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抽象主義手法,描繪人間仙境,張大千繪《山邨煙月》

2020-12-15 薩培喇談藝錄

宋代文豪曾經用「水光灩瀲」和「山色空濛」形容山水風光。這樣浪漫的景色如何用繪畫作品表現出來,那就需要有新的技法出現了。寫意的出現,讓描繪煙嵐瀰漫的風光成為可能。只不過寫意山水如何畫出山勢的渾厚霸氣,在古人看來是個有待解決的問題。近代藝術大師張大千在寫意的基礎上又前行了一步,將潑墨潑彩與傳統皴染成功結合,終於畫出了夢幻空濛的山水。欣賞他的山水畫就像看到了人間仙境,把想像中的美景具象化。寫實的筆法與寫意的潑彩,讓畫作充滿了靈性。看到這裡,浪漫已經不足以概括畫面的美感,張大千已經在山水畫中探索抽象主義與傳統技法的融合。

張大千 山邨煙月

在傳統山水畫中幾乎看不到抽象主義的表現手法。抽象主義風格在20世紀40年代的紐約非常流行。張大千有長期海外生活的經歷,他能夠找到抽象主義的表現手法用來創作山水畫,一點也奇怪。外來的表現手法,如何和傳統表現手法融合,是一個難題。張大千的辦法很簡單,就是採用了類似於「工寫結合」的手法。抽象和具象出現在一幅畫中。一片朦朧混沌的墨色中,出現一片高飽和度的孔雀藍。然後在故意設置的留白中用傳統皴法勾畫山勢,崖壁上畫一棵紅豔的槭樹,在色彩上與孔雀藍進行撞色對比。

張大千 山邨煙月 局部

張大千畫的是夜景,他這樣畫出來正好表現出月光透過烏雲,天地忽明忽暗的奇美景色。有細節有大局,有具象有抽象,一切表現手法開始為內容服務的時候,就畫家在創作中最開心的時刻。畫家在創作中會有產生種種感覺,有時是糾結,有時是開心,有時是痛苦,張大千畫《山邨煙月》的時候應該是忘我的。他抓住靈光乍現那一刻出現的畫面,用心感受之後落在紙上。

張大千 山邨煙月 局部

畫可以分好幾種,有的初看驚豔,再看就會覺得平常。有的初看新奇,再看也不會覺得別致。這幅《山邨煙月》屬于越看越有味道的那種,抽象和具象之間的轉換,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創作中的感性和理性。畫家是感性的,作品是理性的,這樣的作品就一定完美了嗎?對於藝術而言,很難用二元化的分析方法去審視,尤其是對於這樣充滿了創新精神的作品。

張大千 山邨煙月 局部

敢於創新,不忘傳統,這是《山邨煙月》最吸引人的一點。也許放到當下看這幅作品,不會有太多的感慨,但是假設20年前,30年前看到這樣的山水畫,會不會驚為神品呢!

拓展閱讀

在傳統山水的汪洋大海中乘風破浪,吳湖帆繪《春嶺晴莊》

用哲學思想感受大美天地,黃賓虹繪《武夷山水》

墨點無多淚點多,八大山人繪小品畫一幀《溪山無盡》

氣勢取勝,獨創皴法,傅抱石繪《蜀山風光》

相關焦點

  • 渾厚雄奇,筆墨恣意,張大千繪《潮音洞》
    張大千 潮音洞 《潮音洞》描繪的是普陀山的一處自然景觀。普陀山是著名的佛教聖地,是觀音菩薩修行的地方。真實的潮音洞沒有畫中描繪的這般險要,張大千為了讓作品看上去更加奇麗,運用了一些藝術創作上的技巧。在藝術創作中可以誇張,可以融入想像力,但要注意分寸。張大千畫《潮音洞》時,營造了一種神秘感,這種感覺很容易產生敬畏的情緒。再結合潮音洞的傳說,讓作品看上去合情合理。畫家在創作中要追求自由,這種自由不是失去管控,而是要描摹自然的趣味。
  • 布局精妙,一步一景,張大千繪《溪山圖》
    張大千 溪山圖《溪山圖》是張大千中期作品,創作於1946年。這個階段,張大千在四川一帶遊歷,蜀中奇美的山水對他創作影響很大。畫中出現的奇峰怪石匯總了蜀中多處名勝風光。比如遠處主峰很像峨眉山,中景處的側峰看著像青城山。山中有蜿蜒轉折的棧道,是蜀中山水的特色。畫中每一座山中都有古建,這是畫家的合理想像。這樣創作是為了增加畫面的美觀。各種館閣宮室是山水畫中常見的補景元素,描繪這些建築是為了強調山水之中有人存在。這一點和畫家的文人情懷有關,如果僅有山水,那構不成完整的作品。
  • 表面上看是寫意,其實是一幅寫實佳作,黃幻吾繪《雪邨圖》
    畫中描繪了隆冬時節,大雪過後,一位老人傍晚回家的場景。這樣的作品在題材上一點也不新鮮,從元明清三朝畫家的筆下都能找到類似的作品。在雲與山的匯合處,他故意用濃墨勾畫了山的輪廓。這一點很符合自然景物的特徵。這種對比,除了來自於日常觀察,還有包括了他對光影明暗的理解。
  • 無法而法,乃為至法,張大千繪《山居圖》
    帶著這個問題,欣賞一下他晚年的潑彩山水畫《山居圖》。從很多資料中可以了解到,張大千晚年眼睛不好,對於他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於是才有了構建在潑墨基礎上的潑彩。這幅《山居圖》屬於潑彩作品中的青綠潑彩,用自由幻化的色彩,讓人對青綠山水有了新的理解。
  • 大千人物——張大千繪觀音像
    張大千(1899~1983),原名正權,改名爰、又名季、季爰,字大千,別號大千居士,畫室名「大風堂」。四川省內江市人。早期研習古人書畫,後旅居海外。張大千作品題材廣泛,人物、山水、花鳥、走獸皆精。畫人物多採古裝,借人物以抒情懷;畫翎毛花卉或工筆或寫意,清潤秀麗,落落大方;山水涉筆成趣,點畫新奇,富有詩意。
  • 賞畫識人,張大千繪《彩蝶牡丹》
    比如近代國畫大師張大千是個怎樣的人?在他的畫作中就能感受出來。這幅《彩蝶牡丹》是張大千工筆重彩花卉代表作,試著通過欣賞這幅作品,總結一下張大千的性格特徵。這樣一幅嚴謹工細的作品,沒有幾個月的時候,是畫不完了。從中可以看出來,張大千是個有耐心的人。畫中有翠竹數杆,與牡丹相伴而生。在傳統文化中,竹子是雅致的象徵。工筆作品最怕流露俗氣,張大千畫了翠竹,就是為了提升作品的格調。至於粉蝶翩翩,更增添作品的自然氣息。從這個細節能夠看出,張大千有傳統文人風流自賞的一面。
  • 別有洞天,錢松喦繪《京畿山水》
    仿佛跨過這個「洞口」,就能到達傳說中的人間仙境。畫家在創作中都喜歡求新求變。所謂變化,可以考慮的角度實在太多了。這幅《京畿山水》就屬於「有變化」的作品。從作品呈現的面貌看,這樣的景色在古人的山水畫中沒有出現過。古人為什麼畫不出來這樣的作品,因為畫這樣的景色需要有透視、有變形,看著簡單,如果想要畫好就十分困難了。
  • 臨古、摹古是技法的傳承,也是文化的傳遞,朱梅邨繪《松坡觀瀑》
    朱梅邨生於蘇州,長於蘇州,25歲時定居上海,靠賣畫為生。朱梅邨擅畫山水人物,尤其擅於臨摹明代吳門畫派的作品。這幅《松坡觀瀑》是朱梅邨33歲時的作品,仿的是唐伯虎的筆法構圖。唐伯虎是很多畫家的偶像,他放縱自在,不拘於禮法之中,敢於釋放內心中真實的想法。這一點真性情對於畫家來講十分重要,但凡畫山畫水,都要借景抒情,如果沒有充沛的情感,作品也不能打動人心。
  • 張大千最美的巨幅山水大薈萃!
    本卷山石和松林的實體多半用勾勒和皴點來描繪,山上的青綠是隨形賦彩,後來才加上去的,並非先潑然後隨色勾勒,是古人山水畫中甚為少見的風格。5、張大千《谷口人家》張大千《橫貫公路》1965年款識:予每返臺灣,必遊橫貫公路,探奇造秘。此幅略得山靈情性,不必指定其處,方為此山寫照也。本幅題識曰「略得山靈情性,不必指定其處」,點出了畫家創作旨意。
  • 古香古色,古風古韻,朱梅邨繪《松坡觀瀑》
    他在臨摹古人作品方面用功很多,所繪作品古香古色,妙趣十足。這幅《松坡觀瀑》是朱梅邨臨摹唐伯虎作品,進行的二度創作。畫中透露出他對吳門畫風的深刻體會。朱梅邨 松坡觀瀑 局部朱梅邨在臨摹過程中沒有亦步亦趨地學習唐伯虎的各種技巧,他通過對唐伯虎作品的研究,發現其學習南宋院體的特點,進而把宋人山水氣韻著力表現。朱梅邨把握「唐氏風格」的同時,加入了宋人技法。
  • 張大千《高士賞梅圖》
    這幅張大千《高士賞梅圖》,是吉林省博物館於1960年在北京寶古齋購得的一件藏品。畫面繪有兩位高士,其中的一位右手拄杖左手持梅,另一位拱手而立,二人賞梅行吟。該幅畫作的關鍵之筆在於人物之眼睛,正如顧愷之所言「四體妍媸,無關於神明,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眼睛是中國人物畫的神明,是畫家表現人物的精神所在。
  • 張大千1945年繪《峒關蒲雪圖》:師古思變 以古開新
    唐代畫家楊昇創作《峒關蒲雪圖》,明董其昌曾數次臨之,至近現代吳湖帆、張大千、陸儼少等也曾多次繪之。它的起因是對董其昌學唐楊昇而作的《峒關蒲雪圖》的摹仿,卻引發了眾多山水畫家借董其昌仿唐楊昇《峒關蒲雪圖》,集中進行的一次我注六經、以古開新式的再創造,一時間大批名家爭先恐後、爭奇鬥妍,各顯神通, 各領風騷…… 除了張大千曾畫數本,吳湖帆、劉海粟、陸儼少、胡若思、朱梅邨 、俞子才、 祁昆等民國時代重要的山水畫家,都以此為題進行創作,尤以吳湖帆所畫最是知名(且仿《峒關蒲雪圖》的潮流,也以梅景書屋系及受倩庵影響的畫家為主力
  • 張大千:我看青山多嫵媚!
    張大千:我看青山多嫵媚!畫山水時,應當觀察山水在晴雨朝暮和煙雲變幻中的種種奇妙變化,且要眼觀手記,心領神會,方能得其靈秀之氣。有些人說,中國山水畫,是平面的,畫樹都好像是從中間鋸開來似的。此話絕不正確。
  • 纖穠、淡泊並重,董其昌繪《秋山圖》
    這幅《秋山圖》展示了董其昌對色彩的理解與運用,畫中描繪的秋景山水看上去淡雅寧靜,深藏文人追求的纖穠和淡泊之美。《秋山圖》描繪的景色中,林木高聳,青山伴著霧靄若隱若現。一座高山撥地而起,頂天立地,讓人心曠神怡。董其昌將重點放到了中景與遠景的銜接處,正好符合欣賞時抬頭仰望的最佳視角。把最美的景色,最直觀地展示出來,這是一種很大膽的手法。文人畫講究含蓄,董其昌在構圖上的直白與大膽,只好在氣韻上進行彌補。
  • 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高清36幅!
    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作品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作品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作品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作品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作品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作品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作品張大千 臨摹北魏夜半逾城圖此圖描繪的是「夜半逾城」的佛教故事。釋迦牟尼做太子時,有感人世生老病死各種痛苦,為了尋求解脫諸苦的方法,決定捨棄王族生活,於一日夜間乘馬逾越毗羅衛城入山修行。原壁畫《夜半逾城》繪於敦煌莫高窟第329窟,畫面繁雜,色彩豐富華麗。
  • 張大千自畫像--書畫--人民網
    自畫像鍾馗 張大千/繪   張大千的傳世自畫像究竟有多少?據張大千研究學者傅申博士估計,有一百幅以上。   大千自畫像以「己巳自寫小像」,為早年流傳最廣的代表作,這幅三十自畫像,作於1929年己巳二月春節,畫在六尺整紙上,畫好後,先到老師曾農髯家中求題,接著又請詩壇泰鬥陳三立、詞壇宗師朱彊村、四川詩壇長老趙熙、潭延闓等清末民初詩詞諸老,及黃賓虹、楊度、葉恭綽、方地山、謝無量、林山腴、溥心畲、謝玉岑、吳湖帆共32位書畫才俊先後題寫詩詞,由此剛過而立之年的張大千一登龍門,名揚海內。
  • 銀燭秋光冷畫屏,寂寞的宮廷女子,唐代佚名繪《宮樂圖》
    在傳世繪畫作品中,描繪宮廷生活的作品極少,其中最為著名的一幅就是唐代佚名繪《宮樂圖》。畫中共有12位宮廷女子,其中10位圍桌而坐,另有兩位女子站立桌旁。從這幅作品中就能感受到,原來宮苑中的女子,在宴樂言歡的時候也滿臉愁容,看上起讓人心痛。
  • 古詩中動靜結合手法的運用及賞析
    王維的詩《田園樂七首.其六/閒居》「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中,就運用了以動襯靜的手法。因為有「宿雨」,所以「花落」。花落應掃,而家童未掃,不是不掃,而是因人未起的緣故。無人過問滿地落花的情景,別有一番清幽的意趣。「鶯啼」卻不驚夢,山客猶自酣睡。
  • 張大千先生畫作精妙在何處?這三幅畫可以為你解答
    「畫人難畫手」,一般畫人視為畏途,可大千先生畫手乃一絕,在《仿顧愷之醉舞圖》中,他毫不含糊地將每人每指每節一筆一筆地描繪出來,好似他在炫耀他的本領。大千機巧地將每個人不同動作的手指活動表現得淋漓盡致,尤其是那位擊鼓者的手,是那麼富有彈性和活力。
  • 張大千筆下最美的雲海
    張大千先生筆下的這些山水真是攝人心魄!他以浪漫精妙的美學精神,為我們創造出了一個至美的人間仙境! 張大千 黃山雲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