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研究|論高校非美術學科開設中國畫課程的必要性!

2020-12-20 美術研究

摘要:中國畫課程教學,在除了專業的美術院校以及設置美術專業的普通高校受到重視之外,絕大多數的非美術學科的課程結構中幾乎沒有中國畫教學這一環節,對於非美術學科的學生來說,了解中國畫,是要彰顯出作為一個知識接受者對自身的責任感,在於對自我審美能力、想像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中國畫課程 教學 非美術學科 文化 審美

中圖分類號:J1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4577(2015)01-0093-04

中國畫課程教學,是高校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審美教育的手段之一,其意義在於並非簡單的掌握形式技法,重要的是去感受中國畫所承載的民族精神、價值取向,形成高雅的、健康的審美情趣,培養理性的判斷能力。中國畫課程不能僅僅停留在美術學科中,它的精神元素應滲透到各個學科中去,使各學科的教育教學充滿著藝術的、審美的、創造的氛圍。

一、中國畫教學在非美術學科中的開展現狀

筆者曾連續幾屆在非美術學科的新生中作問卷調查,幾乎所有被調查新生,其在小學、初中、高中階段的學習過程中,只有小學階段有比較完整的美術教學,這裡講比較完整是因為在六年級時,也基本取消美術課,初、高中階段的美術課表則純粹是擺設。可以看出,教育思想、課程的制定似乎沒有問題,而是現實環節出了問題。從小學到高中都有既定的美術課程和大綱要求,沒有被認真執行的原因只有其一,那就是升學的壓力,幾乎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生就承受著來自高考的壓力。因為普通高考沒有藝術考項,忽略美術課似乎成為合理的選擇。

高校是人生學校教育的最後階段,本應起到彌補中小學階段藝術教育缺失的作用,但高校從某種程度上延續了這種重專業技能,輕文化、藝術的格局。中國畫課程教學,在除了專業的美術院校以及設置美術專業的普通高校受到重視之外,絕大多數的非美術學科的課程結構中幾乎沒有中國畫教學這一環節,偶爾在校選修課上會有蜻蜓點水般的體現,所以學生很少有接觸中國畫的機會,更談不上有全面了解。中國畫被尊為國粹,但筆者時常在學校選修課的第一節課中提問什麼是中國畫、中國有哪些著名的國畫大師這樣些簡單的問題,得到的回應常常是沉默,即使有答案也總是片言隻語,可以說,中國畫在非美術學科的課堂中是尷尬的,正因為是被國人倡導弘揚的國粹才顯得尷尬。

這與當前高校的藝術教育思想以及對審美,教育目標的執行力度有很大的關係,也受學校的學科性質和資源條件限制。我國學校審美教育「是指通過對社會美、自然美、藝術美以及各種美的審美活動,對受教育者進行教育,培養受教育者的審美欣賞、審美表現和審美創造能力的教育,其本質上是一種生命教育。」但目前高校的藝術教育氛圍不濃,手段不多。作為審美教育資源之一的中國畫教學很難在各學科教育中展開,尤其在理工科院校這一現象更加突出,唯學科、唯專業的思維非常盛行。錢學森先生曾感嘆,中國至今沒有出現過自然科學的諾貝爾獎是因為中國的科學家大多缺少藝術思想,這個結論並不過分。

愛因斯坦曾說過:「物理給我知識,藝術給我想像力;知識是有限的,想像力是無限的,它可以概括世界的一切。」古今中外各領域的卓越大師的創造過程就能夠很好的說明這一點,在這裡不逐一列舉。面對現今高校的藝術教育現狀,簡單的歸咎於市場是不準確的,在傳承民族藝術瑰寶、營造濃厚的藝術氛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方面,高校的教育者們應該保持清醒的認識,甚至要做出某種必要的利益犧牲。對於非美術學科的學生來說,了解中國畫,體會中國畫的內在精神絕不單是體現在個人的興趣上,也不單是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而是要彰顯出作為一個知識接受者對自身的責任感,在於對自我審美能力、想像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

二、教育體制的功利化阻礙在非美術學科中設置中國畫課程

當前的高校教育體制,似乎被市場牽著走,數字和量化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缺乏人文、藝術的氛圍,中國畫教學在這樣的現狀下很難在非美術學科的教育教學中健康、正常的發展。這樣的現象長期下去就會形成惡性的結果,目前學校的教育目標就是最大程度的提高就業率,學生每天都承受著就業的巨大壓力,被迫按照就業的要求,在實際利益的驅動下從事自己的專業學習,其目標性、功利性非常明確。很難在審美的層面從事學習,狹隘的學科觀、就業觀使他們的精神缺少支點,缺少慰藉,缺少淨化,缺少包括中國畫精神世界在內的眾多藝術精神,一個國家如果缺少藝術精神,這個國家將是缺少活力的,沒有前途的,同樣,一個人如果缺少藝術精神,他將是麻木的、冷酷的、以致情商缺失。專業精神是進入社會的名片,而藝術精神則提供真、善、美的能量和創造美的能力。它可以使專業倍增價值,能夠使自己健康的看待人生、社會、也能夠讓自己的情感滋潤他人。給自己從事專業創造良好的環境。

中國畫教學具有讓學生從繪畫載體的層面進入審美、創造的結構中的功能,但這種功能在現實的教育體制下被弱化了,甚至被拋棄了,需要強調的是,高校的藝術教育應該具有兩種責任:第一,彌補中小學階段人文主義教育和藝術精神培養的缺失,尤其要在非美術學科的教學中設置中國畫這種具有強烈民族文化特色的和民族精神的課程,和美術專業的學生相比,他們缺少機會和平臺來了解中國畫,他們處於藝術象牙塔的末端,如果讓中國畫教學僅僅局限於美術學科的群體,那我們的藝術教育思想是失敗的,因為非美術學科的學生代表的是更廣的面,中國畫只有在這個面上得到弘揚才能真正意義上的彰顯其價值;

第二,改變唯專業、專業粹的狹隘思路,秉著弘揚民族優秀藝術形式和健全學生精神、人格,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責任,讓學生在專業與精神之間找到某種必然的聯繫,使開設中國畫課程形成制度化、常態化,這樣,學生就會時常在藝術想像的空間中漸漸地培養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從而促進自己所學專業的健康發展,個人能夠很好的融入社會,單靠專業思想和技能是不夠的,為什麼很多專業優秀的畢業生在社會上處處碰壁,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對自己以及個人與社會的關係認識不清,缺少健康的審美能力。他們在學習期間沒有機會系統的接受人文、藝術思想的薰陶,在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等方面都存在問題,而通過中國畫課程的開設,就能夠給學生提供這種機會和培養審美能力的可能,教育行政者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文化、藝術在課程設置中的缺失,是當今的很多高校畢業生情商缺失、人文思想缺失的重要原因。

三、課堂教學中技法與文化的倒置現象嚴重

有一種現象需要糾正,對非美術學科設置中國畫課程時會將其列入技能課的範疇,這是認識上的巨大誤區,這將使中國畫課程的功能大大的降低,開始就沒有認識到中國畫所體現的巨大的文化品格,沒有在塑造「善」與「美」的層面上認識中國畫的教學,教學要求、評價方式單一化。豐子愷先生說過:「善與美即道德與藝術,是人生的全般的修養,是教育的全般工作,不是局部的知識和技能。」3可以說,中國畫的教學過程,絕不是僅僅停留在技法的表面上,應是一個通過形式載體而進行的情感、人文教育過程。

非美術學科的學生需要在中國畫的學習過程中形成一定審美需要、審美情趣,提高自己的審美標準,繼而逐漸建立自己的審美理想。但他們沒有中國畫的認識基礎,更有課程設置不足的困擾。他們是業餘的,他們更需要的是接受中國畫的精神思想,使自己的人生生動起來。陳傳席先生講:「美術教育也和其他教育一樣,不一定非要培養出專家,主要為了提高整個國民素質,教育學生和時代、民族融會在一起、不斷地充實每個人,則更有利於整個國民素質的提高」。

所以在教學目的上並不是要十分強調學生對技法的精準把握,利用學生對中國畫的認知空白,合理的、循序漸進的向他們輸入中國畫的價值意義,讓他們體會中國畫所崇尚的「善」與「美」,這會促使他們將關注點投向技法。他們之前沒有任何造型基礎,如果直接切入技法,對於學生是十分困難的,同時也會抹殺學生的興趣,打擊他的學習積極性,對於中國畫的具體表面形式,如線條、墨、色等只是學生審美感覺的直觀、生理的反映,如果教學過程將形式技法和人文思想有效結合時,生理性便與社會性聯繫起來,感覺才會上升為審美感知。如此,中國畫這種「載道之器」與現實的自我便會形成一個有效的連結,從而能夠理解形式技法的緣由。

所以,對技法掌握的要求要降低標準,要把關注點放在如何將學生對形式技法的感官反映逐漸上升到審美層面上。這是中國畫教學的重點,當學生能夠曉有興趣的提起毛筆,便是審美意識形成的時候。餘秋雨先生說:「一支毛筆並不意味著一種特殊的職業和手藝,而是點化了整體生活的美的精靈。」當學生體驗到筆墨的揮灑能夠讓自己心性暢快的流露時,思考便會隨之產生。

四、重視對作品的賞析,塑造學生健康的審美心理結構

強調「賞析」而非「欣賞」,是因為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欣賞是被動的、完全接受的;而「賞析是主動的,除了具備欣賞的性質之外,還帶有主觀鑑別的性質。這對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有很好的作用。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6這正是當今的大學生所欠缺的,因此,通過對作品的賞析,訓練學生的感覺器官,對逐漸培養「人性總結構中有關人性情感的某種子結構」7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這種子結構即審美心理結構。單純的講授筆墨、技法沒有任何意義,只有當筆墨、技法與中國畫所承載的「道」融合在一起時,教學才能顯示出「藝」「技」合一的價值。

首先,通過大量的作品賞析,來了解作品產生的文化背景、作者的經歷和思想、分析他們的價值取向,從而激發學生的審美欲望和審美感受力。在這其間我們不難發現,當今大學生缺失的許多精神思想和價值取向,在前人的繪畫中都能夠被強烈的感受到,畫中所體現的優秀人文精神在當今市場經濟的語境下還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宋代鄧椿在其《畫論》中就說:「畫者,文之極也。」8之所以要賞析前人的傳世作品,是因為這些作品所體現的思想、價值觀是經過歷史的考驗的,是為後世所公認的,是具有普世價值意義的。

如人物畫多體現的是誠、信、禮、義的處事原則;山水畫揭示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花鳥畫倡導人的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這一切都在說明中國畫根本上是在闡述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通過引導,讓學生把自身的經歷、行為和價值觀與作品所展現的精神作比較,緩解他們的焦慮感,形成自我反思、激起心靈的衝動。其次,在賞析中逐漸培養學生把握美的規律,也就是價值取向的產生所依賴的關於人、社會、自然發展的規律。培養學生的審美想像力。

比如,在對山水畫的賞析中,既要讓學生了解,是因為古人正確認識了自然美的規律,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接受了自然的恩賜才建立起了自然的人格化、人自身的自然化的審美觀、追求一種「有我之境」「物我兩忘」的永恆的精神境界;也要將此賦予當代的意義,今天我們倡導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就是在試圖重新建立缺失的價值體系,社會的急功近利讓人們對自然肆意踐踏,破壞了自然美的規律,也破壞了人類創造美的規律,改變了事物發展的性質。如此,學生在對作品與現實的比較中會漸漸產生對認識和掌握美的規律的期望和想像。

再次,通過賞析來培養學生的審美鑑賞力和審美創造力。這並不是讓學生建立狹義的中國畫的創作思維,而是要讓學生通過對作品的賞析,逐漸形成理性判斷的能力,而這種判斷一定是具有超功利性的和自身情感體驗特點的。比如,當欣賞徐悲鴻的《奔馬》時,並不是為了了解馬的形體結構、行動姿勢,也不是馬的載託功能,而是通過馬的奔跑所體會到的奮勇、自由的精神,是主觀情感注入審美對象的過程,這一過程無需自己親自象馬一樣的奔跑,只通過「賞」達到某種情感體驗。在「賞」的同時也要有「析」的能力,只有達到「析」的層面,強調「我」在畫中才能有自身的理解。

這種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要引導、肯定學生敢於表達自己見解的行為,破除高校流行的權威主義思想,教師首先應作表率,不做教材、書本的傳話筒,讓自己的賞析過程去感染學生,比如,分析黃胄筆下的《驢》,就不能被其大師的名號所徵服,我們時常都會非常自然的隨著幾乎是陳式化的評價來欣賞黃胄的畫,但黃胄的《驢》「趣」的成分更多,甚至在很多的驢題材的作品中體現的只是託行工具而已,被人驅使,沒有自由,相比於徐悲鴻的《奔馬》,境界低了很多。諸如此類,這是一種高級的審美過程,是情感體驗的升華過程,帶有顛覆意義,但對課堂教學來說是十分必要的,能夠引導學生向建立自身創造性思維方向發展。

結語

中國畫教學體現在高校非美術學科的課程結構中十分必要。相比較於美術學科,它的體量更大,其意義也更深遠,它可以將這一民族文化載體傳播於更廣泛的群體,可以讓中國畫所蘊涵的民族價值精神得到更大的弘揚,是當代大學生審美教育的重要教學資源,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情操、審美理想,塑造自由、健全的人格。同時,對大學生明確自身的文化歸屬,了解自身民族的文化特質都有很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曾繁仁。論美育的現代意義[J]。山東大學學報,1999(3):23-27

[2]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許良英,趙中立,張宜三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310,153,213

[3]豐子愷美術夜談[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37

[4]陳傳席。現代藝術論[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

[5]餘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1

[6][法]羅丹。羅丹藝術論[M]沈琪譯。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78:62

[7]李澤厚美學三書[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51l

[8]王伯敏,任道斌畫學集成[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666

高偉: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初等教育學院

相關焦點

  • 高中新課程改革訪談:美術學科 田金良
    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美術學科教研員 田金良    本網記者:美術學科新課程改革,它「新」在什麼哪裡?具體變化表現在哪些方面?    新課改美術學科的具體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基本教學理念的變化——新課程更加注重學習方法和過程,倡導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藝術的本質特性和文化內涵,更加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強調學生用美術與其他學科相聯繫的方法,表達與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 美術研究|論中國現代美術三大學派的文化整體觀!
    劉師培著《中國美術學變遷論》,①開篇從文字訓詁入手,以別中兩之源流。他力圖尋找中國美術歷史變遷中的發展主線,以成整體。「變遷」和「演進」的概念流行當時,固然有西方進化論的影響,也有中國體用論的傳統,是中國一元論所派生的。其核心概念為何?美。中國自古以美、善互訓,至孔子始分,然德、文、藝、術莫不與之相關。書畫傳神,以人品相。
  • 美術研究|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劉海勇談中國畫筆法解析課徒稿
    中國畫的發展離不開當代學院教學。長期以來,獲得成就的中國畫家大都出自學院;從現狀來看,隨著中國畫學科建設的發展,學院教育依然是中國畫人才培養的重要途經。歷史上,對於中國畫技法與觀念的學習都通過師徒傳承加以實現,言傳身教過程中,課徒示範又是重要的傳授方式。隨著當代學院教育的完善,中國畫學科逐漸被納入當代學術的序列中。
  • 美術研究|中國畫學「正宗」論——傳統的認定與批判之一!
    1918年受蔡元培之聘請,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是年5月14日作一演講,題為「中國畫改良之方法」,即呼應康有為之論,一開口,即重複康有為的話:「中國畫學之頹敗,至今日已極矣!」怎麼辦?深究對象,取寫實之道。在當時進化論泛濫一時的情況下,徐悲鴻卻取「退化說」,且認為中國畫退化的原因在於文人畫,更具體一些,在於廣泛運用生紙,而「生紙最難盡色,此為畫術進步之大障礙。」
  • 美術研究|新媒體對中國畫教學的影響與對策研究!
    2.教學模式不合理——重理論輕實踐受到高校擴招的影響,大多數藝術類院校在中國畫課程設置上採取開班教學的模式,代替了傳統的師徒制教學模式,中國畫教學逐漸呈現大眾化趨勢,但由於教師配置嚴重不足,加之部分藝術類院校教師的專業素養較低,導致中國畫課程教學重理論輕實踐,學生對中國畫的理解不深,實踐時間較少
  • 河南美育|鄭州市第四屆中小學美術學科校本課程研究成果展示觀摩...
    20201219 | 美育新視點第1547期為進一步提升鄭州市中小學美術教師的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能力,加強校際之間的美育經驗交流和學習,12月16日,鄭州市第四屆中小學美術學科校本課程研究成果展示觀摩研討活動在二七區綠地愛華學校順利開展。
  • 2020年六大藝術學院開設美術專業情況匯總!_騰訊網
    今天,編編就為大家整理了六大藝術學院, 2020年開設美術專業情況~ 01 南京藝術學院 2012年,藝術學下設五個一級學科全部獲得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建設資格 ● 美術本科專業 藝術學理論類:藝術史論、藝術管理 美術學類:繪畫、中國畫、雕塑、美術學、美術學(文遺研究)、攝影、文物保護與修復 設計學類:公共藝術、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
  • 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學與書學傳承傳播平臺青年創作、理論研究擬聘...
    中國美術學院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專題網站 為推進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構建中國畫學、中國書學學科體系,續寫中國傳統藝術的人文基因,固本培元,守正創新,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特創建中國畫學與書學傳承傳播創新平臺
  • 美術鑑賞:地域文化與地方高校美術教育的融合,看完大開眼界!
    文章通過探究漳州木版年畫作為高校美術教育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可行性研究,尋求建構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後現代高校美術教育課程體系。漳州木版年畫不管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對其學習或是從藝術價值論的角度對其借鑑,都有極高的利用價值,所以,漳州木版年畫在高校美術教育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漳州木版年畫作為高校美術教育課程資源的具體實施方法  漳州木版年畫作為傳統口傳身授的民間藝術,沒有固定的教材教學或正規的教學方式,甚至沒有專門的專業教師。
  • 《我國課程與教學論學科歷史建制》一書出版發行
    該書是作者在統籌課程與教學論學科文脈基礎上廣泛收集、系統整理、精心撰寫而成,並得到了山東師範大學教育學省級一流學科經費資助。該書聚焦學科的歷史建制,釐清了課程與教學論學科發展的歷史脈絡,反思了當下課程與教學論學科發展的基本問題,展望了課程與教學論學科的應然路徑。鑑往訓今,這對課程與教學論學科的專業發展、人才培養、體系建設都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 「藝」起看導師風採——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人物畫方向
    美術教育學院原名美術師範系,創建於1981年,它是當年中國八大美術學院中在新時期最早設立的本科美術教育專業教學機構,1989年更名為美術教育系,2010年建成美術教育學院,2018年進行學科整合,成為純師範專業教學單位。
  • 美術研究|傳統中國畫藝術在當前藝術語境下的發展思考!
    摘要:傳統中國畫藝術是繪畫藝術領域中的一朵奇葩。數千年來,中國畫形成的繪畫技法、意境等在當前藝術語境下遇到了新的挑戰。如何認識當前藝術語境對傳統中國畫藝術的審美需求,如何讓傳統中國畫藝術與時代結合產生新的藝術境界,這是傳統中國畫藝術在當前藝術語境下發展面臨的問題。
  • 天津美術學院藝術創作研究中心——首屆花鳥畫精研創作班招生簡章
    藝術創作研究中心(首屆)花鳥畫精研創作班依託藝術創作研究中心平臺,注重學員的深度培養和能力建設,注重花鳥畫藝術的深入研究和文化傳承,提升花鳥畫藝術創作者的學術水平和實踐能力,造就花鳥畫藝術創作高端人才。本期課程以天津美術學院各相關專業優秀教師為主要教學團隊,並聘請其他美術院校教授及畫院畫家等一批國內著名畫家和理論家擔任授課教師。面向全國統一招生。
  • 小學特色舞蹈課程開設的必要性
    由於種種原因,學校很少對該學科所需的教學條件進行投入。據不完全統計,就我省範圍而言,除了省會城市以及一些經濟較發達市的小學設立舞蹈教室外,其餘幾乎都未設立,即使有也和標準的舞蹈教室應具備的條件相差甚遠。所以,硬體不完善、校方不重視都是導致目前小學舞蹈教育發展緩慢的原因。
  • 石濤繪畫論:無法而法,乃為至法,人能以一畫具體而微,意明筆透
    清初是董其昌南北宗之論,四王風格盛行時期,如四王惲吳為主流的重「南」貶「北」,而金陵的石溪,江西的八大山人,安徽的梅清以及揚州的石濤則是完全處於主流之外的。雖然這些畫派與主流畫派格格格不入,但他們的淵源師承,並無二致。四王惲吳沿襲了董其昌所推崇的從北宋和元一直到明代的吳派,反觀石濤,同樣也是此路數而來。
  • 教育部:在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來源:新華社新華社北京6月5日電 記者5日從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綱要提出,課程思政建設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一核心點,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提升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系統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切實提升立德樹人的成效
  • 美術研究|論中國畫的寫意山水與印象派風景油畫的共同性!
    中國畫的寫意山水藝術作品繪畫主導理念為表現論和表現性, 強調筆墨、 意境以及線條。 印象派風景油畫將西方國家繪畫中的表現論和表現性繪畫帶向一個巔峰, 在西方繪畫領域中佔據重要地位。 但是中國寫意山水畫和印象派風景油畫不論是從繪畫觀念還是表現形式上來看, 在很多方面都表現出一定的相似性。
  • 美術研究|論美學學科內涵的擴展與新變!
    【內容提要】美學作為一個學科,儘管在當代已經比較成熟,但它的對象和內容卻在不斷變動之中。有一段時間,流行「美」「美感」「藝術」三分法,這種區分後來被打破。關於美學的概念研究,還要區分作為現代學科的「美學」與古代就有的「美學思想」,說明它們之間的差異性與連續性,特別是說明美學作為一個現代學科的形成及其發展。在當代,美學面臨各種新的挑戰。
  • 史銘:畫家王俊傑《中國畫傳統與精神研究》序言
    《中國畫傳統與精神研究》王俊傑 著《中國畫傳統與精神研究》序言承前啟後 和而不同王俊傑博士新著《中國畫傳統與精神研究》醞釀數載,幾易其稿,終於付梓了。作為知名水墨人物畫家和高校美術教育帶頭人,俊傑兄多年來將理論研究與創作實踐相結合,在重視對傳統進行梳理、總結的同時,對當代藝術發展方向思考甚多。處於創作勃發期的俊傑兄,站在從藝三十年的時間節點上,清晰準確地明白「三十而立」的意味:承前啟後,和而不同。
  • 會展學--信息傳播學下位類學科--對會展學科理論體系的再認識
    憑直覺我意識到會展與信息交流有極大關聯性,作為信息管理博士研究生,我用信息科學的經典原理對會展實踐予以觀照,嘗試系統探索會展學的建立必要性、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學科性質、學科定位、學科體系、學科建設步驟及建議,試圖揭開會展學原理研究的序幕,希望引起會展各界的關注、爭鳴,從各自不同角度研究會展學科理論體系,形成合力,共同探索會展學理論,使會展的具體實務研究上升到綜合性理論的研究,使會展理論研究朝符合學術規範的科學道路上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