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四大傳統節日,按照時間順序分別為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這其中,最早的節日為春節,大約在商朝。但要論紀念意義的第一個傳統節日,非清明節莫屬。因為清明節始於春秋,已經有二千五百多年歷史。原先清明是對應於農事的節日,春秋時期我國是農業國家,講究春耕春種。另一個節日叫寒食節,兩個節日日期相近,經過宋元定型,便合成了一個節日。
這寒食節來源於晉文公。晉文公的名字叫重耳,為了躲避驪姬的迫害,四處流亡。因重耳胸懷大志,就是在流亡,也有不少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他。曾經有一次逃難在深山中,食物匱乏,大家都奄奄一息。這時有個忠臣,名叫介子推,把自己的大腿割下一塊肉,烤熟後給給重耳吃。刮肉補瘡,都是極為痛苦的事,由此可見介子推的忠心。三國的劉備窮途末路時曾遇見一個獵戶,把自己的妻子殺了做飯給劉備吃,就和介子推一樣。
這晉文公成為君王,對介子推要報恩。可是介子推躲了起來,背著老母躲進了深山裡。介子推對母親說:「我跟隨大王,是因為他是英明君主。現在大王已經當政,我不願意讓他來報恩。」老母親點頭稱是。晉文公派人上山放火逼他出來,沒想到把介子推和老母親一起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通知全國,每年的這一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歷。
第二年,晉文公親自祭奠介子推,他的寵姬把柳樹的根枝折斷,編成柳圈戴在頭上。晉文公大加讚賞,吩咐從人效仿。宮廷一旦有舉動,民間很快就能順從,這叫做「上所好,下即仿之」,很快這種柳圈祭奠傳到老百姓之中,霎時間全國都按照這種方式進行。晉文公便把這天又親定為清明節,用於紀念親人或至交好友。
經漫長的演變,大約在宋元之際,寒食節和清明節合二為一,就有了我們今天祭奠祖先和掃墓戴圈的風俗活動,也成為了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每年四月,人們經過了冬天的嚴寒,迎來了春天的溫暖,便出門踏青、親近自然,感受春天。按照古代農曆的表達,清明並非單指四月的哪一天,而是指整個時間段,有十日前八日後不同的說法。而這段時間,要麼春雨綿綿,不絕絲絲;要麼陽光和熙,暖風襲人。
所以在清明節前後出門,有著兩種不同的意義。一方面是對先祖或至交好友的祭奠,戴上柳圈插上柳枝,到墳前打掃墳墓,放鞭逐晦,完成紀念的一種方式。另一方面是帶上家人,或者邀約三兩好友,踏青遊玩,完成親近自然的一種方式。
在近代,我國提出中華復興的戰略綱領,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恢復為傳統節日的主張,深得廣大民眾擁護。尤其對於清明節,更是給予了三天的假期,讓大家一掃陰霾,以春天的溫暖去除自己冬天的嚴寒,用充分的時間在清明節期間去祭奠、踏青,從而達到健康和諧的生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