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大家閱讀今天的探秘故事。相信大家提起義大利,人們立刻會聯想到,歷史上顯赫一時的古羅馬帝國,文藝復興的發祥地,佛羅倫斯風光旖旎的水城威尼斯等。除了這些自然和文化遺產,義大利還保留著一些世界罕見的奇蹟,比如聞名於世的比薩斜塔,那麼比薩斜塔究竟神奇在哪?目前這種傾斜狀態又能保持多久呢?
比薩斜塔是一座獨立式鐘樓建築,位於義大利託斯卡納省,比薩城背面的奇蹟廣場上,修建於1173年,作為當時重要的宗教建築,難道他的傾斜是在修建之初刻意而為的嗎?其實在最初的設計中,這座鐘樓是垂直豎立的,原設計為8層高54.5米。獨特的中世紀風格建築,進入20世紀,隨著對比薩斜塔越來越精確的測量,經過使用各種先進設備,對地基土層進行深入勘測,以及對歷史檔案的研究。一些事實才逐漸浮出水面,比薩斜塔本應是垂直的建築,但是在建造初期就開始偏離了正確位置。
在1178年,當鐘樓新建到第4層時,建造者發現由於地基不均勻和土層鬆軟,鐘樓已經偏向東南方傾斜,工程因此暫停。不過這座建築並沒有因此廢棄。據記載,1198年已有的建築內懸掛了撞鐘,實現了它作為鐘樓的初衷。1231年,這項工程得以繼續進行。建造者採取各種措施,試圖修正傾斜,並開始用大理石作為材料建造塔身,每一塊石磚都是石雕佳品。石磚與石磚間的粘合極為巧妙,有效的防止了塔身傾斜引起的斷裂,成為斜塔斜而不倒的一個因素。同時建築師還刻意將鐘樓上層,搭建成反方向的傾斜,以便補償已經發生的重心偏離。但是當修建工程,進行到第7層的時候,塔身變成了凹型。於是工程再次暫停,但是義大利人民,並沒有放棄這座建築。
直到1360年,在停滯了差不多一個世紀後,鐘樓向完工,開始最後的衝刺,最終形成了獨特的傾斜外觀,經過對地基土層成份進行觀測,發現比薩斜塔之所以會傾斜,是由於比薩斜塔地基下面,土層的特殊性造成的。比薩斜塔下有好幾層不同材質的土層,由各種軟質粉土的沉澱物和非常軟的黏土相接形成,而在深約1米的地方則是地下水層。後來的挖掘表明斜塔建造的位置,是在古代的海岸邊緣,因此土質在建造時,便已經沙化和下沉。在這種土質條件下,經過千辛萬苦修建起來的斜塔,依然面臨著巨大的考驗。
根據現有的文字記載,比薩斜塔完工之後,在幾個世紀以內的傾斜是緩慢的,建築本身和地基下方的土層,達到了某種程度上的平衡。因此人們也沒有,對斜塔進行特意的維修。然而1838年的一次考察工程,卻導致了傾斜的突然加速。當時的研究者,為了探究斜塔地基的形態,在原本密封的地基周圍進行了挖掘。
然而這一行為使斜塔失去了原有的平衡,地基開裂,還發生了嚴重的地下水湧入現象,工程後的勘測結果表明這次傾斜,足足加劇了20釐米。而此前200多年的傾斜,總和不過5釐米。在工程結束以後,比薩斜塔的加速傾斜,又持續了幾年,然後才趨於平穩,減少到每年傾斜約0.1釐米,此時塔身偏離,垂直狀態已有5米多,由於傾斜程度過於危險。比薩斜塔曾在1990年初,停止向遊客開放。經過十一年的修繕,耗資約2500萬,斜塔被扶正44釐米,基本達到了修復預期的效果。專家認為只要沒有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經過修復的義大利斜塔,300年內將不會倒塌。
2001年年末,比薩斜塔才再次向遊人開放。那麼究竟是用什麼方法,才減少傾斜的呢?斜塔的拯救,歷經過很多的方案,但都未曾見效,最終拯救比薩斜塔的事宜上,看似簡單的技術,地基應力解除法,其原理是,在斜塔傾斜的反方向塔機下面掏土,利用地基的沉降使塔體的重心後移,從而減小傾斜幅度。這個方法最早是在1962年義大利工程師針對,斜塔的傾斜惡化問題提出的,當時被稱為「掏土法」,但是由於過於淺顯而遭到長期擱置,直到在墨西哥城主教堂的糾偏中成功應用,這個方法才被重新認識和採納。
經過這麼多曲折,義大利人民對比薩斜塔,已經積累起了深厚的感情,解決了傾斜問題,他們又對斜塔進行了深層次的修復。由於比薩斜塔距離地中海較近,頻繁的暴雨襲擊讓塔身逐漸受損和褪色。於是一個10人的強力修復小組成立起來,並開始利用雷射鑿子和注射器清洗塔身。他們花費了8年零3個月的時間,清洗了兩萬多塊石頭,才讓這座獨立的8層鐘樓看起來煥然一新。
原本可能是建築敗筆的比薩斜塔,經過幾個世紀人們的不斷努力,最終有了如今的盛名。這不得不說是一個世界奇蹟,在建築背後凝結的是人類創造的心血。無論在建築方面還是精神文化方面,對後人來說,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到這裡了。我是探秘故事,一個故事講的不太好的人。但是我會竭盡全力講好每一個故事,下個故事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