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炒房團」創造了一個傳奇時代。大約在2000年冒出來的這個「新名詞」,一度被視為洪水猛獸,而在這個團體自己眼中,他們演繹了一個又一個財富神話。8年過去了,歷經房產業的幾度起落,風水輪流轉,現在可以總結的是,溫州炒房團已經黯然沒落。而他們手裡的6000億資金不知投向何方……
炒房團不再靠炒房盈利
13日上午,溫州人陳顯榮接受記者採訪時,他的手機響起。一位房產開發商向他發出邀請:「組織人過來看看。
」
陳顯榮是家族「帶頭大哥」,他帶領陳家十幾位親戚炒房。
「3年前,溫州人出去買房要遭人白眼。現在開發商資金緊缺,主動邀請我們過去了。能成交當然是好事,其實他們還是想通過我們造勢。」陳顯榮說,「但我不會去了」——眼下,他的手頭還套著20多套房子。
開發商為何邀請炒房團?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憑藉購房團的購房合同,開發商就可以順利從銀行獲得貸款。有些購房團甚至只是開發商請的託,用他們的「內部合同」套取銀行貸款來維持緊張的資金鍊。而「溫州人來了」向普通購房者傳遞的信息是:房子將會被搶光,再不買價格會更高。
溫州炒房團已熱情不再。一個明顯的佐證是:作為溫州炒房團重要推手的房產中介公司目前境遇慘澹。半年來,溫州已有近半中介公司倒閉。
「溫州民間資金現在更多地是給一些小開發商借貸,與炒房是兩個概念了。」溫州當地規模較大的房產中介天浩置業總經理王珍楠說。
炒房曾經利潤滾滾
「很多人罵我們炒房的,但更多人是一邊罵一邊羨慕我們。」陳顯榮回憶3年前涉足房產的盛況。
2005年初,當時溫州市區的房價已經被本地人炒過萬元大關。陳顯榮「搶」到了5套房,半年間為他帶來了近50萬的利潤。
其實,2000年溫州人就開始流行在杭州買房,「溫州炒房團」逐漸成形。2001年8月,一個由157名溫州人組成的看房團攜5000萬資金奔赴上海,溫州炒房團從此名聲在外。到了2003年、2004年,隨著房價的節節攀升,輾轉各地的溫州炒房團已被當地的自住購房者視為洪水猛獸。
2003年下半年到2005年初,以上海為龍頭的全國房價猛漲,投資風行,有些商品房從期房到現房短短十幾個月裡,倒手二次三次,「快進快出」推動了「快漲快升」。
房價猛漲引發了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2005年4月至6月間,國務院連續出臺措施遏制投機炒作。上海房價應聲下挫,到2005年末,上海商品房銷售均價從9872元下降到6698元,下降約3成。溫州市中小企業促進會會長周德文介紹,在2005年底之前的不到3個月時間,有300億溫州資金從上海房市撤出來。溫州炒房團的資金從此開始出現分化。
但地產商最終在與調控政策的博弈中勝出,隨後兩年,房價迎來了更瘋狂的上漲。2007年,上海房價突破萬元大關,而北京房價比2006年同期上漲超過40%,均價達11377元。
陳顯榮的資本開始了「滾雪球」。截至2008年初,陳氏一家的資本積累已經過億,手中房源不下200套。
風光時代漸行漸遠
「這兩年,我們買房幾乎已經買到喪失判斷力。」陳顯榮說。
2008年5月開始,陳顯榮嗅出了寒冬的味道,房子越來越難脫手,部分城市房價開始下跌。
雖然降價拋售了幾十套房產,但陳氏一家在各地尚有150多套房壓在手裡。僅此一項,每月向銀行支付的貸款利息就高達20多萬。
「這回玩過火了。」陳顯榮說,貸款高壓已經讓他幾個月不曾安穩入睡。
真真假假的溫州購房團不斷在各地上演,但在更多溫州人眼裡,背著成捆的鈔票四處購房的日子已經漸行漸遠。陳顯榮坐在咖啡館裡,眼睛望向窗外:「讓他們去鬧騰吧,熬過這一把,我不會再玩房子了。」
記者接觸的多位溫州炒家都表示,再也不敢輕易涉足房產了。
按照周德文的說法,溫州目前至少有6000億的民間遊資在尋找出路。
下一個被炒起來的,會是什麼?
據中國新聞周刊
溫州炒房團敗走重慶
在去年3月重慶的房交會上,溫州炒房團以均價低於開盤價數百元的價格虧本甩賣300多套房屋。他們表示,敗走重慶只因3大失誤。
一大失誤是選擇了高檔房屋投資。其他城市的成功經驗表明,高檔房的升值空間更大,也更容易出手。哪知,重慶購房者卻並不追捧高檔房。失誤二是面積只挑大戶型。「150平方米至200平方米的房子在其他城市很好脫手,但重慶人卻偏愛中小戶型。」失誤三是地段獨愛渝中區。按照慣性思維,城市中心必是黃金地段,房屋脫手很容易。溫州炒房團後來才知道,不少重慶人居家的首選地點並非渝中區。
(責任編輯:gu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