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哥專注發現古村落之美。敬請關注、轉發支持。
胡哥圖片文字均為原創首發,侵權必究,已授權維權騎士全網維權。
國內的寺廟中,塔是個很常見的古建。這個從印度來的舶來品進入國內後,經過近2000年的融合發展,逐漸成為「登高接神」的一種以高聳挺立為特徵的宗教建築。
在現存眾多的各種樣式的佛塔中,有一座奇特的唐代石塔,它造型奇特,非塔又非閣、非樓又非殿,全國絕無僅有,再也找不出第二個和它類似的佛塔。
它就是山西省長子縣國保單位法興寺唐代石舍利塔。
長子縣位於山西省東南部,是一座千年古縣,並且是一座1400多年來從未改變過名字的千年古縣,全國少有。
長子縣的名字很容易被外地人讀錯,因為「長」是個多音字。可是如果你稍微了解下長子縣縣名的歷史,就絕對不會讀錯。
因為這個縣名是源自上古帝王堯王的長子丹朱的封地,所以得名長子。從西漢時期,這裡就叫長子縣。中間偶有興廢,最後是隋開皇九年(589)復稱長子縣,至今1400多年未變。
在長子縣東南部慈林鎮崔莊村背後的翠雲山上,有一座海內聞名的國保寺廟法興寺。它始建於北魏神鼎元年(公元401年),是第三批國保。
從上一篇文章中,我們知道了法興寺是從翠雲山對面的慈林山搬遷復建而成的,寺內的建築,諸如佛塔、圓覺殿、塑像等都是原樣復原的。
法興寺的復建工程無論是從地勢的選擇、周邊人文環境的融入等,都儘量保持了與原法興寺的一致性,更好地保持了文物的建築歷史價值,受到了文物專家的大力肯定。
既然是原樣復建,那麼我們在現如今的法興寺內見到的各種建築以及石塔、彩塑、碑刻等應該都是原物或者原樣復建吧?
然而並不都是!尤其是法興寺內最為知名的那座號稱「法興寺三絕」之一的唐代石舍利塔。其它兩絕是燃燈塔、宋塑十二圓覺像。
這座石舍利塔一進法興寺的山門就能看到,完全按照唐代寺院前塔後殿的格局布置。請注意這種布局,後文還要詳述。這是唐代以來,對佛塔的崇拜要超過對大殿的崇拜的結果,塔比殿更重要。
這座塔被眾多文章介紹過,有人說,站在塔前,就能感受到大唐雄風,細細觀賞,能觸摸到大唐神韻。許多遊客由此引發了諸多想像。
舍利塔是一個正方形「回」字雙筒形兩層高的石質建築。外觀像方形殿堂,一點也不像大家熟知的那種高聳的佛塔構造。所以才會有非塔非閣非樓非殿的評價。
舍利塔底邊長8.8米,重簷樓閣式,高10.7米,內外均為石塊砌成,頂部用石板疊涉成瓦頂坡面。塔內圈結構向上直砌成塔身,構成二層塔頂。頂部同樣是石板疊涉成頂,上部一個仰蓮相輪火焰式石質塔剎。
整座舍利塔看上去沉穩厚重,樸實無華,坐於高高的石臺階上,很有一種坐山鎮風雲的架勢。
內部空間頂部內外圈塔頂疊涉的石板相接,構成有六道階梯狀的圈槽藻井。這種結構被講解員演繹為六道輪迴的解說詞,頗具吸引性。
這座石塔就是上一篇文章裡說到的唐高宗李淵的第十三子鄭惠王元懿,當時的潞州刺史,他攜帶三件國寶佛舍利、大藏經、《蘭亭集序》摹本,來此修建了舍利塔做供奉。
無論從用材、結構、形制還是它的歷史淵源以及由此演繹出的佛教知識,都賦予了它神秘的氣息,所以被尊稱為「法興寺第一絕」。
可是,如果你知道它的原貌和眼前的迥異,再加上塔可能只是殘軀的話,你還會有那種無限神往大唐風韻的情思嗎?
在長治市政協出版的一本《長治舊影》的書上,胡哥驚訝地看到了上世紀79年代的法興寺老照片,後來又從網上找到了一幅當時的彩照,石舍利塔的樣子和今天完全不同。
這個發現讓胡哥疑竇叢生:不是說原樣復建嗎?據說還是每塊石頭都編了號,按順序復原的。怎麼會面貌迥異呢?
從老照片可以看出,舍利塔一層的頂是布瓦灰頂,二層是四脊攢尖木構屋頂,灰瓦覆蓋,最頂部的塔剎是相輪、寶珠和三葉叉。整體看起來比較秀麗端莊。
而眼前復建的舍利塔,整體全部是砂石質地,沒有了白灰牆皮,二層的塔身也全部是砂石,沒有一片瓦。
頂部的塔剎也變成了山花蕉葉、覆缽仰蓮、相輪火焰寶珠式的石質塔剎。整體看起來低矮厚重,沉穩厚重了,但也舊貌風格迥異啊。
這是創新還是還原?不是說照原樣復建嗎?怎麼變化這麼大?這麼做符合文物保護規定嗎?
通過查找資料,原來,老照片中的舍利塔已經是今人加工過的了。因為慈林山腰上的法興寺年久失修,頂部漏雨,所以才增加了一些防雨措施。
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搬遷復建時,恢復了之前的樣子。要說變動最大的,當屬塔剎。原先是啥樣,已經沒人說得清了。那個三葉叉形的,已經是當年人為想像添加的,未必符合唐代原貌。
那咋辦呢?既然是復原,那當然是依據唐代形制添加。所以,復建時這個塔剎是參照後面的燃燈塔塔剎,而重新製作的。而這個部位,也是引起爭議最大的。
見過舊舍利塔的老人們說這是瞎改,不知情的後人覺得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舊貌就是原貌,承擔復建設計與施工的古建專家們也不可能天天做解釋,所以,誤會就這麼留下了。
疑問得到解答。我們還是要相信專家的學識。這麼重要的國寶建築,古建專家是按照文物保護相關規定的程序,充分論證後得到國家文物部門批准後才動工的。
前後面貌迥異的原因找到了。心裡的疑問也去了大半。但是還有一個疑問:這麼個矮壯的小個子怎麼就有大唐神韻了?幾乎看不到好吧?
還記得前文所述嗎?
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寺院中心造塔,佛殿在塔後。這是因為,隋唐時期,佛塔要比佛殿更重要。
而佛塔既然是中心,自然要滿足「登高接神」的追求。所以形質普遍以高聳入云為常態。
具體到法興寺裡的這座唐代石舍利塔,自然也不應該例外。所以,有古建專家根據整個法興寺的布局和舍利塔的形制特點,推測原塔的高度應該是30米左右,7層高。
這樣下來,大致有點像西安的小雁塔了。如果是30米這樣高度的話,站在塔下仰望,的確會有高聳入雲,氣勢挺拔的感覺。
如今只有10米出頭的舍利塔,除了沉穩大氣的現場感,其餘的挺拔身姿、厚重歷史滄桑的感覺,只能慢慢憑神思遐想了。
當然,我們也要感謝專家們的努力,正是在他們的專業精神指導下,原先位於翠雲山對面慈林山腰處的這一處國保建築,才有幸躲過了煤礦採空塌陷的侵擾,近乎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因此,我們才有機會欣賞到具有大唐風韻的石舍利塔,以及塔後眾多的精美古建藝術珍品。其他還有哪些值得欣賞的珍品呢?下期繼續國保法興寺之旅,敬請關注。
參考資料:《法興寺舍利塔復原設計》.滑辰龍.《古建園林技術》1996.12《已搬遷文物建築保護中應注意的若干問題——以法興寺為例》.朱向東、劉曉麗.《中外建築》2012.2
下期,將繼續國保法興寺之旅,敬請關注。歡迎關注@跟胡哥看古村,看更多古村故事。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與山西長子縣國保法興寺的一段奇緣
山西平順這個古村和人工天河紅旗渠的不解之緣
一棟破舊的農村老房子要賣400萬?你不知道人性有多貪婪
山西河南交界處的太行山藏著一個古村落,畫家比村民還多
千年石佛像濃妝豔抹為哪般?北大教授李零山西看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