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M+重磅:「希克藏品展」梳理中國當代藝術歷程

2020-12-13 藝術中國

香港M+視覺文化博物館效果圖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管理局」)及香港M+視覺文化博物館的【M+ 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在2016的春天裡供人們參觀欣賞。此次展覽是希克藏品首度在香港亮相,隨後將在亞洲各地巡展。這個重磅的中國當代藝術展期為2016 年2 月23 日至4 月5 日,策展人是策展人皮力。

(一)

「M+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展示的是四十年以來中國當代藝術的萌芽和發展,以及在這段歷史中那些堅持不懈、富有個性和勇氣的藝術實踐與急劇變化的社會現實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中國當代藝術在1970年代封閉環境中離經叛道的實踐和自發的地下藝術團體之間萌芽,並孕育了1980年代轟轟烈烈的新潮美術運動;在1990年代冷戰體制終結後,它又鍥而不捨地對社會現實進行質疑、反思和挑戰,從而演進出今天活力而多元的藝術現場。

展覽以八十多件不同形式和媒介的作品,向觀眾呈現過去四十年間中國藝壇舉足輕重的藝術家之經典作品。這些作品來自瑞士收藏家烏利·希克博士的中國當代藝術藏品。希克博士自1980年代開始以商人和外交官的身份在中國生活了多年。在中國當代藝術不為人熟知的時候,他開始收藏並建構了世界上最完整、最富知名度的中國藝術藏品。2012年,希克博士捐贈了一千餘件藏品予M+,並將藏品命名為「M+希克藏品」。今天,這些作品及其背後的故事都留在了香港,而觀眾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感受每件作品。

「在中國當代藝術不為人熟知的時候,他開始收藏並建構了世界上最完整、最富知名度的中國藝術藏品。」策展人皮力如此形容烏利·希克。2月23日至4月5日,「M+進行」展覽系列第十回「M+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將在香港太古坊ArtisTree展出。此次展覽是希克藏品首度在香港亮相,隨後該展將在亞洲各地巡展。 2012年6月,瑞士藏家烏利·希克博士將1463件中國當代藝術品捐贈予香港M+視覺文化博物館。另外,M+還向烏利·希克購買了47件作品。這批逾1500件的藏品被稱作M+希克藏品,是目前世界上關於中國當代藝術最全面的收藏。該展展出的作品正是從這批M+希克藏品中挑選而來。

原瑞士駐華大使希克在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界享負盛名,M+希克藏品由他本人系統化地整理成博物館級收藏,其中包括徐冰、張曉剛、曾梵志、劉煒、王廣義等數十位中國頂級藝術家具有歷史意義的作品。這批作品具歷史文獻價值,代表了當代中國藝術史上最活躍的時期。M+希克藏品共有1510件,均來自於M+透過與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家希克博士於2012年6月訂立的捐贈及購買協議所得的中國當代藝術品。

M+希克藏品希望引起大家對這段藝術史的批判性反思,並提供對中國社會在這段時期的清晰理解。」希克表示:「我對在變幻莫測的社會環境和整個國家蛻變的氛圍下創作的作品感興趣。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並不長,然而在將來回望時,這段歷史時期會被認為非常重要。

(二)

皮力在介紹【M+ 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中說:「第一部分介紹文化大革命最後數年至1989年「中國現代藝術展」期間的藝術實踐。在這個時期,很多藝術家都自發組織一些有著各自美學追求的藝術團體,比如「無名畫會」(1974-1979)、「星星畫會」(1979-1982)、「八五新潮」時期的「池社」、「北方藝術群體」和「廈門達達」等。這些團體大多不為當時的社會主流所接受,但卻一直活躍在公共空間的邊緣,展示出強大的自我意識和批判態度。本部分展出的作品主要呈現這些藝術家如何從1974年起開始並在隨後的十五年裡,一直竭力地挑戰主流文化和政治觀念」。

第二部分重點介紹的是20世紀最後十年的中國當代藝術,檢視它在冷戰結束後國際化情境中的實踐。這時的中國社會延續了80年代的經濟改革政策,城市化和市場化的步伐開始加快。原來處於社會邊緣的藝術家意圖在新的國際化潮流中重新自我定位。新的定位和身份為藝術家帶來新的機遇以及藝術市場上的突破,但也不同程度上觸發了他們對文化身份的焦慮。這些新的元素和機遇,亦催生了很多新的流行風格比如「政治波普」、「玩世現實主義」、「豔俗藝術」等。與此同時,很多藝術家開始感到市場化對藝術的侵蝕,因而也著手在錄影、攝影、行為和概念藝術等領域進行激進實驗。此兩者之間複雜的張力關係是該時期中國當代藝術最有意義的特點」。

第三部分集中展出21世紀後,中國當代藝術自申奧成功到所謂「後奧運時代」的變化。隨奧運而來的經濟繁榮加速了城市化進程,也促使日常生活被置入原先單純圍繞著社會及政治意識形態而展開的藝術創作中。一些藝術家開始反思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新潮藝術一貫的反傳統立場,試圖重新尋找當代藝術與傳統價值的關係。此外,由於2008年奧運會前後相繼發生的連串事件,包括四川的汶川大地震和全球範圍的經濟危機,徹底暴露了城市化進程中不公和矛盾,很多藝術家不斷在作品中強化著各種社會議題。與80年代的強調思想解放與社會運動的方式截然不同,該時期的藝術在形式和語言上更加關注個體的價值和意義,更加強調社會介入和理性精神」。

黃銳(1952年生於北京) 圓明園新生

(三)

【M+ 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中同步呈現中國當代藝術影像記憶,「M+放映:四十年」挑選了八件難得一見的藝術家流動影像、紀錄片及劇情片,從影像領域的角度出發,展現中國當代藝術在歷史上的一些重要轉捩點,探索其過去數十年間的發展軌跡。此為「M+放映」系列的第二個項目,並為2月23日起至4月5日,於太古坊ArtisTree舉行的「M+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展覽所特別策劃的延伸項目。

配合「M+希克藏品: 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展覽,專題放映系列M+放映第二回將於3月舉行。放映活動將於3月11日的周末於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舉行,以影像響應是次展覽,展示紀錄片、劇情片及藝術家的電影及錄像,記錄了過去數十年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軌跡。包括《中國》(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七宗罪》(溫普林)、《極度寒冷》(王小帥)、《圓明園的藝術家》(胡杰)和《超市藝術展》(闞萱)等。

「是次放映的作品雖各有千秋,卻共同展現了中國藝術創作於近數十年間急速發展的歷程以及其驚人的創意與創造力。」M+博物館署理總監鄭道鍊表示:「我們以此回應『M+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展覽,正好反映了M+獨一無二的地位,足以全面闡述中國自『文化大革命』至今的當代藝術發展歷程,同時致力透過不同的論述框架和方法回應這個既豐富又複雜的議題,體現了M+立志成為一所21世紀跨範疇藝術機構的理念。」

「M+放映:四十年」的M+ 流動影像副策展人馬容元先生「時光一瞥」中說:「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遜訪問中國。同年,電影界的巨匠,義大利導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在義大利國家廣播公司的支持下,獲淮於中國境內實地拍攝一出有關中國的紀錄片。當時中國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間,與世隔絕,而最終拍成的經典之作《中國》,就成為了罕有的非官方視覺記錄。電影後續的價值也常成為學術界爭論的題材,同時也在觀眾間口耳相傳。雖然有些人認為,這部以寫實手法所拍攝​​的電影,終究是透過一個外國人的視角來看一個「想像的中國」,所以電影裡的形象並不真實淮確。但是,無可否認的是它為我們保留了那些已經逝去的光景,讓人得以窺探特殊時期裡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景象」。 馬容元先生還說:「放映借著時間的脈絡, 按照作品時序的安排,揭示過去短暫而激動人心的四十年間,中國當代藝術發展史上某些重要的歷史背景、時刻及趨勢。本次放映亦可視作為「M+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展覽所策劃的延伸項目。然而我們刻意挑選多元化的影片,希望以隨著時間而相互變換、矛盾和調整的視角,進一步開拓解讀這一段歷史的可能性」。

(四)

香港M+博物館位於西龍文化區佔地面積40公頃,政府共投入27.9億美金,有15個展覽場館。關於博物館的規模,可以想像紐約的林肯中心,現代藝術博物館,以及一個大的中央公園於一體。博物館預計2018年落成。58歲的李立偉(Lars Nittve)現擔任博物館執行館長。

目前,博物館已從政府那獲得7.74億美金資助,其展示空間將是泰特的兩倍。此外,博物館已專門撥款2.19億美金用於藏品以及庫藏開支。儘管對今天的藝術市場來說這筆數額不小,但館長還要尋求更多慷慨藏家以捐贈作品,或者跟藏家達成合作以低價建立起博物館的收藏。瑞士烏利-希克已捐贈1400件藏品,另有50件賣給博物館。

西九龍M+博物館先有內容再建場館。儘管正式的場館甚至還沒有方案,M+博物館已經成為中國乃至全球的焦點。從5月15日開始的展覽「M+進行:油麻地」是M+在建成之前所策劃的「遊擊」系列的首次展覽,「在沒有場館的情況下探索不同的公眾互動與策展模式」。

上世紀90年代,李立偉參與籌建倫敦泰特美術館的時候,預計每年接待150萬觀眾,實際上開館之後,泰特每年吸引了500到600萬觀眾。而在香港這樣一個商業社會,李立偉同樣預設了一個保守的觀眾數字——150萬。事實上,很多影響觀眾數量的政策還沒有確定,比如是賣票還是免費。但無論如何,李立偉認為,文化機構的核心是建立公眾信任感,而要建立這種信任感,就要排除政治的說教和商業的利用。如何獲得公眾的信任,是擺在李立偉面前的問題,畢竟他面對的不僅是700萬香港市民,還有每年四千萬到訪香港的內地遊客。

在希克捐獻藏品後的三年裡,M+在建設過程並非一帆風順。2015年5月,M+視覺博物館再次面臨施工延期,開館時間一再延後至2019年底左右,晚於原定開館日期兩年。作為推動這個項目5年之久的執行館長李立偉在2016年1月宣布不再續約,轉任專家顧問。據悉:李立偉不久前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表示,香港缺乏發達美術館文化的歷史與現狀可能會招致許多不必要的爭執,側面印證了一座新博物館的舉步維艱。

 (撰文 王曉波)

相關焦點

  • 香港M+重磅:「希克藏品展」梳理中國當代藝術歷程
    此次展覽是希克藏品首度在香港亮相,隨後將在亞洲各地巡展。這個重磅的中國當代藝術展期為2016 年2 月23 日至4 月5 日,策展人是策展人皮力。(一) 「M+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展示的是四十年以來中國當代藝術的萌芽和發展,以及在這段歷史中那些堅持不懈、富有個性和勇氣的藝術實踐與急劇變化的社會現實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 TANC 「M+希克藏品」巡展回香港與香港藝術機構的爭議性未來
    如果將「無名畫會」、「星星畫會」為代表的中國藝術家頂著政治壓力所自行組織的、與主流美學觀念背道而馳的藝術實踐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的萌芽,那麼40年後的今天,無論從歷史距離還是心理距離上,我們都迎來了一個合理的契機,來回顧當代藝術在中國的歷程,並梳理其與外部與內部社會現實之間幾次複雜的交鋒。
  • 國家美術丨M+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
    地點:太古坊ArtisTree「M+進行」展覽系列第十回「M+希克藏品: 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亮相太古坊ArtisTree。展覽挑選了M+希克藏品中多名重要藝術家的作品,展出七十年代末至今多元化的藝術作品,呈現中國當代藝術那扣人心弦的歷史片段。」
  • 烏利希克眼中的中國當代藝術
    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 兩大希克收藏展分別在瑞士和香港同期登陸。兩大展覽分別從兩條不同線索對希克藏品進行梳理和觀看。作為目前規模最大的希克收藏展,近4000平方米的展出面積中將展出71位中國藝術家的約150件作品,其中40%展出作品來自希克個人收藏,60%來自香港M+希克收藏。該展是對中國當代藝術這十年來發展的觀察與追問,並希望通過邀請和展示自麻將後希克收藏這十年的變化引發觀者對當下全球性藝術文化的思考。
  • M+深度系列 | 希克藏品:一覽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
    點擊上方藍字→點擊右上角【…】→設為星標精彩藝術動態,不再錯過~上次我們為大家介紹了香港M+視覺藝術博物館的六大開幕展,本次請隨我們一起來逛逛重磅展覽:《M+希克藏品:從大革命到全球化》。● 烏利·希克(Uli Sigg)烏利·希克(Uli Sigg)以商人、外交官、當代藝術收藏家身份,在中國工作生活逾三十年時間。
  • 希克是怎麼挑選1500件捐贈藏品的?
    在加入M+視覺文化博物館之前,自2001年起,他曾經擔任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系常務主任及藝術策展領域的教師。自2012年以來,他擔任M+視覺文化博物館希克高級策展人。他於近期完成了「M+希克藏品展: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展覽之策展。
  • 烏利希克眼中的中國當代藝術
    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 兩大希克收藏展分別在瑞士和香港同期登陸。兩大展覽分別從兩條不同線索對希克藏品進行梳理和觀看。作為目前規模最大的希克收藏展,近4000平方米的展出面積中將展出71位中國藝術家的約150件作品,其中40%展出作品來自希克個人收藏,60%來自香港M+希克收藏。該展是對中國當代藝術這十年來發展的觀察與追問,並希望通過邀請和展示自麻將後希克收藏這十年的變化引發觀者對當下全球性藝術文化的思考。
  • 楊嘉輝獲頒希克獎 楊紫獲選希克中國藝術研究資助計劃研究學人
    ;右:楊紫,圖片由楊紫提供 由M+於2018年在香港設立的希克獎,其前身為烏利.希克於1998年在中國創辦的中國當代藝術獎(CCAA),2011年至2018年該獎總監由劉慄溧擔任。「希克中國藝術研究資助計劃」前身為中國當代藝術評論獎,由烏利.希克於2007年成立。
  • M+宣布「希克獎2019」得主及「希克中國藝術研究資助計劃2020」研究學人
    楊嘉輝5月13日,M+宣布「希克獎2019」得主及「希克中國藝術研究資助計劃2020」的研究學人。
  • 活動招募 香港藝術考察之旅
    時間:2016年2月23日至2016年4月5日地址:香港太古坊ArtisTreeM+希克藏品是瑞士收藏家烏利·希克博士(Dr Uli Sigg)在經過對中國當代藝術數年的觀察研究後,收藏自1970年代末開始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
  • 希克:從麻將到私語
    自1985年至今,希克收藏了超過200位藝術家的幾千件作品,創造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的傳奇;他在瑞士琉森湖上小島上建立了龐大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莊園;他在世界各地舉辦中國當代藝術展,向世界介紹中國當代藝術,創立中國當代藝術大獎(CCAA)發掘年輕藝術家,許多如今當紅的藝術家都獲得過他的扶植;2012年,他將大部分藏品捐獻給香港M+博物館,為此中國藝術權力榜將2012年年度收藏家大獎頒與他;如今,希克每年還頻繁來到中國
  • 瑞士人希克想主導中國當代藝術史的野心將要實現了嗎?
    此次展覽繼2006年「麻將」希克收藏展後,中國當代藝術再一次引爆歐洲,到場近100家媒體對此進行相關報導。瑞士國家電視臺每日新聞在黃金時間對此次展覽進行了報導,並將其評為2016年在瑞士絕對不容錯過的展覽。
  • 楊嘉輝獲頒首屆希克獎 楊紫獲選「希克中國藝術研究資助計劃」研究...
    M+提供駐居北京的獨立策展人楊紫獲選為首屆「希克中國藝術研究資助計劃」研究學人。「希克中國藝術研究資助計劃」前身為中國當代藝術評論獎,由烏利.希克於2007年成立。「希克中國藝術研究資助計劃」每兩年頒發一次,以M+藏品系列為素材,支持聚焦中國藝術的全新研究。首屆資助計劃將提供港幣20萬元資助金,支持楊紫研究藝術家在二十世紀中國參與民間藝術的工作,亦即各種與非精英文化與民間信仰體系相關的實踐。他將在未來數月開展研究,並計劃於2020年年底發表論文及舉行公開演講。
  • 跑馬場 | 香港M+博物館開幕一周 在線逛吧
    曹斐《誰的烏託邦》(Whose Utopia),錄像,20分20秒,2006年,M+希克藏品 ,M+ 希克藏品(捐贈),香港,© Cao Fei得益於烏裡·希克,這些散落在歷史中的瑰麗片段被他收集起來——對他來說,這段時間的中國當代藝術尚未與國際
  • 香港構建M+:博物館設計及建築藏品展
    2013年12月18日,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管理局」)和M+博物館欣然宣布,「構。建M+:博物館設計方案及建築藏品」展覽將於2014年1月10日在香港港島東太古坊ArtisTree開幕。M+是香港一所全新的視覺文化博物館,重點展出20世紀和21世紀的藝術、設計與建築及影像。本展覽是M+所策劃的第五展覽。  「構。
  • 亞洲首間全球性視覺文化博物館M+將攜6大展覽在11月亮相,在香港譜寫當代藝術的新歷史
    位於香港西九文化區、亞洲首間全球性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M+將於2021年11月12日正式向公眾開放。來自 M+ 藏品系列約 1500 件作品,將在博物館約1.7萬 平方米的展覽空間展出,包括三十三個展廳和其他展覽空間。博物館的開幕展由六個專題展覽組成,展示博物館由2012年開始搜羅的M+藏品系列內的視覺藝術作品、流動影像作品、設計品、建築項目、檔案藏品。
  • 「深圳當代藝術文獻展」開幕
    ——由深圳市宣傳文化基金資助項目支持,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主辦的「深圳時間——深圳當代藝術文獻展」日前在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雲中心開幕。本次展覽得到深圳市20餘家美術機構的藏品及文獻支持,共展出47位藝術家的60餘件(套)當代藝術代表作品以及深圳四十年當代藝術的一批文獻。 以全國範圍的文化藝術發展為參照系,深圳文化藝術的發展無疑是快速的、迅捷的,雖不具備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卻也避免了負重前行。
  • 「深圳時間——深圳當代藝術文獻展」開幕
    「深圳時間」展現場。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三天一層國貿大廈」……關於深圳城市歷程的記述,很多都與時間有關。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一場以「時間」為主題詞的當代藝術展覽拉開帷幕。   10月30日,「深圳時間——深圳當代藝術文獻展」在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雲中心舉辦開幕式,展覽集合了深圳市20餘家美術機構的藏品及文獻,對40年來深圳當代藝術創作、發展的脈絡進行系統性學術梳理,為觀眾勾勒出深圳當代藝術40年的大致面貌。
  • 等了九年的香港M+博物館,究竟有多讓人期待?
    M+博物館是香港嶄新的視覺藝術博物館,隸屬於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是亞洲首個全球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致力於收集、展示和詮釋:視覺藝術、設計、建築和動態影像。昨天讓小編熬夜刷的「M+ 故事」,在即將開放之前,與UCCA、外灘美術館、上海當代美術館、廣東時代藝術中心館長面對面,探討中國藝術博物館的不同之道,直白剖析美術館深層或現實的問題#烏利·希克的1510件藏品2012年,曾任駐華大使也是藝術品收藏家的烏利·希克(Uli Sigg),向香港的M +博物館捐贈了大量當代中國藝術作品。
  • 香港藝術新地標|M+博物館等你來探索!
    亞洲首個全球性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M+博物館終於開幕啦!我們老七家當然第一時間打卡,為大家帶來滾燙新鮮的參觀攻略!M+博物館主打當代藝術,館藏6,000餘件,包括了20-21世紀,香港、大中華區域、亞洲以及世界各地最頂級的藝術作品,涵蓋視覺藝術、設計建築、流動影像等多種展現形式。博物館位於西九龍海濱,地理位置絕佳,可將整個維港一覽無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