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局勢最新消息:泰國會陷入新的血腥衝突甚至滑向內戰嗎?隨著反對派「封鎖曼谷」的大示威13日如期而至,國際社會對這個佛教之國的擔憂迅速升溫。宣稱進行「人民革命」的反對派試圖通過封鎖交通令曼谷癱瘓,逼英拉政府辭職,並使定於2月2日舉行的大選流產。
世界輿論則擔心,已經陷入惡性循環的政治對抗在不斷升級中最終失控,把這個東南亞第二大經濟體拖入長期騷亂。
時間回到8年前的年初,時任泰國總理他信為平息反對派示威解散眾議院提前大選,卻被反對派拒絕,後被軍事政變推翻。如今,他信的妹妹英拉麵對幾乎跟當年如出一轍的「兇兆」。而這8年間,無休止的抗議、示威和街頭衝突把泰國政治分裂的口子越撕越深。
持續的衝突不僅讓世人看到泰式民主的斑斑汙漬,更損害了泰國經濟,尤其是這個「微笑之國」重點打造的旅遊業。
德國《法蘭克福評論報》稱,泰國的政治衝突就像披著佛教外衣的塔利班,充滿激進的鬥爭思維。這只會造成更多混亂,結果不利於這個國家。
「封鎖曼谷」讓世界皺眉
「封鎖曼谷」引發內戰擔憂 暴力依然是真正威脅
「跡象明顯而不祥,我們正在滑向黑暗深淵的邊緣。」在「封鎖曼谷」行動開始前,《曼谷郵報》針對泰國局勢發出如此警告。13日,反對派組織的「封鎖曼谷」行動如期啟動。美聯社稱,反政府示威者周一佔領曼谷主要路口,導致曼谷主要商業區大部分交通癱瘓。這是歷時數月之久的推翻民選總理英拉示威活動的最新一幕。升級的抗議示威活動可能持續幾周乃至更長時間,13日的示威基本保持和平,但「封鎖」行動使得一場長期危機的潛在後果變得更加嚴峻。過去兩個月的衝突已造成至少8人死亡,人們擔心會出現更多流血事件,甚至引發軍隊政變。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3日報導說,隨著計劃實施一個月的「封鎖曼谷」示威開始,約5萬名示威者在繁忙的曼谷各大主要路口設置路障,以逼英拉下臺。示威者佔領了7個主要路口,封鎖了一處政府辦公樓。示威者稱,他們還將包圍其他政府大樓,並切斷一切政府辦公樓的水電。法新社稱,數萬甚至數十萬示威者在主要路口揮舞旗幟,擺起攤位發放食品,並打起帳篷準備過夜。「鎖城」行動啟動後幾小時,曼谷市中心零售業和酒店集中的地區就遭到嚴重幹擾,許多地方被吹著哨子的抗議者佔領,140多所學校關門,一些居民囤積食品和飲用水。對這個擁有1200萬人口的都市來說,近年來大規模政治示威已經越來越司空見慣,曼谷並沒有徹底癱瘓,地鐵和輕軌照常運行,示威者承諾在每個主要路口留下一條道給公交和救護車通行。示威領導人素貼說,「這是人民革命,英拉不再是總理」。
據鳳凰網報導,素貼還說:「任何條件下我們都不會妥協,這是不可談判的。如果我們輸了此仗,我們便全輸了。如果我們勝出,我們便全勝了,這是沒有雙贏局面的,不可能出現雙贏結果,我們只尋求勝出。」
反對派領導人素貼:「沒有雙贏。」
記者13日首先來到曼谷素坤逸路,看到平日十分繁華、天天堵車的街道空空蕩蕩,基本沒有什麼車輛,路邊的不少商店也關門歇業。一名店主告訴記者:「最近生意一直不好,曼谷基本上沒有多少外國遊客,店裡只能勉強維持,不知道何時才能平靜?」隨後記者來到拉差巴頌路口,看到這裡已經聚集上萬示威者,人們隨著領導人的口號吹響哨子、大聲歡呼。示威發言人艾格叻對記者說:「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徹底清除他信體制的勢力,英拉政府不下臺,我們就會一直堅持下去,今天是封鎖曼谷的第一天,下一步是否升級,將根據情況一步步決定。」
「雖然反對派宣稱和平抗議,一旦出現內戰將取消封城,但暴力依然是真正的威脅,各國使館擔心2011年示威中商店被燒毀、近百人喪生、2000人受傷的騷亂一幕在曼谷重演。」英國《衛報》13日稱,即使陸軍司令巴育也未排除軍事政變的可能性,當局出動1萬警察和8000士兵維護曼谷治安。法新社稱,雖然13日的示威集會上充滿泰國式嘉年華氣氛,但泰國抗議示威有突然轉變成流血事件的傳統。這種事情往往發生在夜間,有時會有身份不明的槍手行動,以此激起暴力。
反對派在勝利紀念碑前舉行大規模集會,造成交通擁堵
「局勢引發泰國可能走向內戰的擔憂。」路透社的評論代表了國際媒體的普遍擔憂。報導稱,示威者打算迫使英拉下臺,並讓一個未經選舉的政府上臺。目前政變傳聞風頭正勁,泰國軍方表示不會站在任何一方,但有人擔心極端分子或挑釁者會策劃暴力事件迫使軍方幹預。《華盛頓郵報》13日說,示威者要求英拉下臺,以非民選產生的「人民委員會」取而代之,有「人民委員會」實施所謂結束腐敗和金錢政治所必需的改革,以防止他信勢力再次贏得大選。有人擔心抗議者企圖煽動暴力,以此促使軍方介入。英拉對抗議者比較溫和,希望緩和局勢。《曼谷郵報》警告稱,鑑於過去10年席捲泰國的政治分裂如此之深,如果發生政變將比泰國過去經歷的邪惡循環更糟,將成為使國家陷入騷亂的火花。
持續衝突顯泰式民主斑斑汙漬 前無出路後無退路
泰國局勢緣何又一次走向激烈對撞?國際媒體13日紛紛進行了梳理。去年11月,英拉所在的為泰黨推動下議院通過一項特赦法案草案,主要內容是特赦曾因參與政治集會而被法律制裁的民眾,以推動國內和解。但反對派認為,該法案有利於他信回國並洗脫罪名。雖然草案被上議院否決,但新一輪示威由此爆發,反對派要求「他信的傀儡」英拉下臺。為平抑抗議呼聲,英拉於去年12月初解散議會,並定於今年2月2日舉行大選。但反對派對選舉進程不滿,而且人們普遍認為,如果選舉英拉的為泰黨很可能再次獲勝。在此情況下,反對派決定抵制大選,並發起「封鎖曼谷」抗議,阻止選舉。
美國世界政策研究所網站的文章稱,英拉推出的特赦法案是個昏招,但現在國際社會希望泰國能走出僵局,包括美國在內的60多個國家都表態支持選舉。《華盛頓郵報》稱,反政府示威者封鎖泰國首都,為這個國家的政治提供了一個恰如其分的暗喻:「前無出路,後無退路。」
前無出路,後無退路
在巨大的壓力下,泰國看守政府總理秘書長素拉南13日下午稱,英拉已指派副總理與選舉委員會官員舉行會談,商討有關推遲選舉事宜,並邀請各方代表15日參加討論。
「曼谷會再次變成戰場嗎?這次破壞又有多大?」馬來西亞《星報》題為「城市戰爭」的報導稱,「封鎖曼谷」是試圖推翻政府的街頭大戲,但軍事政變比街頭示威能更有效地推翻政府。2006年,時任總理他信就被政變推翻。反對派領導人素貼希望再現2006年的局勢。當時反他信民眾堅持示威,令曼谷癱瘓,促使軍隊走向政變。1932年君主專制終結以來,泰國已經歷19次政變或未遂政變,平均4.3年就有一次軍方企圖顛覆政府的行動,與民主國家選舉間隔大致相同。泰國也是民主國家,但「泰國」牌的民主有限,深受軍方勢力的影響,其獨特的街頭示威也影響政府路線。
德國《日報》13日以「曼谷的混沌策略」為題說,泰國似乎總在重複過去,精英政府一次次被推翻,「紅」和「黃」的權力鬥爭不斷上演,而社會問題卻沒有解決。新加坡《新海峽時報》稱,泰國的示威產生一個尷尬問題:如果民主選舉的政府可以被反對派破壞,泰國的民主還剩下什麼呢?
多國發出旅遊警示 泰國國家信用或降到最低點
動亂破壞的還有泰國的經濟。為泰黨經濟顧問披差說,此輪示威開始以來,泰國經濟損失已超過700億泰銖(約合21億美元)。他呼籲反對派放棄「封城」計劃,因為這將令國家信用降到最低點,同時令外國投資下降。《紐約時報》稱,泰國曾被視為亞洲四小虎之一。近年來,泰國因政治動蕩而面臨重重經濟困難。當前動蕩可能給泰國經濟帶來又一大挫折。
動蕩更衝擊了作為泰國支柱產業的旅遊業。鑑於泰國局勢不穩,已有45個國家及地區發出旅遊警示,提醒本國公民注意安全。
《環球時報》記者13日諮詢國內幾家大型旅遊公司,對方均表示泰國旅行線路目前未受到大的影響。同時這些公司也表示,會密切關注局勢變化。
中國駐泰國大使館日前發出的旅遊預警稱,為確保安全,避免不測,中國駐泰大使館特別提醒在泰國、尤其是在曼谷的中國公民,密切留意當地安全局勢發展,「封城」集會期間儘量減少外出,遠離集會示威區域,避免捲入遊行活動。如需赴機場,應較往常提前出門,並儘量選擇軌道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