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來一壇好酒!"這恐怕是很多古代影視劇中都可聽到的臺詞了吧?人們每每聽到這裡是不是有一種恍惚感:一壇酒?一個人喝得完嗎?難道不會醉嗎?還真的很難喝完,而且也不會醉,為什麼?因為古人的酒比起現在的白酒,度數是相差極大的。
古代的酒,度數普遍不高,這才讓他們千杯不醉
其實,論我們中國歷史的酒文化,真的不算最長的,特別是相比古巴比倫、古埃及這樣的國家,我們國家產酒、喝酒的時間大約也就四千多年的樣子吧。四千多年當然時間不短,但與世界進化相比那就差太遠了,所以很多古國的酒歷史文化就比這個數字要遠很多。
而且,我國古時候剛開始生產的白酒充其量就是一種含有酒精的飲料,比如酒釀之類的,而好一些的酒也就相比啤酒不相上下。
從歷史資料的記載可以看得出來,古代最早的酒多為甜酒,它的酒精味道是有的,但度數卻很低。這與當時的工藝、材料等關係有關,且凡事都有一個過渡,古代白酒就是這樣從最初一點一點的酒精味道變化而來。
如此一來,也就造就了古人大碗喝酒,大塊吃肉,而且千杯不醉的現實。比如說武松,這個真正的酒英雄,人家三碗不過崗,他一下就喝了十八大碗。
當然,他最後是喝醉了,但相比三碗就能醉倒的古人,那酒量也算是大太多了。如此我們又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古人其實是不勝酒力的。假如三大碗啤酒就可以喝醉,那相比現代人的酒量是不是要弱了很多?
據說,李白在寫《將進酒》的時候,那是狂喝300杯美酒,當時他是喝醉了,但他寫下了千古名句: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但是,當時李白用的是什麼杯?這當然是唐朝宮廷御飲的裝飾杯,外面看著蠻大,裡面其實就一點點。而且,就算是唐朝的酒有十多度的樣子,這點量也不足以讓人喝醉。
這樣低質量的酒是古人一直喝的,雖然說到了宋朝時白酒的技術得到一定的提高,但那也是不足二十度的酒精。這要放在今天,我們隨便一個女性也能幹幾杯的。
不過,宋朝有不錯的酒,那就是果酒,根據資料記載,這種酒為葡萄所釀,但價格太高,一般人根本喝不起,就如詩裡寫的那樣:千金論價恐難酬。
一直到元朝時代,古人的酒度數相對有了提高,這時也就在二十度左右吧,但著實沒什麼好酒的說法。這也就是說,古人動輒幾斤酒,並不是他們海量,只不過他們喝水的胃比較大而已。若換現在一杯50度二鍋頭,想來他們當下就要倒地不起了。
古時候的酒有多種類型,這是工藝決定的酒度數
那有人就會問了:古代的酒不會都一樣吧?嗯,是有區別的,這是隨著時代的推移,酒的製造有了不同。但要提前說明的是,度數方面似乎一直是個瓶頸,就像前面說的那樣,一直到元朝,古人的酒也不過二十度左右。只是酒的口感上可能不一樣了,因為被融入了不同的釀酒工藝。
首先,截止到南宋的時候,人們都是以發酵酒為主的。那個時候,就連詩人寫詩句都是"綠蟻新醅酒"這樣的說法。所謂新醅酒就是讓糧食發酵,從而過濾出酒精來。這種酒精當然沒有太醇,也只有十幾度的樣子。
後來有了櫱釀的釀酒工藝,這屬於甜酒的一種,它的最高度約可達到10度的樣子,因此,這種酒是被稱為黃酒的,品味較甜。
古人寫詩也將其放進詞中:小人之交甘若醴。這也就是說,純度不高,一點點而已。而宋應星講過:"後世嫌酒味薄,遂至失傳",也就是說這種酒的度數太低了,完全喝不出酒味。
再後來有了"曲釀"酒,它又是另外一種形式了,它屬於真正的白酒,在製作酒的時候,會在酒麴中加入一味草藥,如此一來,酒變得辛辣起來,而它的度數也達到了18度左右的樣子。當年武松喝的可能就是這類酒,味濃勁大,以致普通人三碗就倒。
到了元朝,這時有了外來的工藝,因為有阿拉伯等地方的人來到內地,於是燒酒出現了。所謂燒酒就是通過酒麴發酵,然後再蒸餾從而得到的白酒。
這種酒的度數被大大提升,約有50度,可以類似於現代的白酒了。但是,價格也得到了提升,不再是動不動來一壇的喝法,否則,不醉死也得喝窮了。
但人們對於燒酒是出現在元朝這個說法有異議,因為這是在李時珍的書中發現的說法。但再往前推,白居易的詩裡也有"燒酒"字樣,另外還有資料顯示,南北朝時期就已經有燒酒了,甚至有人懷疑,當年武松喝的酒很可能就是燒酒,不然不會那麼大酒勁。
但這只能是一種猜測,畢竟,酒的文化與歷史雖然不長,但記載並不是太清楚。特別是有些酒的名稱,分析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因為古人往往會用相同的字來代替不同的酒名稱,又或者是形容,就好比白居易詩中的"燒酒"一詞,也極有可能只是一種比喻而已。
但不管怎麼說,古代的白酒遠不能與今天的白酒相比,一是口味一般,二是度數不高,再就是酒類不多。所以,古人豪飲為樂也不足為奇,他們喝的就是一種"飲料",這要與今天的酒飲料相比,那當然也沒什麼優勢了。所以,以後不用羨慕古人的海量了,我們也可以這樣喝酒飲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