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廈門第二西通道(海滄隧道)工程島內段通風塔10月5日封頂之後,海滄段通風塔也於近日順利封頂。這標誌著海滄隧道全線兩座通風塔均已封頂,將在明年春節前完工。按照計劃,海滄隧道將於明年上半年建成。
海滄隧道全線設通風塔兩座,是隧道的主要通風設施,分別位於海滄區擁軍路和湖裡區象嶼保稅區內。據介紹,近期封頂的海滄段通風塔建築高度92米,塔身上部開設排風口,下部開設進風口,塔身外部採用筒體外掛鋁單板幕牆,形成多重翼片狀片牆。整體造型以海浪帆影為概念,營造出清新舒展的動態效果。
早在10月5日就已低調封頂的島內段通風塔,建築高度52米,建築總體取港口城市之意,貨櫃稜角分明之形,外立面採用金屬不鏽鋼幕牆,體現出了濃濃的工業風。
據廈門路橋工程公司相關人士介紹,海滄隧道通風塔具有臨海、建築高度高、結構異形等特點,這給施工作業帶來極大的挑戰。組織參建各方通過事前詳細分析研究施工組織,事中嚴格控制各項安全、質量、進度指標,攻克了深基坑、高大異形模板、高空作業、施工場地狹小等難題。通風塔自2019年12月20日開工以來,歷時11個月,現已完成主體結構封頂工作,計劃將於春節前全面完工。屆時,不僅對隧道通車後的通風除塵起到關鍵作用,亦是一座融合了環保、人文、景觀的標誌性建築。
海滄隧道工程是廈門「兩環八射」路網內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第二條連接海滄區與廈門本島的跨海通道,對提升我市綜合交通承載能力,助推「島內大提升,島外大發展」、加快島內外公共服務均衡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連結
國內第三條「打眼放炮」海底隧道
廈門第二西通道(海滄隧道)項目起自海滄區馬青路,以海底隧道形式穿越廈門西海域,在象嶼碼頭附近進入本島,以暗挖、明挖的組合形式下穿興湖路、石鼓山立交主幹道,上跨地鐵I#線,終於火炬北路與成功大道相交,並與在建的第二東通道相連。
線路全長7.1公裡,其中隧道長6.3公裡,跨海域寬度2.8公裡,全線設地下互通1處,風塔2座。採用雙向6車道一級公路標準修建,設計車速80km/h。
該項目是國內第三條大斷面鑽爆法(俗稱「打眼放炮」,國內第一條大斷面鑽爆法海底隧道是翔安隧道)公路海底隧道,建設環境複雜,施工難度大。於2016年6月開工,預計2021年上半年建成。(廈門晚報記者 王紹亮 通訊員 洪恬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