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經常喝幾壇酒卻不會醉,難道他們的酒量很好?其實是酒的問題

2020-12-14 江州御史左司馬

酒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飲品,無論是請客吃飯還是走親戚送禮都離不開酒,甚至還因此出現了酒文化。不過酒也分很多種,有白酒、紅酒、啤酒等,不同品種的酒度數都有所不同。而且酒這東西也是因人而異的,有些人可以千杯不醉,有些人卻沾酒就醉,所以大家喝酒還是應該量力而行。不過也有人好奇,到底古代的酒和現代的酒有什麼不同,為何古人可以喝幾壇都不醉呢?

其實古代的酒和現代的酒最大差別就是度數不同。就拿白酒來說,白酒是用糧谷作為原材料,再加入曲和酵母進行醃製發酵,最終形成的一種蒸餾酒,所以白酒又叫燒酒。現代的白酒就沒有低於四十度以下的,有些白酒的度數甚至達到了70多度,對於不會喝酒的人來說,完全可以一杯就把他醉倒。但反觀古代的白酒卻不同了。

古代釀酒技術的始創者是杜康,所以現在才會有「杜康酒」一說。據說杜康製酒也是源於一次偶然機會。有一次,杜康將剩飯倒入了一顆被蛀空的空心桑樹中,之後他就忘記了這件事。誰知道,過了一段時間以後,米飯經過自然發酵,竟出現了一種液體,還散發出香味。杜康出於好奇,便嘗了嘗,沒想到味道極為甘甜,好喝極了,於是便稱之為酒。之後,經過人們的不斷研究和製造,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釀酒技術。

不過,古代的釀酒技術還比較落後,很多工藝也很不完善,所以他們無法提取出高純度的白酒。切確地說,古代的酒大部分都是釀造酒和發酵酒等,其度數一般就是在10度或十多度左右,差不多相當於現在的啤酒,試想想如果是喝啤酒的話,很多人應該都能夠喝得下幾瓶吧。

古代的白酒度數一直到了宋朝時才有所提升,但也僅僅是提升了幾度而已,完全沒有達到現代白酒的度數。所以當初在景陽岡上,武松連續喝十八碗酒也沒有醉,事實上,當時的酒度數也就在15度左右,就算是換作現在,很多人也能喝得下十碗八碗。

要說古代的釀酒技術真正得到提升還是在元朝時期,眾所周知,元朝的統治者是蒙古人,他們世代生活在北方的草原上,天氣寒冷,需要喝高濃度的酒來保持身體的溫暖,所以蒙古人幾乎人人都會喝酒。後來,蒙古人來到中原,便把釀酒技術也帶了進來,此時他們已經發明出使用蒸餾的方法來提高酒的度數了。不過當時的中原人喝習慣了低度數的酒,根本喝不了高濃度的蒸餾酒,所以這種白酒在當時並不受歡迎。

不過雖然高濃度白酒不受歡迎,但蒙古人為了彰顯他們的民族文化,依然將這種高濃度白酒列為了百酒之首,並逐漸取代了低濃度的釀造酒。元朝滅亡後,明朝時期,低濃度釀造酒又得到了復興,可是在明朝滅亡,清軍入關後,高濃度酒再次捲土重來。這很好理解,因為滿人也是遊牧民族,他們自然也更加鍾愛高濃度的酒。至此以後,這種高濃度的白酒就逐漸佔據了整個市場,直至今日,再也沒有改變過。

不過古人之所以能夠喝幾壇酒而不醉,除了因為酒的度數低以外,還有計量單位的不同有關。眾所周知,古代的一斤是16兩,而現代的一斤則是10兩,乍一看,古人的計量單位比較大,但事實上,他們並沒有那麼準確的數字,所以他們的一壇酒其實並不滿,大概也就是三斤左右,而幾壇酒大概也就是10來斤,再加上酒的度數又低,只要會喝酒的人,幾乎都醉不倒。

但現代人就不同了,他們都很實在,說幾斤就是幾斤,再加上白酒的度數又高,自然就更容易喝醉了。綜合以上種種來看,古代所謂的酒仙酒鬼其實都是有誇大成分的,畢竟依照古代酒的度數,在當代來說頂多算是飲料酒,根本和白酒不沾邊,如果這些酒仙酒鬼能夠連續喝下10斤現代幾十度的白酒而不醉的話,那才真正稱得上厲害了。

不過酒雖好,卻不宜多喝,因為喝多了酒不但容易誤事,對人體也沒有什麼好處。

相關焦點

  • 古代的酒有多少度?為什麼古人經常喝好幾壇也不會醉?換你也可以
    杜康其實是一個人名,相傳他是發明酒的人。人們在有不如意的時候也會飲酒,來讓自己暫時忘卻這些人生中的不如意。有人可能會好奇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好,我們常常看見影視作品,一些人物哪怕是喝多少酒都不會醉。有些人們認為這些人喝數壇酒不醉,可能是一種影視效果,其實古代的酒和現在的酒有所不同。
  • 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為什麼古人動不動喝好幾壇都不會醉呢?
    不過大家也發現一個問題,千百年來人類各方面都在進步,可酒量仿佛大不如古人了。我們喝酒用酒盅,古人卻是用碗、用壇,而且隨隨便便喝個十來碗那都不是事兒!比如《水滸傳》中的武松,酒家「三碗不過崗」,他一連喝了十八碗,然後上山打死了一隻老虎,一戰成名。
  • 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為何古人喝好幾壇酒都不會醉呢?
    在文藝作品中,古人喝酒以「壇」論、以「鬥」論,一連喝好幾壇都不會醉。杜甫寫詩稱,「李白鬥酒詩百篇」,李白喝一鬥酒都不會醉,還能作詩百篇。在唐代,一鬥大概相當於今天兩升,也就是說,李白的酒量在4斤以上。 4斤的酒量,擱今天絕對是令人驚訝的海量,東北、內蒙最能喝的大漢,恐怕兩斤白酒也已到頂了。
  • 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為什麼古人動不動就要喝好幾壇酒?
    通常我們在看電視的時候,會發現電視裡的英雄豪傑喝酒的時候都是非常能喝的,比如李白鬥酒詩百篇(一鬥酒等於十升),又或者武松過景陽岡的時候一口氣喝了十八碗酒酒後依舊敢上山打老虎,那麼為什麼古人能夠千杯不醉呢?為什麼古人動不動就要喝好幾壇酒呢?中國古代的酒有多少度呢?
  • 為什麼有的人喝一兩酒就醉,而有的喝幾斤也不醉?
    為什麼有的人喝一兩酒醉,有的人喝幾斤都不會醉?1、和酒量有關首先每個人的酒量不同,自然能接受的酒的多少也就不同。如果是那些常年喝酒的人,因為身體已經習慣了這樣的酒量,所以再怎么喝也不會醉。可如果是那些極少喝酒或者從不喝酒的人,那麼對酒的「抵抗力」也就很低,很容易就會醉。不僅如此,每個人能喝的酒的種類也是不同的。啤酒喝三四瓶都不醉,白酒卻喝不到二兩就醉了,這樣的人也是有的。當然,也可能存在既能喝啤酒,也能喝白酒,更能喝葡萄酒的人。
  • 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為何古人喝幾壇都不醉?說出來你都不敢相信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在古裝電視劇中看到很多的王公貴族或者江湖人士,在喝酒時隨隨便便就是一壇,就像是在喝白開水一樣,那麼古代的酒到底是多少度,為什麼古人動不動喝好幾壇都會不醉呢?第一,事實上,由於我國早期的釀酒技術尚不成熟,古時中國國內只能釀造出5度至8度左右的米酒,這種酒多數是由純糧食釀造而成的,度數自然也不會很高,甚至不會超過十度,就像我們現在的啤酒一樣,它微甜度數低,幾乎可當飲料飲用。
  • 古代酒多少度,為何古人動不動喝好幾壇,是真能喝還是度數低?
    說到這裡,我們可能會對武松的酒量感到驚嘆,實際古人在飲酒助興時,常常連續喝下好幾壇酒都不會醉,就算是宴請賓客時使用小酒杯,也都斟得滿滿的,一飲而淨。那麼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呢?是不是古人的酒量普遍比現代人大?其實不然,古代的酒在製作工藝等各方面都沒有現代成熟,因而早期的酒度數大多不高。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關於我國釀酒的歷史還得追溯到幾千年前。
  • 古人喝一壇才微醺,現代人一杯就倒,古代的酒相當於現在的多少度
    "小二,來一壇好酒!"這恐怕是很多古代影視劇中都可聽到的臺詞了吧?人們每每聽到這裡是不是有一種恍惚感:一壇酒?一個人喝得完嗎?難道不會醉嗎?還真的很難喝完,而且也不會醉,為什麼?因為古人的酒比起現在的白酒,度數是相差極大的。
  • 古人為什麼一口氣喝「三百杯」都不會醉?古代的酒,你也能這么喝
    雖然「小酌怡情」、喝多了傷身,但我們如今在一些電視劇裡依舊能夠看到「豪飲」的古人,一會又是「十八碗」、一會又是「三百杯」,仿佛真的如同千杯不倒般。所謂「千杯不倒」,在如今看來依舊有點像是只有在電視劇裡才會出現的事情。畢竟無論是什麼酒,都是含有一定的酒精濃度的。
  • 古人喝好幾壇都不會醉,古代酒到底多少度?知道真相你也是酒中仙
    在影視劇裡及各種演義小說中,經常會出現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情景,那一個個人頭一般大的酒罈,裡面裝著滿滿的酒水,然後那些豪邁人物們喝著這些酒時就如同喝水一般,絲毫不見醉意出現。在看到這種情節時,很多人都會先入為主地以為他們喝的酒跟現如今人們所喝的白酒一樣,是酒精度數很高的酒水,但實際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 武松打虎喝了18碗酒,他的真實酒量有多大?18碗相當於幾瓶啤酒?
    中國的酒已經打開了世界的大門,在很多的國家都留下了中國的酒文化,讓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國人的豪邁和禮儀。中國的酒文化承載著儒家思想和道家文化,詩人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李白的「莫使金樽空對月」,曹操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都充分的體現了中國人對酒的情懷。像《水滸傳》中的武松,一身鐵膽,18大碗酒下肚,醉打斑斕猛虎。
  • 一喝酒就臉紅或臉白,說明這類人酒量小?一天喝多少酒最合適?
    不過關於飲酒,大家常常會有一些疑惑,比如有些人一碰酒之後,臉就會發紅或者發白,就是俗稱的「酒上臉」,往往是酒量小,不過也有人人認為酒上臉的人,酒量不錯,放到一群人都不是問題,那麼這些表現究竟說明了什麼呢?
  • 武松喝了十八碗酒還能硬闖景陽岡,古代的酒多少度,喝多少才醉?
    近些年來隨著影視作品的發展,我們經常看到古裝劇中的英雄好漢喝酒如飲水,讓我們感到疑惑,到底是電視劇誇張呢?還是古代人真的能喝呢?亦或古代的酒和現在的酒有所不同呢?今天咱們就來探究一下: 我相信咱們都知道「武松打虎」的故事,說的是武松連喝十八碗白酒硬闖景陽岡,順帶腳還把老虎給打死了。
  • 古人的酒量真差 | 酒文化
    大家都知道,武松上景陽岡之前連飲了十八碗當時被店家稱之為「三碗不過崗」的古代烈酒,店家吹噓自己的酒是外面普通酒效力的十倍,一般人喝三碗就倒了,武松連喝18碗「三碗不過崗」之後,帶著醉意連夜上山,結果打死一隻老虎。連喝十八碗,為什麼說古人的酒量差呢?
  • 酒前偷偷吃2粒,女人喝兩三杯,也不會醉
    酒前偷偷吃2粒,女人喝兩三杯,也不會醉酒已經成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飲品,尤其是對於有工作需求的人來說,在和顧客吃飯的時候多多少少都會喝些酒的,酒量好的人一次也是可以多喝一些,但是酒量酒品不好的人喝過酒之後不僅很容易做一些讓自己後悔的事情,酒精上頭之後感覺也是很難受,第二天醒來頭也是痛得厲害,為了緩解這一現象,大家也是尋找解酒的各種方法。
  • 葡萄酒和什麼酒混合容易醉
    很多人都有喝酒喝到不省人事的經歷,一覺醒來,昨晚發生了什麼事?自己為什麼躺在別人家門口?車哪去了?無論如何想不起來。還有更誇張的,如果第二天你跟一起喝酒的人聊天,你會發現他們口中描述的人完全不像是你自己。
  • 以詩論酒——「酒中仙」李白酒量並不大,所喝的酒比茅臺酒還貴?
    唐代的文人好酒,其飲酒之風極為盛行。他們與朋友相聚、分別時喝酒,獨坐於月下時也喝酒,得意時喝酒,失意時也亦然。而詩詞有酒,酒助詩詞,飲酒的盛行,也推動了詩詞酒文化之風的盛行。其中,《全唐詩》近五萬多首詩歌中,與酒相關的就有著六千多首!
  • 古人喝酒一大壺一大壺地喝,還不容易醉,是因為酒量大嗎?
    酒罈子那麼,問題來了,他們動不動就喝一天的酒,喝一壺一壺的酒,怎麼不會醉呢?有兩個關鍵詞,分別是:天然酒,農業生產。天然酒的製作過程,其實是微生物進行無氧呼吸產生酒精的過程。古人要是喝蒸餾酒,必醉無疑最早在北魏時期,河東人劉白墜所釀的酒的風味與白酒相仿:「飲之香美而醉,經月不醒」。其酒性之烈不難從字裡行間體會到。另外,唐詩中也曾出現過有關「燒酒」的詩句。
  • 易醉啤酒TOP5 酒量差的在外不要喝
    所謂易醉啤酒,就是酒精度相對較高,口味偏甜,果味濃鬱的酒,看上去人畜無害,一不小心就會喝多,下面介紹五款酒,酒量不好的一定要記住。NO.5飛狗血橙IPA酒精度:7度易醉指數:★★這款酒雖然有IPA的苦味,但因為有水果的加入,帶來了柑橘的風味,甜甜的一下子就喝完了。
  • 古代酒的度數低如白水?李白、武松的酒量都言過其實?
    總有人說古代的酒度數低,並且稱古代能喝一百倍的,在今天也就半斤的量。但這麼說實在是太過籠統,《水滸傳》裡的「三碗不過崗」還真就是高度酒,武松的十八碗一般人做不到!在分析古人酒量的時候,一定要辨別出酒的類型,以及特殊的歷史時期。我國酒文化歷史悠久,曾經出土過距今有5000多年歷史的釀酒器具,這就可以追溯到所謂的夏禹時期,這個時候已經有了釀酒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