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輯:藍色鳶尾 | 由群友『藍色鳶尾』授權發布
圖片:《重慶山行戶外爬山群》群相冊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歡迎朋友圈各種姿勢的轉載與分享
2020.7.5 歌樂山
本次遊記謝謝群友『藍色鳶尾』的精彩美文。
我住在渝北,工作在渝北,認識的朋友也大都在渝北,去沙坪垻的次數屈指可數,去歌樂山的機會亦是少之又少。
群裡安排這周爬歌樂山,我期待已久。
早晨,天空陰沉,隨時要下雨,很多隊友因此取消了行程。我還是早早出了門,六號線換乘環線、一號線、210路公交車,一個多小時後終於到達了集合地點白公館。
二十多名隊友全部到齊後,大家順著白公館旁邊的步道拾級而上。
小道兩旁,綿延的山坡上種著一行行梨樹、櫻花樹,樹苗已長至兩米多高。
想來到了初春,雪白的梨花,粉紅的櫻花,漫山遍野,宛如花海,應是很美。
林木間鑲嵌著一條條石徑,遠看,山坡像是被分割成一道道梯田,蜿蜒曲折,錯落有致。
十多分鐘後,我們來到了歌樂山腳下,順著陳舊的石階往上走,臺階上磨損的痕跡與右邊古樸的木質扶手相得益彰。
儘管是陰雨天,卻有些悶熱,沒爬多久就已經大汗淋漓,出汗後有些神清氣爽。
沿著山路往上走,陡峭的巖石映入眼帘,淡黃色的砂巖經過常年風化,形成了優美流暢的線條,巖石旁矗立著許多松樹,雖不如黃山的迎客松優美挺拔,倒也和這奇石相映成趣。
站在巖石上往下看,山下風景盡收眼底,城市高樓漸漸遠去,大自然的清潤氣息已將我們包圍。
繼續往前走便進入了歌樂山深處,高大濃密的樹林將土地與天空分隔開來,稀疏的光線透過林中縫隙滲透進來,讓靜謐的山林多了一絲神秘莫幻。
走走停停,不一會我們便來到了第三福利院門口,周圍的木質棧道有著新鮮的紋路,應該剛修不久。
順著棧道往前走來到了歌樂山飛雲橋腳下,飛雲橋橫跨在兩座山峰之間,與兩旁高大濃密的樟樹交相輝映,修長的橋身在樹木的掩映下若隱若現。
我們本打算上橋,但無奈幾條路都因修繕索道被封鎖,只能遺憾的掉頭回走。
山雨漸漸侵襲,路旁茶館內三五人在雨棚下喝著茶,打麻將,雨水拍打著牆根處的芭蕉,發出清脆的滴答聲,這樣的生活很愜意。
山上的霧氣漸漸升騰,遠近山林盡數掩映在濃霧之中,讓幽深的山間多了一份飄渺仙逸。
雨水浸潤下的山林愈加清新,靜靜呼吸這滿是負氧離子的空氣,甜香的氣息頓時充滿肺腑,讓人心曠神怡,倍感舒爽。
下步道後不久便來到了森林路,因為下雨,森林路上並沒有什麼車。蜿蜒的瀝青路在雨水的衝刷下更顯潔淨,古老的香樟樹換上了新綠的顏色。
山坡上分布著許多繡球花,粉色的花簇被雨水拍打的有些凋零,但仍難掩其往日的秀美與生機。
順著森林路的分支往下走,穿過一道門洞,便來到了高店子社區,兩旁的房屋有些陳舊,但夾雜其間的道路卻異常乾淨,每家每戶都種了花草。
其中一棟兩層小樓,白色牆面已經有些斑駁褪色,但長廊上、窗臺上和陽臺上都栽滿了花草樹木,花木錯落有致,鬱鬱蔥蔥,讓這棟本不起眼的小樓瞬間充滿生機與意境。
有人說重慶人的特點是粗獷豪放,但這一盆盆隱藏在深巷中的花木卻告訴你,他們靈魂深處的精緻與情趣。
林海南路的盡頭是一片農家。眼下正是盛夏,農田裡的瓜果已經成熟,綠色的辣椒,紫色的茄子,青色的豆角,橘色的南瓜,掛滿枝頭,玉米已經收穫,一片片紅薯地一直蔓延到遠處的山坡上。
這個季節的山野田間萬物生長,欣欣向榮。午飯後,我們沿著步道繼續向下走。
連日下雨,山澗的小溪已變成如玉帶一般的瀑布,從幾米高空飛奔而下,撞擊到堅硬的巖石上,水花四濺,如玉珠落盤,氣勢逼人。
從渣滓洞旁的步道出來,便到了川外附近的小鐵路。
昔日雜草叢生的小鐵路被修繕一新,保留了承載沙坪垻歷史的軌道和枕木,同時新置了一米多寬人行道,幾近荒廢的鐵路重新煥發了生機。
聽隊友說,川外小鐵路是原重慶特殊鋼廠的專用鐵路,從廠區出來,穿過映山紅隧道、渣滓洞隧道,途經川外與西政後可抵沙坪垻梨樹灣,但已經廢棄多年。
如今換上新顏的小鐵路再次發揮了它的餘熱,成為了沙坪垻的網紅景點。
濛濛細雨中,漫步在蜿蜒的小鐵路上,腳下踩著溼漉漉的地磚,空氣中是淡淡的青草的芬芳,不知不覺到了白公館門口。
這趟輕鬆愜意的徒步已近尾聲,欣賞了秀麗的風光,呼吸到了清新的空氣,嘗到了可口的粉蒸肉,聽到了關於重慶,關於歌樂山的故事,結識了一幫愛好一致的朋友,正是這些,構成了這趟徒步的意義,但其中包含著的,卻不僅限於這次雨中愜意的徒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