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前期,平定了吳三桂等三藩之亂,收復了臺灣,清朝的統治秩序漸趨穩定,大規模的抗清戰爭消歇下來。從十七世紀末至十八世紀下半期(康熙中葉至乾隆中葉),除在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以外,已沒有長期用兵的情況,經濟上得到恢復和發展,政治上爭取得了近百年相對的穩定和發展。
當然,在這近百年相對的穩定下,社會矛盾和階級衝突也沒有停息, 表面靜謐的歷史長河的底層,許多漩渦和暗流正在迴旋、激蕩,全國各地依然存在著各種形式的階級鬥爭,其中就以打著朱三太子旗號的鬥爭最為突出。
明王朝的統治已一去不復返了,但在許多漢人心目中仍然厭憎滿族新政權,眷戀朱明舊統治,因此,恢復明朝仍然是許多反清志士對抗現政權的一面旗幟。康煕年間,擾攘不息的「朱三太子」案件就是這種舊時代的回光反照,但朱三太子到底是誰呢 ?
早在順治年間,當抗清戰爭還在如火如茶地開展的時候,全國就發生了許多起冒稱崇禎帝的兒子,逃出北京,組織反清活動的事件。例如一六五五年(順治十二年),揚州捕獲朱周錤,稱「朱三」公子,在蘇北組織反清活動。次年,直隸平山又拿獲朱慈焞,自稱是崇禎之子,謀在正定舉事。一六七三年(康熙十二年),北京有楊起隆, 冒稱朱三太子,準備在京城起兵,響應吳三桂的反清叛亂。由於事機不密,被清廷迅速鎮壓,楊起隆逃出了北京。
此後全國經常發生朱三太子的案件,清朝統治者風聲唳,飽受虛驚。一六七九年(康熙十八年)安親王嶽樂奏報捕獲崇禎的太子朱慈燦,康熙不承認是真太子,上諭中說:「朕曾以此事問之在內舊太監。據云:彼時朱慈燦年甚小,必不能逸出,今安得尚存?大約是假」。翌年,四川又報告捉到了冒充朱三太子的楊起隆,審訊質對的結果,此人不但是冒牌的太子,而且也不是楊起隆,「面有刺字疤痕,明系旗下逃人,入楊起隆夥內,知其緣由,遂假借楊起隆之名,於陝西造反」。直至一七0八年(康熙四十七年)捕獲了在浙江大嵐山起兵抗清的張念一(念一和尚),供出與朱三太子有聯繫,並探明他在山東藏匿,清廷才捉獲朱三太子朱慈煥。據史書記載康熙說:「朱三者乃明代宗室,今已七十六歲。伊父子遊行教書,寄食人家」。儘管這位七十六歲的老人隱姓避禍,教讀餬口,並無不法行為,但是,單單聽到他的名字和身世就令清朝統治者如芒刺在背,寢食不安。因此,這位無辜的老人被凌遲處死,全家老幼均遭殺害。
順康年間眾多的朱三太子中,究竟哪一個是真太子? 由於文獻不足,今天要確鑿地證明朱三太子的真偽虛實是很困難的了,現在更傾向於山東捕獲的朱慈煥是真太子。其實根據史料記載崇禎帝第三子為朱慈炯,而朱慈煥是崇禎帝第五子。但小編今天要說的不是朱三太子這個人,而在於這個名字曾喚起許多人對舊王朝的眷念和對新政權的憎恨。他是當年抗清鬥爭的象徵。明清之間的戰爭已經終結,而其餘波蕩漾,長時期平息不下來。
一場持久的激烈的國內民族鬥爭在以後許多世代內給歷史打上深刻的印記,許多反對壓迫和剝削的鬥爭,往往打著朱明的旗號。應當注意的是:以朱三太子為號召的反清起事雖然頗能聳動耳目,卻都停留在秘密活動階段,都沒有發展成公開的大規模運動。可見僅僅是「名義」、「旗幟」並不能造成階級鬥爭的高漲,大規模的群眾鬥爭應具有深刻的內容和必要的條件。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滿漢之間的矛盾,而是地主和農民之間的階級矛盾,這一歷史的內容決定著階級鬥爭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