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國寶《蘭亭序》與河南睢縣的不解之緣

2020-12-17 消費日報網

消費日報網訊 (記者 袁家山)王羲之《蘭亭序》歷來被奉為千年書法絕品,因真品陪葬唐太宗昭陵,歷代摹本流布人間就成了傳世珍品。而這部被稱為國寶的千年墨寶卻與中國北方的一個小縣河南睢縣有著千古不解之緣。

錫博本《蘭亭序》

睢縣,在明代叫睢州,因曾經是睢陽衛駐地,也別稱睢陽,先後隸屬於開封府和歸德府。面積比現在的睢縣要大很多,下轄兩個縣,州官是正五品,約略相當於今天的副市級單位。

錫博本《蘭亭序》,就是無錫博物院所藏《趙孟行書臨蘭亭序》卷,在明末清初很長一段時間秘藏在河南睢州。這件《蘭亭序》紙本,縱24.5釐米,橫65.5釐米,屬《蘭亭序》帖本系列中的精品。比對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趙孟行書《臨定武蘭亭序卷》(絹本)和俞和《行書臨定武蘭亭序卷》(紙本),可以發現它們的整體面貌和筆法結構極為類似,專家們據此推定錫博本《蘭亭序》屬於「定武本」系列無疑。

通過檢索該件《蘭亭序》所留印章,多達70餘枚,這些歷代印章不僅見證著這件國寶作品的多舛命運,同時也清晰記錄了它的流傳過程和軌跡。其中所留印章最多的當屬明代大收藏家項元汴,有21枚。這件《蘭亭序》自項氏以後,就遞傳到了明代睢陽袁氏鑑藏家袁樞(1600-1645年)和袁賦誠(1617-1680)父子手裡,作品上留下了他們的鑑藏印章:「石■」 、「袁伯應珍賞印」、「袁樞之印」、「睢陽袁樞印信」、「袁伯應珍藏書畫印信」、「 喬龕」(半印)(以上為袁樞印),「賦誠」、「袁賦誠印」、「明袁賦誠珍賞」(以上為袁賦誠印)。令人稱奇的是,自睢陽袁氏父子以後直到清代道光年間這件作品再無其他收藏印章,說明這件作品在睢縣停留時間長達兩百多年之久,其後才從睢陽袁氏流入王養度和吳雲之手。《河南通志睢縣採訪稿》曾有睢陽袁氏「後院藏書樓」之稱,即是明清兩代袁氏藏書處。

明末清初,睢陽袁氏鑑藏以收藏家袁樞為中心,有記載可考的至少延及四代之後。袁樞藏品巨富,是明末書畫及收藏鑑賞通國級大家。迄今所見,上海圖書館館藏《宋拓淳化閣帖》(泉州本)、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松桂堂帖》及《瀟湘圖》、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溪岸圖》、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洛神賦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蕭翼賺蘭亭圖》等眾多鎮館之寶都出自河南睢陽袁氏家藏。其中上海圖書館所藏睢陽袁氏本《宋拓淳化閣帖》摹刻保存有王羲之、王獻之大量墨跡,因版本精良被稱為天下法帖之祖,歷經袁可立、袁樞、袁賦誠三代遞藏,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和版本研究價值,是目前所存《宋拓淳化閣帖》拓本中最佳善本。為了保存和傳播,2017年初,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上海圖書館聯手影印發行200套珍藏版分發至全國重要文博收藏單位,古韻墨香,展卷可得。

上海圖書館藏《宋拓淳化閣帖》睢陽袁氏印章(部分)

清初著名收藏家王時敏在《煙客題跋》中有《題自畫關使君袁環中》讚賞道:「環翁使君(袁樞別稱),既工盤礴,又富收藏。李營丘為士大夫之宗,米南宮乃精鑑之祖,故使荊、關、董、巨真名跡歸其家。」張庚在紀傳體書畫著作《國朝畫徵錄》中記載「樞博學好古,精鑑賞,家富收藏,工書畫,為華亭董宗伯,孟津王覺斯所推許。」能令董其昌和王鐸這樣的巨擘大家競相推重,足可想見當時的河南睢州在中國書畫收藏史上的地位之高。

明 袁樞行書扇面(部分)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袁樞為明兵部尚書袁可立子,袁可立與董其昌為同年至交,且為王鐸恩師。董其昌一生最珍視的「四源堂」名畫幾盡歸袁樞所有。董其昌歿後,南唐五代荊、關、董、巨大家的作品集藏於河南睢州,一時吸引南來北往的聖手名家,有明確記載的董其昌、王鐸、黃道周、倪元璐、劉理順、王鑑、祁彪佳等都與睢州袁家交往頻繁,及至宰相孔貞運、孫承宗也與睢州袁氏父子飛章詩文相唱和。

美國哈佛大學藏《國朝畫徵錄·袁樞傳》

值得一提的是,明與後金交惡後,袁可立曾督兵遼海重創後金軍,並以反間計策反努爾哈赤女婿劉愛塔,嚴重顛覆了清帝所謂百戰百勝的神話。袁樞也為寧遠明軍督運糧餉,且最終不仕滿清在南京絕食而死。袁氏父子遺緒二百年間遭受滿清「文字獄」嚴令封殺,至清末文獻毀失鮮聞於世。陸時化《吳越所見書畫錄》因收錄涉及袁可立的《節寰袁公行狀》和嶽飛《宋忠武嶽鄂王精忠祠記》兩文竟險遭毀版和追殺厄運 。與前宋嶽飛並列封殺,足見袁可立為滿清憎恨程度之一斑。

上海圖書館藏《淳化閣帖》袁可立「弗過堂」印

清中後期,睢陽袁氏家道式微,收藏在河南睢縣的文物漸次流散天涯。現所知流向有卞永譽、安岐、梁清標、宋犖、吳雲等藏家。

從歷代書畫收藏圖譜所見,睢縣與書聖王羲之的關係,除錫博本《蘭亭序》外, 還有王羲之的《宋拓聖教序》也是睢陽袁氏家藏品,董其昌曾為作跋。明項元汴所刻《唐摹蘭亭序》也是睢陽袁氏藏品,張照在《天瓶齋書畫題跋·跋項子京刻蘭亭帖》中曾有明確記載。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盡人皆知,片紙皆寶,其墨寶流傳與一個北方小縣文物淵源如此之深,在今天看來不可思議,概千年滄桑,這座北方小縣的前世人文薈萃之芳華已漸漸為歲月所淹沒而已。

故宮博物院鑑賞大家金運昌在其所著《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書法編(明)》中將睢陽袁樞行書作品在目錄排序中首列第一 。上海博物館顏曉軍研究員長期從事董其昌與睢陽袁氏交際與文物遞藏關係的專題研究,他在《董其昌畫禪室裡的藝術鑑賞活動》一文中寫道:「袁府所藏,金題玉躞皆付丙丁,固已足可惜。明王朝大勢已去,袁氏父子之丹誠博雅則永照汗青。」

在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有睢陽袁氏書畫兩件,其中一件為袁樞和王鼎共同創作完成的《摹洛神賦圖》,是翁同龢後人翁萬戈先生在2018年無償捐贈給該館的一件文物精品。今年疫情期間,睢陽尚書袁氏族人袁中偉和袁俊明先生為求證文物鑑藏信息和遞傳痕跡一直與大洋彼岸的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工作人員函電交流不斷。

不久前,原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館長、鑑藏專家方鳴先生在睢縣收藏家協會主席袁水建、《時代人物》品牌總監袁志華先生陪同下親往睢縣明代袁樞墓進行考察,對一代藏家袁樞在明末清初改天換地天崩地裂時期寧死不折的民族氣節及對傳承珍貴文化遺產所做出的傑出貢獻讚賞有加。

中國殷商協會睢水水族文化研究會會長、睢縣原廣電文化旅遊局副局長徐永峰告訴記者,袁可立是明末在朝中深有影響的重臣和著名抗清將領,出自明代睢陽袁氏家藏文物精品經過數百年播遷,流布國內外,文物價值極高,尤以南唐五代繪畫和宋拓法帖精品為最,藏品之精良,睢州獨佔鰲頭。王羲之墨跡《蘭亭序》流傳有序,源遠流長,在睢州文物收藏史上留下了十分光輝燦爛的一頁。

睢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朱韶向記者介紹道:睢縣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蘊深厚,文物資源豐富。近年來,縣委縣政府致力於打造歷史文化名城品牌建設和文化強縣工程,在上級文物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將繼續加大投入對睢縣明代袁可立舊居及周邊環境進行修復和改善,遍布世界的睢陽袁氏文物藏品也必將成為唱響豫東睢縣瑰麗文化的一張歷史名片。

相關焦點

  • 想不到,山西長子縣法興寺曾經擁有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因為當時有皇子帶著三件國寶來到長子慈林山上的慈林寺,給慈林寺帶來了莫大的榮耀。這位皇子是唐高祖李淵第十三子鄭惠王元懿,當時的潞州刺史。這三件國寶就是來自佛國印度的37粒佛舍利、大藏經3000卷、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摹本。佛舍利、經書自然是寺廟的寶貝,無需多言。
  • 御賜王羲之《蘭亭序》上黨版:帶來法興寺的生機
    四件國寶,一是這位潞州刺史、皇帝李淵第十三子鄭惠王元懿的皇家身份;二是來至佛國印度的37顆佛舍利;三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法帖《蘭亭序》唐朝摹本;四是藏經3000卷。慈林山巒,丹河徜徉,一處寺院,芸芸眾僧,在鄭惠王沒來此之前,僅僅是靠化緣得來的錢糧維持生計和佛事,是不好生活下去的。但自長安的四件國寶、特別是《蘭亭序》在上黨現身後,由此帶來了敘不盡的故事,帶來了法興寺的生機。
  • 90後畫師葉露盈又出新國風繪本啦,這次講訴《蘭亭序》背後的故事
    流觴曲水,記錄千年蘭亭雅集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暮春之時,王羲之與當時的文人名士在會稽郡山陰縣(今浙江紹興)的蘭亭舉行了一次規模盛大的「修禊」活動。來到這次雅集的有謝安、孫綽、王凝之、王獻之等共四十二人。
  • 紹興蘭亭還在,王羲之蘭亭集序的真跡卻不知所蹤
    紹興蘭亭還在,王羲之蘭亭集序的真跡卻不知所蹤1來到紹興才發現,紹興旅遊資源很豐富,因為停留時間有限,我們只選了幾個知曉的地方。蘭亭,因為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而讓人心生嚮往。同行的好友是書畫愛好者,每天畫畫、練字,堅持不懈。她說王羲之是書法界的祖師爺,因此來到紹興,蘭亭肯定是我們的必選項了。蘭亭位於紹興會稽山,這裡園內設施和魯迅故裡一個模式,走入園內,可以看到王羲之《蘭亭序集》文章裡的痕跡。
  • 《蘭亭集序》隱藏的書法密碼你知道嗎?
    會議的主要成果,就是王羲的的會議總結《蘭亭集序》。這也是王羲之走向「書聖」的會議。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從此成為了中國書法藝術的巔峰之作。根據歷史記載,到了唐代,帝王李世民對《蘭亭集序》的喜歡,到了痴狂的地步,費盡心機,終於把《蘭亭集序》佔為已有。
  •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的誕生地——紹興蘭亭
    在這些書法大家當中,王羲之由於處在一個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關鍵點上,對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做出了空前絕後的貢獻,因此被後世盛讚為「書聖」,而他的代表作《蘭亭集序》更是被後世的書法愛好者們推崇為行書的圭臬,公認為「天下第一行書」,誕生《蘭亭集序》的紹興蘭亭也成為書法愛好者心中的聖地。
  • 浙江文化印記⑦︱一序千古魏晉風 探尋《蘭亭序》的傳奇故事
    蕺山街東邊,小河依舊流淌,牆上印著《快雪時晴帖》等王羲之的知名作品;臨街鋪頭裡,賣著舊書的老先生攤開宣紙,不時寫上幾筆……古越遺韻,千年綿延不絕。蘭亭雅集 暢敘幽情一帖《蘭亭序》,風流冠千古。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尋訪蘭亭,只為近距離感受這《蘭亭序》的奧妙。「蘭亭的竹子真秀氣,細細長長的。」
  • 王勃的《滕王閣序》和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你更鍾愛哪一篇?
    在中國古代,有兩篇特別著名的駢文,一篇是少年天才王勃即興創作的《滕王閣序》,另一篇是書聖王羲之創作的《蘭亭集序》,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寫的序都比他們後面的詩要出彩的多。這兩首序雖然創作年代不同,詩人所處的背景和環境也各不相同,但細細品讀這兩首經典之作,仿佛我們也跟隨這些詩人的腳步,穿越到了千年前的遊宴之中。
  • 《蘭亭序》真跡和羅浮宮鎮館之寶《蒙娜麗莎》相比,哪個更值錢?
    《蘭亭序》真跡和羅浮宮鎮館之寶《蒙娜麗莎》相比,哪個更值錢?現在拍賣過的最值錢的藝術品好像還是達文西的畫作,叫做《救世主》。曾經在紐約佳士得拍賣了4.5億美金的天價,遠遠超出之前大熱的梵谷、畢卡索等人的最高紀錄。
  • 如果找到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和王羲之蘭亭序真跡,誰的價值更高?
    首先,傳國玉璽與蘭亭集序,是兩個不同層面的「珍寶」,一個更具有政治象徵意義,一個更具有文化象徵意義。 但是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文化從屬於政治,自古也是如此,因此,在文化界的角度或者說文人雅士來看,他們可能更喜歡蘭亭集序。但是更多的人,會傾向於傳國玉璽。
  • 蘭亭集序賞析(一)
    時近正午,陽光溫暖,小蟲小蟻蜿蜒爬行,小鳥松鼠跳躍驚走,邊走邊念《蘭亭集序》:「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時隔數年,我回想起來,好像還能感受到當時的陽光微風,心中沉沉的鬱結也有那麼一絲絲的舒緩。
  • 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跡在哪裡?
    並揮寫了一篇《蘭亭集序》,此序又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此篇序文雖文理通達,但還不足以傳世,能令此序文傳世的皆因王羲之的書法。《晉書》說他的書法為古今之冠,筆勢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由於在書法上的成就和貢獻,他被後世譽為「書聖」,他親筆書寫的《蘭亭集序》又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 蘭亭序解密的論文
    我機緣巧合,雖然文化不高、學識淺薄,卻走進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蘭亭。我本不知道,應該把關於蘭亭序解密的論文寫在哪裡,但是,看了這位科技猿人的視頻,引用了中國抗擊新冠病毒時的一句號召「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於是,我覺得一旦疫情好轉,我應該帶著蘭亭去旅行了。
  • 周新廉將軍文集:文無第一,簡評《蘭亭集序》與《滕王閣序》
    南昌滕王閣《蘭亭集序》和《滕王閣序》都是千古名篇。《蘭亭集序》和《滕王閣序》兩序相較,哪一篇更「序」?老家洪都「滕王閣」因王勃的《滕王閣序》而名垂千古;《蘭亭集序》因王羲之名而流芳百世,二者難分伯仲。由是觀之,若論書法,《蘭亭集序》的影響無人能及;若論文章,《滕王閣序》才是正真的「天才之作」。《蘭亭集序》聞名於世,的確沾了不少「書法」的光。在這個意義上講,《蘭亭集序》是一篇「書法作品」,而《滕王閣序》則是一篇「文學作品」。
  • 《蘭亭集序》是怎樣煉成的
    文丨謝石 王羲之偶然書寫《蘭亭集序》的「永和九年」,誰當皇帝,誰做宰相,發生了什麼軍國大事,都早已杳如黃鶴,幾乎沒有幾個人能夠記起。但這年的農曆三月三日,已經51歲的會稽郡小科長王羲之和當地一群文人雅士42人在「會稽山陰之蘭亭」的雅集,卻被歷史銘記下來了。唯一的原因,就是他這天突來「靈感」,信手書寫了一篇324個漢字的短文章。這篇文章就是享近兩千年「第一行書」盛譽,使他一直穩居「書聖」寶座的《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歷經南北朝的推崇,到了唐代更是遇到了異代知己李世民。
  • 傳國玉璽和蘭亭集序都是我國的寶物,如果只能二選一,該怎麼選?
    傳國玉璽的價值根本不是蘭亭集序可以比的好嗎?蘭亭集序還有其他臨摹作品,也有很多並不輸它太多的書法作品,它並沒有不可替代性。而傳國玉璽就不一樣了,先不說它上面附有的歷史意義傳奇故事,基本就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正統的象徵,是個皇帝就想找到它,唐末遺失後,後來的歷代皇帝為了消減沒有傳國玉璽而得過不正的影響就會刻好多玉璽,但傳國玉璽只有一個,其珍貴程度無法比擬,可以稱得上中國第一國寶。玉璽的典故和意義,基本無價之寶。
  •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上的印章大觀
    △馮承素《摹王羲之蘭亭序》帖心這是馮承素臨摹的王羲之蘭亭序,也是大家比較熟知的神龍本。很多人都知道,《蘭亭序》是歷史上公認的「天下第一行書」(沒有之一),是書法藝術中最接近神創的作品。話說東晉永和九年的某一天,書聖王羲之同學跟當時的大文豪,大名流在一個叫做蘭亭的地方開party。
  •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何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蘭亭集序》是王羲之於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這天與友人謝安、孫綽等41人會聚蘭亭一起過「禊節」而為那天的詩賦合集作的一篇序,即後來有名的《蘭亭集序》。《蘭亭集序》全貼共28行,324字,王羲之和他的好友們飲酒賦詩、流觴曲水,寫完這篇序後,相傳酒醒後王羲之又寫了好幾遍,但都不及這篇寫得好。王羲之也對他十分珍惜,視為珍寶。
  • 《蘭亭序》能代表王羲之的風格嗎?
    東坡的《黃州寒食詩冊》、顏魯公的《祭侄文稿》是,王羲之的《蘭亭序》更是。倘若,認真的讀讀王羲之的書帖的文字內容,會讓人心旌浮動,慨嘆: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王羲之蘭亭序句歷史,總是在重複著昨天的故事,沒有新鮮的花樣。因而,王羲之在與朋友相聚蘭亭之時,感慨有加,並將之記入蘭亭雅集中——《蘭亭序》。
  • 硬筆書法-臨摹《蘭亭序》部分繁體字第三講
    神龍本《蘭亭序》局部引子《蘭亭序》,全稱為《蘭亭集序》。該《序》是「書聖」王羲之於永和九年所書。當時,王羲之和一眾才子臨溪賦詩,各抒懷抱,最後將大家的詩句整理成冊,大家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者王羲之為詩集做序,微醺之下,王羲之揮毫潑墨、恣意狂放,瀟瀟灑灑寫下了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