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美行書,筆意溫柔雅致,絲毫不輸《蘭亭序》

2020-12-14 華夏史書說

我國的文字在整個世界上都是與眾不同的,很多國家的文字都不具備書法的功能,而我們的漢字則誕生出了書法。通過書寫漢字能夠表現出美的意境,這在其他國家的文化當中都不具備。在我國的歷史當中,書法家比比皆是,其中被稱為第一行書的就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然而在唐朝有一位書法家,他的行書不亞於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只不過他的作品較少,使得他的名氣沒有王羲之那麼大,這個人叫做陸柬之。

陸柬之是何許人也?他並不是一個平凡的人,也不是傳說當中的書法奇才。他生活在書法世家,受自己家族耳濡目染的影響,逐漸成為了一名在書法上有很高造詣的人。陸柬之的舅父是虞世南,他的老師是歐陽詢。虞世南、歐陽詢在當時都是文壇上的巨匠。虞世南的那首《禪》,大家想必都背過。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歐陽詢的書法造詣更不用多說。有了這兩位的耳濡目染,陸柬之的書法造詣自然而然的就比平常人高上許多。另外,他的後世中也出現了一位書法大家,那就是草聖張旭。

陸柬之的名聲雖然不及歐陽詢,也不及自己的外孫張旭,也不及當時的初唐四傑,但是他的作品卻得到了廣大書法家們的認可,就是這部書帖足夠讓他名留史冊。他的書帖叫做《文賦》。就是這部書帖被稱為唐代最美的行書。

陸柬之生在書法世家,他本身也熱愛書法。從小他就開始跟著他的舅舅虞世南開始學習。虞世南在書法上教了他許多,但虞世南畢竟是個文人,並不是一個書法家,看自己的侄子這麼喜歡書法,便把他推薦給了當時的書法大家歐陽詢。陸柬之也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他在書法上越學越精深,對書法的研究上也越來越深入。他深刻發現,虞世南還有歐陽詢都有弊端,於是他就開始琢磨如何超越他們。

在《法書要錄》當中有所記載,書中筆法最後的精要落在了「二王」手中。想要學習真正的書法美學,就要領會二王的意境和手法。於是陸柬之神追二王,花費了數十年的時間終於領會到其中的精髓,學成之後他就想要留一副字帖傳於後世,最終他選擇了自己祖先陸陸機的《文賦》。陸柬之窮其一生體會書法當中的奧妙,全部心血都落在了這篇《文賦》的上面。《文賦》寫成之後,各路大家紛紛讚揚,在之後的書法家也對這個書帖大加讚賞,稱它可以和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相媲美。

陸柬之的這篇《文賦》中用了許多種手法,不僅有行書,還有楷書以及草書。整篇寫下來行雲流水,酣暢淋漓,頗有魏晉之風,深得二王的精髓。他將王羲之的筆法還有轉折之法都學到了手,並且運用得當,使得他的這篇《文賦》既有靜雅之氣。也不缺少飄然之感,還帶有一些雋秀的意蘊,真的是一部佳品。

很多人在學習書法的時候,都會去學習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但是學的人太多,反而沒有了神韻,不如學習一下陸柬之的這篇《文賦》臨摹一下,體味它當中的轉折之法。陸柬之集合了歐陽詢還有虞世南的衣缽,同時又兼具二王的神韻。學習他的書法,有助於書法的造詣更深一步。陸柬之這篇《文賦》目前藏於臺北,想要看到真跡需要花費的很大的代價。可以購買連結當中的《文賦》,採用的是超高清的微噴技術,極大還原了《文賦》的細節,完全可以神追陸柬之,體會他的意境,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書法境界。

相關焦點

  • 孫曉雲版《蘭亭序》不像,卻耐人尋味,有《聖教序》的筆意和神韻
    作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是書家必臨作品之一,不論是古代書家還是現代書家,在當今書壇,幾乎每一位有名望的書法家都臨過《蘭亭序》,在這些書法家中,中書協副主席孫曉雲,臨的最不像,但是卻臨的最有滋味,別有一番神韻,顛覆你的審美和認知,體所臨《蘭亭序》,《聖教序》的韻味更加濃烈一些
  • 文徵明行書《滕王閣序》蒼潤遒媚,清秀雅致,是難得的行書精品
    在中國書法史上產生了「天下十大行書」,這些作品被歷代書家學習效仿,自從欣賞了文徵明的行書作品《滕王閣序》後,筆者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文徵明這作品簡直可以列為「天下第十一大行書」,其作品俊美的程度不輸於《蘭亭序》。
  •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的誕生地——紹興蘭亭
    在這些書法大家當中,王羲之由於處在一個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關鍵點上,對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做出了空前絕後的貢獻,因此被後世盛讚為「書聖」,而他的代表作《蘭亭集序》更是被後世的書法愛好者們推崇為行書的圭臬,公認為「天下第一行書」,誕生《蘭亭集序》的紹興蘭亭也成為書法愛好者心中的聖地。
  • 一幅63個字的書法,與王羲之《蘭亭序》不相上下,被稱為行書範本
    說到傳世書法,很多人會想到王羲之的《蘭亭序》,但是有一幅書法和《蘭亭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幅書法高二十六釐米,寬二十八釐米, 一共有七行,六十三個字。就是這短短的一幅書法被稱為行書的典範之作,還是書法家在午睡醒來之後所寫。
  •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何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蘭亭集序》是王羲之於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這天與友人謝安、孫綽等41人會聚蘭亭一起過「禊節」而為那天的詩賦合集作的一篇序,即後來有名的《蘭亭集序》。唐太宗時,為得到《蘭亭集序》的真跡,曾派監察御史蕭翼前往越州的一所寺院,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從王羲之的後人智永和尚的弟子辯才手中得到《蘭亭集序》真跡,交給唐太宗。唐太宗亦將《蘭亭集序》視為珍寶,令當時的書法名家們臨摹書寫。相傳,唐太宗死後,將《蘭亭集序》作為隨葬品帶進了陵墓,即唐昭陵。
  •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上的印章大觀
    △馮承素《摹王羲之蘭亭序》帖心這是馮承素臨摹的王羲之蘭亭序,也是大家比較熟知的神龍本。很多人都知道,《蘭亭序》是歷史上公認的「天下第一行書」(沒有之一),是書法藝術中最接近神創的作品。話說東晉永和九年的某一天,書聖王羲之同學跟當時的大文豪,大名流在一個叫做蘭亭的地方開party。
  • 想不到,山西長子縣法興寺曾經擁有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所以,本篇文章咱們先不講法興寺的諸多國寶,先來看看這個後來少有人知的《蘭亭集序》摹本的故事。說起《蘭亭集序》,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關於它的諸多故事更是流傳久遠。這幅出自東晉書聖王羲之的序文手稿,被後世書法界尊崇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全文共324個字,筆法剛柔相濟,點畫凝練精道,結構變化多端,充分顯示了王羲之匠心獨運而又毫不造作的書寫功力。千餘年來,歷代文人書法家都以《蘭亭集序》為標準,筆耕不輟。
  •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產生的過程:名士、酒、詩、書缺一不可
    《蘭亭集序》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作品,王羲之在酒後酣暢淋漓地所寫出的這部書法,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那麼,這部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書法作品是怎樣產生的呢?筆者告訴你,如標題那樣,《蘭亭集序》產生的過程是:名士、美酒、詩歌、書法四樣缺一不可。魏晉時期,由於帝王昏庸,朝綱敗壞,文人生活在一個不能自由施展才華抱負的時代,他們心有不滿而又不能宣洩,就往往與酒結緣,並借酒尋求超脫。
  • 王羲之所寫《蘭亭序》,因為蘊藏這三個「秘密」被稱為行書範本!
    說到《蘭亭序》,大家都會想到此帖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但是當有人問此帖到底好在哪裡的時候,也有很多人說不出來。既然《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必然有著獨到之處,那麼就逐一找尋蘊藏在此帖中的「秘密」吧。在結字上不求方整,有的字傾斜很大,但是和前後的字形成呼應關係,帶來了整體的穩重,所以說有著字在傾斜飄逸之中尋求一種沉穩之風。整幅書法只有三百多字,但是字與字之間沒有相連的筆畫,卻能使整幅書法有一氣呵成之感,也是此帖的特點之一。在行與行之間,縱有行,橫無列,強調了書寫的自由性,打破了傳統書法的嚴謹工整之氣,帶來幾分靈動之感。
  • 王羲之是如何寫出《蘭亭序》的?它的蹤跡為什麼成為千古謎團?
    說起「書聖」王羲之,不得不提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書聖王羲之《蘭亭序》的故事,揭露出《蘭亭序》是如何誕生?以及它的蹤跡如何成為千古謎團的原因。第一,《蘭亭序》是如何誕生的?他洋洋灑灑寫下了三百多字,寫下了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的《蘭亭序》,後人對這一作品讚譽頗多,如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稱其為「中國行書第一帖」,這就是《蘭亭序》的誕生過程了。在《蘭亭序》裡,可以親切地感受到這一天,三月初三「修禊」的活動:「曲水流觴」,那麼何謂「曲水流觴」呢?
  • 結合《蘭亭集序》從王羲之書寫的專業角度,說說怎樣欣賞書法作品
    一談起書法,必談到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很多人不明白,這帖書法作品被公認為行書第一,是名人效應,還是真的這麼好?這可以毫不猶豫地告訴你,這件作品是真的好,它的好在神採、用筆和筆勢三個方面都屬於領先者。我們不妨結合《蘭亭集序》,從這三個方面逐一分析一下,看看書法作品到底要怎樣來欣賞。王羲之的墨跡原作,到今天已經見不到了,但是可以藉助唐朝的摹本。其中神農本是各摹本中最聞名的,據說是運用近似於工筆的響拓的方法。
  • 《韭花帖》,天下第五行書,被譽為五代十國時期的《蘭亭序》
    (接上期)楊凝式喜歡在牆上寫字,不喜歡在紙上寫,所以留下來的墨跡不多。但人活世上總有應酬,楊凝式身居高位,哪怕他再怎麼裝瘋賣傻,也總免不了寫上一些信箋、題跋什麼的,這些偶然為之的作品被人保存下來,就成了名帖了。
  • 書壇頂級高手臨摹《蘭亭序》,惟妙惟肖,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原帖!
    《蘭亭序》作為「天下第一行書」,筆法可謂出神入化,連王羲之都無法復原,更是令後人崇拜不已,無數人加以臨摹,可惜無一人能超越,能得其精髓之一者,便可開宗立派,自成一家。文徵明臨《蘭亭序》單字放大自古就有「名師出高徒」說法,對文徵明來說,好像不太合適,其書法老師李應禎也算不上什麼名家,但是他的一句話,對文徵明影響很大:
  • 硬筆書法-臨摹《蘭亭序》部分繁體字第三講
    神龍本《蘭亭序》局部引子《蘭亭序》,全稱為《蘭亭集序》。該《序》是「書聖」王羲之於永和九年所書。當時,王羲之和一眾才子臨溪賦詩,各抒懷抱,最後將大家的詩句整理成冊,大家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者王羲之為詩集做序,微醺之下,王羲之揮毫潑墨、恣意狂放,瀟瀟灑灑寫下了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
  • 千年國寶《蘭亭序》與河南睢縣的不解之緣
    消費日報網訊 (記者 袁家山)王羲之《蘭亭序》歷來被奉為千年書法絕品,因真品陪葬唐太宗昭陵,歷代摹本流布人間就成了傳世珍品。而這部被稱為國寶的千年墨寶卻與中國北方的一個小縣河南睢縣有著千古不解之緣。錫博本《蘭亭序》睢縣,在明代叫睢州,因曾經是睢陽衛駐地,也別稱睢陽,先後隸屬於開封府和歸德府。面積比現在的睢縣要大很多,下轄兩個縣,州官是正五品,約略相當於今天的副市級單位。錫博本《蘭亭序》,就是無錫博物院所藏《趙孟行書臨蘭亭序》卷,在明末清初很長一段時間秘藏在河南睢州。
  • 蘭亭集序賞析(一)
    時近正午,陽光溫暖,小蟲小蟻蜿蜒爬行,小鳥松鼠跳躍驚走,邊走邊念《蘭亭集序》:「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時隔數年,我回想起來,好像還能感受到當時的陽光微風,心中沉沉的鬱結也有那麼一絲絲的舒緩。
  • 他在王羲之作品後面寫了幾行小字,引起注意,被譽為「最美行書」
    他在王羲之行書《快雪時晴帖》後面寫了幾行小字,引起注意,被譽為「最美行書」。王羲之大家都知道,東晉著名書法家、文學家,被後世書法家奉為「書聖」,他的行書代表作品《蘭亭序》被公認為「天下第一行書」,中國書法的5種書體,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有三種書體在他的手上成熟,他的書法作品成為後世學習書法的典範。
  • 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跡在哪裡?
    並揮寫了一篇《蘭亭集序》,此序又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此篇序文雖文理通達,但還不足以傳世,能令此序文傳世的皆因王羲之的書法。《晉書》說他的書法為古今之冠,筆勢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由於在書法上的成就和貢獻,他被後世譽為「書聖」,他親筆書寫的《蘭亭集序》又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 13歲男孩臨摹《蘭亭序》,相似度高達99%,書法得王羲之精髓!
    ,特別是王羲之的《蘭亭序》更是臨摹的非常的像。李昭華雖然只有13歲,但是練習行書已經有7年的時間了,在這7年的時間裡李昭華一心學習王羲之的《蘭亭序》,王羲之在我們的書法界那名氣是非常的大,特別是他的代表作《蘭亭序》更是被後人稱為是天下第一行書,贏得了後世書法愛好者的喜歡,而李昭華從小也非常的喜歡王羲之的《蘭亭序》,6歲就開始臨摹王羲之的《蘭亭序》,而且臨摹起來非常的認真,臨摹的相似程度達到了
  • 王羲之當年寫下「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現在長啥樣?
    我想,大家對《蘭亭集序》都不陌生。印象中,是初中課文裡學習過的。而且,在我們還是小朋友的時候,老師都會要求大家學習、模仿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毛筆字。當年,王羲之在蘭亭舉行曲水流觴盛會,以文會友,寫下了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行書,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這麼多年過去了,如今的蘭亭,是什麼樣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