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而法,乃為至法,張大千繪《山居圖》

2020-12-15 薩培喇談藝錄

張大千是近代國畫大師,他的繪畫作品從風格上看可以簡單地劃分成兩大類。前期作品以摹古為主,致敬古代名家。後期作品借鑑融合西方藝術,開創出潑彩技法,賦予國畫作品新的表現形式。張大千由傳統出發走上了中西結合的創作道路,到底是受了何人影響?帶著這個問題,欣賞一下他晚年的潑彩山水畫《山居圖》。

從很多資料中可以了解到,張大千晚年眼睛不好,對於他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於是才有了構建在潑墨基礎上的潑彩。這幅《山居圖》屬於潑彩作品中的青綠潑彩,用自由幻化的色彩,讓人對青綠山水有了新的理解。

張大千 山居圖

其實,僅憑身體上的原因,是無法讓張大千在藝術創作上走得如此超前。他可以開創新的技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受清初畫家石濤影響很大。說到張大千和石濤,也許很多人會想到,張大千臨仿了很多石濤的作品。有些作品竟然騙過了黃賓虹這樣的畫壇大師。換一個角度看,張大千是真正理解石濤的人,否則他不可能學到石濤的神韻。

石濤的藝術思想和創作觀念,都被他寫入到《苦瓜和尚話語錄》之中。這本書一共有18個章節,講述了石濤對創作的種種感悟。在這本書中,石濤提出了一個創作理念,無法而法,乃為至法。

張大千 山居圖 局部

如何理解石濤的觀點呢?畫家在創作中不能保守,要有勇氣和膽量進行創造性的變化。變化意味著打破已有的技法和表現形式,但變化一定要符合藝術創作規律。這裡提到的創作規律是指,作品要符合大眾的審美需求,還要表現出畫家的自由態度。

張大千晚年創作的潑彩山水畫,正好印證了石濤的觀點「無法而法,乃為至法」。從《山居圖》呈現出的視覺效果來看,畫中大部分都是潑染的色彩,很難找到傳統技法的影子。從作品的整體效果來看,依然保持了傳統山水畫的文人氣韻。

張大千 山居圖 局部

在顏色運用上,張大千是一等一的高手,他曾經臨摹過敦煌壁畫,對古代作品的色彩體系研究頗深。在這幅畫中,主要有青綠兩種顏色,配以墨色、赭石、硃砂。明豔到了極致,又沉穩到了極致。他在色彩上的極致展示,體現了他在創作中的遊刃有餘。

靈動揮灑的色彩,可以表現出自然山水的空間。他找到了詮釋國畫山水的新方法。很難想像,如果張大千沒有對石濤作品和理論進行過深入研究,他會不會完成衰年變法。

張大千 山居圖 局部

客觀講,這幅《山居圖》不是張大千最好的潑彩山水。不過用這幅畫理解「無法而法,乃為至法」是相當恰當的。

很多人會好奇,畫家到了創作的高級階段是什麼樣子?是想畫什麼就畫什麼嗎?想畫什麼就畫什麼不符合客觀規律,達到巔峰的畫家應該處於「會當凌絕頂」的狀態,可以自由地掌控技法,讓人看不出來技法的痕跡,並且盡情地享受創作的快樂。晚年的張大千就是這樣一位「一覽眾山小」的畫家。

拓展閱讀

似與不似之間,黃賓虹繪《陽朔山水》

清代畫壇無名之輩,張啟繪《林蔭話舊》

構圖別致,筆墨精湛,張崟繪《訪友圖》

構圖上的好辦法,用題跋平衡畫面,上官周繪《柳岸江聲》

相關焦點

  • 布局精妙,一步一景,張大千繪《溪山圖》
    這幅《溪山圖》就是典型的傳統面貌,畫中一步一景,構圖精妙,讓人真想走入畫中,和山水為友,享受松風泉聲帶來的妙趣。張大千 溪山圖《溪山圖》是張大千中期作品,創作於1946年。這個階段,張大千在四川一帶遊歷,蜀中奇美的山水對他創作影響很大。畫中出現的奇峰怪石匯總了蜀中多處名勝風光。
  • 石濤繪畫論:無法而法,乃為至法,人能以一畫具體而微,意明筆透
    石濤繪畫的藝術特點「無法而法,乃為至法」石濤一生的風格多變,這是隨著他的經歷和年歲的發展而相變化的,那麼考證他的年歲則顯得尤為必要。而了解他的藝術特徵,從他的現實行為入手,相反的可以和年歲的考訂去相互的聯繫、推敲。認識一個畫派,首先是要詳熟它的傳承。
  • 運用抽象主義手法,描繪人間仙境,張大千繪《山邨煙月》
    張大千 山邨煙月 在傳統山水畫中幾乎看不到抽象主義的表現手法。抽象主義風格在20世紀40年代的紐約非常流行。張大千有長期海外生活的經歷,他能夠找到抽象主義的表現手法用來創作山水畫,一點也奇怪。外來的表現手法,如何和傳統表現手法融合,是一個難題。張大千的辦法很簡單,就是採用了類似於「工寫結合」的手法。抽象和具象出現在一幅畫中。一片朦朧混沌的墨色中,出現一片高飽和度的孔雀藍。然後在故意設置的留白中用傳統皴法勾畫山勢,崖壁上畫一棵紅豔的槭樹,在色彩上與孔雀藍進行撞色對比。
  • 張大千1945年繪《峒關蒲雪圖》:師古思變 以古開新
    唐代畫家楊昇創作《峒關蒲雪圖》,明董其昌曾數次臨之,至近現代吳湖帆、張大千、陸儼少等也曾多次繪之。 1945年抗戰勝利張大千取消原赴新疆考察石窟的計劃,11月份從四川乘飛機抵北平,寓居頤和園養雲軒,翌年三月返回重慶。張大千一生三入北平,三次都居住在頤和園。此幅《峒關蒲雪圖》就是張大千1945年冬季於北平養雲軒所創作。
  • 張大千書信中的《溪岸圖》
    二、《溪岸圖》的命名  方元在《〈溪岸圖〉考辨》中考證出《溪岸圖》一畫曾有五名:《宣和畫譜》曰《江堤晚景圖》、沈括《夢溪筆談》曰《落照圖》、方薰《山靜居論畫》曰《溪山高隱圖》、徐悲鴻曰《水村圖》、謝稚柳曰《溪岸圖》。後來的研究者均以《溪岸圖》作為畫名進行學術討論和論文檢索,往往忽略了張大千如何命名此圖。
  • 張天師布道青城山 張大千潑墨上清宮
    觀內有張陵(張道陵)天師結茅河道所居之洞室,是青城山道教活動文化中心。現有建築多為清代和民國時期修建或重建,具隱,藏,幽,靜等特點。觀內薈萃了青城山道教文化的精髓,其三清大殿藏唐碑為省重點保護文物。觀中有黃帝祠,三皇殿,天師殿,隋代天師石像,唐代御碑和三皇畫像,明代石刻浮雕,漢代古銀杏,宋代九株松以及降魔石,洗心池等古蹟玫寶。
  • 大千人物——張大千繪觀音像
    張大千(1899~1983),原名正權,改名爰、又名季、季爰,字大千,別號大千居士,畫室名「大風堂」。四川省內江市人。早期研習古人書畫,後旅居海外。張大千作品題材廣泛,人物、山水、花鳥、走獸皆精。畫人物多採古裝,借人物以抒情懷;畫翎毛花卉或工筆或寫意,清潤秀麗,落落大方;山水涉筆成趣,點畫新奇,富有詩意。
  • 你所不知道的《富春山居圖》,它描繪的竟是這裡
    關於《富春山居圖》的創作故事,有這麼一說:元四年,黃公望79歲,一次從松江歸富春山居,偕好友無用禪師同行。暇日,黃公望始於山居南樓援筆作此長卷。但他經常雲遊在外,而畫卷留在山中,只得「逐旋填札」,故「閱三四載未得完備」。無用似不放心,怕被人奪愛,便請黃公望在畫中題文,明確歸屬。但最後何時完成,終不得而知。
  • 張大千前後畫兩幅《東坡笠屐圖》——前者為工筆重彩,後者純為白描...
    無獨有偶,同樣題材甚至同樣構圖的蘇東坡形象也出現在張大千作於一九四七年的《東坡笠屐圖》(四川博物院藏)中。與前作不同的是,前者為工筆重彩,乃張氏在敦煌莫高窟臨摹壁畫期間所作,故在其畫中潛移默化中已融入敦煌壁畫的風格;後者則純為白描畫法,且人物之神態和衣紋與前作略有不同。
  • 江西雲居山真如禪寺舉行純聞法師升座法會(圖)
    迎請純聞法師    純聞法師拈香    一誠長老為純聞法師送座    純聞法師升座    諸山長老大德    國家宗教事務局賀電佛教在線10月14日訊  10月13日,享有佛教界「模範叢林」之稱的江西永修縣雲居山真如禪寺隆重舉行了純聞法師升座法會。
  • 遠紹南宋法常,近師張大千:青弘禪畫作品集《一人歸》首發
    遠紹南宋法常,近師張大千:青弘禪畫作品集《一人歸》首發 2020/01/13 09:14 來源:溫州都市報 編輯:王一川 瀏覽:4204
  • 一誠長老圓寂追思法會在雲居山舉行 學誠法師為荼毗舉火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法師拈香 佛教在線江西訊 2017年12月27日,一誠長老圓寂追思荼毘法會在江西雲居山真如禪寺舉行,四眾弟子及海內外友人齊聚雲居山,追思長老,相送長老。對長老最好的緬懷,就是將他老人家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體之於心、踐之於行、宣之於眾,以長老為楷模,愛國愛教、正信正行,為明心見性用功辦道,為正法久住深心奉獻,為普度眾生行願無盡;對長老最好的緬懷,就是要團結三大語系佛教四眾弟子,以修學佛法得來的清淨心靈、堅強定力、般若智慧與擔當精神,積極投身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為實現民族復興偉大夢想作出佛教界應有的貢獻。
  • 靈寶派法籙:五嶽大帝與五嶽真形圖
    所謂五嶽是遠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巡獵封禪相結合的產物,後為道教所繼承,被視為道教名山,它們是: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古代封建帝王把五嶽看成是神的象徵。《五嶽真形圖》相傳是三天太上所繪出,《五嶽真形圖·序》云: 昔上皇清虛元年,三天太上道君下觀六合,瞻河海短長,察丘山高卑,乃因山源之規矩,河嶽之盤曲,陵回阜轉,山高隴長,周旋委蛇,形似書字。是故因象制名,定名實之號,畫形於玄臺而出為靈真之信。
  • 張大千文獻中心在省圖落成 - 騰訊內容開放平臺
    該中心是海內外第一家以專門收藏張大千相關文獻為職能的文獻機構。目前,張大千文獻中心收集有紙質文獻共1500餘冊,涵蓋了張大千、張善孖以及大風堂門人的畫集畫冊和與之相關的著作、研究文獻。原件由本館收藏,展品為再造。 2、 《碎錦》 民國 張大千 徐悲鴻 黃君璧等繪 餘中英藏品,張大千署封面題籤。原件由本館收藏,展品為再造。
  • 張大千先生畫作精妙在何處?這三幅畫可以為你解答
    「畫人難畫手」,一般畫人視為畏途,可大千先生畫手乃一絕,在《仿顧愷之醉舞圖》中,他毫不含糊地將每人每指每節一筆一筆地描繪出來,好似他在炫耀他的本領。大千機巧地將每個人不同動作的手指活動表現得淋漓盡致,尤其是那位擊鼓者的手,是那麼富有彈性和活力。
  • 四川博物院,觀國畫大師張大千敦煌壁畫,品藏傳佛教之精彩
    ▲ 圖為敦煌莫高窟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裡的嗚沙山東麓。因每個洞窟中都繪有千佛,也稱千佛洞。在其臨摹時先繪最上一層,繪完後再將其剝去再繪下一層,從而冀得各代畫風。主要體現在了莫高窟第130窟、 108窟、454窟等共30餘處。也有人說事情是因隨行官員無意發現,壁畫之後隱見前朝所繪之畫。隨行人員欲一探究竟,不慎撕碎脫落而致。而適時,張大千並未出手制止。其後,有人向張大千求畫不成,遂稱張大千隨意剝畫。一時間是非莫辯。
  • 四川博物院,觀國畫大師張大千敦煌壁畫,品藏傳佛教之精彩!
    ▲ 圖為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裡的嗚沙山東麓。張大千向這些喇嘛虛心請教,並一同作畫借鑑,以了解敦煌壁畫之精粹。在這些喇嘛畫師的調製下,無論是畫布還是所用顏料、金粉和木炭都是內地所無法比擬。 敦煌夏季酷熱,冬季漫天黃沙,時有狼群出沒,風餐露宿,生活條件極為艱辛。在這段過程中,張大千他們遭遇過餓狼襲擊,也碰到過土匪來襲,險象環生。同時張大千也因為這次敦煌之行,債臺高築,不得已將珍藏的200多幅古畫進行變賣。
  • 天機·富春山居圖
    國讎家恨,糾纏百轉,一切都隨《富春山居圖》的起伏命運,迎來奇幻的結局……短兵相接黃公望後來無意間發現了祖先陸秀夫寶藏收藏地的秘密,他為了不使寶藏的秘密在自己死後徹底泯滅,便匠心獨具地把跟陸秀夫寶藏有關的信息藏在了他所繪的這幅《富春山居圖》裡面。所以換句話說,《富春山居圖》不但是一幅傑出的繪畫作品,更是一幅內有大玄機的藏寶圖。
  • 【保利拍賣2020秋拍】雲霄雨霽,彩徹區明——張大千山水佳構清賞
    這件潑彩山水巨構完成於一九六五年,正是張大千潑墨與潑彩山水畫創作的鼎盛時期。筆者查閱《張大千年譜》(李永翹著)得知,一九六五年六月,大千先生從巴西赴美國檢查身體,在美國寓居一月。
  • 渾厚雄奇,筆墨恣意,張大千繪《潮音洞》
    張大千把他自己研究的潑彩技法與傳統技法勾皴染相結合,讓畫面看上去十分壯美。這種面貌的山水畫在張大千的作品中不太常見,那種大開大合的霸氣,甚至能夠讓人聯繫到宋代畫家筆下的巨嶂山水。張大千 潮音洞 《潮音洞》描繪的是普陀山的一處自然景觀。普陀山是著名的佛教聖地,是觀音菩薩修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