰值初夏雨後,空氣清新。

在省道邊,依據路牌右轉進入一個名叫崔莊的村子,不需問路,前方高聳的殿堂和臺階就是目的地法興寺。

法興寺內部,正對的就是國寶佛舍利石塔

靜靜的村莊,壯觀的翠雲山,中間藏著一座隨地勢而不斷升高的宏大建築群。順著長長的臺階步步高升,一步步接近盛名在外的千年古寺,不由地升起一種莫名的崇敬感。

法興寺始建於後涼神鼎元年(公元401年),初名慈林寺,北宋治平年間(公元1064—1067年)始稱法興寺,歷代皆有修葺。是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最開始的法興寺並不在眼前的翠雲山麓,而是在省道東側的慈林山腰上。當時是三進院落,南北長110米,東西寬69米,佔地面積7590平方米。

唐代佛舍利塔側面

不巧的是,千年的古寺座下卻是億萬年的煤礦。因為煤炭採掘導致法興寺的地基出現裂縫,殿宇傾斜,有倒塌被毀的危險。因此在1980年整體搬遷到了對面的翠雲山。

眼前所見的法興寺就是搬遷後的復建品。說是原樣復建,其實也是根據翠雲山的地形有所調整。比如原先的三進院落就改成了兩進。但是佔地面積卻擴大了好多倍,達到36000平方米。

法興寺因為有珍貴的唐代燃燈塔(全國僅有三座)、唐代佛舍利石塔、宋代圓覺殿及殿內的宋塑之冠十二圓覺塑像而聞名華夏。

圓覺殿內的著名宋塑作品十二圓覺菩薩

不過,它的名氣不只是在今天很大,遠在唐朝初年,位於潞州(今長治市)的法興寺就聲名顯赫。

為啥呢?因為當時有皇子帶著三件國寶來到長子慈林山上的慈林寺,給慈林寺帶來了莫大的榮耀。

這位皇子是唐高祖李淵第十三子鄭惠王元懿,當時的潞州刺史。這三件國寶就是來自佛國印度的37粒佛舍利、大藏經3000卷、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摹本。

佛舍利、經書自然是寺廟的寶貝,無需多言。但這個《蘭亭集序》的摹本在偏遠的高原盆地上現身,足以驚天動地。

蘭亭集序

所以,本篇文章咱們先不講法興寺的諸多國寶,先來看看這個後來少有人知的《蘭亭集序》摹本的故事。

說起《蘭亭集序》,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關於它的諸多故事更是流傳久遠。這幅出自東晉書聖王羲之的序文手稿,被後世書法界尊崇為「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集序》全文共324個字,筆法剛柔相濟,點畫凝練精道,結構變化多端,充分顯示了王羲之匠心獨運而又毫不造作的書寫功力。千餘年來,歷代文人書法家都以《蘭亭集序》為標準,筆耕不輟。

《蘭亭集序》書寫成後,王羲之也很珍愛,一直小心保管,代代傳家。一直傳到第七代孫智永手裡也沒事。可是,當智永傳給他的徒弟辯才和尚時,出事了。

蘭亭序拓片

當時正值唐朝初年,喜愛書法的李世民獲知《蘭亭集序》在辯才手裡時,多次索要不成,便設計巧取而得。

李世民對王羲之的書法推崇備至,命手下的書法家臨摹拓印多本,分送各王子。摹本作者中,就有今天大家非常熟悉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書法大家。

來到潞州當刺史的唐高祖李淵第十三子鄭惠王元懿就帶著這麼一件書法寶貝送到了慈林山慈林寺(法興寺)。

這個鄭惠王李元懿李大人,不僅是送來了三件寶物,還建了一座石塔用以收藏佛舍利。石塔就是現如今的法興寺內的國寶佛舍利塔,造型別致,結構奇特,似塔非塔,似殿非殿,非常受關注。

左右兩側的小塔和中間的舍利塔均為唐建

《蘭亭集序》的真跡後人無一能見到,因為李世民將它帶進了墳墓裡。即便是在唐朝,能見到真跡的也寥寥無幾。所以,名家摹本自然十分珍貴。

李元懿刺史自然也是書法愛好者,法興寺內現在還保存有李元懿的書法石刻碑文,不然,他的兄長李世民不會賜給他一份《蘭亭集序》摹本,只是不知道是出自哪位名家的手筆。

《潞安府志》記載:「鄭惠王石記,在慈林山,書法蒼勁可觀。」推測應該是臨摹學習《蘭亭集序》之功勞。

現有資料無法考證《蘭亭集序》摹本在法興寺內的遭遇,但按常理推測,收藏有《蘭亭集序》摹本這麼一件大事,大概率會摹刻上石以作永久留存,就類似《三希堂法帖》那樣,將摹本刻成石碑保存。有了石碑後就可以精拓翻印了。

事實也的確如此。這件迷案在清初《潞安府志》裡找到了部分揭秘:摹本下落不明,但是摹刻的石碑卻遭荼毒。下手的並非外人,而是法興寺和尚!真是讓人又氣又怒!

好端端的寶貝,和尚為啥要毀掉它呢?難道不知道這件寶貝立在寺裡會給寺廟帶來多大的知名度和經濟效益嗎?原因很簡單,因為拓碑這份活太苦太累。

《潞安府志》載:「王右軍書,系唐人摹本,在慈林山,書法絕奇,寺僧苦臨拓,碎而投諸井,後得斷石數片,甃於察院屋壁,為好事者取去。」

《蘭亭集序》名家摹本看不到,但是碑刻可見,也可以求得拓片。然而,寺僧竟然「苦臨拓」,把石碑砸碎扔進了井裡。真是可惡至極。

從專業拓碑的角度推想,摹拓這麼一份名家名作,肯定花費的力氣少不了。如果長年累月這麼幹下去,也的確可能「苦臨塔」。只不過,「碎而投諸井」的手段的確極端了。也不知道這肇事的和尚受到了怎樣的懲罰?

法興寺與《蘭亭集序》的緣分就此終結,法興寺內的寶貝也從此少了一件極具分量的國寶,殊為憾事。

下期,將繼續國保法興寺之旅,敬請關注。

歡迎關注@跟胡哥看古村,看更多古村故事。

山西平順這個古村和人工天河紅旗渠的不解之緣

山西陽城首富的豪宅是什麼樣子?僅花園就有3個,房屋1600間

李自成馬踏出神泉、修建藏兵洞,都發生在山西臨汾這個古村

山西晉城市的砥洎城,如何屹立400年不倒?

山西臨汾洪洞縣有一座精美的石牌坊,殘卻無保護,讓人看了心痛

相關焦點

  •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的誕生地——紹興蘭亭
    在這些書法大家當中,王羲之由於處在一個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關鍵點上,對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做出了空前絕後的貢獻,因此被後世盛讚為「書聖」,而他的代表作《蘭亭集序》更是被後世的書法愛好者們推崇為行書的圭臬,公認為「天下第一行書」,誕生《蘭亭集序》的紹興蘭亭也成為書法愛好者心中的聖地。
  • 御賜王羲之《蘭亭序》上黨版:帶來法興寺的生機
    山西長子縣西南約20多裡的山巒間,坐西向東有一處氣勢巍峨的古建築群,它便是殿堂層疊、紅牆碧瓦、規模宏闊之佛教聖地法興寺。  這裡,從唐宋元明清幾朝幾度修葺、擴建、遷址,成為目前規模。喧囂的潞州城裡,並沒有刺史的身影,他也沒有急於去就任潞州刺史這個官位,反倒虔誠地來到長子縣山巒起伏、松柏疊翠的慈林山法興寺,拜倒在佛祖的門下。由此開始,潞州法興寺的歷史與佛家、與皇家、與商家結下了難解的淵源。  四件國寶,一是這位潞州刺史、皇帝李淵第十三子鄭惠王元懿的皇家身份;二是來至佛國印度的37顆佛舍利;三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法帖《蘭亭序》唐朝摹本;四是藏經3000卷。
  •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何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蘭亭集序》是王羲之於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這天與友人謝安、孫綽等41人會聚蘭亭一起過「禊節」而為那天的詩賦合集作的一篇序,即後來有名的《蘭亭集序》。《蘭亭集序》全貼共28行,324字,王羲之和他的好友們飲酒賦詩、流觴曲水,寫完這篇序後,相傳酒醒後王羲之又寫了好幾遍,但都不及這篇寫得好。王羲之也對他十分珍惜,視為珍寶。
  •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產生的過程:名士、酒、詩、書缺一不可
    《蘭亭集序》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作品,王羲之在酒後酣暢淋漓地所寫出的這部書法,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那麼,這部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書法作品是怎樣產生的呢?筆者告訴你,如標題那樣,《蘭亭集序》產生的過程是:名士、美酒、詩歌、書法四樣缺一不可。魏晉時期,由於帝王昏庸,朝綱敗壞,文人生活在一個不能自由施展才華抱負的時代,他們心有不滿而又不能宣洩,就往往與酒結緣,並借酒尋求超脫。
  •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上的印章大觀
    △馮承素《摹王羲之蘭亭序》帖心這是馮承素臨摹的王羲之蘭亭序,也是大家比較熟知的神龍本。很多人都知道,《蘭亭序》是歷史上公認的「天下第一行書」(沒有之一),是書法藝術中最接近神創的作品。話說東晉永和九年的某一天,書聖王羲之同學跟當時的大文豪,大名流在一個叫做蘭亭的地方開party。
  • 《蘭亭序》是天下第一行書,那麼天下第一楷書應該是什麼作品呢?
    我國書法史上名家眾多,書法流派紛呈,篆、隸、真(楷書)、行、草各種字體都有很多經典作品傳世,我們知道王羲之的《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是定論,顏真卿《祭侄文稿》與蘇軾《寒食帖》分別被稱為天下第二與天下第三行書,現在網絡上有不少爭論哪幅楷書作品可稱為天下第一楷書呢?
  • 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跡在哪裡?
    並揮寫了一篇《蘭亭集序》,此序又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此篇序文雖文理通達,但還不足以傳世,能令此序文傳世的皆因王羲之的書法。《晉書》說他的書法為古今之冠,筆勢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由於在書法上的成就和貢獻,他被後世譽為「書聖」,他親筆書寫的《蘭亭集序》又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 王羲之當年寫下「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現在長啥樣?
    我想,大家對《蘭亭集序》都不陌生。印象中,是初中課文裡學習過的。而且,在我們還是小朋友的時候,老師都會要求大家學習、模仿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毛筆字。當年,王羲之在蘭亭舉行曲水流觴盛會,以文會友,寫下了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行書,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這麼多年過去了,如今的蘭亭,是什麼樣子的呢?
  • 《蘭亭集序》:人生俯仰之間如此,讀者瞭然
    每次看到「蘭亭集序」的墨跡,就會想起去歲秋日杭州之旅後,取道紹興,漫步魯迅故鄉,經歷沈園風雨,還有尋覓蘭亭山水的足跡,終生難忘。印象中的蘭亭因「天下第一行書」名聞於世,當是一方無比瑰麗的神奇境界吧,可真想不到傳說中的瑰寶卻被隱藏的如此之深,深到找不到入口,大路邊晃悠半天才將信將疑的沿著一條青石小路前行,不見山高水長,奇花異草,一點異樣的景致都沒有,怎麼都不像是王羲之、謝安、孫綽等建安才俊光顧的寶地,不是走錯路吧。
  • 非塔非樓又非殿,全國罕見的山西長子法興寺舍利塔,都誤會它了
    它就是山西省長子縣國保單位法興寺唐代石舍利塔。山西長子法興寺唐代石舍利塔長子縣位於山西省東南部,是一座千年古縣,並且是一座1400多年來從未改變過名字的千年古縣,全國少有。第三批國保單位山西長子縣法興寺山門在長子縣東南部慈林鎮崔莊村背後的翠雲山上,有一座海內聞名的國保寺廟法興寺。它始建於北魏神鼎元年(公元401年),是第三批國保。
  • 沒想到,山西長子法興寺裡有這麼多珍寶不為人知
    比如說山西東南部的千年古縣長子,在一些人眼中,它是「中國青椒之鄉」,在另一些人眼中,它又是「中國美發之鄉」。這些榮譽可都是實實在在有官方報導的,不是我們在這裡瞎吹。而在愛好中國傳統文化的人眼中,長子縣又是精衛的故鄉、國寶遍地的地方。
  • 魏晉風度影響下的代表作品:蘭亭集序
    說到「行書」,不得不說有著「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提到《蘭亭序》,又不得不說它的作者,有著「書聖」之稱的王羲之。王羲之,東晉人士,著名的書法家。《蘭亭序》是王羲之在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的「天下第一行書」。公元353年4月22日(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等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飲酒賦詩,王羲之將這些詩賦撰成一集,並做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並由此書寫了內心的感想,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
  • 硬筆楷書寫名篇 - 王羲之蘭亭集序
    硬筆書楷書作品寫了很多,對於蘭亭序這個天下第一行書從來沒有完整書寫過,即便日常練習也是用硬筆臨摹成行書,楷書沒有寫過,在上幾次給大家講了硬筆書法的偏旁部首的一些書寫方法,雖然還沒有系統性地講完,間架結構還沒有講,但是書法學習除了日常的基本功練習外(筆畫,部首,結構),日常的讀帖或者是看一些自己喜歡的硬筆書法作品對硬筆書法學習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蘭亭集序賞析(一)
    時近正午,陽光溫暖,小蟲小蟻蜿蜒爬行,小鳥松鼠跳躍驚走,邊走邊念《蘭亭集序》:「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時隔數年,我回想起來,好像還能感受到當時的陽光微風,心中沉沉的鬱結也有那麼一絲絲的舒緩。
  • 王羲之所寫《蘭亭序》,因為蘊藏這三個「秘密」被稱為行書範本!
    說到《蘭亭序》,大家都會想到此帖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但是當有人問此帖到底好在哪裡的時候,也有很多人說不出來。既然《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必然有著獨到之處,那麼就逐一找尋蘊藏在此帖中的「秘密」吧。如果仔細欣賞《蘭亭序》的單字,就會發現尖鋒在書法中的運用,在尖鋒入紙之後,把筆管方向扭向你將要行筆的方向,也即常說的換面,將下一筆的走勢掌控在筆下,手法高超,令人欽佩。其實《蘭亭序》中的特點有很多,這三個特點只是其中的顯著特徵,帖子的特點被後世學書人稱讚不已。
  • 周新廉將軍文集:文無第一,簡評《蘭亭集序》與《滕王閣序》
    南昌滕王閣《蘭亭集序》和《滕王閣序》都是千古名篇。《蘭亭集序》和《滕王閣序》兩序相較,哪一篇更「序」?老家洪都「滕王閣」因王勃的《滕王閣序》而名垂千古;《蘭亭集序》因王羲之名而流芳百世,二者難分伯仲。3.作品影響:「天下第一行書」大戰「天才之作」。王羲之被後世譽為「書聖」,而王勃則被稱為「初唐四傑」。「書聖」表現了王羲之在書法上的成就,「初唐四傑」表現了王勃在文學上的成就。
  • 走進《蘭亭集序》,感羲之酒情懷
    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走進《蘭亭集序》,感羲之酒情懷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描寫中國人喝酒寫得最美的一篇文章,從這篇文章中你能感受到中國文人的情懷和中國酒的情懷。《蘭亭序》把酒文化描寫的很美。
  • 唐朝最美行書,筆意溫柔雅致,絲毫不輸《蘭亭序》
    在我國的歷史當中,書法家比比皆是,其中被稱為第一行書的就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然而在唐朝有一位書法家,他的行書不亞於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只不過他的作品較少,使得他的名氣沒有王羲之那麼大,這個人叫做陸柬之。陸柬之是何許人也?他並不是一個平凡的人,也不是傳說當中的書法奇才。他生活在書法世家,受自己家族耳濡目染的影響,逐漸成為了一名在書法上有很高造詣的人。
  • 《蘭亭集序》是怎樣煉成的
    文丨謝石 王羲之偶然書寫《蘭亭集序》的「永和九年」,誰當皇帝,誰做宰相,發生了什麼軍國大事,都早已杳如黃鶴,幾乎沒有幾個人能夠記起。但這年的農曆三月三日,已經51歲的會稽郡小科長王羲之和當地一群文人雅士42人在「會稽山陰之蘭亭」的雅集,卻被歷史銘記下來了。唯一的原因,就是他這天突來「靈感」,信手書寫了一篇324個漢字的短文章。這篇文章就是享近兩千年「第一行書」盛譽,使他一直穩居「書聖」寶座的《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歷經南北朝的推崇,到了唐代更是遇到了異代知己李世民。
  • 多幅不同名家蘭亭修禊圖同臺—看看王羲之是如何寫就《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又名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書聖王羲之寫就。書法成就巔峰之作。書聖王羲之生平八字咱就略過了。反正地球人都知道了。這個蘭亭就是歡慶和娛樂,開春了嘛,大家去遊玩當然要盡興,酒事自然不能少。而且《蘭亭集序》之所以稱為集序,就是酒順著水流下來,停誰面前誰就要唱詩吟賦的,然後還要喝掉酒,然後對上來詩賦就集到一起了,就成蘭亭集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