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化印記⑦︱一序千古魏晉風 探尋《蘭亭序》的傳奇故事

2021-01-12 瀟湘晨報

開欄的話:浙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這片神奇的沃土上,文物遺蹟數不勝數,文化精品琳琅滿目,文化樣式異彩紛呈。去年以來,浙江省委宣傳部與省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聯合開展了「浙江文化印記」徵集評選活動。通過廣泛徵集、專家評審和社會投票,前不久,包括良渚古城遺址、杭州西湖、錢塘潮、西泠印社、越劇等在內的首批20項「浙江文化印記」出爐。這些「文化印記」是浙江文化積澱的翹楚,是浙江的文化瑰寶。從6月18日起,浙江新聞客戶端推出《浙江文化印記》欄目,每一期,我們都將邀請一位與印記密切相關的專家與記者同行,走近印記的現場,感受印記的魅力,講述印記和它們背後的故事。

習字之人,心中自有一片聖土。《蘭亭序》便是這一方聖土上的巔峰。

永和九年的上巳節,王羲之邀集朝野群賢共四十二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舉行盛大的修禊活動,一觴一詠,暢敘幽情。欣然作序,寫下了名震千古的《蘭亭序》。

時光流轉,文脈綿延。1600餘年後的今天,《蘭亭序》這件源自古代的書法和文學作品,已被後人尊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也因此代表作和其在正書、草書上取得的重大突破,被後世尊稱為「書聖」。

《蘭亭序》如何寫就?真偽何辨?至今仍有太多的未解之謎。由此衍生的王羲之傳說,豐富了一代代老百姓的記憶。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從事書法藝術創作和研究已有30餘年的趙雁君帶我們走入紹興,探訪《蘭亭序》在書法藝術上的高妙和文學造詣上的高深,徐徐展開一個中國文化藝術史上的傳奇故事。

書聖故裡 留風遺韻

縱觀中國書法史或文化史,王羲之都像一則「神話」。溯源而上,尋蹤《蘭亭序》的第一站,便從它的作者開始。

王羲之,生於西晉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原籍山東琅琊(今臨沂)。他出生時,西晉王朝已經危在旦夕,王氏家族隨琅琊王司馬睿渡江南遷至建業(今南京)定居。永和七年(公元351年),王羲之出仕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任上四年,隨即致仕歸隱,以遊觀東土諸郡山水為樂,終老於嵊州金庭,享年59歲。

我們來到了位於紹興市區蕺山南麓大片古民居之中的書聖故裡歷史街區。這裡前街後河,山明水秀,臺門裡弄盡顯濃鬱的江南風情。兩旁商鋪林立,小橋流水,一路徐徐走過,青石板路的盡頭,一座黃牆黛瓦的房子,便是王羲之的故宅——戒珠講寺。

故宅為什麼變成了寺院?面對我們的疑問,趙雁君將戒珠講寺的得名娓娓道來。

相傳王羲之有兩樣所好,一是愛鵝,一是癖珠。王羲之為了讓十指靈活有力,隨身佩帶一顆晶瑩剔透、珠潤玉圓的明珠,不時握在手掌中,來回摩挲。一日,王羲之失落寶珠,懷疑是一老僧上門所竊。老僧無端遭受不白之冤,有口難辯,抑鬱而終。數日後,王羲之發現寶珠竟是自家白鵝誤吞,錯怪了老僧,懊悔不已。自此他戒絕了玩珠之癖,為了紀念這位清白的僧人,於是就把整座住宅和田園的山林一併捐給了佛門建寺廟,並親筆為寺廟題寫橫匾「戒珠寺」,懸掛門上,用來悼念僧人,也告誡自己。

走入其中,趙雁君感慨地說:「1985年,第一屆蘭亭書法節在這裡開幕。那時候,我還是個即將畢業的大學生,與紹興書協的代表一起站在右邊第三個荷花池這個位置。那些畫面,還記憶猶新。」蘭亭三月,翰墨飄香。如今,35年堅持舉辦的蘭亭書法節,已經成為了全國知名的書法盛會,也鑄就了紹興古城的一張文化金名片。

「門口這個池塘叫墨池。」走出故宅,趙雁君帶我們來到了兒時課本故事的出處。相傳,王羲之習字勤奮,日積月累,染黑了自家門前的一池碧水。「你們回頭再看看這整條街,到處都是王羲之的故事。」他說。

翻開紹興厚重的歷史畫卷,故址遺蹟俯拾皆是,名人雅士燦若星河。王羲之傳說,便是其中膾炙人口、特色鮮明的一個歷史文化傳說故事群。2011年5月,王羲之傳說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正如趙雁君所說,從街區內的各個地名,就可以清楚地知曉這些生動的故事。

題扇橋,講的是王羲之經過橋頭,為沒有生意的賣扇老婆婆在扇面題字而迅速暢銷的「帶貨奇聞」;躲婆弄,說的是王羲之幫忙賣扇成功後,為了躲避上門求字的老婆婆而藏身的狹小巷弄。

路過筆飛弄時,趙雁君又補充了一個傳說。王羲之不肯把字輕易送人,卻仍有人求字。有一富商做通了王羲之鄰居的工作。鄰居知道王羲之喜大白鵝,送鵝成功求得字。當富商去鄰居家拿字時,剛好被王羲之撞見,王羲之極度懊惱,連聲說「我今後再也不寫字了!」於是一把抓起那支筆,向書桌上一擲。不料,那筆從桌上彈起,穿破窗紙,沿著窗外弄堂向前飛去。這條弄堂,後人把它稱作「筆飛弄」。

如今,古色古香的書聖故裡,依舊飄散著老紹興濃鬱的市井風情。蕺山街東邊,小河依舊流淌,牆上印著《快雪時晴帖》等王羲之的知名作品;臨街鋪頭裡,賣著舊書的老先生攤開宣紙,不時寫上幾筆……古越遺韻,千年綿延不絕。

蘭亭雅集 暢敘幽情

一帖《蘭亭序》,風流冠千古。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尋訪蘭亭,只為近距離感受這《蘭亭序》的奧妙。

「蘭亭的竹子真秀氣,細細長長的。」跟著趙雁君走入蘭亭景區,首先映入眼帘是一大片竹林,毛竹、淡竹、紫竹,品種繁多,悠然淡雅,正應了當年王羲之筆下那「茂林修竹」的勝景。「後人來了發現,這裡沒有崇山峻岭,周邊只有一些小山。所以『此地有崇山峻岭』可能是古人的一種修辭,也可能是王羲之喝醉了。」趙雁君的一席話,聽得大家會心一笑。

在景區內邊走邊聊,《蘭亭序》廣為人知的故事經趙雁君徐徐講來,頗有畫面感:《蘭亭序》誕生於一次風雅的名士聚會。那是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正是江南草長鶯飛、桃紅柳綠的大好時光,王羲之借修禊之名,邀集築室東土的一批名士和家族子弟,如謝安、謝萬、孫綽、徐豐子、王彬子、王徽之等,共計四十二人,在會稽郡山陰縣蘭亭,舉辦了一次別開生面的雅集活動。

行至景區內的「曲水流觴」景點,幾位穿著古裝的少女站在蜿蜒溪流的兩側,溪流裡漂流著酒杯,趙雁君也在石頭上坐下,端起從水中舀起的酒杯,模擬著當年的禮儀。「那天,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眾人自由地分坐在一灣曲水的兩側,一邊承襲古老習俗,去水邊祭拜、洗濯,以消除不祥,行祓禊之禮;一邊仿照前代文人的聚會儀式,把酒杯放在溪水上遊,任它順水漂移,漂移到誰的面前誰就持杯飲酒,此所謂曲水流觴、飲酒賦詩之戲。活動結束,有十一人各成詩兩首,十五人各成詩一首,十六人詩未成被罰酒各三鬥,三鬥即三觥,一觥相當於今天半市斤,酒為紹興黃酒。」趙雁君接著解說,賦出的三十七首詩當場匯成一集,由東道主王羲之作序,嘉賓孫綽作後序。兩序最初皆無標題,孫序後來被稱為《蘭亭後序》或《三月三日詩序》等,王序後被稱為《蘭亭序》或《蘭亭集序》《蘭亭詩序》《蘭亭文》《蘭亭宴集序》《禊帖》《蘭亭帖》等。

相傳,雅集當天,王羲之的序文只是一通酒後用鼠須筆寫在蠶繭紙上的隨意率性草稿,但是酒精的神奇作用,使王羲之的書寫水平超常發揮,聚會過後數次重寫都難以重回巔峰。至於文稿,也是王羲之殫精竭慮之作。這就使《蘭亭序》成了書文雙絕、享譽後世的千古絕唱。

「這次文人聚會的蘭亭雅集成為一次名垂青史的文化盛會。『蘭亭』也由此成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書法地標,其作為詩意人文精神的符號一直成為文人雅士心中的聖地。」趙雁君說,「蘭亭雅集」的遺風作為古人饋贈我們的文化遺產,一直流傳至今。

《蘭亭序》傳承有多廣?看看景區裡那塊知名的「祖孫碑」就知道了。景區內有一御碑亭,八角重簷,亭中立一巨碑「御碑」,系清朝原碑,距今已有300多年。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1693年所臨寫的《蘭亭集序》全文,書風秀美,雍容華貴。碑的背面是乾隆皇帝1751年遊蘭亭時即興所作的一首七律詩《蘭亭即事詩》,書法飄逸,對蘭亭的仰慕之情溢於言表。「爺孫兩位皇帝都要來『打卡』,看來蘭亭在古代也是個『網紅』景點!」景區裡,一位10歲的小遊客由衷感嘆。

翰墨留香 千秋芳菲

《蘭亭序》寫成之後,王羲之視若珍寶,一直留付自己的子孫傳掌,傳至王氏家族七世孫智永之手。智永因家貧出家,無後可傳,臨終前將《蘭亭序》真跡傳於弟子辨才。從此,《蘭亭序》真跡走出家族,流入社會。

唐太宗喜愛王羲之書法,自然不會放過《蘭亭序》,究竟真跡是怎麼到了唐太宗手裡?趙雁君帶我們來到了位於紹興市平水鎮寺裡頭村的雲門寺(舊稱永欣寺)。有著千年歷史的雲門寺,便是這個故事的發生地。

據傳,「《蘭亭序》的真跡,很長一段時間藏在這裡的房梁上。」趙雁君說,據何延之的《蘭亭記》記載,當時,做監察御使的蕭翼打扮成書生模樣,裝著若無其事的樣子觀看寺中壁畫,辨才見到這位氣宇非凡的遊客,請其入房,經過評文述史、飲酒作詩兩人很快成了好朋友。後來蕭翼將隨帶的王氏真跡請辨才欣賞,辨才也放鬆警惕,出示了《蘭亭序》真跡,看後不再藏入房梁,把它和蕭翼帶來的二王雜帖放在一起,有心的蕭翼趁辨才外出之機將《蘭亭序》攬入懷中,即遣永安驛送至京師交到唐太宗手裡。

趙雁君認為,唐太宗拿到《蘭亭序》真跡後,做了兩件好事、一件壞事。好事之一是安排宮廷專職搨書人馮承素及湯普徹等,用雙鉤填廓方式摹拓(響搨)出若干副本;好事之二是安排手下擅書大臣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通過臨摹得若干臨本。至於一件壞事,就是在臨終前要求兒子高宗,將《蘭亭序》真跡以玉匣陪葬昭陵,從此《蘭亭序》真跡永遠消失於人間。《蘭亭序》的這個結局,加快了多種版本在世間的流傳,也使《蘭亭序》真跡的神韻和風採披上了神秘的面紗。「流傳至今的所謂天曆本、定武本、黃絹本等相傳即出於虞、歐、褚等人之手,一般稱為『臨本』,而馮承素的雙鉤本稱為『搨本』。『臨本』也好,『搨本』也好,唐太宗全部把它們賞賜給了『諸王、皇子、近臣』,這樣,無形中就擴大了《蘭亭序》的接受面,也擴大了《蘭亭序》的社會影響,堪稱功莫大焉。」趙雁君說。

《蘭亭序》被唐太宗尊奉為「古今法帖第一」以後,南宋年間又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已然成為後世書法傳統的經典。細細品讀神龍本《蘭亭序》(神龍本,即傳為馮承素摹雙鉤硬黃紙本,因帖首存有「神龍」印的一半面得名),其獨特至尊的美學價值和前無古人的藝術創造,足為後世法則。這一趟尋訪之旅,無論是在書聖故裡的王羲之陳列館,還是在蘭亭景區內的書法博物館,王右軍祠牆壁兩側依次排開的歷代名人碑刻,我們都能欣賞到這些出自不同年代文人墨客筆下的《蘭亭序》。這些特色鮮明的作品,無不展現著作者對《蘭亭序》的獨到見解和個人風格,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自《蘭亭序》誕生以來,王羲之書名日隆,唐朝一代冠以「書聖」頭銜,而書法史最終也以「書聖」之尊將其載入史冊。究其根本在於:王羲之革新舊體、創立新風,以古體之規矩,開嶄新之面目。其楷書、草書及行書為中國書法發展史提供了從技巧到風格的傳統範式,堪稱後世書法流派發展的百代楷模。

然而《蘭亭序》的精妙,絕不僅僅在於書法技藝,它的文本也得到了後世高度關注,文章中的「群賢畢至、少長鹹集、崇山峻岭、放浪形骸、老之將至、情隨事遷」……作為成語一直流傳後世。

千年之後,人們依然能讀懂《蘭亭序》這篇錦繡文章的獨特內涵和高超造詣。

這篇膾炙人口的精妙散文,從蘭亭山水之優美寫起,記敘了聚會遊宴之歡樂,由記敘到抒情再到議論,全文情景交融,整飭而疏散,清新又華彩,抒發了無限的人生感慨。文章的核心主旨就圍繞人如何看待生死這一主題展開論述,王羲之對人生無常的感嘆和生命意義的憧憬是人的覺醒,「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的思想,既有文化的反省,也有哲學的思辨,表達了他那種超邁的宇宙觀和豁達的人生觀,因此,人生在世應該更加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王羲之給我們揭示的這一思想,正是《蘭亭序》文本傳遞給後世的文化意義,如果把它放在歷史文化的大視野中,恰恰印證,那是一個人心覺醒的時代。

《蘭亭序》涉及文學、哲學、美學、民俗等方面的廣泛影響,在歷史長河中已經漸行漸生為一種語言意象。趙雁君感嘆:「說不盡、道不完的《蘭亭序》,作為中國文化形態的標誌和符號幸得永生。」

【來源:浙報融媒體】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王羲之是如何寫出《蘭亭序》的?它的蹤跡為什麼成為千古謎團?
    說起「書聖」王羲之,不得不提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書聖王羲之《蘭亭序》的故事,揭露出《蘭亭序》是如何誕生?以及它的蹤跡如何成為千古謎團的原因。第一,《蘭亭序》是如何誕生的?浙江紹興的會稽山陰,一群特殊的賓客紛至沓來,他們雅聚在這裡,一邊欣賞美景,一邊飲酒作詩,其中德高望重的王羲之當眾為眾人所寫的詩篇賦輯為一集,並作序一篇。他洋洋灑灑寫下了三百多字,寫下了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的《蘭亭序》,後人對這一作品讚譽頗多,如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稱其為「中國行書第一帖」,這就是《蘭亭序》的誕生過程了。
  • 90後畫師葉露盈又出新國風繪本啦,這次講訴《蘭亭序》背後的故事
    每篇文章背後都有屬於它的故事,只是缺少說故事的人。新國風繪本作家葉露盈的新作《蘭亭序》,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用綺麗浪漫的插畫,引領我們去親近古雅的《蘭亭序》。帶讀者重回一千六百年前的暮春午後,走進那場文人盛宴,講述千古名篇背後的故事。
  • 魏晉風度影響下的代表作品:蘭亭集序
    說到「行書」,不得不說有著「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提到《蘭亭序》,又不得不說它的作者,有著「書聖」之稱的王羲之。王羲之,東晉人士,著名的書法家。《蘭亭序》是王羲之在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的「天下第一行書」。公元353年4月22日(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等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飲酒賦詩,王羲之將這些詩賦撰成一集,並做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並由此書寫了內心的感想,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
  • 周新廉將軍文集:文無第一,簡評《蘭亭集序》與《滕王閣序》
    南昌滕王閣《蘭亭集序》和《滕王閣序》都是千古名篇。《蘭亭集序》和《滕王閣序》兩序相較,哪一篇更「序」?他的伯父王導是東晉元勳,官居丞相一職,是魏晉名門「琅琊王氏」之後,父親也是官居淮南太守,可以說,王羲之的家族是名副其實的「門閥世家」。這樣的名門世家對王羲之的影響自然很大,父輩除開教他書法之外,還給他引薦了許多名士,優越的家庭背景給王羲之提供了很好的成長環境。《滕王閣序》的作者王勃,初唐詩人。
  •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產生的過程:名士、酒、詩、書缺一不可
    筆者告訴你,如標題那樣,《蘭亭集序》產生的過程是:名士、美酒、詩歌、書法四樣缺一不可。魏晉時期,由於帝王昏庸,朝綱敗壞,文人生活在一個不能自由施展才華抱負的時代,他們心有不滿而又不能宣洩,就往往與酒結緣,並借酒尋求超脫。
  • 書聖王羲之的巔峰之作《蘭亭集序》,創作地就在浙江紹興
    《蘭亭集序》在書法界的地位無人能及,連後人臨摹的版本都能被收藏在故宮博物院內,歷代皇帝對其鍾愛更讓它身價倍增。《蘭亭集序》的創作地,就在浙江紹興一個叫蘭亭的地方。 現在的蘭亭,是紹興郊區的一處知名旅遊景點。蘭亭位於紹興城西南十幾公裡,這裡景色雅致,早在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曾經在此植蘭,漢時設驛亭,故名蘭亭。
  • 蘭亭集序賞析(一)
    時近正午,陽光溫暖,小蟲小蟻蜿蜒爬行,小鳥松鼠跳躍驚走,邊走邊念《蘭亭集序》:「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時隔數年,我回想起來,好像還能感受到當時的陽光微風,心中沉沉的鬱結也有那麼一絲絲的舒緩。
  • 《蘭亭集序》:人生俯仰之間如此,讀者瞭然
    每次看到「蘭亭集序」的墨跡,就會想起去歲秋日杭州之旅後,取道紹興,漫步魯迅故鄉,經歷沈園風雨,還有尋覓蘭亭山水的足跡,終生難忘。於是酒館裡推杯換盞,觥籌交錯,還未正視名士福地,即先品嘗這江南淡淡的風,微醉的夜......
  • 京城流杯亭與《蘭亭集序》
    倘若沒有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夏曆三月三日王羲之等人曲水流觴的典故,不知當年會稽郡山陰縣蘭渚的那個亭子,即今紹興市西南二十七裡處的蘭亭,能否從古到今倍受書法界的關注,京城內外的流杯亭能否像現在這樣多和這樣能觸動遊客的情懷。  「右軍書成而魏晉之風盡。」
  • 《蘭亭集序》是怎樣煉成的
    文丨謝石 王羲之偶然書寫《蘭亭集序》的「永和九年」,誰當皇帝,誰做宰相,發生了什麼軍國大事,都早已杳如黃鶴,幾乎沒有幾個人能夠記起。但這年的農曆三月三日,已經51歲的會稽郡小科長王羲之和當地一群文人雅士42人在「會稽山陰之蘭亭」的雅集,卻被歷史銘記下來了。唯一的原因,就是他這天突來「靈感」,信手書寫了一篇324個漢字的短文章。這篇文章就是享近兩千年「第一行書」盛譽,使他一直穩居「書聖」寶座的《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歷經南北朝的推崇,到了唐代更是遇到了異代知己李世民。
  • 《蘭亭集序》隱藏的書法密碼你知道嗎?
    公元353年,三月初三這天,作為會稽內史的王羲之,邀請謝安等四十一名士,在浙江山陰縣(今紹興)的蘭亭開會,這就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著名的蘭亭集會。這是一次中國文學藝術史上劃時代的會議,是「蘭亭學」形成的發端。
  • 《蘭亭序》能代表王羲之的風格嗎?
    古之經典之作,皆有故事,大之如長城,小之如雕蟲之技的書法,皆與充沛的激情相關。東坡的《黃州寒食詩冊》、顏魯公的《祭侄文稿》是,王羲之的《蘭亭序》更是。倘若,認真的讀讀王羲之的書帖的文字內容,會讓人心旌浮動,慨嘆: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 多幅不同名家蘭亭修禊圖同臺—看看王羲之是如何寫就《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又名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書聖王羲之寫就。書法成就巔峰之作。書聖王羲之生平八字咱就略過了。反正地球人都知道了。《蘭亭集序》。「曲水流觴」 主要有兩大作用,一是歡慶和娛樂,二是祈福免災。這個蘭亭就是歡慶和娛樂,開春了嘛,大家去遊玩當然要盡興,酒事自然不能少。而且《蘭亭集序》之所以稱為集序,就是酒順著水流下來,停誰面前誰就要唱詩吟賦的,然後還要喝掉酒,然後對上來詩賦就集到一起了,就成蘭亭集序了。
  • 王羲之的《蘭亭序》,二十一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
    王羲之的《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那麼此帖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呢?有時候我們說到《蘭亭序》,不說整幅書法如何,單說其中的一個字,那就是「之」字,就足以說明王羲之的書法功底了,此帖連落款一共出現二十一個「之」字,形態迥異,各具美態。
  • 《蘭亭序》中的流觴曲水,為何到今天失傳了?
    王羲之在《蘭亭集序》裡面為我們展現出了一種古老而有趣的娛樂方式,那就是「流觴曲水」。所謂的「流觴曲水」指的是選擇一風雅靜僻所在,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於潺潺流波之曲水邊,一人置盛滿酒的杯子於上流使其順流而下,酒杯止於某人面前即取而飲之,再乘微醉或嘯呤或援翰,作出詩來。
  • 出身名門的王羲之,為何寫下悲喜交加的《蘭亭集序》?
    王羲之與一眾文人墨客志趣相投,恰逢上巳日,便相約齊聚自己位於會稽山陰的蘭亭園林住所,流觴曲水。一眾文人在蘭亭聚會中共成詩37首,並匯詩成集——《蘭亭集》。在大家的極力推舉下,王羲之便為《蘭亭集》作了序。
  • 千年國寶《蘭亭序》與河南睢縣的不解之緣
    消費日報網訊 (記者 袁家山)王羲之《蘭亭序》歷來被奉為千年書法絕品,因真品陪葬唐太宗昭陵,歷代摹本流布人間就成了傳世珍品。而這部被稱為國寶的千年墨寶卻與中國北方的一個小縣河南睢縣有著千古不解之緣。錫博本《蘭亭序》睢縣,在明代叫睢州,因曾經是睢陽衛駐地,也別稱睢陽,先後隸屬於開封府和歸德府。面積比現在的睢縣要大很多,下轄兩個縣,州官是正五品,約略相當於今天的副市級單位。錫博本《蘭亭序》,就是無錫博物院所藏《趙孟行書臨蘭亭序》卷,在明末清初很長一段時間秘藏在河南睢州。
  • 《蘭亭集序》:儒釋道精神裹挾下王羲之的慨嘆,活在當下
    三月三日,他邀集群賢四十餘人聚於蘭亭,作曲水流觴之飲,感興賦詩,暢敘幽情。之後,王羲之將諸人名爵及詩作一一記錄,並作序一篇,記述其事並書寫內心感觸。此序即那名傳千古的 《蘭亭集序》。古往今來,《蘭亭集序》以其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被歷朝歷代的書法家所推崇,該書法作品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唐太宗愛之尤甚,稱其:「就中逸少之跡,莫如《蘭亭》。
  • 王羲之《蘭亭序》,除了書法,更教你怎麼把party玩成「雅集」
    眾所周知,王羲之的《蘭亭序》被評為「天下第一行書",對後世書法影響極大。唐宋以來,歷代書法家無不受其影響,從中汲取營養而成自家風格。然而,除了書畫之外,它還對歷代文人的休閒聚會產生了深遠影響。蘭亭「雅集」,文人聚會新潮流的誕生魏晉書法中的「雅韻",成為中國藝術審美的主流部分,一直延續了上千年。尚韻的美學觀,符合中國正統的儒家思想體系,它不激不厲,保持一種中和的人生態度和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同時,它又符合道學思想,有明顯的唯美傾向,追求人生的瀟灑與心情的散逸,這十分合乎中國文人的口味。
  • 蘭亭序解密的論文
    我機緣巧合,雖然文化不高、學識淺薄,卻走進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蘭亭。我本不知道,應該把關於蘭亭序解密的論文寫在哪裡,但是,看了這位科技猿人的視頻,引用了中國抗擊新冠病毒時的一句號召「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於是,我覺得一旦疫情好轉,我應該帶著蘭亭去旅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