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長跑 公募「老十家」長盛基金掉隊

2020-12-10 網易財經

(原標題:十年長跑 長盛基金掉隊)

作為公募「老十家」,也是目前券商仍作為最大股東的7位「老十家」之一,含著「金湯匙」出生的長盛基金,其舉動無時無刻不受到市場關注。然而,「聚光燈」之下的長盛基金近年來卻過得並不十分如意:火熱的市場行情下,管理規模增長緩慢、長期業績分化明顯,以及由此導致管理費收入縮水、營收淨利持續低迷,「同級生」中掉隊超過十年等,無不制約著這位公募「元老」的未來發展。

管理規模掉隊

隨著近期公募三季報的披露完畢,各家基金公司最新一期的管理規模正式出爐。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長盛基金旗下管理規模合計342.42億元,較二季度末的311.7億元,環比增加30.72億元,增幅約為9.85%。分類來看,在貨幣基金規模縮水的同時,非貨幣規模增加超40億元,環比提升18.85%。

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自今年二季度總規模新增33.14億元,非貨幣規模增加39.99億元後,長盛基金年內連續第二次實現規模增長。雖然規模的上升值得欣喜,但對比當年的「同級生」,這一表現仍有所不足,甚至可以說是難以望其項背。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老十家」中仍存的7家券商系公募中,南方基金以7345.29億元和4210.99億元的總規模和非貨幣規模,居兩項排行的首位,相對較低的華安基金的總規模和非貨幣規模也分別達到了4291.3億元和2341.53億元。不難看出,在這一榜單中,長盛基金遠遠落後。

若放在全市場65家有規模數據的券商系公募中進行對比,以非貨幣規模為例,上述提及的南方基金和華安基金分別排在第4位和第8位,長盛基金則排在第38位。這樣的情況與最初已經有了天壤之別。

2015年是A股市場從「狂歡」到「失落」的一年,也是部分公募管理規模大發展的一年。Wind數據顯示,截至該年度末,除長盛基金外的6家券商系公募悉數進入「千億俱樂部」,而同期,長盛基金的管理規模仍約為489.52億元,非貨幣規模約為285.18億元。雖然長盛基金一度在2016年末達到了730.53億元的歷史巔峰,但隨後再度波動下滑,如今「千億夢」仍然遙遙無期。

對於近年來規模難以持續增長,甚至不漲反跌的原因,北京商報記者聯繫採訪長盛基金,但截至發稿未收到相關回復。

營收能力持續承壓

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代銷成本又不斷提升,長期難以明顯增長的管理規模也意味著長盛基金的管理費收入和營收淨利持續承壓。

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末,長盛基金實現管理費收入11056.82萬元,較2019年上半年末的10542.95億元,同比增長4.87%。若簡單地將半年度數據翻倍作為全年表現,則2020年長盛基金的管理費收入或有望達到2.21億元,較2019年小幅提升,一改過去三年的頹勢。數據顯示,自2017年長盛基金達到近五年管理費收入的相對高點44930.66萬元後,便持續下降,2019年末約為21698.81萬元,與此前相比縮水51.71%。

當然,除規模外,近年來,隨著代銷機構實力提升和逐步向頭部機構集中,水漲船高的客戶維護費(以下簡稱「尾傭」)也成為制約各大基金公司管理費收入的一大根源。Wind數據顯示,2009年末,7家機構的尾傭佔管理費收入比例最低為長盛基金的9.65%,最高為鵬華基金的17.44%。然而,到了2019年末,最低的華夏基金已提升至20.38%,最高的長盛基金則首度突破30%,達到33.23%。不過,從最新一期數據來看,截至今年上半年末,長盛基金的尾傭佔比下降至26.66%,排在第4位。

管理費收入增長的相對有限,疊加尾傭佔比的持續提升,也使得長盛基金的營業收入和淨利潤被迫「瘦身」。自2007年末到2019年末的12年來,其餘6家券商系公募營收淨利震蕩上揚的同時,長盛基金則平靜得如同一條直線,從2018年開始還走起了「下坡路」。截至2019年末,長盛基金的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已分別約為3.5億元和0.54億元。即使2020年上半年實現了1.74億元的營業收入和0.35億元的淨利潤,從全年角度來看,想要超越昔日恐仍是難上加難。

產品長期業績分化

在業內人士看來,長期的規模和管理費收入難有起色的背後,離不開長盛基金旗下產品長期業績的明顯分化,以及多數產品的表現平平。

與其餘5家券商系公募普遍存在的貨幣基金規模佔總規模比例最大的特徵不同,截至今年三季度末,長盛基金和富國基金旗下的混合型基金規模分別以42.95%和32.06%的佔比為最。若將股票型基金納入統計,長盛基金更是7家公募中唯一一家權益類基金規模佔比突破50%的基金公司。

就近三年而言,在數據可統計的39隻主動權益類基金(份額分開計算,下同)中,對比Wind投資類型(二級分類)來看,長盛基金僅有11隻產品跑贏了同類平均收益,佔比28.21%。其中,最高的長盛醫療行業量化配置股票在近三年內實現了104.23%的收益率,跑贏同類平均的64.05%超40個百分點。但長盛基金旗下9隻納入統計的偏股混合型基金無一跑贏同類平均,最低的長盛城鎮化混合近三年的收益率僅約為9.79%,跑輸同類近50個百分點。

除了主動權益類基金外,長盛基金自2016年開始密集布局的債券型基金的長期業績同樣表現不佳。與前文同樣的統計標準下,近三年來看,3隻混合債券型二級基金中,長盛可轉債A/C明顯跑贏同類平均,長盛積極配置債券則小幅跑輸。同期,12隻中長期純債型基金在與平均13.59%的收益率對比下「全軍覆沒」。將時間拉長至近五年,長盛基金旗下成立較早的3隻債基更是跑輸對應類型產品的平均業績。

「一拖多」的惡性循環

業績、規模、營收淨利背後,究竟是哪些因素阻礙了這位公募「元老」?滬上一位市場分析人士直言,長盛基金目前面臨的部分問題是具有一定普適性的,即產品長期業績不佳,導致投資者贖回、規模下降,使得人才流失,繼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回顧此前,長盛基金公司內部基金經理「一拖多」的情況一度較為普遍,直接的後果就是,相同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投資標的大同小異,而所管理的產品中一旦有一隻表現不佳,那麼,基金公司的損失就會呈現出「槓桿疊加」的效應。

正如該分析人士所說,早在2017年,份額合併計算的情況下,長盛基金旗下基金經理馮雨生、王超分別「一拖十二」和「一拖十四」。不過,從後續二人在彼時各只基金的任期內總回報來看,鮮有突出的業績表現。此後,2019年5月,王超因個人原因離任長盛基金旗下多隻產品的基金經理。雖然截至目前,「一拖十」的情況已從長盛基金中消除,但麾下的基金經理陳亙斯、段鵬、馮雨生等5人現任管理基金的數量仍達到5隻及以上,最多為9隻。

除惡性循環帶來的影響外,也有業內人士認為,與公司股東的決策不無關係。「股東方的要求通常決定了基金公司整體的發展方向。因此,不排除地方股東的考量,也會影響到公司內部的決策。」北京某公募基金研究人士如是說道。

公開信息顯示,截至目前,長盛基金背靠國元證券、新加坡星展銀行、安徽省信用擔保集團有限公司和安徽省投資集團控股有限公司,4位股東的持股比例分別為41%、33%、13%、13%。股權穿透後,除新加坡星展銀行外,其餘3家企業均與安徽省人民政府有不同程度的股權關聯。

此外,在某大型公募策略分析師看來,長期而言,老牌基金公司的規模和排名持續下降,可能是公司產品業績、創新產品布局和營銷渠道策略等多重因素綜合導致的結果。從個別產品的虧損,到整體業績的表現不佳,可能與公司在投研方面人員的投入較少有關。

針對後續推動公司發展的措施,北京商報記者發文採訪長盛基金,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回復。

上述策略分析師則建議,可以提高對短期內公司利潤、收入的容忍度,深耕渠道和品牌,加大對投研人員的激勵和投入力度,以期在下一輪權益市場牛市時迎頭趕上。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劉宇陽

本文來源:北京商報 責任編輯:任暉_NBJ9607

相關焦點

  • 公募基金"好學生"曬成績單 國泰基金盛開"四葉花"
    其中,部分產品業績表現突出,成立於2015年8月4日的國泰網際網路+基金今年以來的淨值增長率高達57.03%,位居同類195隻普通股票型基金第一名,也成為今年第一隻收益率超過50%的股票型基金。此外,國泰新經濟、國泰金鑫和國泰成長優選三隻基金分別以50.71%、49.45%和48.54%的淨值增長率位居同類基金前十名。
  • 最牛公募基金長什麼樣?業績至少賺10倍
    最牛公募基金長什麼樣?業績至少賺10倍! 拆解50隻10倍基,最高已賺39倍  2020年「瘋狂的基金」終於告一段落。110隻基金淨值翻倍,股基平均狂賺近60%,收益最高的冠軍基金年回報超過166%,每個數字單拎出來都相當炸。  乘著2020年業績的東風,「十倍基」(Ten bagger)的隊伍也進一步完成了擴容。
  • 長盛基金旗下多隻產品業績刷屏
    2020年,公募基金再次用優異的成績單,將市場上「炒股不如買基」的呼聲演繹至新高點。據了解,老牌公募機構長盛基金旗下權益、固收雙豐收。
  • 基金早知道|自購潮愈演愈烈,已有34家公募參與其中!
    來源:一財網基金早知道 | 自購潮愈演愈烈,已有34家公募參與其中!— —今日導讀— —在市場非理性大跌之下,各大公募基金紛紛出手自購,引起了廣大基民的熱烈關注。統計顯示,截至2月5日18時,目前已有34家公募基金加入到了自購的行列。
  • 公募基金20年:26位冠軍基金經理風雲
    在中國公募基金行業20年並不算長的歷史中,基金經理和績優基金始終是行業和投資者討論和關注的焦點,他們所代表的基金管理人的主動管理能力成為驅動單一公司乃至整個行業穩步前行的核心力量。20年來,基金業湧現出一批能夠把握住市場的中長期投資機會,大幅戰勝市場,為投資者帶來可觀超額回報的績優基金經理,他們構成了公募基金星空中閃閃的明星。
  • 公募基金布局新三板,又有新動作!首例老基金投資範圍增加精選層
    來源:中國基金報公募基金投資新三板又有新進展。據證券時報記者了解,在存量公募基金通過修改合同擴大投資範圍至新三板精選層細則確定後,行業內出現首例老基金投資範圍增加新三板精選層的案例,顯示出公募基金布局新三板更進一步。
  • 公募加緊布局新三板 首例老基金開閘投資精選層
    來源:證券時報作者:方麗 陸慧婧存量公募基金可將新三板精選層納入投資範圍細則確定半年多之後,終於有老基金採取了行動。多位投資人士表示,新三板精選層中蘊藏著不少優質企業,具備一定投資價值,尤其是轉板制度將成為公募基金加大新三板配置的重要考量因素,未來還將有更多公募基金參與布局。
  • 從40億到180000億,公募基金做對了哪些事?
    中國證券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0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31家,其中,中外合資公司44家,內資公司87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證券公司或證券公司資產管理子公司共12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2家。公募基金管理的資產淨值合計已經超過了18萬億元。察勢者智,馭勢者贏。
  • 公募高管離職潮湧 26家基金公司總經理「掛靴」
    據《華夏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2019年8月27日,今年以來已有26家公募基金公司總經理離職,超過2018年全年離職人數。可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中小基金公司為離職「主力」整體來看,2019年公募基金公司總經理離職的情況大部分發生在中小公司。
  • 部分中小公募掉隊 金元順安、華融、富榮等權益類基金去年零發行
    來源:上海證券報 原標題:部分中小公募「掉隊」 權益類基金全年「零發行」來源:上海證券報2020年,「炒股不如買基」再度得到印證,公募基金髮行規模水漲船高,全年新基發行量超過3萬億元,股票型、混合型基金髮行量佔比過半。
  • 公募基金年度排名的「核武器」
    例如曾經在2007和2009年兩次奪得權益類公募基金冠軍的王亞偉,一戰成名後坐收紅利近十年。對於基金公司來說,旗下產品能夠取得較好排名,隨之而來的往往是管理規模快速擴張,管理費收入也會「水漲船高」。由此,一年一度的公募年終行情幾乎成了行業慣例。那麼,哪些基金更有動力拉升股價?在李炎看來,在最後衝刺階段,基金公司最有可能選中的是那些本身業績排名就居於前列,特別是有望爭奪前十名甚至冠軍席位的產品作為重點。
  • 券商系公募新兵報到!東興基金民生基金雙雙獲批 券商公募轉向...
    數據顯示,目前業內共有144家機構獲批公募基金業務(不含此次獲批)。出於對資本市場的深度了解,券商系公募幾乎獨佔半壁江山,達到67家。不過,由於公募基金行業的激烈競爭,除東證資管、中銀國際等資源稟賦較好的公司外,近年來券商/券商資管在公募基金展業上優勢並不算明顯。
  • 夏俊傑:長跑高手「奔私」築「仁橋」
    在管理諾安靈活配置基金的7年時間裡,連續跑贏上證綜指,超額收益顯著,獲得各項殊榮。2017年5月創辦仁橋(北京)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任總經理兼投資總監。  夏俊傑:長跑高手「奔私」築「仁橋」  每有優秀公募基金經理「奔私」,都會在公募行業及眾多投資者敏感的內心激起層層漣漪。  這一次,是夏俊傑。
  • 長盛基金楊衡:從「新」認識新時代的資產配置
    新股申購:中國特色投資  護城河的重要構件  在目前的IPO規則下,公募基金、社保基金和養老基金配置股票底倉,參與新股網下申購,仍有可能獲得增強收益。2017年12月29日,證監會發布《關於政協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五次會議第4168號提案的答覆》表示,「保持定力,適當加快新股發行節奏,不斷健全新股發行常態化機制,著力化解存量」。
  • 再融資新規落地兩個月 3家公募「嘗鮮」定增|公募基金|上市公司|...
    證券時報記者 李樹超距離今年2月14日證監會公布並實施再融資新規2個月,近日,上市公司世紀華通公告非公開發行結果,國泰基金、廣發基金、華安基金旗下公募基金、職業年金、社保基金等多條產品線各有斬獲,嘗鮮再融資新規後的公募定增首單。
  • 全球資管巨頭Vanguard中國公募牌照申請籌備中,前大成基金總經理...
    界面新聞從Vanguard相關人士處了解到,Vanguard任命羅登擔任籌建中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總經理,旨在「進一步有效推進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牌照申請籌備工作」。據悉,羅登攀將於十月入職,在該公司正式成立之前,他將先期擔任Vanguard中國基金管理負責人,駐上海辦公並向公司亞洲區總裁康思德(Scott Conking)匯報。
  • 不懼波動操作穩 長盛盛傑一年定開基金正處開放期
    根據界面新聞綜合收益率、波動率、擇時與選股、輔之基金規模、運作時間等多維度考核標準計算發布的基金業績紅黑榜,筆者發現,在5月份綜合得分前10名的混合型基金紅榜中,有兩隻偏債混合型基金上榜,其中又以長盛盛傑一年定開混合基金收益為高,該產品5月份淨值增長率為0.66%。
  • 全球最大公募基金Vanguard集團林曉東: 創設一家紮根中國本土基金...
    作為低成本管理和被動投資的代表性基金公司,Vanguard集團由成立時的近20億美元資產管理規模,增長到如今的5.2萬億美元資產管理規模,是全球最大的公募基金和資產管理規模第二大的機構投資者。同時,通過RQFII、滬深港通投資渠道,Vanguard集團投資中國A股的資金額度在300億元人民幣左右,持股超過1900家A股公司,也是投資中國市場的大型外資機構之一。
  • 公募「牽手」科創板一周年 1561隻基金重倉101家公司
    摘要 【公募「牽手」科創板一周年 1561隻基金重倉101家公司】公募基金作為資本市場中一支重要的機構力量,在科創板市場上所起的作用舉足輕重。
  • 後王亞偉時代 朱少醒等公募基金「常青樹」全景掃描
    統計顯示,在當前內地超過百家的公募基金公司和資產管理機構中,實際上僅有不到半數的公募擁有單一產品管理經驗達到5年以上的權益類掌門。縱然公募的掌舵人更趨於菜鳥化,但統計內地公募產品的現任操盤手,還是有6位在單一權益類基金上任職時間達10年以上的老將押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