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展學--信息傳播學下位類學科--對會展學科理論體系的再認識

2020-12-21 中國會議產業網

         中國會展實踐在呼喚會展學科理論體系的建立,筆者今年7-9月發表會展學系列論文之後, 10月於《會展財富》雜誌社舉辦的"首屆中國會展教育與理論研討會"上做主題報告,宣讀論文《建立中國特色會展學科理論體系之探析》,引起與會代表共鳴,後該論文被"2003中國會展國際論壇及中國展覽館協會年會"會刊收錄。對於我的會展學科理論體系的創新探索研究,會展各界反映不一,褒者居多,困惑者有之。在與會展界朋友交流切磋過程中,我覺得有必要以通俗易懂的解釋性語言,強調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研究會展學理論,繼續對會展學學科定位予以精準化到位,並就會展學科體系理論對會展實踐的指導意義進行具體解釋。

 

         一、 在會展實踐的基礎上進行會展理論升華

 

         對於我的會展學原理的探索研究結果,會展業內的意見主要有四種:第一種肯定讚賞,其中包括國際展覽業協會(UFI)主席Sandy Angus;第二種不置可否,未能讀懂,不知對錯;第三種認為超前了10-20年,暫無必要;第四種不以為然,另外提出所謂"我們所需要的會展理論體系"(須知科學理論追求客觀規律,並非以滿足主觀需要為目的)

 

         在會展論壇上,多次有人問我:你將會展學定位於信息科學分支,是不是意味著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近期也準備開設會展專業?答案是否定的!筆者作為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與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聯合培養的博士生,進行會展學理論研究很大程度上基於自己的會展實踐感性認識,從感性向理性升華。目前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與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尚無任何跡象要設置會展專業,這兩個聯合培養單位指導我攻博的3個博導研究專長分別是科學計量學、網絡信息資源開發、情報學理論與方法,他們針對我的會展實踐經歷,鼓勵、支持、指導、資助我進行獨立創新研究,在會展實踐感性認識基礎上,融會貫通中外會展理論研究既有成果,對會展的客觀規律進行科學探索,這類研究屬於自由探索性基礎研究,為學術規範化的科學研究,並非功利性研究。

 

         我於1999年至2002年擔任蕪湖市會展經濟辦公室策劃部部長,曾成功參與或獨立策划過多屆國家旅遊局、中國貿促會、中華供銷總社在蕪湖主辦的中國(蕪湖)國際旅遊商品博覽交易會、中國(蕪湖)國際建材博覽交易會、中國(蕪湖)國際茶業博覽交易會,以及中國徽文化展、蕪湖高校招生諮詢會、"2003合肥徽園春節燈會及徽州人文風情展""2003北京第9屆國際科學計量學與信息計量學大會"20多項大型活動。憑直覺我意識到會展與信息交流有極大關聯性,作為信息管理博士研究生,我用信息科學的經典原理對會展實踐予以觀照,嘗試系統探索會展學的建立必要性、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學科性質、學科定位、學科體系、學科建設步驟及建議,試圖揭開會展學原理研究的序幕,希望引起會展各界的關注、爭鳴,從各自不同角度研究會展學科理論體系,形成合力,共同探索會展學理論,使會展的具體實務研究上升到綜合性理論的研究,使會展理論研究朝符合學術規範的科學道路上邁進,改變會展理論研究滯後的現狀,最終使會展理論對會展實踐形成超前指導。

 

         眼下會展業內人士對於老生常談的陳舊會展實務知識已經膩味,"2003中國會展國際論壇"剛剛結束,中國貿易報特約評論員以及一些會展資深記者便發文評點,《2003年中國國際會展論壇學術悲哀的盛會》、《給學術多點機會》已見諸網頁,這些有識之士在 "為真正適合中國本土的會展理論研究祝福" 真情呼喚會展理論研究的學術化。

 

         我初探會展學原理,旨在拋磚引玉,真誠歡迎各類會展研究者與我一起,本著科學的態度,平等地進行撰文、對話,共同探討會展本質規律,更好地服務會展實業界。對於一些人對我的觀點提出不同看法,我衷心歡迎,既虛心學習,也堅持科學精神,我也希望有人能提出與我迥異的會展學學科理論體系,當然前提應該是經過嚴格的科學研究論證,符合新學科發展規律,能夠自圓其說,自成一派。應防止主觀臆想所至,簡單拍腦袋、想當然地將會展事業暫時、局部的問題予以羅列稱之為理論體系,那樣是會貽笑大方的。

 

         二、 會展學可準確定位為信息傳播學下位類學科

 

         筆者在今年9月曾發文《會展學--應屬信息科學分支》,當時因時間所限,且觀點創新較大,不敢定位太細,只能寬泛定位很大的信息科學範疇。經過上海、北京會展論壇上與一些專家、學者、領導切磋,覺得現在有必要將會展學學科定位精準化。

 

         會展工程實質上是一個信息傳播系統工程,會展是信息交流的平臺,會展的本質是信息交流,會展的首要功能是信息傳播,會展運作的首要手段是信息技術手段,會展運作始終伴以高密度信息運動,會展活動的結果是信息傳播的效果,網上會展屬於網絡信息傳播,會展的經濟放大效應實為信息產業的帶動作用,會展經濟可以理解為信息經濟、知識經濟。以此觀之,會展學科準確定位為信息傳播學下位類分支學科, 與新聞學、廣告學、情報學、圖書館學相併列,彼此成為同位類學科。

 

  三、會展學科理論體系對於會展實踐的指導意義初解

 

         以下結合當前會展業內人士的思想動態、知識結構、工作實際,對會展學科理論體系對於會展實踐的指導意義進行初步解釋,以期更多的人增加對會展學科理論體系的了解。

 

         1、什麼是會展學科理論體系?

 

        《中國貿易報》網站不久前刊登文章《架構什麼樣的會展理論研究體系》,該文認為會展理論體系由以下幾個問題構成:"基於當前中國會展產業發展的國家經濟制度改良及產業制度的創新。構建中國會展產業的發展戰略及發展原則。基於中國整體產業布局及經濟發展特色的中國會展行業優勢項目的選擇及培育。基於區域發展戰略下的中國會展產業的細分和特色會展產業區的培育。基於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的中國會展產業全球分工。"這些問題看來似乎很大,的確也很重要,但實際上僅僅屬於會展政策學研究範疇,而會展政策學僅僅是會展學科體系幾十個分支學科中的一個。筆者曾在黨委政策研究部門工作十多年,對於會展產業政策問題也有濃厚的興趣,在適當的時候我將會著文提一些建設性政策諮詢建議。

 

         從科學角度看,所謂學科體系是指學科內容方面知識單元的內在聯繫,一門學科,就是一個完整的具有嚴格邏輯同一性的知識體系。目前當務之急是建立科學的會展學科理論體系,首先就是要界定會展學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學科性質、學科定位、學科體系構成。

 

         2、會展學科理論體系對於會展理論研究的指導作用

 

         會展學科理論體系是會展理論研究的根本基石,"根深才能葉茂",只有學科體系基礎打牢了,才能構築整體性的會展理論研究大廈。

 

         會展涉及範圍非常廣泛,有人形象地喻之為大象,說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摸象,得出不同的結論,於是大聲疾呼"要系統地看大象",實際上我的《建立中國特色會展學科理論體系之探析》就是站在中立的立場,系統、全面地透析會展本質,試圖構架出一個比較合理的學科體系構成。可以說目前任何一個會展問題研究都可以歸類於該學科體系中的某一個分支學科。換言之,根據該學科體系構架,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從事相應分支學科研究,比如經濟背景的人研究《會展經濟(學)》,旅遊背景的人研究《會展旅遊(學)》,廣告背景的人研究《會展廣告(學)》,運輸工作研究《會展物流》,信息背景的人研究《會展信息學》,政府背景的人研究《會展政策法規》,管理背景的人研究《會展管理學》,美術背景的人研究《展示設計(學)》┅┅這樣既科學分工,又有機合作,會展學科群大樹茁壯成長,會展學科理論就會迅速豐滿,趨於成熟。反之,如果沒有學科理論體系,會展理論研究總是被動地就眼前某一局部問題進行應急研究,難免出現"頭疼醫頭,腳痛醫腳"的弊端,勢必"一葉障目,不見大樹",那樣的會展研究只能被動淪為會展實踐滯後的、蹩腳的圖解、腳註,不能成為會展實踐的先導性的理論支柱和行動指南。

 

         會展學科定位有利於會展科學研究課題的立項、評審,避免會展課題"題出無門"的窘境,使會展理論研究堂而皇之地進入國家科技管理軌道。

 

         會展學科定位有利於圖書出版部門分類出版、圖書管理部門館藏會展書籍資料,為後續會展理論研究奠定科學基礎。

 

          3、會展學科理論體系對於會展教育的現實指導意義

 

         會展學科理論體系的建立有利於會展專業獨立設置。目前由於會展沒有獨立的學科理論體系,我國高等院校設置會展專業基本都掛靠旅遊系、廣告系、美術系、建築系、管理系等,在初期這是非常必要的,但長遠地看,由於掛靠,不是獨立的系,會展專業也就缺乏獨立的人、財、物權,在高校中學術地位、學科影響必然孱弱。只有有了獨立的會展學科理論體系,教育部才有可能批准設置獨立的會展學系,下設會展管理、會展廣告、展示設計、會展旅遊等專業,高校現有的掛靠性質的會展專業才可能升格為獨立的系,會展學科建設由此將步上新臺階。

 

         會展學科理論體系的建立有利於會展教材體系確立。沒有學科理論體系指導,會展教材的設置很可能要麼重複,要麼遺漏。比如可能有的同志提出教材體系中同時出現《大型活動策劃》、《大型會議策劃》、《公司事件策劃》,構成重複,實際上一本《會展策劃》就可將其涵蓋,作為本科生使用的教材,沒必要那麼細;沒有會展親身實踐的高校老師一般不會想起開設《會展物流》課程,便會出現遺漏,實際上會展物流具有自身的獨特性,在本科教材中應該有《會展物流》一席之地。有了科學的會展學科體系,會展教材體系設置便有了科學依據。所有各類會展專業本科核心專業基礎教材必須有《會展學概論》、《會展經濟》、《會展管理導論》、《會展旅遊》、《會展信息管理》、《會展政策法規》、《會展外語》,會展不同專業方向的專業課程教材各有所側重,如會展管理專業課將管理內容深化為《會展項目管理》、《會展場館管理》、《會展營銷管理》、《會展風險管理》、《會展預算管理》、《會展融資管理》、《會展人力資源管理》、《會展服務承包商管理》、《會展後勤管理》,此外《會展策劃》、《會展統計》、《會展物流》等也必不可少;會展廣告專業的專業課程應包括《會展廣告學》、《會展傳播》、《網絡傳播學》、《會展文秘》、《會展文藝》、《會展美學》、《會展心理學》;展示設計、會展建築與規劃專業課程的設置應結合會展特點,《會展美學》、《會展心理學》必不可少,此外分別更多地偏向美術、建築專業課程。會展專科和培訓層次的教材可暫用本科教材,教師授課時根據學生水平酌情講授。當前當務之急,應該由某一出版社牽頭,組織全國會展理論精英,統一編寫各類會展的核心專業基礎教材:《會展學概論》、《會展經濟導論》、《會展管理導論》、《會展旅遊》、《會展信息管理》、《會展政策法規》、《會展外語》。

 

相關焦點

  • 張生祥:翻譯傳播學:理論建構與學科空間
    借用傳播學的基本信息傳播模式,對翻譯過程中各個信息傳遞階段進行逐一論述,指出翻譯學科的研究可以從控制研究、文本分析、媒介研究、受眾研究、效果研究等幾個方面入手。翻譯傳播學是翻譯學學科向更為精細化、系統化的方向發展的結果,對翻譯學的理論建構和學科空間提供新的研究範式。
  • 張生祥:翻譯傳播學:理論建構與學科空間
    借用傳播學的基本信息傳播模式,對翻譯過程中各個信息傳遞階段進行逐一論述,指出翻譯學科的研究可以從控制研究、文本分析、媒介研究、受眾研究、效果研究等幾個方面入手。翻譯傳播學是翻譯學學科向更為精細化、系統化的方向發展的結果,對翻譯學的理論建構和學科空間提供新的研究範式。
  • 守正創新 繼往開來 努力推進新時代新聞學傳播學學科建設
    而在這一大背景下,我們需要研究新聞學傳播學學科建設如何更好地適應傳播技術創新與媒體融合的大趨勢,服從和服務於解決國家與社會在實現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所面對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的需要,如何更好地提高國際話語權,增強國際傳播力,以及如何建設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與傳播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教材體系等一系列問題。這些都是當前我國新聞學傳播學學科建設中亟需思考的重要問題。
  • 傳播學到底學什麼?這些理論都是花架子無用嗎?
    而大眾對於新聞學的熟悉程度往往又會高於傳播學,畢竟我們每天都要看新聞,不至於對於新聞和其相關的從業者產生陌生感。而如果面對著傳播學這樣一個名詞,很多人或許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學傳播學以後能從事什麼工作?學傳播學的沒幾個會新聞實務的?傳播學的那些理論是不是中看不中用?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 韓國會展管理專業-慶熙大學首爾校區研究生院會展經營學系概述
    會展管理慶熙大學是韓國最著名的高等學府之一,該校至今開設了人文、社會、理工、醫學、音樂、體育等方面的100多個專業,其中在經營學、經濟學、醫學、後現代音樂、新聞信息學方面佔據突出地位會展經營學系是慶熙大學酒店旅遊學院內所屬的專業,酒店旅遊學院由旅遊系、文化旅遊類、酒店經營學系、全球Hospitality、旅遊系、餐飲經營學系、烹飪服務經營學系的學士、碩士、博士組成,被認定為國內外最好的酒店旅遊大學之一,較多的外國人正在留學學習。
  • 韓國會展管理專業-慶熙大學首爾校區研究生院會展經營學系概述
    、理工、醫學、音樂、體育等方面的100多個專業,其中在經營學、經濟學、醫學、後現代音樂、新聞信息學方面佔據突出地位,並且正積極引入酒店觀光經營學等新學部制度。會展經營學系是慶熙大學酒店旅遊學院內所屬的專業,酒店旅遊學院由旅遊系、文化旅遊類、酒店經營學系、全球Hospitality、旅遊系、餐飲經營學系、烹飪服務經營學系的學士、碩士、博士組成,被認定為國內外最好的酒店旅遊大學之一,較多的外國人正在留學學習。教育目的會展經營學系大體上由碩士班和博士班組成。
  • 中國傳播學40年:基於學科化進程的反思
    儘管這一時期的研究不乏純粹概念、方法、學派和理論體系上的討論,但研究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推動政治和社會的變革或改良而非學理的創新和知識體系的建構。這種情況在20世紀90年代早中期略有改觀,但基本的格局是一脈相承的。這種研究的優點是能夠讓缺乏資源的早期傳播研究獲得社會的重視,但缺點是它無法在學理上形成脈絡與傳統或者與其他學科的理論進行對話。
  • 【會展教育】我國臺灣會展本科專業課程設置的特點及其啟示
    另外,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旅館餐飲學科群和臺灣觀光學院旅館管理系餐旅行政管理模組雖然在模組名稱上沒有「會展」,但培養目標是會議展覽業從業人員,並且開設了會展課程。從總體上看,臺灣的會展本科教育走的是一條穩健的路子,先組建跨學科教學團隊,開展會展學士學程班的建設,建設成熟之後再建系,較好地解決了新專業新領域學科發展的瓶頸問題。
  • 新聞傳播學了解一下!
    本專業是20世紀中葉在美國等發達國家逐漸形成的新興學科,它與信息科學一文一理,覆蓋了從信息傳播內容到信息傳播技術的完整體系,構成了當今信息社會的主旋律。特別是令人矚目的大眾傳播領域,形成了以傳播理論為基礎,以電子信息技術為傳播平臺,平面媒體、廣播電視媒體、網絡媒體相互促進的專業學科群,學科體系橫跨從傳播者—信息—媒介—受眾—效果等整個傳播領域,構成了從理論傳播學到應用傳播學的寬口徑、厚基礎、適應面廣的新興學科專業。3.
  • 以批判文化理論解決傳播學的學科危機——一種媒介研究的總體性...
    他的研究興趣集中於「第三代」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社會理論與伯明罕學派文化研究之間的交匯點,並試圖證明這兩個研究傳統是互相兼容的。凱爾納是批判性媒介素養教育的早期倡導者和當代北美媒介文化研究的傑出理論家,強調將書本素養(print literacy)作為人的基本素養,並主張在此基礎上設計媒介素養和計算機信息素養教育體系,以推動大眾素養與網際網路等新興技術的良性互動。
  • 傳播學專業:生活有再多的苟且,也要傳播遠方
    隨著小編一起來看一哈~1專業簡介傳播學是理論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具有豐厚的理論基礎,如有關媒體控制的議程設置理論;有傳播過程存在的兩級傳播、媒介即信息;還有傳播效果相關的皮下注射論、沉默的螺旋、數字鴻溝、第三人效果等。
  • 2020廣東省考試錄用公務員學科對應具體專業目錄:文學
    廣東省2020年考試錄用公務員專業參考目錄學科對應具體專業目錄:文學研究生層次 學科門類代碼及名稱 學科代碼 學科名稱 專業代碼   B050304 傳播學   B050305 編輯出版學 編輯學 圖書出版發行學 B050306
  • 新聞傳播學到底學什麼?一文幫你解決志願填報困惑
    近年來,不少高校更加重視新傳學科建設,行業裡也出現更多工種和就業機會。然而,對於剛剛結束三年緊張學習的高中畢業生來說,「新聞傳播學」確實是一個陌生的名詞,學新聞到底要學什麼?具體有哪些專業?可以報哪些學校?目前還存在比較大的信息差。本期送上一份新傳專業填報指南,整體梳理了中國高校新聞傳播學類下設的幾大專業,供正在填報志願同時又對新聞傳播感興趣的同學參考。
  • 藝術學中的編導專業和普通類新聞學傳播學有何異同
    中國現有的高校設置和學科專業劃分在很大程度上是承繼於前蘇聯,即便後天改了很多,但依然有老大哥的影子,例如國外往往不在本科階段設置新聞學專業,而是放在了碩士階段,而我國現在只是設置了一個「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下分新聞學,傳播學,廣告學,編輯出版學等二級學科,這個雖然聽起來比較複雜,但是最後會直接寫在你的學位證上,例如,同樣編導專業畢業,四年後有的學校學位證上寫的是
  • 新聞傳播學類專業及就業解讀
    相信大部分文科生對新聞傳播學類這個學科並不陌生,但你知道這個學科下設幾個專業嗎?每個專業都有什麼特點?將來是否好就業?本篇文章就從這幾個角度為大家解讀新聞傳播學類下的專業,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志願填報有所幫助。
  • 中國新聞學傳播學學科發展論壇舉辦
    10月29日,2016中國新聞學傳播學學科發展論壇在蘭州大學舉辦。來自國內高校和媒體相關研究領域的40餘位專家學者齊聚蘭州,共同探討新聞學、傳播學學科建設和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學科體系的課題。
  •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專業在全國高校學科中排名第一!
    主要課程:中國新聞史、外國新聞史、新聞理論、新聞採訪、新聞寫作、新聞編輯、新聞評論(二)傳播學培養目標與專業特色:本專業培養具備在新媒體環境中從事信息採集、信息分析、信息傳播等所需的基礎理論、專業技術知識和實踐與創新能力,能在各大媒體
  • 中山大學48個學科等級目錄,A+等級學科有兩個,A類等級學科14個
    第四輪學科評估中,中山大學一共有48個學科參評,是廣東省所有高校中參評學科數最多的院校,同為985院校的華南理工大學只有33個學科參與評估。而211院校的暨南大學有30個學科參評,華南師範大學有21個學科參評。
  • 最專業︱傳播學專業現狀分析
    ,它與信息科學一文一理,覆蓋了從信息傳播內容到信息傳播技術的完整體系,構成了當今信息社會的主旋律,特別是令世人矚目的大眾傳播領域,形成了以傳播理論為基礎,以電子信息技術為傳播平臺,平面媒體、廣播影視媒體、網絡媒體相互促進的專業學科群,學科體系橫跨從傳播者—信息—媒介—受眾—效果等整個傳播領域,構成了從理論傳播學到應用傳播學的寬口徑、厚基礎、適應面廣的新興學科專業。
  • 傳播學到底學什麼?這些理論都是花架子無用嗎?
    而大眾對於新聞學的熟悉程度往往又會高於傳播學,畢竟我們每天都要看新聞,不至於對於新聞和其相關的從業者產生陌生感。而如果面對著傳播學這樣一個名詞,很多人或許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學傳播學以後能從事什麼工作?學傳播學的沒幾個會新聞實務的?傳播學的那些理論是不是中看不中用?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