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作家也有這樣描述:「巨像曾矗立此地,是與第一個太陽面向相對的第二個太陽巨像沒有留下什麼複製品或模型,只能依據代文獻的記載而推測它的外觀,可是文獻中只把它當作一件奇物而不是一件藝術品來描述。更令人遺憾的是,巨像未倒坍時的樣子根本就沒有過直接的報導,這不能不令人感到遺憾。事實上,主要資料都是來自普利尼,他說,最使人讚賞的是羅德島太陽神巨像。那是卡雷斯的得意之作,他當時是亞歷山大大帝宮廷內的雕刻家利西波斯的學生。這尊巨像豎立56年後,在地震中倒坍。不過就算是躺在地上時,它仍然是一件龐然大物,很少人能夠用雙臂環抱它的大拇指每隻手指都要比一整座普通雕像粗。
在它的面前,你真的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了,只是不知當時的人是否會有這樣的概念。而且倒塌後,巨像斷口處呈現巨大的洞穴,裡面巨石累累,孩子們甚至可以爬進去玩耍,或許那是用來豎立巨像時起穩定作用的。傳說還認為,這座巨像其實是希臘人的太陽神及他們的守護神赫勒斯,以大理石建成,再以青銅包裹,以後更被用作燈塔,可惜大地震把這幢巨像推倒了,空留下巨大的軀體。公元654年,阿拉伯人入侵羅德島,入侵者把傾頹的巨像遺蹟運往敘利亞,由入侵的阿拉伯士兵敲碎當破銅爛鐵賣掉,此後杳無蹤跡,這就使這個奇觀的考察和研究更加困難,使後人找不到蛛絲馬跡。
然而,研究分析顯示,如果以港口的寬闊度和巨像的高度來計算,以上傳說和設計結構都是不合常理的,因為巨像跨越港口入口必須要250米高才能辦到,不論以金屬或石塊來建造,跨立的巨像絕對無法承受巨大的張力和冬季強風,而且傾倒後,巨像的遺蹟亦會阻礙港口,所以估計真實的巨應該立於港口東面或更內陸的地方。至於姿勢根本不知道,到底站立、坐下,或是駕著馬車?至今仍無人知曉,人們所有的有關巨像的描述都只是想像。今天,聖約翰騎士團所建造的尼可拉斯堡壘就屹立在羅德島港口的城牆盡頭,只是旁邊沒有了太陽神這一巨像。堡壘由古代磚石結構築成,其中最有趣的是一些大理石塊。
仔細觀察這些大理石,你會發現它們最先是由古希臘雕刻家切割,但耐人尋味的是大理石塊非方形,而是略呈圓形的碎塊,每塊都有微微彎度,或許它們就是羅德島太陽神巨像的殘骸,願它們安息吧!義大利比薩斜塔修建於1173年,由著名建築師那諾·皮薩諾主持修建。它位於羅馬式大教堂後面右側,是比薩城的標誌。開始時,塔高設計為100米左右,但動工五六年後,塔身從3層開始傾斜,直到完工還在持續傾斜,在其關閉之前,塔頂已南傾(即塔頂偏離垂直線)3.5米。1990年,義大利政府將其關閉,開始進行整修。在實際工作中,許多專家對比薩斜塔的全部歷史以及塔的建築材料、結構、地質水源等方面進行充分的研究,並採用各種先進的儀器設備進行測試。
比薩中古史學家皮洛迪教授研究後認為,建造塔身的每一塊石磚都是一塊石雕佳品,石磚與石磚間的粘合極為巧妙,有效地防止了塔身傾斜引起的斷裂,成為斜塔斜而不倒的一個因素但他仍強調指出,現在當務之急是弄清比薩斜塔斜而不倒的奧妙。從事觀測該塔的專家蓋裡教授根據比薩斜塔近幾年來傾斜的速度推測出,斜塔將於250年後因塔身的重心超出塔基外緣而傾倒。但是公共事務部比薩斜塔服務局的有關人員卻針對蓋裡教授的看法提出了反駁,認為只按數學方式推算是不可靠的,比薩斜塔是一個由多種事實交織成的綜合性問題。另一些研究者通過調查發現,比薩斜塔塔身曾一度向東傾斜,而後又轉向南傾斜,他們同樣認為250年後該塔會不會倒不能局限於簡單的假設和預測。當然,最關心斜塔命運的自然是比薩人,儘管他們也對斜塔的傾斜感到擔憂,但更多的是驕傲和自豪,為自己的故鄉擁有一個可與世界上任何著名建築媲美的斜塔而感到自豪。
他們堅信它不會倒下,他們有這樣一句俗語:比薩塔像比薩人一樣健壯結實,永遠不會倒下去。他們對那些把斜塔重新糾正豎直的建議深惡痛絕。如1934年,相關部門在塔基及四周噴入90噸水泥,實施基礎防水工程,塔身反而更加不穩,向周圍移動,傾斜得更快。三人們目前還難以預言比薩斜塔今後的命運,但仍感嘆它斜而不倒的壯觀景象新巴比倫王國修建過通天塔嗎。如今的人們,已能利用太空梭深入宇宙,更能用望遠鏡探望宇宙深處的秘密,但人們還是很嚮往更遙遠的天外,希望能達到世界的頂端。這種願望自古有之,基督教經典著作《聖經舊約·創世記》第11章曾有這樣一段記述:古時候,天下眾多的人口,全都說著同一種語言,人們在向東遷移時,走到一處叫示拿的地方,發現那裡是肥沃的平原,就定居下來。
他們商定在這裡用磚和生漆修建一座城和高聳通天的塔,以此傳播聲名,免得四處流散。這件事驚動了耶和華,他看到城和大塔就要建成,十分嫉妒人們的智慧和成就,便施法術變亂了人們的口音,使人們的言語各不相同。結果工程不得不停頓下來,人們從此分散到了世界各地,大塔最終沒有建成,後人這座大塔稱作巴別,「巴別」就是「變亂」的含義。如何看待《聖經》中這段記述,史學界眾說紛,有的人認為《聖經》中這段傳說有所根據,認為《創世記》記載的那座大塔原型,就是古代兩河流域(即示拿)新巴比倫王國時代巴比倫城內的馬都克神廟大寺塔。這座大寺塔,被稱作埃特曼安基(意為天地之基本住所)。它興建於新巴比倫國王那波帕拉沙爾(公元前626-前605年)在位時,到其子尼布甲尼撒(公元前604~前562年)在位時才建成。這一傳說也反映了新巴比倫王國時代,巴比倫城內居民眾、語言複雜的情況。
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其所著的《歷史》書第1卷181節中,記載了如下事實:「在這個聖域的中央,有一個造得非常堅固,長各有一斯塔迪昂(古希臘長度單位,約合185米)的塔,塔上又有第2個塔,第2個塔上又有第3個塔,這樣一直到第8個塔。人們必須循著像螺旋線那樣地繞過各塔的扶梯走到塔頂的地方去。那裡有一座寬大的聖堂。」希羅多德說塔共11層,可能是把塔基的土臺或塔頂的廟也計算在內了。公元前331年馬其頓亞歷山大到巴比倫時,這座大塔已非常破敗。為了紀念自己的武功,亞歷山大曾有意重建此塔,可是,據估,光是清除地面廢料,就需要動用1萬人,費時2個月。由於工程浩大,亞歷山大隻好放棄了這個打算。相反,有的學者不同意《聖經》中提到的通天塔就是新巴比倫時代馬都克神廟大寺塔的觀點,認為在巴比倫城內,早在新巴比倫時代以前就曾有兩座著名的神廟座叫作薩哥一埃爾(意為「通天雲中」),一座叫作米提一猶拉哥(意為「上與天平」),它們很可能就是關於通天塔的傳說的素材。但是,有關這兩座神廟,沒有更多的史料可以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