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光帝迫於輿論不得不公開鑑別崇禎的太子,真太子硬被說成假的

2021-01-18 陳冬挺

當李自成農民起義軍進入北京城後,崇禎帝殺妻砍女,並且召來了自己的兒子讓他們各自逃命。隨著崇禎帝在煤山老槐樹上吊死去,統治了中國277年的明王朝宣告滅亡。崇禎帝自殺的消息傳到陪都南京,城中官員一片慌亂。一些臣僚為再樹明幟,商議擁立新君。當時思宗的從兄福王朱由崧與從父潞王朱常淓正避難於淮安。按世系序次,當立了福王朱由崧,但福王為人昏庸。鳳陽總督馬士英認為福王易於控制,遂聯合劉孔昭等,力主擁戴福王。翰林院詹事姜日廣等人認為福王品行不端,不宜擁立,主張立較賢明的潞王。雙方相持不下,各請兵部尚書史可法定奪。

史可法到南京後,提出福王有七不可立: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讀、幹預有司,他也主張立潞王。馬士英聞訊,立即密約江北各總兵,致書南京諸大臣,說已傳令將士奉福王到南京即位。馬士英等握有兵權,聲勢較大,在既成事實面前,史可法無奈地同意了。

五月初一,福王至南京,百官人賀。史可法提出,崇禎太子存亡未卜,如果現在稱帝,太子一旦南來,打算怎麼辦?他不主張福王馬上稱帝。五月四日,福王上監國之位,建南明政權。10天後,福王改即帝位,以是年為弘光元年,史稱南明弘光政權,福王為弘光帝。

弘光政權建立後,極為腐敗。他們天真地幻想清兵在消滅李自成後能停止南侵,並且派使攜帶大量金銀去酬謝清軍。弘光皇帝不理朝政,天天在宮裡縱情聲色,只知道在民間選擇淑女供自己享受。根據《明季遺聞》等書記載,1645年初,有一少年從北方南來,經南京至杭州,住進了南明鴻臚寺少卿高夢箕的侄子高成的家中,自稱是崇禎太子朱慈烺。高夢箕不敢隱瞞,密奏弘光帝和大學士馬士英。弘光帝得知消息後,慌張不安,他雖然昏庸,但知道自己的皇位是怎麼得來的,如果真的太子來了,必定會危及自己的皇帝寶座。於是命太監李繼周將少年迎到南京。

弘光皇帝
弘光皇帝

李繼周在金華見到了太子,太子說:「朱由崧想把皇位讓給我嗎?」李不知道如何回答才好。太監前來迎太子,頓時在金華傳開,許多官員紛紛前去參見太子,一路上招待太子的官員接踵而至。太子到南京後,先被安置在興善寺。弘光帝十分憂慮,不知該如何處理這件事。他先派兩個原在北京皇宮裡當差的太監前去觀察動靜,想不到兩人一見太子就大哭起來。見太子衣衫單薄,就把自己身上的衣服脫下披在太子身上。太監一回來,就遭到弘光帝一頓臭罵:「太子是真是假都難搞清,就把他當成皇帝看待。就是真太子,我也不會讓位的。」兩個太監和李繼周都被秘密處死。

太子到來的消息傳到民間,引起轟動。南京百姓爭相要一睹太子的風採,官員們也想先見上太子一面,將來能有個升遷的好機會。弘光帝一看此事已無法禁止,就傳旨太子的身份必須確認,不便見百官,把太子關進了大獄。

兵部有個官員上奏說,他知道太子的底細。太子名叫王子明,高陽人,是駙馬都尉王禺的侄孫,外貌酷似太子。北京陷落後南奔,遇見高夢箕家人穆虎,是穆虎讓他假冒太子來到南明的。弘光帝一聽,激動萬分,因為太子很有可能是假的,這樣他的皇位就不會出現任何動搖的機會。他馬上傳旨要親自審訊太子,這時他也有膽量讓見過太子的官員前來辨認。曾教太子讀書的劉正宗和李景濂被召到武英殿密談,在一番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後,劉正宗馬上表態:「聽說太子已經死了,這個冒出來的太子我一定能夠看出點問題的。」

大明門辨認正式開始。劉正宗拿出地圖問圖上的承華殿和坤寧宮是什麼場所,想不到太子一一回答,說是自己的東宮和皇后的住所。接著劉正宗問自己以前教的課目,太子對答如流。問題問了一個又一個,都沒有問倒太子。太子笑著說:「如果你以為我是假的,我就算是假的。我本來就不想來爭皇位,是皇伯讓人接我到京的。」劉正宗知道也問不出名堂,最後對弘光帝說:「樣子很像太子,但回答的問題都不對。」

有個姓蘇的太監忽然記起太子的脛骨上有個特別的記認,一看就知是真假,連忙向弘光帝報告。這下弘光帝就不敢讓人看了,萬一是真的,就很難收場了,與馬士英一商量覺得還是讓人辨認比較好。他們想到了被關在監獄裡的方拱幹,方當年曾為太子講過一段時間的課,如果他說不是,就很有權威了。

三月初八,刑部會審太子,方拱於前去辨認。審問官讓太子跪下,太子不答應。一個官員指著方拱幹問太子這個人是誰?太子說是方先生。方拱幹一見太子,既不敢說是假的,也不敢說是真的,因為這個人太像太子了,真假實在難辨。一個官員見到辨認失敗,乾脆直截了當地說「你不是太子,你真名叫王子明。」太子說:「我又沒有自吹自己是太子,你們不想認也就算了,你們一年前不就是站在我父皇的朝廷上嗎,如今為什麼這樣健忘,連一個人也不相認了。」大臣們被他講得啞口無言。最後內閣官員王鐸說:「太子肯定是假的,不要再審了。」

這時,百姓間流傳開來了馬士英和王鐸要殺太子的消息,一些大臣紛紛上疏責問。將軍黃得功說:「假冒太子的結論是官員奉承皇帝的結果。是誰下結論認為太子是假的?依據是什麼?應該向天下百姓交待清楚。先帝的兒子,也是陛下的兒子,怎能關進大獄?」

崇禎的太子朱慈烺

弘光帝看了奏本,氣得要死,下旨燒掉黃得功的奏本,但迫於輿論只能再審太子。這次審問官員是左都御史李沾。李沾事先讓人告訴太子,要他自認是王子明。開審時,李沾直呼王子明,太子不應。李沾命人上刑罰,太子痛得大呼小叫。當年東宮伴讀的丘致中實在看不下去了,抱著受刑的太子大哭,當即被關人大獄。

外面輿論越傳越厲害,南明一些大臣對這件事也十分關注。弘光帝無奈之下只能作出對北來之人「好生護養」、「勿驟加刑」,待正告天下後再行申法的決定。太子案真假還來不及搞清楚,南明小朝廷出問題了。先是駐守在江北前線的四鎮總兵為爭奪地盤互相開戰,接著駐武昌的左良玉部以奉太子密詔「清君側」為名起兵,直指南京。弘光帝、馬士英急調各部入衛南京,無暇再理此案,使太子案不了了之。

五月十日,清軍渡江,弘光帝、馬士英連夜逃出南京。混亂中,有人擁太子登武英殿,群呼萬歲。清軍入南京,太子不知去向,有人說被清軍俘虜,有人說在亂軍中被殺。太子是真是假?當代有很多人進行了考證,有人說是偽太子,也有人說是真太子,雙方各說各的理由。其實,太子的真假不要說今天我們是難以知道,就連當時的人們也無法搞清,這早已是一個千古歷史之謎。

相關焦點

  • 多鐸在南京召見崇禎太子,對明朝降臣說:若說姓朱,早被你們殺了
    弘光皇帝即位後不久,就從北方過來一個和崇禎太子年紀相仿的少年,自稱是崇禎皇帝的太子朱慈烺,這讓弘光帝和滿朝大臣陷入了兩難之中:如果少年真的是崇禎太子,那麼弘光帝就得讓位,否則合法性會遭到質疑;如果少年是假的,弘光帝也不敢將其殺掉,他害怕民間認為他是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而殺掉了真太子。總之,不管如何做都難以防住這悠悠之口,所以弘光帝只能將這個自稱崇禎太子的少年關入監獄之中。
  • 大明最後一任太子朱慈烺何去何從?光假冒偽劣的太子就層出不窮
    少年告訴穆虎:「自己乃是崇禎皇帝的兒子,更是當朝的太子。」少年又說:「自己在經歷了山海關大戰之後,被吳三桂抓住。吳三桂本想挾天子進京繼承皇位,但是,又擔心清王朝不會同意,所以,在行軍到榆河之時,把自己丟在了民間,從此便不聞不問了。」少年知道,隻身留在北方自己會危險,所以,便決定南下。
  • 明「朱三太子」七十多歲被康熙凌遲處死,這位太子到底是真是假?
    他為了使自己結論服眾,解釋說,他二月份的時候,從北方線人那裡得到確切消息:北方曾出現一個自稱皇太子的人,清廷已將其殺害。線人甚至還抄了一張清廷攝政王多爾袞的告示寄給史可法。史可法公開的消息未能平息「太子」的風波,卻揭出了北方「太子」一案。幾乎是在南方「太子」出現的同時,在北京,一個男子突然光臨周奎府地,自稱是前明太子。
  • 崇禎太子朱慈烺下落之謎:是被李自成送給吳三桂還是當和尚了?
    有的說: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後,立即下令搜索太子朱慈烺,太監周把太子朱慈烺獻給了李自成,李自成把太子朱慈烺留在軍營中,交給劉宗敏。《明史》和其他一些史書都有「京師陷,賊獲太子,偽封宋王」的記載。
  • 此人自稱是明朝太子,大臣一看:明朝徹底亡了,結果都成了亡國奴
    1645年三月,有個叫朱慈烺的人自稱是崇禎的太子,在來到南京後迅速引來關注。這位太子住在興山寺中,每天接受民眾的朝拜,朱慈烺將自己的身世說給大家聽,老百姓們都相信他是真正的大明繼承人。弘光帝知道此事後,自然是很不開心,但是,表面上又不能大動幹戈,所以,派大臣去打探情報,還表示:倘若朱慈的身份無誤,那麼,就請他入宮成為南明太子。
  • 南北兩「太子」,到底誰是真的明朝末代太子?
    崇禎有過7個兒子。其中二子、五子、六子、七子幼年早殤,到崇禎末年只剩長子(即太子)、三子和四子。  崇禎動手屠殺女性成員之前,曾將3個皇子召入宮,令他們改穿舊衣,並告誡說:「你們今天是皇子,但城破之時,就是平民百姓了,各自逃命吧。」同時不忘叮囑:「萬一生還,一定要想著克復社稷,為父母報仇。」然後命人將他們送出宮躲避。
  • 崇禎皇帝自殺後,明朝太子去哪了?
    相信聽到這裡,大家就知道這是一位少了一條胳膊的尼姑,傳說這位斷了一個手臂的尼姑,是明朝滅亡知君崇禎皇帝的長公主。於是很多人們便表示疑惑,居然是公主為什麼淪落到如此地步?崇禎當年因為看到大勢已去,最終決定自殺。在他自殺之前,砍掉了這位公主的右臂,同時他還說了一句話,就是胡為生我家。這句話的主要意思就是說你的命不好,為什麼偏偏出生在我的家族當中?
  • 明朝末代太子風流成性?崇禎說他不敢,大臣求將東宮宮女換成老婦
    首輔周延儒一看內容,頓時打了個冷顫,小心問崇禎這戒飭官屬,是對內還是對外?若是對外的話,他們這些外臣,有的也兼任了太子老師或詹事府官員(詹事府是為東宮太子而設的專門機構),豈不也在戒飭之內,因此,他們個個都戰戰兢兢的不敢先表態,打算觀風行事。崇禎似乎看透了他們的心事,只是冷冷回應對內。
  • 弘光帝朱由崧,成也藩鎮敗也藩鎮的南明首帝
    【清史系列-34】1644年4月,崇禎皇帝煤山殉難後,留守南方的明朝官員們決定在南京擁立新君,繼續大明的事業。皇位之爭該推舉誰當皇帝呢?崇禎死了,他的兒子們有的被清軍抓了,有的下落不明,總之是指望不上了。大臣們經過商議,呼聲比較高的候選人有兩個,一個是福王朱由崧,另一個是潞王朱常淓。
  • 沒太子的東晉南宋只有一個政權,有太子的南明為何有多個政權
    顯然是太子朱慈烺莫屬。實際上,崇禎皇帝在崇禎三年,就已經把長子朱慈烺立為皇太子了。那時候朱慈烺剛滿周歲,而且此後一直當了14年太子。明朝覆國的時候,他已經15歲了。15歲在古代其實算一個成年人的,由他來建立南明,統一抗清,是正合適的。可是,為什麼最終不是這樣一種局面,而造成了南明出現多個互相牴牾的政權的情況呢?
  • 折磨了清朝數十年的「朱三太子」到底是誰?
    次年,直隸平山又拿獲朱慈焞,自稱是崇禎之子,謀在正定舉事。一六七三年(康熙十二年),北京有楊起隆, 冒稱朱三太子,準備在京城起兵,響應吳三桂的反清叛亂。由於事機不密,被清廷迅速鎮壓,楊起隆逃出了北京。此後全國經常發生朱三太子的案件,清朝統治者風聲唳,飽受虛驚。
  • 轟動朝野的明朝真假太子案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進攻北京,崇禎皇帝朱由檢擬派太子朱慈烺到南京監國,但不久因城破而無果,太子朱慈烺落入李自成手裡,朱慈烺請求李自成「不可驚祖宗陵寢」,李自成應之,並封其為宋王。後來大順軍在山海關敗退後,朱慈烺也在亂軍中失蹤。
  • 明朝最後為什麼不遷都南京,或者送太子去南京繼續維持政權?
    到了明朝最後,為什麼崇禎不遷都南京或者將太子送去南京,這個其實多方面的理由造成的。首先明朝是一個天子守國門的朝代,一向強硬,並不是說可以說走就走的,而且遷都並不是小事,當年遷都北京就是大麻煩,南京雖然以前都是首都,但真要遷都也不是說走就走的,而且當時的天下並不是這麼太平。
  • 明末的朱三太子是誰,他擁有多少將士,竟令康熙都感到害怕
    明末的朱三太子其實是朱慈煥,崇禎帝共生七子,其中二、六、七子早殤,只剩下長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五子朱慈煥。崇禎1644年,李自成軍攻破北京,崇禎帝於煤山自縊身亡,在自殺前,崇禎皇帝先是逼周皇后在坤寧宮自縊後,然後又用劍殺了袁貴妃和女兒長平公主,最後把太子、皇三子、皇四子分別藏匿於公卿貴戚家中
  • 明朝滅亡後,太子朱慈烺去了哪裡?
    但,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卻不一樣。說起來,崇禎其實是個非常能幹的皇帝,無奈他接過手的明朝江山,早已是千瘡百孔的病態,任他如何努力,都無力回天。 崇禎皇帝萬念俱灰,上吊自盡。然而,在北京城破之前,崇禎皇帝做了最後一件事,那就是囑咐太子朱慈烺逃離北京,保全性命,以圖他日東山再起。由於當時北京城極度混亂,太子逃出皇宮後,不知所蹤,去向成迷。
  • 朱三太子到底多厲害?折磨了清朝三代皇帝?
    清朝消滅不完的「朱三太子」明朝崇禎皇帝的兒子共有三個,但是在歷史上,這三個兒子都成為了李自成的俘虜。後來在戰亂之中,崇禎帝的這三個兒子都陸續失蹤了。就在這三個兒子失蹤的一年之後,在兩個地方同時出現了太子朱慈烺的蹤跡,這兩個地方分別是清政府的都城北京以及當時南明的京都南京。
  • 明朝滅亡後,大明的太子去了哪裡?為什麼會一次又一次的被處死?
    所以,他只能找來一群前朝太監進行辨認,最終,幾乎所有太監都說年輕人就是太子無疑;為了進一步驗證,多爾袞又找來十幾個曾經的太子身邊的錦衣衛前來辨認,沒想到,這十幾個貼身侍衛一見到年輕人就跪了下來,並信誓旦旦的說這就是前朝太子。多爾袞頓時覺得頭昏腦漲,這太子出現的太不是時候了。
  • 明朝滅亡留下的虛幻人物「朱三太子,」為何康熙帝也懼怕?
    追根溯源,這個隱患其實就是一個人,只不過這個人身上所蘊含的號召力十分的龐大,他就是崇禎帝的兒子——朱三太子。歷史上講的朱三太子應該就是朱慈煥,不過也有人說應該是朱慈炯。到底是誰不重要,但是這個人物的存在讓大清統治漢人存在著極大不安全因素。
  • 清朝的太子太保、太子少保,放到現在是個什麼官?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古代有不少讓現代人大跌眼鏡的官職名,比如「行走」,是清朝年間調充某項職務但還沒有給正式官銜的人;「太子洗馬」則是輔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職,可不是一般人能夠勝任的;「牛人」卻是養牛的官,那清代的「太子太保」、「太子少保」又相當於現今什麼職務?
  • 當「朱三太子」不停找康熙「復仇」
    崇禎皇帝明朝末年,李自成攻陷京城,三皇子定王出逃,之後下落不明。清兵入主中原後,抗清事件頻出,抗清分子紛紛假借明朝宗室的名義,自稱是失蹤的「朱三太子」,一方面想獲得南明宗室的款待,一方面想獲得漢人認同,同時借著託名的方式,保護自己不會輕易被官兵抓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