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喝一壇才微醺,現代人一杯就倒,古代的酒相當於現在的多少度

2020-12-14 照見古今

"小二,來一壇好酒!"這恐怕是很多古代影視劇中都可聽到的臺詞了吧?人們每每聽到這裡是不是有一種恍惚感:一壇酒?一個人喝得完嗎?難道不會醉嗎?還真的很難喝完,而且也不會醉,為什麼?因為古人的酒比起現在的白酒,度數是相差極大的。

古代的酒,度數普遍不高,這才讓他們千杯不醉

其實,論我們中國歷史的酒文化,真的不算最長的,特別是相比古巴比倫、古埃及這樣的國家,我們國家產酒、喝酒的時間大約也就四千多年的樣子吧。四千多年當然時間不短,但與世界進化相比那就差太遠了,所以很多古國的酒歷史文化就比這個數字要遠很多。

而且,我國古時候剛開始生產的白酒充其量就是一種含有酒精的飲料,比如酒釀之類的,而好一些的酒也就相比啤酒不相上下。

從歷史資料的記載可以看得出來,古代最早的酒多為甜酒,它的酒精味道是有的,但度數卻很低。這與當時的工藝、材料等關係有關,且凡事都有一個過渡,古代白酒就是這樣從最初一點一點的酒精味道變化而來。

如此一來,也就造就了古人大碗喝酒,大塊吃肉,而且千杯不醉的現實。比如說武松,這個真正的酒英雄,人家三碗不過崗,他一下就喝了十八大碗。

當然,他最後是喝醉了,但相比三碗就能醉倒的古人,那酒量也算是大太多了。如此我們又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古人其實是不勝酒力的。假如三大碗啤酒就可以喝醉,那相比現代人的酒量是不是要弱了很多?

據說,李白在寫《將進酒》的時候,那是狂喝300杯美酒,當時他是喝醉了,但他寫下了千古名句: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但是,當時李白用的是什麼杯?這當然是唐朝宮廷御飲的裝飾杯,外面看著蠻大,裡面其實就一點點。而且,就算是唐朝的酒有十多度的樣子,這點量也不足以讓人喝醉。

這樣低質量的酒是古人一直喝的,雖然說到了宋朝時白酒的技術得到一定的提高,但那也是不足二十度的酒精。這要放在今天,我們隨便一個女性也能幹幾杯的。

不過,宋朝有不錯的酒,那就是果酒,根據資料記載,這種酒為葡萄所釀,但價格太高,一般人根本喝不起,就如詩裡寫的那樣:千金論價恐難酬。

一直到元朝時代,古人的酒度數相對有了提高,這時也就在二十度左右吧,但著實沒什麼好酒的說法。這也就是說,古人動輒幾斤酒,並不是他們海量,只不過他們喝水的胃比較大而已。若換現在一杯50度二鍋頭,想來他們當下就要倒地不起了。

古時候的酒有多種類型,這是工藝決定的酒度數

那有人就會問了:古代的酒不會都一樣吧?嗯,是有區別的,這是隨著時代的推移,酒的製造有了不同。但要提前說明的是,度數方面似乎一直是個瓶頸,就像前面說的那樣,一直到元朝,古人的酒也不過二十度左右。只是酒的口感上可能不一樣了,因為被融入了不同的釀酒工藝。

首先,截止到南宋的時候,人們都是以發酵酒為主的。那個時候,就連詩人寫詩句都是"綠蟻新醅酒"這樣的說法。所謂新醅酒就是讓糧食發酵,從而過濾出酒精來。這種酒精當然沒有太醇,也只有十幾度的樣子。

後來有了櫱釀的釀酒工藝,這屬於甜酒的一種,它的最高度約可達到10度的樣子,因此,這種酒是被稱為黃酒的,品味較甜。

古人寫詩也將其放進詞中:小人之交甘若醴。這也就是說,純度不高,一點點而已。而宋應星講過:"後世嫌酒味薄,遂至失傳",也就是說這種酒的度數太低了,完全喝不出酒味。

再後來有了"曲釀"酒,它又是另外一種形式了,它屬於真正的白酒,在製作酒的時候,會在酒麴中加入一味草藥,如此一來,酒變得辛辣起來,而它的度數也達到了18度左右的樣子。當年武松喝的可能就是這類酒,味濃勁大,以致普通人三碗就倒。

到了元朝,這時有了外來的工藝,因為有阿拉伯等地方的人來到內地,於是燒酒出現了。所謂燒酒就是通過酒麴發酵,然後再蒸餾從而得到的白酒。

這種酒的度數被大大提升,約有50度,可以類似於現代的白酒了。但是,價格也得到了提升,不再是動不動來一壇的喝法,否則,不醉死也得喝窮了。

但人們對於燒酒是出現在元朝這個說法有異議,因為這是在李時珍的書中發現的說法。但再往前推,白居易的詩裡也有"燒酒"字樣,另外還有資料顯示,南北朝時期就已經有燒酒了,甚至有人懷疑,當年武松喝的酒很可能就是燒酒,不然不會那麼大酒勁。

但這只能是一種猜測,畢竟,酒的文化與歷史雖然不長,但記載並不是太清楚。特別是有些酒的名稱,分析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因為古人往往會用相同的字來代替不同的酒名稱,又或者是形容,就好比白居易詩中的"燒酒"一詞,也極有可能只是一種比喻而已。

但不管怎麼說,古代的白酒遠不能與今天的白酒相比,一是口味一般,二是度數不高,再就是酒類不多。所以,古人豪飲為樂也不足為奇,他們喝的就是一種"飲料",這要與今天的酒飲料相比,那當然也沒什麼優勢了。所以,以後不用羨慕古人的海量了,我們也可以這樣喝酒飲料的。

相關焦點

  • 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為何古人喝好幾壇酒都不會醉呢?
    在文藝作品中,古人喝酒以「壇」論、以「鬥」論,一連喝好幾壇都不會醉。杜甫寫詩稱,「李白鬥酒詩百篇」,李白喝一鬥酒都不會醉,還能作詩百篇。在唐代,一鬥大概相當於今天兩升,也就是說,李白的酒量在4斤以上。 4斤的酒量,擱今天絕對是令人驚訝的海量,東北、內蒙最能喝的大漢,恐怕兩斤白酒也已到頂了。
  • 古代的酒有多少度?為什麼古人經常喝好幾壇也不會醉?換你也可以
    常聽說過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而這杜康,就是古代指代酒的一個代名詞。杜康其實是一個人名,相傳他是發明酒的人。人們在有不如意的時候也會飲酒,來讓自己暫時忘卻這些人生中的不如意。有人可能會好奇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好,我們常常看見影視作品,一些人物哪怕是喝多少酒都不會醉。
  • 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為什麼古人動不動喝好幾壇都不會醉呢?
    用現在的話來說,不喝酒就辦不成事兒。不過大家也發現一個問題,千百年來人類各方面都在進步,可酒量仿佛大不如古人了。我們喝酒用酒盅,古人卻是用碗、用壇,而且隨隨便便喝個十來碗那都不是事兒!比如《水滸傳》中的武松,酒家「三碗不過崗」,他一連喝了十八碗,然後上山打死了一隻老虎,一戰成名。還有古代各朝文人墨客也很是愛救,甚至說是無酒不歡:「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 一瓶華潤雪花啤酒相當於古代多少鬥酒?
    中國古人特別喜歡喝酒,把喝酒看作是天下第一美事,以喝酒聞名的古人數不勝數,最有名的當屬李白。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還因為喝酒獲得一個酒仙的稱號。那麼李白真的那麼能喝嗎?要是讓他喝華潤雪花啤酒的話,他能喝多少杯呢?在說明古代人能喝多少酒之前,我們先要明確古代的度量單位都是什麼?
  • 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為啥李白能一天喝300杯?專家:換你也可以
    被放還了,沒關係,來一口酒大呼「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一個人喝酒,沒關係,「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若是有人一起喝,那更加不得了,「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
  • 古代酒多少度,為何古人動不動喝好幾壇,是真能喝還是度數低?
    說到這裡,我們可能會對武松的酒量感到驚嘆,實際古人在飲酒助興時,常常連續喝下好幾壇酒都不會醉,就算是宴請賓客時使用小酒杯,也都斟得滿滿的,一飲而淨。那麼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呢?是不是古人的酒量普遍比現代人大?其實不然,古代的酒在製作工藝等各方面都沒有現代成熟,因而早期的酒度數大多不高。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關於我國釀酒的歷史還得追溯到幾千年前。
  • 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為什麼古人動不動就要喝好幾壇酒?
    通常我們在看電視的時候,會發現電視裡的英雄豪傑喝酒的時候都是非常能喝的,比如李白鬥酒詩百篇(一鬥酒等於十升),又或者武松過景陽岡的時候一口氣喝了十八碗酒酒後依舊敢上山打老虎,那麼為什麼古人能夠千杯不醉呢?為什麼古人動不動就要喝好幾壇酒呢?中國古代的酒有多少度呢?
  • 古人喝好幾壇都不會醉,古代酒到底多少度?知道真相你也是酒中仙
    在古代,不論是舞刀弄槍的俠客或英雄好漢,如張飛,武松,蕭峰,李尋歡等人,還是諸如屈原,李白,蘇軾,柳永之類舞文弄墨的文人,他們一個個喝起酒來都是海量,豪氣幹雲,最低都是以多少斤或多少壇起步。光聽到這些數量,嚇都嚇倒了。實質上,古人喝的酒,根本無法與現在的白酒相提並論。
  • 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為什麼古人動不動就喝千杯都不會醉呢?
    而且我們也可以看到李白也留下了許多關於酒的詩句,比如最著名的就是那首《將進酒》,而且在中國的古典小說之中《水滸傳》之中那些梁山好漢對酒更是熱愛,尤其是烈酒,比如武松當時過景陽岡連喝十八碗酒,要知道那可是純正的白酒,那麼我們到這就可以問一個問題了,古時候的人難道真的對酒免疫嗎?真的可以連喝千杯不醉?
  • 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為何古人喝幾壇都不醉?說出來你都不敢相信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在古裝電視劇中看到很多的王公貴族或者江湖人士,在喝酒時隨隨便便就是一壇,就像是在喝白開水一樣,那麼古代的酒到底是多少度,為什麼古人動不動喝好幾壇都會不醉呢?第一,事實上,由於我國早期的釀酒技術尚不成熟,古時中國國內只能釀造出5度至8度左右的米酒,這種酒多數是由純糧食釀造而成的,度數自然也不會很高,甚至不會超過十度,就像我們現在的啤酒一樣,它微甜度數低,幾乎可當飲料飲用。
  • 古代的酒有多少度,為何武松喝了18碗還沒醉倒?看完你就知道了
    武松最出名的一件事應該就是打虎了,武松在離景陽岡不遠的酒店裡,喝下了十八碗酒,倒提著哨棒向景陽岡走去,店家警告武松不要上景陽岡,因為上面有一隻老虎,已經吃了20多個人了,武松卻以為店家是故意嚇唬他的,依然堅持上景陽岡,但是景陽岡上果然有老虎,武松雖然喝了18碗酒,但是並沒有被醉倒,在和老虎的搏鬥中取得勝利,成了打虎英雄。
  • 古代酒的度數是多少?其實很低,穿越回去你也能千杯不醉
    酒,是產生於很早以前的飲品,大家都知道酒的歷史是十分古老悠久的,一直到現在喝酒聊天都是人們十分喜歡的聚會方式。酒的種類現在也是越發展越多,品酒的方法也是層出不窮,各種各樣。那麼小夥伴們有沒有像小宮一樣好奇過,在古代古人是怎么喝酒的呢?
  • 一杯白酒相當於多少瓶啤酒?
    酒是多少人喜歡的一種飲品,不論是古人,還是現代人,都少不了喝酒,聚會、應酬都必不可少的。一般朋友聚餐的時候,都會選擇喝啤酒,尤其喜歡喝點冰鎮啤酒,應酬的時候,都是喝白酒。在各種酒類中,啤酒是選擇人數最多的,因為啤酒的度數低,多喝幾瓶也不容易出現醉的情況,而白酒則容易醉人,很多人可能喝一小杯就喝醉了,那你有沒有想過,一杯白酒相當於多少啤酒呢?一起來看看。一杯白酒相當於多少瓶啤酒?
  • 一杯白酒相當於幾瓶啤酒?喝了多年酒,看看你在酒場上吃了多少虧
    說到底,酒在我們的飲食文化中,一直都有自己獨特的無法撼動的地位,經歷了那麼多的春夏秋冬得演變,直到現在鼎盛的時代。對於喝酒這件事,其實很多時候無非是高興和悲傷這兩種情緒的引導之後的動作。一直中國人給人的印象就是大部分好酒,不論是商量事情還是洽談合作都是在喝酒的過程中進行的,正是因為中國人有好酒這一習慣,所以中國酒的品種有很多種,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對於喜歡的酒的種類,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和見解。我們知道現在在國內的市場上最受歡迎的兩種酒就是啤酒和白酒。一杯白酒相當於幾瓶啤酒?
  • 古人經常喝幾壇酒卻不會醉,難道他們的酒量很好?其實是酒的問題
    不過也有人好奇,到底古代的酒和現代的酒有什麼不同,為何古人可以喝幾壇都不醉呢?其實古代的酒和現代的酒最大差別就是度數不同。就拿白酒來說,白酒是用糧谷作為原材料,再加入曲和酵母進行醃製發酵,最終形成的一種蒸餾酒,所以白酒又叫燒酒。現代的白酒就沒有低於四十度以下的,有些白酒的度數甚至達到了70多度,對於不會喝酒的人來說,完全可以一杯就把他醉倒。
  • 古人為什麼一口氣喝「三百杯」都不會醉?古代的酒,你也能這么喝
    雖然「小酌怡情」、喝多了傷身,但我們如今在一些電視劇裡依舊能夠看到「豪飲」的古人,一會又是「十八碗」、一會又是「三百杯」,仿佛真的如同千杯不倒般。所謂「千杯不倒」,在如今看來依舊有點像是只有在電視劇裡才會出現的事情。畢竟無論是什麼酒,都是含有一定的酒精濃度的。
  • 古代的酒和現在的酒差別有多大?
    黃酒歷史優久,是我國最古老的飲料酒。因為其釀出來的顏色黃亮、澄澈,被稱為黃酒。經過歷代的不斷改進和釀酒工藝的精煉,酒的質量也是越來越好。而我國的釀酒技術也是在全世界名列前茅,深受各行各業、海內外人士的喜歡。但是,中國古代的酒和現在的酒有著很大的差別。具體有哪些差別呢?我們一起來看看:1 種類上的差別:現在各式各樣的酒數不勝數,籠統的來講就有白酒和啤酒。
  • 為什麼古人可以「金樽清酒鬥十千」?難道他們真的是千杯不醉?
    這些規格的白酒杯與古代的碗和罐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然而,當人們感到自卑時,他們是否也忽略了一個主要問題。也就是說,古人喝的酒和現代人喝的酒一樣嗎?如果酒精含量是一樣的,那麼我真的很佩服他們。作者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許多民俗風情天馬行空的地方,當人們喝啤酒時,他們的朋友,不管他們喝多少瓶,都直接把一箱酒搬到「踩在箱子上喝」。因此,可以知道,打虎英雄宋武只喝了18碗酒,相當於目前的10瓶啤酒。
  • 古代人為何千杯不倒?喝多了文能作詩,武能揍虎!
    我們從《史記》、影視劇裡都能了解到,古人常常千杯不倒。比如三國時期的曹操、關羽、張飛等都喜好酒,而且喝多了照樣上戰場;唐朝的詩仙李白喝多了照樣寫出流芳百世的豪放詩句。《水滸傳》第二十二回中,武松打虎的故事,三碗不過崗,但是武松喝了十八碗還把老虎給揍死了。電影《黃飛鴻》裡,黃飛鴻除了無影腳還有醉拳,喝醉了打醉拳無人能擋。很多武俠劇裡的江湖英雄好漢進入客棧都是三斤牛肉五斤好酒。而且清一色的都是用大碗喝,少則幾大碗,多則四五壇。古人到底是怎麼做到千杯不倒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 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為何古人總能做到「千杯不醉」?
    但是其實古代的酒和現代的酒完全是兩會事,今天我們就聊聊古代酒水的那些事兒!一、酒文化溯源「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是梁山好漢們的一個標誌性動作,一大碗酒一口悶下,仗義執言,就是江湖。說起古代的酒肆,和當今酒吧一瓶一瓶或者一杯一杯的酒不同,大多是論壇賣;喝酒很多也不會用現在的小酒杯,包括博物館裡展出的帝王用品,酒器的體積也不小。哪怕是文人,也有「鬥酒詩百篇」,「新豐美酒鬥十千」之言。如果是現代,讓人論碗喝酒約等於試圖殺人,可是為什麼古人喝酒就可以用大碗,論壇買,還有人「千杯不醉」呢?古代的製酒方法和酒的質量與當今有什麼差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