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農村,最常見的就是那種中間高兩邊低的瓦房,這種房子也是由以前的草棚演變而來的,以前的房頂上鋪的是稻草,只不過現在換成了瓦,可以說瓦片才是整個房子最關鍵的部位,有句農村俗語叫做:「屋內添瓦,房倒屋塌」,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此有沒有道理?
蓋過房子的人都知道,這種瓦房的屋頂結構都是木頭,先是用幾個三腳架撐起大梁,大梁的外側就是房屋的脊梁,從大梁上斜鋪下來的就是椽子,一般五間房子需要120多根椽子,上面鋪一些小木板,然後在小木板上鋪上泥巴,一般泥巴的厚度為十釐米左右,瓦片就是按順序放在泥巴上的。
當然在房頂上放瓦片可是有要求的,首先必須是一槽瓦,意思就是房頂上所有的瓦片都是同一窯燒出來的,這樣才能在放瓦的時候做到縫隙最小。大家都知道,以前的瓦都是手工做出來的,就是像做瓷器一樣,泥巴首先放在一個會旋轉的模具上,然後旋轉模具,用手把泥巴做成圓筒狀,再切成四份,再放入窯中燒成瓦。
由於以前的模具都是一頭粗一頭細,因此以前的瓦也是一頭大一頭小,在房頂上放的時候,先要做好房脊,然後再從左往右,從下往上放瓦片,並且要大頭朝上,這樣房頂做好後,瓦片更牢固,不容易掉下來。
屋內添瓦,家敗屋塌
從上面所說的屋頂結構可以看出,如果房頂上的瓦片破了,雨水就會順著縫隙滲進去,下面的泥巴就會溼掉,從而導致木板腐爛斷掉,也會導致房頂上的木頭斷掉,如果沒人管理,最終就會導致整個房頂塌下來。
因此瓦片才是整個房子最重要的位置,但是年長日久,瓦片肯定會有一些破掉的,這時候人們就會去換瓦片,但是這種瓦片是很難換的。除非還能找見當年的同槽瓦,就算找見,破掉的瓦片也不容易拽出來,因為大頭在裡面,如果強行拽出來,勢必會導致其它瓦片鬆動,有可能導致整個屋頂都開始滲水,這樣房子很快就塌掉了。
因此農村人一般是不會去換瓦片的,如果瓦片破碎的多了,就會把整個屋頂的瓦片全部揭下來,然後扒掉幹泥土,再把腐爛的木板換掉,重新做屋頂。農村很多塌掉的房子,都是因為瓦片破裂,雨水滲進去導致木頭腐爛,最終才塌掉的。
大家都知道,這種屋頂在裡面看很難看,因此人們都會在三腳架下面做一個閣樓,一般閣樓離三腳架的距離有一米五左右,這個閣樓一般用來儲存糧食或者放一些雜物。並且會留下一個洞口,用梯子就能爬上去。
如果屋頂的瓦片破裂,導致頂上的木板腐爛的話,有些人為了省事就會爬上這個閣樓,然後在室內換瓦片,這樣不僅起不到作用,還會讓周圍的瓦片縫隙擴大,就會有更多的雨水流進來,因此在室內添瓦,不僅起不到作用,還加快了房屋的倒塌速度,所以才有了「屋內添瓦,家敗屋塌」的說法。
不過這句話只適用與以前的瓦房,如今人們都用上了鋼筋混凝土結構,就算有雨水滲進來也沒有那麼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