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武漢的印象,很多人會聯想到黃鶴樓、長江大橋、歸元寺等人文景點,但其實在城區內還有很多自然景點,尤其是東湖風景區,佔據了非常廣袤的區域。東湖景區裡有原生態風景,也有少量生活區,分散著原住居民,其中更有老舊的企業和單位,比如在磨山社區附近就有一座老舊的茶廠。茶廠建在風景區內磨山社區附近,周圍有配套的百畝茶園,還有一條水上馬路位於湖區中間,景色秀麗,環境宜人,低調又幽靜,是一處難得的休閒旅遊地,它就是磨山攬翠茶園。
武漢城市的規劃中,工業區已逐步「由內向外」遷徙,特別是中心城區內幾乎很少看到工廠園區等,相對來說,磨山攬翠茶園的定位有些模糊。嚴格來說,茶園和茶廠屬於種植業,其建在東湖風景區內,也算合規,何況本身在茶園的周邊就是人跡罕至的低調公共綠化區。從整體環境來看,磨山攬翠茶園的優勢也很明顯,種植業不會產生汙染,建在景區內部較為和諧,由魯磨路沿線過去有植物園、梅園等,偏偏再來一座茶園,幾乎將傳統山水田園文化覆蓋齊全,也讓東湖景區的文化定位更上一層樓,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
不過,有意思的是,正是這座磨山攬翠茶園,雖然成立有一些年頭,但在普通大眾心中的知名度十分有限。由外地來武漢的遊客,能夠說得上黃鶴樓、龜山、東湖,甚至連東湖境內的磨山景區、植物園、櫻花園、梅園等都耳熟能詳,偏偏對茶園很陌生。這大概率與攬翠茶園的地理位置有關,它建在東湖菱角湖湖畔,與磨山景區和植物園等景點以魯磨路-東湖隧道南北呼應,大部分遊客到達相關區域後都被北邊臨馬路的植物園、磨山景區吸引,而忽略了南邊近湖邊的茶園。
實際遊覽攬翠茶園也的確如此,從魯磨路到公交401/402停車場區域後,需要繼續沿著小路往南到湖邊的方向走很大一段裡程的路,並且這一段馬路周邊鮮有其他景點和人工建築,這就導致幾乎大部分人都會誤以為區域內是待開發地段,因而少了關注點。相比之下,倘若是熟人熟路,則會繼續向南走,順著荒蕪的地段前行,遇山重水複,得柳暗花明,很快就能在綠林之中發現成片的茶園。水泥路曲折通幽,行道樹綠樹成蔭,掩映成一片片綠色地帶,茶園在路旁,高低起伏成片,蔓延至遠處的天邊,雖沒有一碧千裡的氣勢,也足夠令人心馳神往。
沿著茶園向南,過了茶園種植區,慢慢在路兩邊能夠看到廠房,它們被圍牆擋著,只露出一排排屋簷,黑瓦和斑駁的牆壁顯出一定的年代感。走一段停一段,圍牆中有大門,有的敞開狀態,有的緊閉不出,沒有人值守,看得出是停擺狀態。再向南走,很快又能看到一片密集的平房和單元樓,猜測是磨山社區下的生活小區,整個區域面積不大,樓梯也有些蒼老,但路面平整潔淨,行道樹都是清一色的水桶粗香樟,一看是年代久遠的小區。小區公共道路旁停滿了機動車,上下單元樓的有老人也有小孩,在這樣的地方生活,雖然公共運輸不便,好在環境極其優越,非常舒適。
在小區裡轉了一圈,遇到兩處地標,一是果樹藝場,一是茶園茶廠,猜測都是隸屬於此,在此做辦公生產地點。從進小區的魯磨路算中間的距離,小區所在的位置應該是在馬路盡頭和東湖的水岸邊,但周圍被茂盛巨大的樹林遮擋,看不到任何水面。於是根據方位儘可能往小區南邊走,順著小道和水泥路,轉了一圈,在幾棟樓宇間徘徊,穿過一排低矮的紅房子,終於「闖出去了」。那也是一條單車道的水泥路,從小區的西南角出來,路兩旁是茂密的水杉,能看到有淺顯的水面,繼續往南,水杉直線排列,兩旁的水面越來越寬闊,呈放大擴展姿態,等到走進馬路三分之一處,視線終於開朗。
這是一條完全建在水中央的小路,呈南北走向,大有劈開湖面姿勢。小路東西方向均是湖區,汪洋一片;路基建在水上,被行道樹穩固,行道樹的密度很有規律,基本上承載了圍欄的功能。無論開車還是步行,走在路上,沒有一點搖晃感,這可能與路基有關,它並非浮在水面,而是實打實鋪設材料堆砌出的。這樣的路基與一般路基無異,平時均能正常通行,觀景旅遊,垂釣休閒,非常愜意又浪漫的地方。不過,倘若是到了雨季,湖水上漲,這條小路被淹沒,就會消失一段時間。
一處低調的攬翠茶園,其實際區域包含的面積比之遊覽的地方還要多很多,作為景區內為數不多的生態場地,它的茶園茶廠定位本身就是唯一的。很多人到茶園茶廠來,是為欣賞茶園的生態景色,也有人是為口腹之慾,既可以來採茶炒茶收茶,還能品味一下茶園農家樂,到哪都不忘記吃,是真正的吃貨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