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成門位於北京內城西南,元朝叫做平則門,與朝陽門(齊化門)東西遙遙相對。「平則門」之名沿用到明正統年間,正統四年重修之後,改名為「阜成門」。阜成門是通往京西的門戶,明清以來城內所需煤炭皆由此門運入。
1870年至1875年,阜成門甕城外西北面。
1900年代阜成門外關廂的市場(遠處可見箭樓)。
民國以後,阜成門至朝陽門曾是貫穿內城東西的主幹道。明清兩朝內城中部是皇城,平民百姓是不能隨便穿過,所以清代進阜成門往東走,過西四牌樓就抵西皇城根了。流傳下來的一段童謠就是說這段路:「平則門,拉大弓,前面就是朝天宮;朝天宮,寫大字,過去就是白塔寺;白塔寺,掛紅袍,過去就是馬市橋;馬市橋,跳三跳,過去就是帝王廟;帝王廟,繞葫蘆,過去就是四牌樓;四牌樓東,四牌樓西,四牌樓底下賣估衣。」
朝天宮位於阜成門大街靠西頭路北,建於明宣德年間,是當年北京最大的道教宮觀。明天啟年間失火,殿宇被全部焚毀,後來再也沒又撿起來,不過留下了「宮門口」、「西廊下」、「東廊下」等地名。
「宮門口」這個地名一直延續了好幾百年,直到新中國成立後還這麼叫。圖為1959年,阜成門內宮門口服務所修鞋工人 。王一波攝
1917年至1919年,阜成門城樓西面甕城內,元大都時叫平則門,1965年被拆除。
1922年至1925年,阜成門甕城內閘樓門洞和道路邊的缸瓦市。閘樓闢在甕城北月牆,為硬山式灰筒瓦頂;甕城門洞為五伏五券式券洞門,券洞中心靠外側正對閘樓的券頂處是懸起的千斤閘,緊急時,千斤閘放下則完全封閉城門。北京內城甕城的閘樓都設有同様規制的千斤閘。東北角的小廟是關帝廟。
阜成門甕城東北角原有一座關帝廟,小廟不大坐北朝南,有正殿和東兩配殿。相傳,明成祖朱棣奪取皇位,曾得到關公護佑。因此,北京內城甕城很多都建有關帝廟。
甕城裡還有一家煤棧和一家山貨鋪。京西門頭溝的煤炭,都經由阜成門運至北京內城,阜成門由被稱為「煤門「,因此甕城內開了一家煤棧。山貨鋪主要出售水缸、瓦盆以及各種陶器,所以由被稱為缸瓦市,從上圖可見甕城內堆滿了瓦罐。據說,打仗的時候守城官兵還可以用瓦罐當手榴彈往下扔,不過還沒打碎敵人腦袋,瓦罐自己先碎了。
1957年,阜內宮門口糧店售糧員張旭升正向中廊下28號居民任輔庭老大爺送糧。王一波攝
阜成門內西三條21號的魯迅故居全景,現在是博物館的一部分。魯迅故居是魯迅1924年5月到1926年8月住過的地方,是一所普通的小四合院,從建築到室內陳設都比較簡樸。 攝於1981年。
1981年,擴建後的魯迅博物館,北京宮門口西三條魯迅故居。 胡敦志攝
1946年,車水馬龍的阜成門內大街。路中行駛的卡車上載著遣返的日本人。
阜內大街上最著名的一處古蹟是妙應寺,俗稱白塔寺。它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寺內的白塔建於元朝,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喇嘛塔。圖為1946年的妙應寺白塔。 赫達·莫裡循攝
阜內大街西起阜成門立交橋,東至西四十字路口,是北京最古老的大街之一,至今已有700年歷史。阜成門的前身是元大都平則門,那時阜內大街稱為平則門街。明正統年間,平則門改稱阜成門,平則門街也就改稱阜成門街。清乾隆年間,阜成門街被分為兩段,從阜成門至溝沿(今趙登禹路)仍叫阜成門街,溝沿往東至西四牌樓,則稱為羊市大街。1956年羊市大街的名字取消,統稱阜內大街。
阜內大街兩側雖然沒有輝煌的皇家建築,但是文物古蹟比比皆是。路北,從阜成門往東一字排開三座古寺:妙應寺、歷代帝王廟和廣濟寺。
歷代帝王廟是供奉祭祀上至伏羲、軒轅,下至明、清歷代帝王、名臣的場所,是我國唯一一座帝王廟。它建於明嘉靖十年(1531年),山門東西各有一座牌樓,官員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
以上兩幅彩色照片來自法國肯恩博物館。1909年,法國企業家阿爾伯特肯恩僱傭攝影師,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彩色攝影技術,為全球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這就是當時的歷代帝王廟。
1921年,歷代帝王廟前的「景德街」西牌樓。1953年,景德街牌樓因妨礙交通被拆除。在梁思成的呼籲下,牌樓構件、榫卯結構被完整保留。首都博物館新館落成後,景德街牌樓被重新安裝於首都博物館大廳內,其正面進行了重新彩繪,背面則保留斑駁古舊的原貌。奧斯伍爾德·喜龍仁攝
清末民初,阜成門內買賣眾多,非常繁華,而且還很有文化氣息。阜成門內關廂吊橋以西路南第一家是個老戲園子名為阜成園 。不過,這裡不接待普通戲班,而是內務府和昇平署遴選藝人的地方,一旦選中就可以成為內廷供奉。
當年位列同光十三絕的程長庚、徐小香、楊月樓和譚鑫培等人,以及後來的楊小樓,餘玉琴等人都是從這裡被挑選進宮當差的。不過,庚子之後這裡就再沒恢復選秀。
由於阜成門附近戲曲風氣濃鬱,民國以後這裡出一代京劇大師——馬連良。馬連良祖上經營茶館,門馬茶館開在阜成門外檀家道胡同。老馬家酷愛京劇,門馬茶館成為阜成門一代的票房。老闆馬西園的三子三賞,從小耳濡目染,也愛上唱戲。父親決定將他送入當時還叫喜連成的著名科班(後改名富連成)科班學戲。在科班他有了「馬連良」的名字。
阜成門內左右各有一條沿城牆走向的小街,分別叫南順城街、北順城街。小時候在這一帶長大的老北京張國慶回憶:
南順城街兩側商鋪與住戶相雜,店鋪大多是進街口不遠向東深進去一大塊,店鋪較為集中,有茶館、飯館、滔館、雜貨鋪、小百貨商店、藥鋪、剃頭棚、鞋店等。記得鞋店的字號叫「步雲齋」,與前門外的「步瀛齋」僅一字之差,也是以製作經營千層底布鞋為主。這裡儼然成了一個小小的市場。相比之下,北順城街就顯得蕭條多了。除了在街口左邊有幾家小買賣外,一直到西直門都是一側是城牆,一側是住家戶,且間雜有寺觀庵堂。這可能是因為明代時依城牆曾有過私人宅邸、園林的緣故吧。據清代乾隆年問吳長元著《宸垣識略》巾載: 「月張園,明冉都尉別業,在阜成門內傍城垣下。宜家園在阜成門內,為宣城伯衛公別業……今無考。」「今無考」,即在清乾隆年間這兩處「別業」就都沒有了。
1963年,阜外醫院的醫務人員在給病人做開胸腔心臟手術前,先做低溫麻醉的新技術。 這場面太罕見了。馮文岡攝
1963年,阜外醫院護士查病房。 馮文岡攝
1972年的阜成門外甘家口百貨商場。胡敦志攝
1935年,為了緩解北平市內交通,北平市工務局拆除了阜成門箭樓和閘樓。
1953年,曾經北京市就朝陽門、阜成門和東四、西四、帝王廟牌樓影響交通的問題,請示中央,提出拆掉朝陽門、阜成門城樓和甕城,拆除東四、西四、帝王廟牌樓拆除的建議。後來,由於古建專家反對,北京市決定先拆除東四、西四和歷代帝王廟牌樓。朝陽門、阜成門城樓並沒有立即拆除,阜成門只拆了甕城牆和箭樓臺。阜成門城樓一直堅持到1969年修環線地鐵的時候才拆。
圖 | 北京日報圖片庫 文 | 黃加佳
參考資料 | 《老北京憶往》《百年城跡》
來源:北京日報 舊京圖說
編輯:RB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