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濤繪畫論:無法而法,乃為至法,人能以一畫具體而微,意明筆透

2020-12-21 美術研究

石濤繪畫的藝術特點「無法而法,乃為至法」

石濤一生的風格多變,這是隨著他的經歷和年歲的發展而相變化的,那麼考證他的年歲則顯得尤為必要。而了解他的藝術特徵,從他的現實行為入手,相反的可以和年歲的考訂去相互的聯繫、推敲。認識一個畫派,首先是要詳熟它的傳承。清初是董其昌南北宗之論,四王風格盛行時期,如四王惲吳為主流的重「南」貶「北」,而金陵的石溪,江西的八大山人,安徽的梅清以及揚州的石濤則是完全處於主流之外的。

雖然這些畫派與主流畫派格格格不入,但他們的淵源師承,並無二致。四王惲吳沿襲了董其昌所推崇的從北宋和元一直到明代的吳派,反觀石濤,同樣也是此路數而來。只是他與南宋到明代的院派,確實是丁點不沾的,在當時而言,喜好元人的,大都推崇北宋,而石濤卻與眾人有著不同之處。「未見有斬關手眼」這是他對郭熙的評價。依石濤的路數,宏觀去看,早期多是走陳洪綬,中期有著沈周、元四家的影子,當然對於沈石田,石濤不願意提及,就像他從不談陳洪綬一樣,但是這也避免不了他在畫中有著沈石田體貌的東西,而他的筆意與畫風,也跟倪瓚與梅清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古人常不願提及自己師承所屬,想必石濤亦是如此。

石濤對繪畫中感受的成分尤為強調,主張創作既是用心的感受通過實際操作的結果,包含了大量的自覺性。並且豪言一畫之法是自己所創,前無古人。所謂一畫之法,並不是死守一種畫法。石濤曾說過,無法而法,乃為至法。吳冠中先生也對此作出自己的解釋:「只求效果,不擇手段,即擇一切手段」。7我的理解既是:尊重自己內心的感受,表達自我,便是一切技法的源泉。

其實在中國的繪畫史中,這種自覺性早在石濤之前就已經開始。石濤身份立場中的種種相關因素的構建,對發覺他語言上的策略性定位與不明顯的自覺,顯得尤為重要。石濤的藝術實踐與他複雜的社會關係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他的行為與他所表現出的繪畫觀念時常有著實際的衝突。他認為自己的繪畫中有著獨特的、持續的、絕對的、自成世界聲音或是觀點,但這卻不是支配他生存與創作下去的唯一成因,這些能動性、支配力與自我中心的隱喻,使我們更接受他的作品就是某個主體的顯現。

由於在康熙六十多年這一時期中,異軍突起的這些與六家畫派截然不同的閒士們,雖有著同源的師承,但他們能在傳統基礎上抒發自己的創造性,不在傳統的筆墨與形式上兜圈子,因此,都具有獨特的面貌。如龔賢就曾自詡筆意「前無古人」,雖有誇大,但足以說明他是不為傳統所左右的。而這幾家之中,尤為石濤的創造性,更為豐富和大膽,也更加的傑出。人能以一畫具體而微,意明筆透。

石濤的「野逸畫」中,最主要的便是石濤對其生平事跡的公開展示已到了當時其他畫家無可比擬的程度。八大山人毫不保留地公開其所棲息的內在生命,石濤卻實際上把過去看待成現實的另一面,並為此創作不懈。其他野逸畫家或許會再三重返生命歷程的幾個高潮,例如梅清回溯兩度黃山之旅,或戴本孝對登臨華山的緬懷;石濤對其過往的沉湎卻絕對無跡可尋。除了略去北京時期的雄心壯志之外,石濤的追憶繪畫並無足以識別的模式,似乎總是某個片刻的種種思考之回應。

一整套冊頁可能為描繪生命中的一段時期,或過往不同時空的總和,抑或是融合了過去與現在。某些特殊的經歷是一再重複的主題,例如橫渡洞庭、登臨黃山、三訪長江邊上的采石磯,或是南京近郊勝跡如東山之行。隱藏在這許多畫中的共通主題,是撤逐漂泊的自我,一個當朝代更迭的大動亂尚記憶猶新時會激起尊敬與同情的主題。當然,以一名四海飄零的王孫遺孤來說,就更具說服力。到了石濤繪畫生涯的後期,石濤已經可以確定,這種繪畫的直接對象對大架構的歷史至少抱有一個朦朧觀念,在這個背景之下,任何作品的零星片段都具有其最具意義的脈絡。那段記錄於畢生詩作並不時在回憶中浮現的豐富經歷,正是石濤最珍貴的資本。

石濤的蘭花可上溯到少年時在武昌學畫的早期階段,指導者是一位卸任官員,他對這個美德圖像的主張其進士功名所保證。然而,蘭花也是石濤作為中國西南部出身畫家秉賦的一部分,當然,石濤在晚年時可能另有不同的主張。他回歸遺民思想使其得以在宋朝遺民畫家鄭思肖(1241-1318)的傳統之下,以蘭花圖像的道德精神作為遺民的象徵而自居。而且,石濤就像當時王孫畫家諸如八大山人、過峰和蘭江,也利用蘭花作為自己高貴血統的標誌。

對任何一位文人畫家來說,繪畫的表現特性,即繪畫作為行為痕跡就是其品德的證明。而這也揭示了代表石濤野逸繪畫的一個主要面向:即興創作。石濤說:「人能以一畫具體而微,意明筆透。」8在這裡,抹去了籠罩在「一畫」概念上的玄虛的色彩,把它真正歸還到作為繪畫造形手段的一筆一畫的本位。對於文人,這些即興作品主要不為展示技巧,雖然它們經常如此,而是理論上非預先計劃的自然性情這位不羈的道教畫家,借美酒或某些超凡靈感的誘發而將畫作點石成金,這種一度被公認為屬於浙派繪畫的形象,被石濤轉變成自己的特色,以此滿足從來視繪畫為娛樂的揚州市場。

回顧石濤半生的經歷,他給人的印象就是個擺蕩在兩種矛盾欲望之間的人;他一方面被社交、旅遊與藝術等樂趣所吸引;另一方面又渴望成為一名成功的禪宗大師,即所謂的成功包括世俗面與精神面的層次。我們見到他在一連串的時點上掌握自己:先是他在武昌短暫的停留的尾聲,接著是投入旅庵的門下,以及第二次從歙縣返回宣城時認真參與修復自己寺院的工作等。#文化#

我認為他給人的擺蕩印象是正確無誤的,甚至與石濤性格的基本面向相合不悖、並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石濤未來生活中持續存在的特徵。然當我們從公眾目的與政治企圖這方面來看,他的早年歲月則呈現了不同模式。因此,就現有的片段證據來看,1663-1664年正是一個清楚的時代區隔。在這之前,石濤看似隨著偶發的際遇來反應,知足並安於僧侶角色、一方面認同明遺民的情感,一方面又願意與曾在清朝為官之人習畫。作者/李東陽

石濤道出繪畫的真諦,智者作畫,以生命的真性攪起繪事的靈感!

二十世紀除畢卡索之外最偉大的藝術家,弗洛伊德堅持寫生的痴狂

石濤與馬奈他們是特立獨行的瘋子?還是求之不得的天才!

美術研究|論高校非美術學科開設中國畫課程的必要性!

美術研究|馬奈,莫奈未完成的作品,優雅與天性的糅合!

相關焦點

  • 無法而法,乃為至法,張大千繪《山居圖》
    張大千 山居圖其實,僅憑身體上的原因,是無法讓張大千在藝術創作上走得如此超前。他可以開創新的技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受清初畫家石濤影響很大。說到張大千和石濤,也許很多人會想到,張大千臨仿了很多石濤的作品。有些作品竟然騙過了黃賓虹這樣的畫壇大師。換一個角度看,張大千是真正理解石濤的人,否則他不可能學到石濤的神韻。石濤的藝術思想和創作觀念,都被他寫入到《苦瓜和尚話語錄》之中。這本書一共有18個章節,講述了石濤對創作的種種感悟。在這本書中,石濤提出了一個創作理念,無法而法,乃為至法。
  • 美術研究|論石濤畫學理論走紅及其原因!
    《我的現代繪畫觀》則說:「恐怕五百年來除石濤、八大及西洋人郎世寧……三數人外,能另創一派卓然大家的,實不多見。」兩師作書之餘,兼喜作畫,梅師酷好八大山人,喜為花竹松石,又以篆法為佛像。髯師則好石濤,為山水松梅。每以畫法通之書法,詔門人子弟。予乃效八大為墨荷,效石濤為山水,寫當前景物,兩師嗟許,謂可亂真。又以石濤、漸江皆往來於黃山者數十年,所寫諸勝,並得茲山性情,因命予往遊。」
  • 美術研究|吳冠中:石濤就是不擇手段地創造能表達自己感受的畫法
    所謂由感相而致之者,就是他說的「世人形似耳」,在他們的筆下,竹也蕭蕭,花也灼灼,山也赫赫,水也迢迢,似則似耳,美則美耳,然究其竟,乃無靈魂也,人之深心為相所拘,畫淪為徒然形色之具。石濤認為,此不通一畫之弊也。
  • 水墨畫的「逸品」境界:八大山人和石濤誰的造詣更高?
    清 石濤 細筆山水 局部「逸品」境界,求之不得而得之不求,求必不足抑或有過,一如求法;禪宗史話有載:一徒問師:「何處求法?」師答:「座定即可,一求一覓便偏」。石濤雲「至人無法,無法之法乃為至法」。清 石濤 細筆山水 局部苦禪曾以石濤之無法變有法而論:「石濤雖高,但仍不及八大」,竊以為苦禪老人以無法之至法來推演境界甚或逸品一說,似有不妥。
  • 鄭板橋論畫:意在筆先,趣在法外
    四、無法與有法 石濤畫竹好野戰,略無紀律,而紀律自在其中。燮為江君穎長作此大幅,極力仿之,橫塗豎抹,要自筆筆在法中,未能一筆逾於法外,甚矣,石公之不可及也。功夫氣候僭差一點不得。魯男子云:「唯柳下惠則可,我則不可。將以我之不可,學柳下惠之可。」餘於石公亦云。(《板橋題畫》)
  • 美術研究|朱良志|《石濤畫語錄》中的「蒙養」與「生活」!
    知其飾而非理,其理危矣;知其質而非法,其法微矣。是故,古人知其微危,必獲於一。一有不明,則萬物障。一無不明,則萬物齊。畫之理,筆之法,不過天地之質與飾也。」山川是「質」和「飾」的統一,「質」本而「飾」末,「質」就是理,或者是「天蒙」。「質」為一,「飾」為萬,「質」為萬物之本然,「飾」為山川之紛紜形式,萬物歸於一理,一本胎生萬物,所以石濤有「一理才具,萬理隨之」之論。
  • 石濤繪畫中的時間感讓人體會到生命的律動、它是石濤生命的痕跡!
    摘 要:本文試圖通過對石濤的繪畫及畫理論研究探討石濤對時間的獨特體驗,此體驗表現在石濤繪畫中獨特的視覺形式上。以此為全球化語境下的我國傳統繪畫精神對當代繪畫的個體性試驗和探索打開可能性的空間。②我以為時間意識是時間主體對時間的經驗,主體所遭遇的每時每刻為時間的物化顯現,每個個體都是時間的主體,然而個體具有改變時間經驗方式的能力。石濤是一個非常具有獨立意識和創造精神的畫家,在他從藝的年代十分流行南北宗論,繪畫技法動輒仿某門某派方為正統,具體到每一筆都要有出處。
  • 一天一件藝術品——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圖》
    尤其是點,經由幹、溼、濃、淡,反覆疊加,至「密不透風」的程度。石濤善用點,是其一大特徵。整幅畫面顯得蒼莽而凝重,獨具一格。難怪石濤在卷後自謂「不立一法,是吾宗也」。石濤是中國繪畫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繪畫實踐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藝術理論家。 他幼年遭變後出家為僧,駐錫於安徽宣城敬亭山廣教寺,後半世雲遊,以賣畫為業。早年山水師法宋元諸家,畫風疏秀明潔,晚年用筆縱肆,墨法淋漓,格法多變,尤精冊頁小品;花卉瀟灑雋朗,天真爛漫,清氣襲人;人物生拙古樸,別具一格。工書法,能詩文。
  • 中國山水畫皴法與樹法的演變:盛於宋元衰於明清
    後人論述他作畫,意存筆先,畫盡意在;筆跡周密,緊勁連綿如春蠶吐絲。把他和師法他的南朝宋畫家陸探微並稱顧陸,號為密體,以區別於南朝梁張僧繇、唐吳道子的疏體。著有《論畫》、《魏晉勝流畫贊》、《畫雲臺山記》,其中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論點,對中國畫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存世的《女史箴圖》傳是早期的摹本,內容繪寫西晉張華所撰約束宮廷嬪妃的教誡。
  • 《中國古代畫論發展史實》四(選摘)
    又謂寫真在目與顴肖,則餘無不肖,亦非的論。唐自居易謂畫無常工,以似為工;學無常師,以真為師。宋郭熙亦曰: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而東坡乃以形似為非,直謂之門外人可也。(《小山畫譜》)六、西洋畫雖工亦匠西洋人善勾股法,故其繪畫於陰陽遠近不差錙黍。所畫人物屋樹皆有日影。
  • 藝術大師石濤的國畫荷花作品欣賞
    石濤的山水畫不局限於師承某家某派,而廣泛師法歷代畫家之長,將傳統的筆墨技法加以變化,又注重師法造化,從大自然吸取創作源泉,並完善表現技法,他的作品筆法流暢凝重,鬆柔秀拙,尤長於點苔,密密麻麻,劈頭蓋面,豐富多彩;用墨濃淡乾濕,或筆簡墨淡,或濃重滋潤,酣暢淋漓,極盡變化;構圖新奇,或全景式場面宏闊,或局部特寫,景物突出,變幻無窮!
  • 中國畫繪畫知識、繪畫術語大全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將「氣韻生動」、「骨法用筆」列為首要之法。清代鄒一桂《小山畫譜》則認為「以六法言,當以經營為第一,用筆次之,賦彩又次之,傳模應不在內,而氣韻則畫成後得之,一舉筆即謀氣韻,從何著手?以氣韻為第一乃賞鑑家言,非作家法也。」其後論者益眾,並逐漸應用到山水、花鳥等畫科,且已習慣地成為「中國畫」的代名詞。現代錢鍾書重新作了標點:「六法者何?
  • 黃賓虹講「法」求「黑」惹來毀譽褒貶
    「賓虹廣收博取,不宗一家一派,浸淫唐宋,集歷代各家精華大成,而構成自己面目……我認為在綜合前人方面,石濤以後,賓翁一人而已。」——傅雷「黃賓虹的畫有點千篇一律,分不清那是哪裡的山,這是什麼心境下的產物,該一切為 法 所統,處處想到 法 ,則激情自然被泯滅。」
  • 歐陽詢《八訣》《三十六法》《傳授法》《用筆論》
    應副:字之點畫稀少者,欲其彼此相映帶,故必得應副相稱而後可。如「龍」、「詩"、「讐」、「轉」之類,必一畫對一畫,相應亦相副也。撐拄:字之獨立者,必得撐拄,然後勁可觀。譬如「日」字之小,難與「國」字同大,如「一」字「二」字之疏,亦欲字畫與密者相間,必當思所以位置排布,令相映帶得宜,然後為上。或曰:「謂上小下大,上大下小,欲其相稱。」亦一說也。左小右大:此一節乃字之病,左右大小,欲其相停,人之結字,易於左小而右大,故此與下二節,著其病也。
  • 石濤:筆與墨會,是為氤氳,闢混沌者,舍一畫而誰耶
    文人畫家則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通過創造出新型的文化標準而得以進入繪畫市場。從表面上看當時的文人畫召回的是傳統文人理想的生活方式,但傳統文人畫階級上的排他性已經被徹底的改變了。以石濤晚期作品為代表的文人畫變成一個承載著他們的贊助人處在社會階層轉型期和明末清初的政治體制下的渴求和焦慮的理想空間。
  • 中國古代畫論類編山水(六)
    以上數條為初學入門第一要義,神而明之,用法而能得法外意,陽施陰設,離奇變勾,非可以一格論也。唐人畫勾勒工細,非旦夕可以告成。故杜陵云:「五日畫一水,十日書一石。能畫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跡。」自元四大家出,而氣局為之一變。學者宜成竹在胸,了無拘滯,若斷斷續續,枝枝節節而為之,神氣必不貫注矣。
  • 中國畫論:立意與意境——畫好畫的根本
    一一清·徐沁《明畫錄》   意趣具於筆前,故畫成神足,莊重產律,不求工巧,而自多妙處。後人刻意工巧,有物趣而乏天趣。 ——明·屠隆《畫箋》   近日畫少丘壑,習得搬前換後法耳! ——明·沈灝《畫塵》   竹之所貴,要畫其節標風霜,歲寒中卓然蒼翠也。 ——明·魯得之《墨君題語》   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
  • 畫雖一藝,其中有道,畫道體現中國畫規律,是中國畫技法內在依據
    不知用意,看似無法,令觀者神驚意喪,不知其所以然也。這樣方能達到無法而法的藝術境界。正如莊子所謂「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者也」。藝術感人必須要有趣味。什麼是趣味?從道家哲學觀點來看,趣味的本質是內在的真實與外在的不真實的兩極匯合。蘇軾云:「離常合道曰趣。」這就是說離開通常的形式而達到本質的融合。作品與所描繪的物象相肖則太率直,僅求與所描繪的對象相異則太乖謬。
  • 美術研究|畫意豐富,畫者性靈的抒發、畫論闡釋起了重要的作用!
    筆意連貫,偶有「時習」、「自少」這樣以牽絲為映帶的字組,筆力勁健紮實。章法也是十分自由的,長短不齊,開合分明,更呈現出了一種難得的樸拙自然之態。趙孟提倡「古意」,注重「古法」,這裡的「法」便是晉唐之法,用筆內斂含蓄, 蘊藉虛婉。至正二十五年(1365),王蒙在蘇州得到外祖父趙孟所書《蘭亭十六跋》後,在其後用小楷所作跋文,約600餘字,44行。其文記敘了獲此書卷的經過,對趙孟繼承晉代王羲之書學作了高度評價。此卷書風承趙孟,用筆精到細膩,點畫精微。結體整飭,結字寬扁,勢不可遏。在保留趙氏的神韻同時又不失唐人法度,中宮寬鬆,氣息雅逸。
  • 以境之奇怪論,則畫不如山水;以筆墨之精妙論,則山水決不如畫
    例如董其昌說:「士人作畫,當以草隸奇字之法為之。樹如屈鐵山如畫沙,絕去甜俗蹊徑,乃為士氣。」(《畫旨》)董其昌的好友陳繼儒說得更典型:「文人之畫,不在蹊徑,而在筆墨。」(《盛京故宮書畫錄》)強調的都是筆墨在文人畫中的絕對的決定性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