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儒釋道精神裹挾下王羲之的慨嘆,活在當下

2020-12-15 雲影飛燕

永和九年,五十一歲的王羲之時任會稽內史。三月三日,他邀集群賢四十餘人聚於蘭亭,作曲水流觴之飲,感興賦詩,暢敘幽情。之後,王羲之將諸人名爵及詩作一一記錄,並作序一篇,記述其事並書寫內心感觸。此序即那名傳千古的 《蘭亭集序》。

古往今來,《蘭亭集序》以其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被歷朝歷代的書法家所推崇,該書法作品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唐太宗愛之尤甚,稱其:「就中逸少之跡,莫如《蘭亭》。求見此書,勞於寤寐。」

但拋卻其書法之美不談,它亦有著極深刻的思想內涵,在文學和哲學方面亦佔據著一席之地,並且歷經歲月淘洗而愈發熠熠生輝。千載以降,被無數文人騷客奉為經典之作。

透過《蘭亭集序》,後人也對王羲之在當下時代的人生觀得以了解。生活在時局混亂卻各種宗教學說蓬勃發展的東晉時代,王義之的思想融合了儒、道、佛、玄幾種學說理論,思想體系複雜豐富。

王義之既喜歡與友人談玄論佛,服食丹藥,嗜好飲酒,嚮往縱情山水的隱逸生活,內心又存在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的救世情懷。這,或許便是王羲之的人生觀吧。

1. 記錄生活之樂,喟嘆生命無常,感慨千古同悲

《蘭亭集序》開篇點題,將時間、地點、因由和與會諸客一筆帶過。在暮春之初,王羲之和朋友們聚於會稽山陰之蘭亭, 舉行禊飲活動。這次聚會,可謂是名流薈萃,精彩紛呈,與會者超過四十人。

記生活之樂,賞良辰美景

王羲之用清雅簡明的抒情筆調,將周圍畫卷般的景致點墨而出,「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這 16 個字就將蘭亭周圍景色概括而出。 其中,有山的高大險峻、林的幽靜繁茂,還有水的清澈流動。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當時是,三月江南,草長鶯飛,天淡雲清,春風和煦,自然萬物的欣欣向榮,生機盎然,意境清麗淡雅,情調歡快暢達。從蒼鬱青山、豐茂山竹到水清流碧,由自然之景自然而然地引出曲水流觴的文人雅趣之事,用筆自然流暢,水到渠成 。

蘭亭盛會本是良辰美景、賞心悅目的樂事,一眾文人雅士倘佯於會稽山陰的蘭亭,他們飲酒賦詩,發思古之幽情,嘆浩淼之蒼穹,陶醉於自然之美的舒爽優雅,有自在逍遙之興,有忘情達觀之情。此樂是飽覽山水之樂,是文人交往之間的恬適高雅之樂,是流觴曲水的嫻靜之樂,是人與自然宇宙之間忘懷物我之樂

嘆生命無常,慨千古同悲

然後,王羲之筆鋒一轉,在歡樂的沉醉中宕開筆觸,將話題引申開來,由寫欣賞良辰美景、流觴暢飲, 轉而引發出對樂與憂、 生與死的感慨,感傷人生苦短、時光易逝。如此 樂極而哀,興盡悲來的反差,在古代文人的筆下亦不少見,比如《前赤壁賦》,蘇軾與客泛舟江上,賞明月,享清風,接下來便是從樂轉悲,對生之短暫、對死之悲哀抒發感悟,最後在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

王羲之是如何認為的呢?他在文章中說,人的一生很快就會過去,有人喜歡聚集在室內,暢談心中的理想和抱負,有人寄情於物,放情任誕,不拘禮法,狂放不羈,悠然出世,隱處高蹈。雖然選擇的生活方式不同,但是遇到高興的事情就會得到滿足,滿足之後轉眼成為歷史,快樂是有限的,衰老即將到來,壽命的長短聽憑造化,人到生命的盡頭都免不了一死。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天下無不散筵席,快樂難長久,人生也短促無常,生死更是懸隔,令人悲從中來。

但是他在最後卻批判了老、莊逃避現實的虛無主義思想。莊子認為,死即生, 生即死, 生死不過是事物存在的不同方式,即「一死生」; 「天地與我並生, 而萬物與我為一」, 即「齊彭殤」。

而王羲之則反駁說,人本來就應該知道「一死生」是「虛誕」,「齊彭殤」是「妄作」,生和死均為人生大事,是眾人不可逃脫的,泯滅生與死的界限是虛妄的。他並非全盤否定莊子的道家思想,他同意莊子認為的生死變化不可避免、 人是無法幹預自然宇宙的規律,也是贊同莊子所講的擺脫物累、適時順應的人生態度。

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流露出在有限的人生中體味宇宙的曠達,在無限的宇宙反觀人生的悲涼,這兩種情緒混合共存,使得「蒼涼感嘆之中,自有無窮逸趣」。

2. 難逃時代的裹挾,感嘆人生的無力,尋求精神的自救

《蘭亭集序》創作於東晉,那是一個社會劇烈動蕩、戰爭頻發的年代。

① 社會動蕩,戰亂頻發,人心惶恐

晉朝在內憂外患之下,飄搖欲墜,內亂頻發,生靈塗炭,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文人都死於殘酷的權力鬥爭中。比如曹操拿「敗倫亂俗,訕謗惑眾,大逆不道」的罪名殺孔融,司馬昭拿「無益於今,有敗於俗,亂群惑眾」的罪名殺嵇康。在這個文人動輒被戮的恐怖環境,文人階層逐漸消泯了積極入世之心,收斂起「修身、治國、平天下」的雄心偉志。

同時,在經歷了「八王之亂」「五胡亂華」「永嘉之亂」之後,「人多相食,飢疫總至,百官流亡者十八九」的現實狀況讓文人士大夫們陷入一種家國破碎的不安全感,內心迷茫而悽愴。一方面,他們深感生命之無常;另一方面,卻又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活著和死亡,內心極度痛苦,常常是「清虛其外,煩亂其中;曠達其外,憂憤其中;瀟灑其外,悲傷其中。」

在東漢之前,古人對於死亡的課題,頗有些諱莫如深的態度孔子避而不談,「未知生,焉知死」。莊子則是模糊了生死的界限,秉持了順應自然、無為而生的處事態度。屈原以死明志,在殉道意志的支持下,對死亡進行詩意化的觀照。

漢代,更是進入了一個以鬼神為主的虛妄世界,讓死亡消失了自然的屬性。到了東漢末年,社會動蕩,戰亂連連,「流屍滿河,白骨蔽野」,在茫茫宇宙中,人就像滄海一粟,不值一提,人生如寄旅,縹緲如浮沉,人生不能自我把控的無力感便油然而生,弱者困於生的哀愁,英雄也常有失路之感。

比如,曹操《短歌行》有「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丕《短歌行》中「人亦有言,憂令人老,嗟我白髮,生亦何早」,曹植《贈白馬王彪》道,「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希,……自顧非金石,咄暗令人悲」。阮籍有「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孔聖臨長川,惜逝忽若浮」(《詠懷》)

② 儒道佛玄,百家爭鳴,精神自救

魏晉時期是儒、道、佛、玄多種思想的交匯與融合的時代。宗白華曾說:「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的時代, 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

誠然,當時,玄學盛行,玄學家們以《老子》、《莊子》和《周易》為研討和解讀對象,打破了自漢以來儒家經學一統天下的局面。道教,借著玄學的盛行由下層百姓傳入上層士族,道家思想復興並建立起初步的理論體系。

另外,佛教自東漢傳入後,傳播途中與本土的宗教相互融合滲透,發展迅速。任繼愈先生曾說,「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屬於佛玄融合時期,它依附於玄學,並在依附的情形下,逐漸得到滋長。」由此可見,佛教在東晉時期因依附於玄學、道教而被人們接受。

當時,經歷過天災人禍的人們為了尋求慰藉、解脫以至麻痺,開始轉向宗教與哲學,無論是佛教倡導的生死輪迴、靈魂不滅和極樂世界,還是老莊秉持的「一死生」和「齊彭殤」的理論,都撫慰了他們的惶恐焦躁的內心,迎合了經歷過天災人禍的人們求得精神慰藉的屯、理需求。

在此背景下,文人士大夫們或走向山林,寄情山水,尋得內心的寧靜和平實,或於一室之內談玄論道,清談之風盛行,服藥、飲酒亦是當時的風氣,文士間亦常襄盛舉,舉行談玄盛會,進而形成富有時代特徵的社會潮流與文化氛圍。

王羲之不可避免的受到時代浪潮的影響,他一方面嚮往隱逸生活,明哲保身,一方面又心懷天下,憂心百姓疾苦。出身名門世家的王羲之,也曾入仕為官,在他從政期間,改革政治弊端,積極建言獻策,渴望有所作為。

他認為,「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給。今四郊多壘,宜人人自效。而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由此可見,王義之對「清談」有著清醒的認識,對毫無意義的文人清談現象表示了不滿和擔憂;在政治上,他踐行的是儒家的積極入世,「義行於下」,治國和平天下是他的夢想。

由此看來,也難怪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批判莊子的觀點。他認為,人生固然短暫無常,但是卻也不該混沌度日,與其悲觀厭世,不如放開胸懷、活在當下。

在蘭亭集會之時,放眼當下良辰美景,回想往生心酸苦楚和現實中的無奈悲涼,感嘆時不我待,生死終有盡,這是人之常情。古人、今人和後人都免不了最後歸於一抔黃土,種種悲生嘆死之慨嘆,究根結底無不是對短暫生命的眷戀,對人生價值的追求。

每個人都在時代的裹挾下踉蹌前行,無論做何種選擇,都逃脫不得時代的桎梏。但是相比之下,王羲之比同時代同階層的普通士大夫們要清醒、理智一些,在有生之年沒有選擇醉生夢死、苟且偷生,而是奮發進取,追求卓越,就像在《蘭亭集序》中表面上是看起來雖然是悲觀和消極的感嘆,但實際上暗藏的應該是對生命的留戀和對人生的追求。

《蘭亭集序》其文澹泊自然,清新幽雅,舉重若輕,王羲之一方面毫不掩飾地發出對生命必將逝去的悲嘆,另一方面,又將眼光從橫向的天地萬物轉到縱向的歷史長河,超越了個體生命,以宏大的生命視野超越時空觀照古今。

正如宗白華所言,王羲之的作品表觀出「晉人純淨的胸襟和深厚的感覺所啟示的宇宙觀,新鮮活潑自由自在的心靈領悟這世界,使觸著的一切呈露新的靈魂新的生命。

相關焦點

  • 《蘭亭序》能代表王羲之的風格嗎?
    沒有激情、沒有憤慨,沒有浪漫、沒有遐想,無疑於對人精神的扼殺。古之經典之作,皆有故事,大之如長城,小之如雕蟲之技的書法,皆與充沛的激情相關。東坡的《黃州寒食詩冊》、顏魯公的《祭侄文稿》是,王羲之的《蘭亭序》更是。倘若,認真的讀讀王羲之的書帖的文字內容,會讓人心旌浮動,慨嘆: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何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蘭亭集序》是王羲之於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這天與友人謝安、孫綽等41人會聚蘭亭一起過「禊節」而為那天的詩賦合集作的一篇序,即後來有名的《蘭亭集序》。《蘭亭集序》全貼共28行,324字,王羲之和他的好友們飲酒賦詩、流觴曲水,寫完這篇序後,相傳酒醒後王羲之又寫了好幾遍,但都不及這篇寫得好。王羲之也對他十分珍惜,視為珍寶。
  • 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跡在哪裡?
    距今1667年前,農曆三月份的普通一天,時任東晉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飲酒賦詩。王羲之將這些詩賦輯成一集,並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並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內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
  • 紹興蘭亭還在,王羲之蘭亭集序的真跡卻不知所蹤
    紹興蘭亭還在,王羲之蘭亭集序的真跡卻不知所蹤1來到紹興才發現,紹興旅遊資源很豐富,因為停留時間有限,我們只選了幾個知曉的地方。蘭亭,因為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而讓人心生嚮往。同行的好友是書畫愛好者,每天畫畫、練字,堅持不懈。她說王羲之是書法界的祖師爺,因此來到紹興,蘭亭肯定是我們的必選項了。蘭亭位於紹興會稽山,這裡園內設施和魯迅故裡一個模式,走入園內,可以看到王羲之《蘭亭序集》文章裡的痕跡。
  • 王勃的《滕王閣序》和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你更鍾愛哪一篇?
    在中國古代,有兩篇特別著名的駢文,一篇是少年天才王勃即興創作的《滕王閣序》,另一篇是書聖王羲之創作的《蘭亭集序》,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寫的序都比他們後面的詩要出彩的多。而東晉書聖王羲之創作《蘭亭集序》的時候,已經51歲,王羲之歷經了人生的起起伏伏,有著豐富的人生經歷,所以這篇《蘭亭集序》描寫更多的是對人生的感悟和體會,充滿人生哲理。
  • 周新廉將軍文集:文無第一,簡評《蘭亭集序》與《滕王閣序》
    南昌滕王閣《蘭亭集序》和《滕王閣序》都是千古名篇。《蘭亭集序》和《滕王閣序》兩序相較,哪一篇更「序」?老家洪都「滕王閣」因王勃的《滕王閣序》而名垂千古;《蘭亭集序》因王羲之名而流芳百世,二者難分伯仲。《蘭亭集序》聞名於世,的確沾了不少「書法」的光。在這個意義上講,《蘭亭集序》是一篇「書法作品」,而《滕王閣序》則是一篇「文學作品」。
  • 出身名門的王羲之,為何寫下悲喜交加的《蘭亭集序》?
    我內心中一直嚮往著的春天的模樣,藏在王羲之筆下的《蘭亭集序》裡。他不僅展現了一幅溫暖愉悅的春日友人相聚圖,更深藏引發後人思考的哲理。經典名篇的創作背景東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正值暮春之初,王羲之與孫綽、謝安、支遁等一班名流貴族,集會同遊於會稽山陰的蘭亭。
  • 書聖王羲之的巔峰之作《蘭亭集序》,創作地就在浙江紹興
    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許多人雖然沒見過但也有所耳聞,這是一篇書法巨作,堪稱王羲之的巔峰之作。《蘭亭集序》在書法界的地位無人能及,連後人臨摹的版本都能被收藏在故宮博物院內,歷代皇帝對其鍾愛更讓它身價倍增。《蘭亭集序》的創作地,就在浙江紹興一個叫蘭亭的地方。
  • 《蘭亭集序》是怎樣煉成的
    文丨謝石 王羲之偶然書寫《蘭亭集序》的「永和九年」,誰當皇帝,誰做宰相,發生了什麼軍國大事,都早已杳如黃鶴,幾乎沒有幾個人能夠記起。但這年的農曆三月三日,已經51歲的會稽郡小科長王羲之和當地一群文人雅士42人在「會稽山陰之蘭亭」的雅集,卻被歷史銘記下來了。唯一的原因,就是他這天突來「靈感」,信手書寫了一篇324個漢字的短文章。這篇文章就是享近兩千年「第一行書」盛譽,使他一直穩居「書聖」寶座的《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歷經南北朝的推崇,到了唐代更是遇到了異代知己李世民。
  • 多幅不同名家蘭亭修禊圖同臺—看看王羲之是如何寫就《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又名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書聖王羲之寫就。書法成就巔峰之作。書聖王羲之生平八字咱就略過了。反正地球人都知道了。《蘭亭集序》。這個蘭亭就是歡慶和娛樂,開春了嘛,大家去遊玩當然要盡興,酒事自然不能少。而且《蘭亭集序》之所以稱為集序,就是酒順著水流下來,停誰面前誰就要唱詩吟賦的,然後還要喝掉酒,然後對上來詩賦就集到一起了,就成蘭亭集序了。
  • 蘭亭集序賞析(一)
    時近正午,陽光溫暖,小蟲小蟻蜿蜒爬行,小鳥松鼠跳躍驚走,邊走邊念《蘭亭集序》:「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時隔數年,我回想起來,好像還能感受到當時的陽光微風,心中沉沉的鬱結也有那麼一絲絲的舒緩。
  •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的誕生地——紹興蘭亭
    在這些書法大家當中,王羲之由於處在一個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關鍵點上,對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做出了空前絕後的貢獻,因此被後世盛讚為「書聖」,而他的代表作《蘭亭集序》更是被後世的書法愛好者們推崇為行書的圭臬,公認為「天下第一行書」,誕生《蘭亭集序》的紹興蘭亭也成為書法愛好者心中的聖地。
  • 硬筆楷書寫名篇 - 王羲之蘭亭集序
    硬筆書楷書作品寫了很多,對於蘭亭序這個天下第一行書從來沒有完整書寫過,即便日常練習也是用硬筆臨摹成行書,楷書沒有寫過,在上幾次給大家講了硬筆書法的偏旁部首的一些書寫方法,雖然還沒有系統性地講完,間架結構還沒有講,但是書法學習除了日常的基本功練習外(筆畫,部首,結構),日常的讀帖或者是看一些自己喜歡的硬筆書法作品對硬筆書法學習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聽朗誦記古文|《蘭亭集序》(含誦讀指導)
    誦讀/情感/文學/歷史/時事這是「關山閱讀課」【古文】 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高官,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於生死無常的感慨。
  • 結合《蘭亭集序》從王羲之書寫的專業角度,說說怎樣欣賞書法作品
    一談起書法,必談到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很多人不明白,這帖書法作品被公認為行書第一,是名人效應,還是真的這麼好?這可以毫不猶豫地告訴你,這件作品是真的好,它的好在神採、用筆和筆勢三個方面都屬於領先者。我們不妨結合《蘭亭集序》,從這三個方面逐一分析一下,看看書法作品到底要怎樣來欣賞。王羲之的墨跡原作,到今天已經見不到了,但是可以藉助唐朝的摹本。其中神農本是各摹本中最聞名的,據說是運用近似於工筆的響拓的方法。
  • 深度解析:日本第248個年號「令和」與王羲之《蘭亭集序》的關係
    想像回到當年太宰府賞梅歌詠的時空,觀其展現的情境、意趣的生命美學,顯然是和東晉王羲之的蘭亭宴相契合的。實際的表現又有哪些相似呢?大伴旅人的詩歌情感洋溢,對人、事的詠懷詩是其特色,「令和」所出的《梅花歌·序》就是純粹的漢詩文的作品,其中展現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學(漢文學)的素養和觸發。《梅花歌·序》的創作底本和觸發就是來自於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 魏晉風度影響下的代表作品:蘭亭集序
    說到「行書」,不得不說有著「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提到《蘭亭序》,又不得不說它的作者,有著「書聖」之稱的王羲之。王羲之,東晉人士,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出生在一個長期生活在琅琊郡的王姓望族,是在中原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名門望族,又稱「琅琊王氏」。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後,琅琊王氏自臨沂衣冠南渡,舉族遷居金陵。王羲之因做過會稽內史,領右將軍,所以也叫王會稽,王右軍,字逸之。《蘭亭序》是王羲之在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的「天下第一行書」。
  •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什麼都是贗品呢?真本到哪兒去了呢?
    ,甚至於臨摹之後的這個贗品都能賣好多錢,比方說蘭亭集序就有各種各樣的臨摹版本,據說也值了銀子,到現在也值不少錢。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什麼都是贗品呢?真本到哪兒去了呢?一會我會給您詳細的介紹。這事和唐太宗李世民還有一定關係。到了清代乾隆皇帝更喜歡王羲之的字,包括他的祖父康熙也親自到紹興的蘭亭去朝拜這位書聖,並且題字立碑。
  • 《蘭亭集序》隱藏的書法密碼你知道嗎?
    會議的主要成果,就是王羲的的會議總結《蘭亭集序》。這也是王羲之走向「書聖」的會議。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從此成為了中國書法藝術的巔峰之作。根據歷史記載,到了唐代,帝王李世民對《蘭亭集序》的喜歡,到了痴狂的地步,費盡心機,終於把《蘭亭集序》佔為已有。
  • 如果找到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和王羲之蘭亭序真跡,誰的價值更高?
    首先,傳國玉璽與蘭亭集序,是兩個不同層面的「珍寶」,一個更具有政治象徵意義,一個更具有文化象徵意義。 但是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文化從屬於政治,自古也是如此,因此,在文化界的角度或者說文人雅士來看,他們可能更喜歡蘭亭集序。但是更多的人,會傾向於傳國玉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