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的概念在當下如火如荼,實體經濟該如何擁抱這種變化,打好轉型升級之戰?未來的戰略又該如何布局?位於上海嘉定區南翔的上海小綿羊實業有限公司,正在摸索一條屬於自己的轉型之路。作為中國商超家紡的領先品牌,小綿羊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黃衛平向上海熱線記者分享了他的見解和心得。
要麼擁有平臺,要麼擁抱平臺
「有一句話說得好,前面的30年是發展網際網路,後面的30年是用好網際網路。小綿羊所有的研發市場和銷售,正轉化以80後85後為主體進行導入,用他們的思想理念去看待未來的市場。」黃衛平說。身為家紡領先品牌的企業掌舵人,他深知網際網路的重要性,審時度勢著一切,絲毫不敢鬆懈。
「相比年輕人,我們的優勢在於具備兩大年輕人不具備的東西:供應鏈,資金和經營場所。」他補充道:「我們這一代人要學習,儘快打好基礎,跟上電商,但也一定要理性思考。」
黃衛平在2007年第一次去京東總部參加了發布會,「像京東、阿里這樣的網際網路大公司,由於人類技術的進步而創造出了新型銷售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我們要麼擁有平臺,要麼擁抱平臺,只有兩個選擇,沒有第三個選擇」。
那麼,如何擁抱網際網路平臺?黃衛平認為,首先我們要靠近這個平臺,這個平臺將造就一部分適應這個生態的人活著,絕不可能是面面俱到。在這個生態裡,我們要界定,這個平臺一定是面對未來的,一定是面對年輕人的,你若想在這兩個上面成功,你一定不能獨善其身,一定是符合未來經營模式的。
擁抱平臺之後,小綿羊提出了另外一個理論:擁有小平臺。未來,建立一種機制適應年輕人去做很關鍵。黃衛平指出,未來小綿羊在人才與合伙人經營上面將和傳統(模式)進行切割。電商不像線下固定成本很高,線上有邊際效益,相對投入就小。電商屬於未來,小綿羊一定做好迎接未來的準備。
黃衛平向上海熱線記者解釋,以前我們的消費行為模式是「抽象思維,現實行動」,而現在我們先到網上比較看看,再到線下體驗,用線下帶動線上,正所謂「線下建立信任,線上建立便捷」。任何一個企業在未來都不能放棄與消費者互動的機會。
如何在「一生態」裡生存
如今的小綿羊做到了中國商超家紡的領先品牌,擁有大銷售終端近700家,小銷售網店點達3000多家。在談到小綿羊未來的企業發展戰略時,黃衛平用「三個轉化」回答了上海熱線記者的提問。
首先,小綿羊這20幾年來的口號一直是「小綿羊睡得香」,去年開始公司重新定位,轉化為「睡眠科學家」。從睡眠健康的角度出發,提供優質科學的產品,切切實實與行業內領先的權威進行合作,比如與東華大學材料學院合作近20年,儘管合作成本很高,但希望未來的產品能朝著人類健康的方向去走。
其次,是「一塊布」到「一個家」的轉化。黃衛平認為,傳統的家紡單品銷售模式在未來可能不太走得通,這一塊布要擴散到毛巾、窗簾、裝飾布、沙發用布等各個方面,家庭裡涉及到的都要進行轉化,這需要整個營銷和定位模式的轉化。
最後,是「一個社區」向「一個生態」的轉化。黃衛平說,中國最早是計劃經濟時代,以櫃檯的銷售模式為主;第二個時代在80年代之後,比如上海的淮海路、南京路、八佰伴,以商業街的形態為本質,這個時代大概走過了15年的時間,隨著中國90年代以後房地產的起來,特別是1997年到2009年城鎮化概念興起,現在以社區文化為主題,社區變成了小範圍的生態。這是個立體的生態,有菜市場,有超市,有購物中心,還有電影城等多種生活設施。
那麼,小綿羊的產品如何在「一生態」裡生存?黃衛平介紹,小綿羊將會建立以商超為主體,以家居文化多品牌的專賣直營店為主體。我認為在未來有兩個趨勢不可能扭轉:實物性產品一定要建立體驗性的消費;實用性的產品一定是品質化。「原來我們是成本領先的企業,去年我們在五大層次上重新進行了梳理。梳理了企業價值,提煉了核心理念:顧客為道,渠道為王,利潤為命,細節為勝,人才為細。」黃衛平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