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許多人留戀明朝而厭惡清朝?香港大數據統計得出冷門原因

2020-12-17 騰訊網

清朝承繼明朝之中央集權,又基本延續了明朝創立的諸多典章制度,因此,明、清兩朝常常被後世拿來對比。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同樣作為封建社會的兩個朝代,明、清兩朝在後世的評價中卻不盡相同,對明朝的印象多認同熬英所言:「

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蕃,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其來朝貢,則以恩禮待之

」,對明朝推崇備至,而對明朝存在的一些弊端則往往選擇性忽視。

而對於清朝的印象則通常集中在兩點:入關之初的屠城和晚清的割地賠款,內心充斥著鄙視和厭惡。當然,後世對明清兩朝的印象和評價多多少少要帶一點主觀因素在內,畢竟,這兩個朝代距我們生活的時代較遠,我們對它們的認知主要停留在史書記載和文學影視劇的渲染。

所以,究竟是留戀還是厭惡,最有發言權的莫過於王朝覆滅後的遺民,他們是這個王朝的親歷者。

說起遺民,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幾乎家喻戶曉的口號「反清復明」。每一個朝代覆滅後,總會不乏忠於這個政權的遺民試圖利用手中的資源來復興這個王朝,直至新王朝的統治徹底穩固後,復闢運動才會消失於歷史長河中。

但明朝卻是個例外,「反清復明」這個口號從清軍入關一直喊到了辛亥革命爆發,持續時間長達270餘年,世所罕見。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組記載:

康熙元年,南明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榔被擒殺。十一年後,吳三桂起兵造反,自稱「興明討虜大將軍」,推奉朱三太子恭登大寶。同年,楊起隆自稱朱三太子在京師起事。

康熙十七年,福建民蔡寅自稱朱三太子,糾眾數萬,克泉州,犯漳州,屢戰皆勝。

康熙四十六年,一念和尚借朱三太子名義反清,建號「大明天德」。

康熙六十年,臺灣民朱一貴自稱「中興王下大元帥」反清復明。

雍正六年、七年,浙江、山東先後出現百姓託名朱明後裔抗清。

雍正八年、十年,四川、廣東百姓打出「朱四太子」旗號反清。

乾隆朝,牛八教(隱喻朱)首領以勝朝嫡裔名號反清,持續數十年。白蓮教鹿邑人王發生亦詭稱明裔朱姓造反。

嘉慶十八年,李文成自號「大明天順李真主」(大明天順暗喻復闢成功的明英宗)在大內太監引領下自東華門、西華門攻入紫禁城。

道光三十年,洪秀全偽稱「大明太祖之後裔,弘光皇帝七世孫」,以恢復明室為志,發動了規模宏大的太平天國運動。

鹹豐三年,閩南人黃威自稱「漢大明統兵大元帥」,布告反清。同年,上海小刀會首領劉麗川以「大明國統理政教天下招討大元帥」布告天下:韃夷當滅,明復當興。

光緒二十八年,洪全福印製《大明順天國南粵興漢大將軍討清告示》,在廣州起事。

宣統三年,鄂軍朱濱偕自稱朱洪武之後,自立為王,起兵反清。同年,辛亥革命爆發。

可以說,「反清復明」這個口號直到清王朝覆滅才畫上句號。那些打著「復明」旗號反清的人,或許內心並不一定真的是想復闢明朝(比如吳三桂、洪秀全),但諸多起兵造反的梟雄在起義之初打出「反清復明」旗號,恰恰表明「明朝」在當時依然有著廣泛的認同基礎。

相比之下,清朝的復闢運動就顯得單薄的多。

1912年,清帝退位,清朝覆滅。同年春,愛新覺羅·溥偉在青島聯合清室遺民圖謀策劃滿蒙獨立,建立「北清帝國」。

1917年,張勳利用民國府院之爭帶兵入京,擁溥儀復闢,但僅維持了12天。

1932年,日本扶持溥儀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但這個政權實為日本控制下的傀儡政權,並非清朝的復闢。

那麼時人對「反民復清」究竟持怎樣一個態度呢?清朝秀才出身的吳佩孚所言或許有一定的代表性。康有為在極力鼓吹清帝復闢時,曾特意致函吳佩孚,勸其助力還政於清,但吳佩孚的回答是:「金石不渝,曲高無和必亦」,予以拒絕。

晚年的溥儀在回憶當年的復闢活動時,曾感慨地寫下這樣一段話:「吳佩孚曾上書向我稱臣,張作霖曾向我磕過頭,段祺瑞主動地請我和他見過面,但這些遺民刻意的親近,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向我要錢」,換言之,沒有人會真的願意復闢清朝。

那麼相比「反清復明」,「反民復清」運動為何如此遭人嫌呢?除了共和體制已經深入人心這個客觀因素外,香港一項研究還揭秘了一個冷門原因。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中清在對中國精英出身進行大數據統計後得出:

寒門子弟在清代進士中的比例要明顯低於明朝,晚清出身寒門的進士只佔全體進士的10%左右,佔貢生和舉人的20%,而絕大多數的功名由官員子弟掌控。如:1865—1905年超過70%的教育精英是官員子弟。

這裡我需要額外補充兩條數據,有明一代共取進士24595人,而清朝則共取進士26849人,二者數據接近,所以無論是比例還是絕對數都有可比性。

眾所周知,科舉制自隋朝創立以後,徹底打破了門閥豪族對上層的壟斷,使得普通寒門子弟也能夠通過自身努力躋身精英行列,而廣大中下層人士對政權的參與度,又代表著對政權的支持度。

明、清寒門士子比例差異,是「反清復明」影響力勝過「反民復清」的冷門原因。那麼同樣是科舉取士,為什麼清朝會出現功名由官員子弟掌控的情況呢?

明朝在頒布的《科舉成式》中曾規定:「凡民間俊秀子弟皆得與選,惟吏胥不許應試」,明朝的科舉將倡優、差役小吏排除在外,同時也限制了宗室出身的進士授官。萬曆朝大學士申時行曾言:「國朝科舉定製,原不分孤寒與仕宦」。

清朝建立後,因為有旗人這個特殊群體存在,所以定下了「滿不點元」、「旗人不佔鼎甲」的規定。但在實施時,卻有了一條不成文的規定:三代以上無人中舉則不得參加科舉,謂「冷籍」。

正是此類無形的規矩,使得科舉登科的大門向寒門士子越開越小。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清朝的疆域比明朝大如此多?
    推崇明朝的人,鼓吹明朝的「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和「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喜歡清朝的人則強調「清朝奠定了中國版圖的基礎」。清朝的疆域鼎盛時期達到1316萬平方公裡(乾隆年間到鴉片戰爭之前),明朝疆域最大達到997萬平方公裡(永樂年間)。
  • 明朝丟失的土地比清朝還多,為什麼貶低清朝而推崇明朝呢?
    實乃中國最後一個漢王朝,有著漢人的骨氣; 還有的人說,清朝統治時期領土更大,康乾盛世讓國家的GDP翻了幾番,清朝的統治讓今天的邊疆少數民族納入中國的版圖,而後期的列強入侵是因為在明朝就開始的閉關鎖國,支持清朝的都是滿族和愛新覺羅家族的後人等等。
  • 為什麼明朝滅亡後,清朝沿用了明朝的皇宮而不是推倒重建?
    歡迎來到關於歷史人文,眾所周知,故宮,紫禁城,是我國古代明朝和清朝兩代王朝的皇宮。但是縱觀歷史,不難發現,主要是推翻了前朝後建立的,那麼前朝留下來的皇宮都不會再用,而是會另外新建,為什麼清朝沿用了明朝的皇宮呢?
  • 為什麼中國殭屍是穿清朝官服,並非宋朝和明朝?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在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這些電影屢創票房奇蹟,甚至一度開啟了香港電影的「殭屍時代」。林正英被認為是殭屍電影的代表人物。他飾演的「道士」令人印象深刻,到目前為止,仍然是一個不可超越的經典角色。為什麼中國殭屍穿清朝的衣服,而不是宋朝和明朝的?
  • 明朝為何打不過清朝
    那麼為何明朝卻屢屢敗於後金(清朝前身),最終大明江山為清朝取代餒。一方面:明朝後期,吏治敗壞導致國家運轉不靈。努爾哈赤本為明朝遼東大將李成梁之義子。由於李成梁自身貪汙腐敗、爛殺邊民以冒軍功,導致被彈劾調任。李成梁一走,便沒有什麼人能直接控制努爾哈赤。
  • 明朝丟得國土明明比清朝多,為什麼現在貶低清朝卻推崇明朝?
    清朝絕不是毫無問題的,清朝的問題很多很多,但貶低者絕不是客觀地去評價清朝的功過,而是毫無道理的無腦噴。說到底,他們貶低清朝的原因無非有三:第一,清朝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奪了漢人的江山,第二,清朝曾經屠殺漢人,壓迫漢人,搞文字獄,毀禁書籍,禁錮思想,限制貿易。
  • 清朝有1100萬領土,明朝僅350萬,沒清朝還有960萬嗎?
    從這前後數據對比來看,似乎在印證一件事,那就是儘管清朝後期很混蛋,將中國老百姓帶入了幾十年的黑暗時代,但是也正是在清朝時期確立了那麼大的國土面積,中國現在才能夠有這麼大。 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為什麼清朝識字率不到10%,而日本明治維新前卻已達到40%?
    對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網上很多人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有人說是清朝搞文字獄,使行愚民教育,不敢讓民眾識字。也有說是日本厲害,重視教育,比如寺子屋制度。那到底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呢?要小編來說,之所以會有這種說法,只有一個原因——造謠啊。前些年網上流行吹日本,貶大清,自然而然會有這樣的說法,那真實情況又是怎麼樣呢?下面讓我們破解這個謠言。
  • 為什麼中國導演幾乎都不碰元朝、明朝的歷史劇?
    那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原因呢?  兩個朝代綜合來說的話,我覺得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服裝太醜,造價太高。  元朝的衣服帶有很濃重的蒙古特色。可以參考《倚天屠龍記》中。敏敏特穆爾他爸和他哥的衣服,蒙古人蒙古士兵一出現就要快進有沒有。
  • 1億明朝人為什麼最後會敗給30萬清朝人?崇禎手下一錦衣衛用4個字回答
    在此次集會中,努爾哈赤正式起兵造反,挑戰大明朝。明清戰爭由此拉開帷幕。從表面上看,這是一場不對等戰爭,努爾哈赤一方的清朝無論控制地區面積、人口數量、經濟實力、兵員數量,都遠遠比不上明朝,實力相差懸殊,然而戰爭的結果卻讓人目瞪口呆。
  • 明朝的火器那麼先進,為什麼卻打不過努爾哈赤?原因很簡單!
    很多人都以為明朝火器在那個時代特別先進,尤其是神機營,那麼擁有先進火器裝備的明朝為什麼會敗給只有10萬人的滿清呢?有人說因為闖王李自成一直在搞破壞,也有人說是崇禎運氣太背了,趕上了各種突發事件,其實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我們先要搞清楚一個事實,明朝的火器真那麼先進嗎?
  • 明朝兩百多年都無法降服的蒙古,為何被清朝很快降服?原因不簡單
    直至最終大明朝滅亡——其實,還是被北方遊牧民族:女真族,當然那時已經叫滿清,給取代了。可見,哪怕是從明成祖去世之後算起,到崇禎吊死煤山,北方的蒙古,都堪稱是困擾明朝200年,一直都沒有被降服,反而成了心腹大患。可讓人奇怪的是,當清朝建立後,卻為何就能解決了這個問題,降服了蒙古呢?原因並不簡單,其中最關鍵的,有三條!
  • 都是皇帝,為什麼明朝皇帝鐵公雞而清朝皇帝特豪爽?
    編者註:今天給德林社小夥伴帶來一個非常讓人震撼的歷史觀察,明朝和清朝作為封建時代最後的兩個朝代,在花錢這件事兒上,皇帝卻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一個鐵公雞、一個豪爽漢。鮮明差異的背後是不同皇帝理財認知的差距,以史為鑑,強烈建議大家認真讀一讀。你以為皇帝都很豪氣?非也非也!據說,明朝皇帝,尤其是嘉靖和萬曆,都是出了名的鐵公雞。
  • 明朝滅亡時世界各國都伸出援手,清朝滅亡時各國為什麼落井下石
    導致明朝滅亡的「元兇」到底是誰?有人說是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起義軍,也有人說是清朝。實際上,兩者的因素兼而有之。李自成在內,清朝在外,李自成在西,清朝在東,兩者無形之中形成內外夾攻之勢,導致明朝腹背受敵,疲於奔命,最終筋疲力竭,轟然垮塌。
  • 我們有必要恨清朝嗎?明朝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事情是我最近刷到了一些人瘋狂貶低清朝,甚至引用有些人的說法說清朝是一個誤我中華三百年的王朝。而那個博主更是稱清朝誤中華上千年,並且表現得十分憤怒。而在這個視頻下面點讚的人更是超過數萬。對於這種事情,我覺得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看法,而故意去帶節奏做法我是不認同的。好像在這部分人的觀念裡只有漢人才是正統。那麼接下來小編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 解讀:明朝「正一品」與清朝「正一品」,誰的權力大?
    解讀:明朝「正一品」與清朝「正一品」,誰的權力大? 正一品,這是古代多少文物群臣的終極目標。明清宮廷劇中,正一品也是經常能夠看到的官職。其實,關於正一品的細節,估計大家就不一定清楚了。就性質而言,可分為文官正一品和武官正一品。
  • 為什麼倭寇會出現在明朝,又集中在明嘉靖時期,清朝卻沒有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在明朝時期經常會有海盜倭寇騷擾,並且屢禁不止。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倭寇只出現在明朝呢?而且大部分集中在明嘉靖年間,唐朝時期就不說了,天朝上國都來朝拜。但在宋朝文臣治國的情況下,沿海地區都沒有出現倭寇。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從明朝皇帝所施行的政策說起。
  • 外國畫的明朝和清朝版圖對比:清朝奠定了中國版圖的基礎
    明清時期,是中國爭議比較大的兩個朝代。總體來說,明清時期是中國走向衰落的時期,也是農耕文明走向封閉的時代。在政治上,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達到了頂峰,整個社會處於一種高壓狀態;經濟上,重農抑商全面推行,海禁、閉關鎖國將使得中國走向封閉,而小農經濟卻達到了高峰。
  • 大同護城河挖出明朝重炮,佐證清朝一段隱晦歷史,專家:明朝獨創
    明朝末年國庫空虛,面對內外交困的局面,一些邊關重鎮為防敵人入寇,採取了地方官吏和富戶自行捐款出資鑄造大炮的方式。所以,採取這種方式鑄造的火炮,屬於私炮,通常只能用於本地城防,不允許隨意調往他處。 3、火炮類型為明朝改進型西洋炮,又叫「紅夷大炮」。西洋炮原本是對英制前裝重型滑膛炮的稱呼,因為最先由荷蘭人(「紅夷」)傳入,因而明朝稱為「紅夷大炮」。
  • 元朝開始的倭寇,明朝尤為嚴重,為什麼清朝卻銷聲匿跡了呢?
    然而從明朝中後期開始,倭寇橫行沿海,甚至爆發了嘉靖倭亂,成為了明朝的巨大邊患。不過這一期的倭亂,客觀地說,其中有不少中國人的參與。出現了汪直、徐海、陳東、葉明等著名的海盜,這些海盜基本都和傳統的「倭寇」有勾結,而包括俞大猷、戚繼光等人無不為剿滅倭亂而煞費苦心,絞盡腦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