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貴橋,鹹豐己未年(1859年)重修,民國丁丑年(1937年)補修其橋碑上,精心雕刻了三尊手執象徵著仙家吉祥物的仙人橋的兩端則雕刻了飛天蜈蚣與祥雲等圖案。
「獨自驅車向晚,春來滿眼新芽,洞陽水庫水還賒,露出鹹豐那夏。依舊小橋流水,依稀淺草紅花,小姑長大嫁誰家,當年橋下浣紗。」(周自然《西江月﹒水庫水幹見底露出古橋古村》)
近日,在經開區上班的戶外愛好者周自然在外出郊遊的時候無意來到洞陽水庫處,卻有了一個驚人發現:乾涸的洞陽水庫露底後,居然在庫區中央發現了一座跨度約為5米、寬3米左右的單拱石橋,而這座石橋的「年齡」至少在158歲以上。
文/圖瀏陽日報記者歐陽穩江彭紅霞
鹹豐古橋水中「躲」了60年
「真是神奇,怎麼都想不到水庫的庫底藏有一座古代石橋,而且保存得如此完整。」兩岸青山疊翠,水波粼粼,對於平日的洞陽水庫,戶外愛好者周自然是再熟悉不過了。然而,最近的一次出遊,卻讓他有了一個驚奇的發現:常年豐盈的洞陽水庫最近乾涸見底,而在庫區中央居然橫臥著一座精美的單拱石橋。
出於好奇,周自然小心地繞過淤泥,走到了石拱橋的旁邊一探究竟。這一看不要緊,石橋除了建造精美之外,橋身上刻著的年份卻將他嚇了一大跳:觀貴橋,鹹豐己未年(1859年)重修,民國丁丑年(1937年)補修。
「洞陽水庫是1957年修建,這樣看來,這座古橋在水中『躲』了60年。」繞著古橋細細查看了一番,周自然發現古橋全身皆為米餘長的麻石砌成。用以作為橋碑的那塊石頭上除了橋名與紀年外,更是精心雕刻了三尊手執象徵著仙家吉祥物的仙人。而橋的兩端則在石頭上雕上了飛天蜈蚣與祥雲等圖案,周自然猜測「應該是寓意闢邪求平安的。」
期盼
希望古建築專家能作進一步探究
「洞陽水庫原名雙江水庫,為途經龍洞、九溪的溪流與途經小洞、觀前的溪流匯合而成,故當時名為『雙江』。1957年間,在原雙江位置修建了後來的洞陽水庫。而這座小橋,自從水庫修建蓄水後便潛伏於水底……」對於洞陽水庫潛伏的這座古橋,家住洞陽鎮洞陽社區小洞片的居民蘇蛟吾表示聽老人講過一些:因為洞陽水庫水源充沛,因此年近半百的他亦不曾見過。現在這座古橋能在水庫幹後重現,從其橋碑紀年來推測:數百年前庫區所在地應該是一個充滿著詩意的自然村落,小橋流水人家應為最自然不過的景色之一。
「橋長跨度為5米,橋寬約為3米。最為神奇的應該是橋下那條小溪居然還保持了原貌且清晰可見,橋身在浸沒水底那麼久也不曾被各種藻類或水底植物所依附,這應該是洞陽水庫的水質非常好的緣故。」對此,周自然希望有古建築專家能對這座鹹豐古橋在水底「躲了60年貓貓」仍能保持完好如初的面貌進行進一步的探究。
連結
洞陽洗藥橋可與鹹豐古橋媲美
「其實,除了最近發現的這座觀貴橋『年齡』比較大外,離此處約三四裡路處的洞陽山還有一座古橋可與之媲美——那就是洗藥橋。它與瀏陽城區思邈公園的洗藥橋同名,相傳皆與藥王孫思邈有關。」因為曾系統地關注過瀏陽的老橋,我市青年文史愛好者湯銳表示洞陽山附近還有一座洗藥橋亦是有著數百年歷史的老橋。
「此橋位於洞陽鎮洞陽社區觀前片入口田塅中,有一個橋墩,長約6米,高約3米。橋面原鋪青石板,被毀後以水泥代替石板,寬約1米。這座石橋所跨小河的水源來自於洞陽山西南諸峰,為洞陽河源流之一。此河經橋下流淌數公裡,與九溪洞的小河水交匯,得名雙江,原有雙江村,雙江水庫一說便來源於此。上世紀五十年代,因生產生活需要,這裡的村民紛紛遷出,修建出了一座氣勢恢宏的洞陽水庫(即原雙江水庫)。2015年,為方便周邊村民出行,水利部門等在洞陽水庫上架起一座長餘百米的隱真大橋。因此,洞陽山附近這座古橋引發的關注度也就不是很高了。」
據湯銳介紹,此橋名為洗藥,又名大橋,同治《瀏陽縣誌》未作記載,因此具體的修建年份無從考證,但這並不妨礙推測洗藥橋的「年齡」:在清代道光年間,隱真觀道士張達漢寫有《仙濟石橋》一詩,並在詩作題下做了小註:「即孫仙洗藥橋,一名大橋。」由此推測,這座橋至少是在清代道光年間之前修的,至少有160餘年的歷史了。(獎勵線索提供人湯先生話費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