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鎮寧納亞村:種出李子樹 走上小康路
午飯剛過,收完李子的村民們在院子裡的綠蔭樹下把酒歡歌,說著他們的小康故事。 「我家有一千多棵李子樹,今年進入豐產期的有三百多棵,從端午前後賣到這兩天,差不多賣了七八萬塊錢哩!」村民龍大明說起今年的李子收成,一個哈哈兩個笑,「管理不愁,村幹部幫我們請了農業專家到地裡指導,銷路不愁,通村、通組水泥路修好了,外面的老闆們都開著貨車來村裡收李子。」 近年來,鎮寧自治縣大力推進農村產業革命,按照「什麼賺錢種什麼」的原則,重點在全縣培育了一批有市場需求、有群眾口碑、有經濟效益的優強產業。
-
明山區特色種植引領村民走上產業致富新路
明山區特色種植引領村民走上產業致富新路 2020-12-22 18: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江蘇海安泰寧村:城中村「養雞下蛋」走上小康路
於從文 攝中新網南京5月29日電 題:江蘇海安泰寧村:城中村「養雞下蛋」走上小康路記者 於從文泰寧村,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農村。駕車走在江蘇海安經濟開發區長江東路上,道路兩側映入眼帘的是商鋪、酒店,還有住宅小區和機關單位門面,絲毫沒有「農田一片,農舍點點」的農村印跡,在海安市人民法院開發區人民法庭西側的臨街門面上,「泰寧村黨群服務中心」一排大字赫然在目,這裡就是泰寧村村部。2005年,泰寧村成立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村民喜領股權證明書。
-
陽泉小南溝村發展產業 昔日貧困村走上了小康路
因政策依賴性過強,經過兩年的經營,在資金積壓過重的情況下,村兩委班子經過調查研究,一致同意進行轉型發展。於是村裡與其他股東籤訂協議,對本金進行協議轉讓的同時,把27萬元收益金及時收回,全村180名村民因此獲得了現金收益分紅,得到了實惠。2020年5月,小南溝村成立了「陽泉市隆軒綠化服務有限責任公司」,並且參與了礦區組織的120萬平米綠化養護工作,現在人均收入已到達8300元,真正走進了小康生活。
-
北京房山:首都西南生態屏障走上綠色經濟之路
(房山區生態環境局劉海軍供圖)人民網北京10月13日電 (尹星雲)作為首都西南生態屏障,北京市房山區近年來告別了礦產開採的歷史,把大美山水當做轉型發展「金名片」,走上了綠色經濟的新路。恢復綠水青山本來面貌的房山,靠著好風景不僅吸引來了絡繹不絕的遊人,還吸引來了諸多「高精尖」大項目。
-
是什麼讓諸暨這個山區鄉鎮走上小康路?
陳贏榮是陳宅鎮贏榮家庭農場的負責人。 於是,陳贏榮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帶動周邊村民一起種茶、制茶,靠茶葉走上致富路。今年67歲的趙紅英原本是陳宅鎮的一位普通家庭主婦,家庭收入主要依靠丈夫一個人,自從在贏榮家庭農場當上採茶工後,家裡的負擔減輕了不少。
-
小小弓魚是個「寶」,一「弓」三雕 讓漾濞村民走上小康路
近年來,漾濞縣平坡鎮平坡村積極探索弓魚繁育養殖,努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贏」,村民、企業和村委會也因為合作養魚,共同走上了「小康」路。 漾濞縣平坡鎮平坡村村民 李育鮮
-
布爾津:村民吃上「旅遊飯」走上致富路
也格孜託別鄉克孜勒託蓋村加拉恩阿什牧民定居點位於五彩灘景區旅遊沿線,該村依託旅遊業,鼓勵村民大力發展庭院經濟和農牧家樂,走上致富路。也格孜託別鄉克孜勒託蓋村村民阿依努爾·朱馬爾自搬進定居點後,不僅住進了新房,而且開起了自己的牧家樂,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就讓她的經濟收入有所突破。
-
南京高淳:好山好水裡蹚出綠色小康路
生態產業方興未艾,美麗鄉村星羅棋布高淳:好山好水裡蹚出綠色小康路 生態,是高淳的自然「家底」。邁入新時代,高淳堅持把生態立區作為發展戰略,一張藍圖繪到底,不僅做好了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大文章,而且摸索出「生態 旅遊 農業 製造」的綠色發展路徑,好山好水裡,蹚出了一條「生態與發展同頻共振,環境與財富同步提升」的綠色小康之路。8月27日,「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第五場新聞發布會在高淳區舉行。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海口施茶村:石頭縫裡闢出小康路
回到村裡,「兩委」班子立馬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向大家介紹石斛的功效和收益。但這從沒聽過的新鮮事物,加之多次產業發展失敗的教訓,很多村民心裡對種植石斛很是猶豫。 作為黨支部的「主心骨」,洪義乾決定第一個「吃螃蟹」。他從家族土地入手,拉著親戚們三畝五畝拼土地入股,整出了一塊200畝的石斛種植基地,打造成石斛種植示範園。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農路+產業」讓小村走上幸福路
宿遷網訊(記者 孫軍賢通訊員 沈晶晶 劉曼 劉萍萍)「六塘河,椿樹底;人興旺,路難行;明明騎車上六鬥,轉眼變成車騎人;你說稀奇不稀奇……」說起這首十幾年前在當地廣為流傳的順口溜,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順河街道順興河社區黨支部副書記趙振生滿心感慨:「那時這裡還叫椿樹村,六鬥渠是主幹道,村民出行都要從那過。
-
我們的小康路:中國東部富裕村——塘栖村的小康口述
塘栖村村民委員會供圖 攝我們村人均只有5分地(約333平方米)。1985年,政策放開,村裡多了許多辦企業和發展多種經營的人,養殖戶開始養雞、養鴨、養魚,不是單純種糧食。慢慢的,經濟好了,勞動力解放了,年輕人可以開店、進工廠打工。說起塘栖,必然要說枇杷。解放前,這兒家家戶戶都種著枇杷,還會划船到上海去賣。
-
小康路上|好看真能當飯吃!萊陽濯村拆雞棚種櫻花走上致富路
近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派出十路記者,通過文字和視頻全方位展示這些美麗鄉村的田園風光、綠水青山、村落建築、鄉土文化以及民俗風情,發掘他們走向小康路上的致富密碼。窸窸窣窣地打開層層包裝後,66歲的高學勤神神秘秘地拉開了袋子——一把做工精緻、鑲嵌著骨雕牡丹的月琴。
-
【脫貧攻堅·小康路】小小赤松茸 「種」出脫貧路
赤松茸對於像宋生文這樣種慣了小麥、油菜、土豆等傳統農作物的村民來說,是一個新鮮事物,宋生文說:「雖然我們家祖祖輩輩都在這大山腳下種地,但是赤松茸還是第一次種,我們這裡通常種植的小麥、油菜每畝收入最多五六百元,但種赤松茸,收入高得讓人不敢相信,簡直就像在地裡種黃金。」據了解,每年6月至9月底是赤松茸集中出菇的季節,按目前的赤松茸市場價計算,除去成本投入,每畝收入可達3.2萬元以上。
-
吃上生態飯走上小康路 一曲畲歌「唱」出浙南畲鄉蝶變
中新網麗水8月14日電(奚金燕 黃琳 陳龍偉)全面小康,一頭連著中華民族的「大夢想」,一頭連著每個中國人的「小日子」。談及如今的幸福日子,浙西南八旬畲民藍陳啟深有感觸,從吃不飽穿不暖到衣食不愁,從「晴天身上一身土,晚上一抹黑」到出門水泥路、晚上景觀燈通明……如今,身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她,用畲族歌曲唱出小康生活,為全面小康之路增添了動人音符。
-
拼搏小康路丨特種養殖的轉型——棄了豚鼠 來了豬兔
不等不靠去努力,一起拼搏小康路!因為疫情,今年特種養殖業受到了大衝擊,對於從事該行業的養殖戶來說,棄產、轉型將成為下一階段的主要工作。新田縣門樓下瑤族鄉從事特種養殖業的合作社,主動適應新變化,在轉型養殖過程中,積極探索新路徑,謀求新發展。
-
漫山遍野神仙草,石上盛開致富花
石斛的種類很多,全世界共有1500多種,我國約有76種,目前為止有51種石斛具有藥用價值。權家成是合江縣福森種養專合社的負責人,自2011年回到這裡種植金釵石斛開始,用近十年的時間把這片荒山亂石一步步變成了經濟山林。每年五月石斛花開,總能看到穿梭於山林中勤勞的身影。
-
吃上生態飯走上小康路 一曲畲歌「唱」出浙南畲鄉蝶變
談及如今的幸福日子,浙西南八旬畲民藍陳啟深有感觸,從吃不飽穿不暖到衣食不愁,從「晴天身上一身土,晚上一抹黑」到出門水泥路、晚上景觀燈通明……如今,身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她,用畲族歌曲唱出小康生活,為全面小康之路增添了動人音符。
-
從狩獵者變護鳥人 「直過民族」走上生態致富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直過民族」走上生態致富路 石梯村位於享有「中國犀鳥谷」之稱的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被譽為「中國鳥類資源第一縣」,享有「活著的鳥類博物館」的盛譽。該村是中緬邊境上一個以景頗族、傈僳族為主的直過民族貧困山村,以村內千年「茶馬古道」上的石梯為名。
-
小黃姜「種」出脫貧致富路
小黃姜「種」出脫貧致富路 2020-11-21 19: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