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研究|傳統中國畫藝術在當前藝術語境下的發展思考!

2020-12-25 美術研究

摘要:傳統中國畫藝術是繪畫藝術領域中的一朵奇葩。數千年來,中國畫形成的繪畫技法、意境等在當前藝術語境下遇到了新的挑戰。如何認識當前藝術語境對傳統中國畫藝術的審美需求,如何讓傳統中國畫藝術與時代結合產生新的藝術境界,這是傳統中國畫藝術在當前藝術語境下發展面臨的問題。該文對此進行了分析和思考,旨在讓傳統中國畫藝術在新時代和新的藝術語境下獲得新生。

關鍵詞:中國畫 藝術 語境 當代 重構發展

傳統中國畫在「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西學東漸」等藝術語境下發生著變革。時至今日,在文化全球化的藝術語境背景下,傳統中國畫藝術面臨新的挑戰,甚至有「傳統中國畫藝術就此消亡」的危言。從藝術史的視角看待傳統中國畫藝術的發展歷程,無不是在挑戰面前以包容的文化性格進行自我改造,與時代接軌,在當時的藝術語境中尋覓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綜觀全球繪畫藝術領域中具有時代性的創新和發展,無不是與時代緊密結合、與藝術語境息息相關、與審美價值休戚與共。傳統中國畫藝術在當前的藝術語境下發生了不同的革新和發展,但終歸要回歸文化自信,以自身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獲得自內而外的新發展。

一、當前藝術語境下傳統中國畫藝術的發展現狀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各種文化的融合推動著藝術語境的多元融合。在這種變動的藝術語境下,傳統中國畫藝術從20世紀初就開始了探索,主要可分為兩條線路:其一是以傳統技法、內容、思想和精神為主導,將古風古韻作為中國畫藝術的核心,這類中國畫在之後的發展中逐漸式微,與時代脫離、與藝術語境不符的繪畫藝術成為小眾。其二是改良的中國畫藝術,也被稱為實驗水墨、抽象水墨。這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藝術語境下由全新的審美框架所產生的,是將傳統的水墨意識和原本清雅高潔的藝術情趣抽離出來的實驗水墨藝術。

實驗水墨不但將中西方繪畫技法和內容進行融匯、重構,使表象煥然一新,更是將傳統中國畫藝術超脫的藝術境界與西方現代主義藝術理念相結合,在精神層面上營造出傳統與現代的衝突和摩擦,更符合當前藝術語境下的審美價值。傳統中國畫藝術在西方油畫、壁畫、雕塑等技法影響下,汲取了後現代主義的藝術精神,形成了多種多樣的風格與流派,豐富了中國畫的形式。在當前藝術語境下,傳統中國畫藝術的發展需要在挑戰前完成自我更新,追求更具旺盛生命力的表現途徑。

二、當前藝術語境下傳統中國畫藝術的發展趨勢

傳統中國畫藝術從古至今不斷發展,從自成一體到在新的審美評價體系下被評判和欣賞,這不是單純的藝術問題,更是複雜的歷史、社會問題。歸根結底,是文化信心問題。如果中國畫藝術一味追求西方現代審美標準,那麼土生土長的中國畫藝術在「西學東漸」的過程中必然要失去根本,造成形式大於內容的局面。如今的藝術市場上充斥著部分不具備中國畫根本特徵和基本訴求的「偽中國畫」混淆視聽。所以,在文化強國建設背景下,中國畫藝術在當前的發展,還是要重構一套適應中國文化和藝術語境的評判標準和價值體系。石濤所講的「筆墨當隨時代」,絕不是放棄筆墨,因此這裡的「筆墨」並不是「新水墨」派所認為的筆墨工具或材料。

在這裡,筆墨代表具有正確使用筆墨材料的功力和中國文人所應具有的筆墨精神。如黃賓虹的水墨畫可謂區別於常人,但在細節上依然繼承和發展了傳統的筆墨語言。他用類似西方解構主義的方式將天地山石完全打破重組,卻依然以中國水墨的方式呈現,堅持了傳統的筆墨語言。又如傅抱石,他的作品在繼承了石濤、龔賢等人的筆墨趣味之後亦傾注了自己的精神內涵。當前,中國畫藝術家可以嘗試從自己有能力控制的方面出發,重構藝術作品語境和藝術生產語境的內涵,最終達到重構藝術語境的目的。

三,結語

在各類文化交融、藝術語境紛繁複雜的當下,傳統中國畫藝術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迎來了構建文化語境新秩序的機遇。我們要讓傳統中國畫藝術的內涵更加彰顯。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延續至今的時代性創新與適應藝術語境新環境,使中國畫藝術逐漸形成了新時期的繪畫技法、繪畫語言和審美價值。未來,除了中國畫繪畫技法方面的融合、創新,更重要的是建立文化自信,讓傳統中國畫引領文化語境的構建,重構時代性的審美觀和藝術語境。

參考文獻:

[1]吳馨.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畫藝術延展與創新思考.北方文學,

2017(5).

[2]楊祥民,吉琳「.中外之爭」與「古今之辯」——關於中國畫藝術創新

發展的思考.創作與評論,2012(9).

[3]邵大箴.當前中國畫繼承與拓展之我見.中國文藝評論,2017(1)

作者/何雪波;單位:漢口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論油畫當代性與油畫民族性折射多元化發展!

當代中國油畫市場發展進程,前衛藝術的發展,油畫藝術市場的興起

論中國當代油畫發展現狀,中國當代油畫多元化發展形成因素

美術研究|論山水畫與油畫風景的異同!

美術研究|論中國畫的寫意山水與印象派風景油畫的共同性!

相關焦點

  • 潘天壽等「傳統派」藝術大家證明了中國畫是進步的
    以潘天壽以及吳昌碩、陳師曾、齊白石、黃賓虹等為代表的這一代自內求變的「傳統派」,用傑出的藝術實踐證明了中國畫與時俱進的強大創造力,表明自己的文化自信心。今天,在全球化的語境下,這一代「傳統派」藝術大家的身體力行恰恰能夠給面臨時代課題的當代中國畫家以啟發———如何挖掘與利用傳統文化資源,如何理解與把握傳統藝術精神,如何拓展水墨語言的表現力,豐富中國畫的精神內涵。
  • 美術研究|希望中國當代藝術留給後人的是真正的藝術而非垃圾!
    第三,在上述兩點的拉動下,再加上全國各大美術院校的擴招,報考藝術院校的學生更如過江之鯽。山東每年的藝術類考生多達15萬人之眾。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為例,學院每年招生240人,但報考者將近17000人。然而,伴隨著招收學生數量的增加,美術學院教學水平的下降也非常明顯。
  • 史銘:畫家王俊傑《中國畫傳統與精神研究》序言
    《中國畫傳統與精神研究》王俊傑 著《中國畫傳統與精神研究》序言承前啟後 和而不同王俊傑博士新著《中國畫傳統與精神研究》醞釀數載,幾易其稿,終於付梓了。作為知名水墨人物畫家和高校美術教育帶頭人,俊傑兄多年來將理論研究與創作實踐相結合,在重視對傳統進行梳理、總結的同時,對當代藝術發展方向思考甚多。處於創作勃發期的俊傑兄,站在從藝三十年的時間節點上,清晰準確地明白「三十而立」的意味:承前啟後,和而不同。
  • 美術研究|中國畫構圖:整體構圖法,之字構圖法,邊角構圖法!
    摘要:中國畫作為歷史文化的藝術形態展現方式,是長期以來文化藝術研究中的重要對象。在中國畫的創作過程中,無論是物象形態的表現,還是繪畫主題的體現,都與構圖密切相關,通過畫面中物體位置的設計、色彩的搭配、線條的特殊運用等技巧實現虛實、動靜結合的效果,從而增添畫面的藝術感。
  • 嘉德藝術中心籤約畫家-湯發周趣談何海霞與中國畫傳統的那些事?
    作為美術史研究的基礎材料,除了美術作品本身,藝術家的口述、日記、書信等文獻的史料價值尤值得重視。本文以何氏自述為立論依據,結合其中國畫筆墨實踐,著重探討何海霞的藝術思想與中國繪畫傳統的關係,並由此生發對當代中國畫創作的若干啟示。
  • 美術研究|新媒體對中國畫教學的影響與對策研究!
    【摘要】中國畫作為我國傳統藝術的瑰寶,在文化傳承和發展中遇到瓶頸,如何實現中國畫教學的與時俱進,在教學中創新引入新媒體至關重要。新技術與傳統文化的結合,在創設教學情境、整合教學資源、優化教學過程、創新繪畫模式上形成了多方面的優勢,為中國畫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
  • 「齊白石藝術國際研究中心」暨「傳統中國繪畫研究中心」2017工作...
    2012年,北京畫院以傳承中國傳統文脈為己任,發展當下美術事業為目標,在文化部指導下成立了「齊白石藝術國際研究中心」與「傳統中國繪畫研究中心」 。今年適逢北京畫院建院六十周年、兩個中心成立五周年之際,為總結五年來兩個中心的工作,加強學術交流,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北京畫院於9月22日至24日在北京會議中心召開「齊白石藝術國際研究中心」暨「傳統中國繪畫研究中心」 2017工作年會。
  • 天津美術學院藝術創作研究中心——首屆花鳥畫精研創作班招生簡章
    天津美術學院是我國最早的公立高等學府之一,至今已有一百餘年辦學歷史,擁有一批國內外知名藝術家在校任教。藝術創作研究中心為學校教學、科研、管理三大組成部分之一,致力於藝術創作和研究,擁有強大的科研和創作力量、雄厚的師資團隊以及科研資源等,為學校科研創作、理論研究等工作的強大創新創作平臺。
  • 市美協中國畫藝術委員會 永嘉開展採風活動
    7月16日,市美協中國畫藝術工作委員會在永嘉縣巖上村召開會議並舉行採風活動。溫州地區部分中國畫作者列席會議並參加活動。會上,市美協副主席、中國畫藝委會主任張真愷針對本屆中國畫藝委會工作的開展談思路、講辦法,並進行工作部暑。他對當下溫州地區中國畫創作現狀作了分析,對當下中國畫展覽要求做了具體解讀。謝子靜談到高校是人才培養的重地,同時也是學術研究的高地,她將充分發揮好自己的高校工作身份,為我市創建良好的藝術教育平臺。李毅軍結合自身創作經驗,對當下溫州作者如何衝省展、國展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和想法。
  • 美術研究|論高校非美術學科開設中國畫課程的必要性!
    中國畫被尊為國粹,但筆者時常在學校選修課的第一節課中提問什麼是中國畫、中國有哪些著名的國畫大師這樣些簡單的問題,得到的回應常常是沉默,即使有答案也總是片言隻語,可以說,中國畫在非美術學科的課堂中是尷尬的,正因為是被國人倡導弘揚的國粹才顯得尷尬。這與當前高校的藝術教育思想以及對審美,教育目標的執行力度有很大的關係,也受學校的學科性質和資源條件限制。
  • 「立象盡意——白雪石中國畫作品展」 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開幕
    曾先後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和清華美院任教的白雪石先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推動中國畫發展的實踐者和探索者,同時也是一位孜孜不倦的育人之師。白雪石先生長期投身美術教育,堅持身體力行、因材施教,引領學生踏上中國畫的探索之路,培養出一批中國美術界的中堅力量。他一生堅持行勝於言,以畫筆反映新時代,為祖國河山寫照,開創中國山水畫現代轉型的新範例,創作了一大批以桂林風景、灕江煙云為代表的優秀山水畫作品。
  • 對話|潘公凱:筆墨是延續的,不能用西方觀念去思考中國畫
    「中國畫的教育在20世紀經過了很多波折,到現在為止,美術學院對於中國畫的教學仍然有很多困惑。困惑首先表現在傳統的核心到底是什麼?傳統的精神到底是什麼?這也是中國畫在當代應該解決的大問題。」知名藝術家、教育家潘公凱在接受「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專訪時說。
  • 美術研究|中國畫學「正宗」論——傳統的認定與批判之一!
    而作為現代形態的「美術」進入國人的學術視野,卻有一個特別的途徑,即在工藝製作的層面上,利用民眾社會化教育的「知識」途徑,觸及傳統的書畫藝術觀念①,引發了當時知識界對傳統的討論。這是20世紀關於中國傳統繪畫發展的第一次大論辯,無論是正方還是反方,都在中西文化中左右顧盼,在傳統文化中前後瞻望,他們都力圖在自身文化內部建立一個現代發展的機制,尋找傳統的再生資源。因此,他們開始系統地整理中國美術的歷史,力求建構一套話語體系,與西方對話。
  • 新媒體時代中國畫藝術的海外傳播與推廣
    新媒體時代中國畫在海外的傳播應正確處理好「媒體圖像」與中國畫創作、「快餐式消費」與中國畫創作的兩大關係,加快對外傳播平臺建設,創新對外文化交流方式,不斷增強中國傳統藝術的國際影響力,提升中華文化的感召力、親和力、吸引力,展現我國開放、包容、文明、民主的國家形象。
  • 美術研究|中國畫飽含著詩情畫意,但中國文化的根本意義是做人
    「象思維」問題的生發吳毅先生1984年到美國,在海外生活三十多年,在文化語境衝突的壓力下,仍感覺到語言表達上的不通透,他敏銳地意識到這不僅僅是語言技能的問題,而是更深層次的思維和文化的相異,吳毅說:「我到了美國,脫開在中國整個母語的文化,侃侃而談就變成我不大會說話。我思考是本源的東西,很難用口語講。
  • 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學與書學傳承傳播平臺青年創作、理論研究擬聘...
    中國美術學院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專題網站 為推進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構建中國畫學、中國書學學科體系,續寫中國傳統藝術的人文基因,固本培元,守正創新,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特創建中國畫學與書學傳承傳播創新平臺
  • 美術研究|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劉海勇談中國畫筆法解析課徒稿
    中國畫的發展離不開當代學院教學。長期以來,獲得成就的中國畫家大都出自學院;從現狀來看,隨著中國畫學科建設的發展,學院教育依然是中國畫人才培養的重要途經。歷史上,對於中國畫技法與觀念的學習都通過師徒傳承加以實現,言傳身教過程中,課徒示範又是重要的傳授方式。隨著當代學院教育的完善,中國畫學科逐漸被納入當代學術的序列中。
  • 畫家張立辰:中國畫發展應咀嚼傳統 探索未來
    畫家張立辰:中國畫發展應咀嚼傳統 探索未來 2018-10-17原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主任張立辰對記者說。10月17日,原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主任張立辰在培訓班上授課。10月15日至17日,應2018年度中國國家藝術基金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南方地域特色中國花鳥畫創作人才培養」培訓班邀請,張立辰到廣西南寧講學,他表示,「中國畫的發展應咀嚼傳統,探索未來,才能煥發新的生命力。」
  • 2018全國高等藝術院校中國畫人物造型主題交流展暨研討會紀實
    2018年5月8日上午,由南京藝術學院主辦、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承辦的「以形寫神——2018全國高等藝術院校中國畫人物造型主題交流展暨研討會」在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開幕,展覽展出了全國36所高等藝術院校從事人物畫教學、創作與研究的教師以及畫院的專業畫家的420餘件作品,總結、展示、交流和促進了全國高等藝術院校人物畫專業造型教學、尤其是在創作方面的最新成果。
  • 詩境藝術現實表達 記天津理工大藝術學院院長苗延榮
    來到天津理工大學成立藝術學院,她很快就進入角色,提出了「一上規模、二建品牌、三辦特色」的學科發展規劃,積極發揮自己在教學上的才華和經驗,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天津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在她的帶領下,有了較快的發展。苗延榮教授在藝術設計教育方面,注重藝工結合的辦學思想,孜孜不倦地學習和傳承中國民族文化,創造性的開拓了產、學、研相結合的設計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