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復日本偷襲珍珠港 美國戰機轟炸東京

2020-12-14 環球網

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國海軍航空兵空襲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母港珍珠港。

珍珠港事件使美國的民心士氣跌到最低點。為了喚起民眾的信心,美國總統羅斯福決定不惜一切代價空襲日本東京,以向美國民眾表明,珍珠港遭襲絕不是美國的末日,美軍有戰勝日軍的能力!

1942年1月,美國海軍總司令、海軍上將金接受了他的作戰參謀的建議,決計對日本發動一次空襲。首選目標就是日本首都東京。當時,美國海軍所有作戰飛機的作戰半徑都無法達到轟炸東京所需的距離。正當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為此一籌莫展之時,海軍總司令金偶然間聽參謀部一位軍官說陸軍的遠程轟炸機可以從航空母艦的甲板上起飛,立即產生了巨大的興趣。

經過一系列慎重地挑選,航程達1932公裡、有「萬能轟炸機」美譽的北美公司B—25型「密切爾」型轟炸機被軍方選中。1942年2月3日,改裝後的兩架B—25B型轟炸機在航空母艦「大黃蜂」號上起飛成功,初步驗證了這一計劃的可行性。

「美國英雄」杜立德

從3月初起,先後有24個候選機組到達位於佛羅裡達州的埃格林機場,為空襲日本做準備。在訓練過程中,飛行員們發現,在適當的逆風情況下,B—25在450英尺跑道就可以起飛。4月1日,最後選定執行任務的16個機組在加利福尼亞州阿拉梅達航空站登上「大黃蜂」號。按計劃,他們要由海軍運送到距離日本儘可能近的地方,然後駕駛轟炸機從航空母艦甲板上起飛。這支部隊的指揮官,就是美國飛行員中的傳奇人物、陸軍航空兵中校詹姆斯·杜立德。

1896年12月14日,詹姆斯·杜立德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阿拉梅達市的一個普通木匠家庭。1917年10月,杜立德加入美國陸軍通信兵預備航空隊,在聖地牙哥附近的一個機場學習飛行技術,駕駛寇蒂斯公司的JN—4教練機。杜立德的身高只有1.69米,從機艙的一側向外望都很困難,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一名優秀飛行員。僅僅經過6小時帶飛,杜立德就可以獨立飛行了。

1922年9月4日,年輕的杜立德駕駛一架DH—4B型飛機,在空中飛行3481公裡,用21小時19分從美國東海岸的佛羅裡達飛到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亞,創下了一天內飛越美國本土的紀錄。後來,杜立德又在著名的麻省理工學院系統學習航空理論,並獲碩士和博士學位。

1934年,已經離開軍界的杜立德首次提出把空軍從陸軍中分離出來,建立獨立的空軍軍種。1940年7月,當納粹德國的軍隊肆虐歐洲之時,杜立德毅然放棄了在殼牌公司待遇優厚的工作,重新服役,以陸軍航空兵中校軍銜指揮B—26中型轟炸機部隊。美國陸軍統帥馬歇爾將軍曾經這樣評價杜立德:「他是一位在戰爭中具有非凡的聰明才智和頑強毅力的指揮官。」當接受率機轟炸東京的任務時,杜立德比任何人都清楚:這是一項即使轟炸成功也未必能生還的任務。

「將匕首插向日本的心臟」

1942年4月2日,「大黃蜂」號航空母艦載著16架經過改裝的B—25型轟炸機駛離舊金山,在重巡洋艦「文森斯」號等6艘戰艦的護航下,告別巍峨的金門大橋,消失在太平洋無邊的雨霧中。

4月5日,另一支由海軍中將哈爾西率領的以「企業」號航空母艦為核心的艦隊也從珍珠港悄然出發,駛向正北方向。5天後,這支艦隊與「大黃蜂」號艦長米切爾率領的艦隊在北太平洋上的指定海域會合,合編為第十六特混艦隊,由哈爾西指揮。此時的北太平洋浪高風大,船隻稀少。4個多月前,偷襲珍珠港的日本艦隊正是藉助這條隱蔽航線,一舉偷襲成功的。而現在,第十六特混艦隊又恰恰是沿著日本人曾經走過的這條航線,攜帶著一架架滿載仇恨和炸彈的轟炸機,悄然駛向日本。

4月18日凌晨,神採飛揚的哈爾西出現在早已列隊完畢的飛行員們面前。他向飛行員們宣布:「我們此行的目的,就是要將匕首插向日本帝國的心臟———東京!」

隨後,哈爾西將杜立德叫到跟前,交給他一枚「日美親善紀念章」。這是哈爾西還在當少尉的時候,隨艦訪問日本橫濱時,不知哪個團體贈送的。「把這個東西從東京上空扔還給日本鬼子吧!」

幾乎是與此同時,被日本海軍徵用的漁船「日東丸23號」發現了第十六特混艦隊的行蹤。興奮異常的「日東丸23號」船長還沒來得及在清晨的薄霧中數清面前這支艦隊的數目,便用明碼向東京發報:「發現3艘美國航空母艦!」

「他們來了!」

凌晨6時30分,在東京郊外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部,自「日東丸23號」發來的情報擺在了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大將的辦公桌上。看到這份情報,幾個月來一直憂心忡忡的山本馬上意識到:「他們來了!目標一定是東京!」

「告訴『日東丸』,報告敵艦具體數字!」

「無線電中斷,聯繫不上,」值班參謀報告,「『日東丸』可能已被……」

山本沉默不語。少頃,他把攥緊的拳頭猛地砸向桌面。

自從珍珠港事件以來,日本每取得一次勝利,東京的市民就會排起長隊,揮動旗幟,踏著冬雪,到皇宮大門前舉行慶祝大會。在這一次次勝利中,日本全國上下都沉醉在戰果

輝煌的美夢裡。但是,在山本五十六心中,擔心美國對珍珠港事件進行報復始終是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必須絕對保證天皇所在地東京的安全」已成為山本朝夕不忘的事情。他甚至表現出了一種病態的敏感。每天在處理別的公務之前,他都要詢問一下東京的天氣情況。如果天氣預報說東京附近天氣不好,他便放心了,因為這樣美國飛機就不會來了,東京就是安全的了。

在接到「日東丸」發來的情報後,山本立即命令駐紮本土的第二十六航空戰隊的飛機起飛,命令停泊在廣島的第一戰列艦艦隊和前一天剛剛返回本土的第二艦隊起錨出航,迎擊美國特混艦隊。

「上帝保佑你們!」

由於發現了巡邏的日本漁船,哈爾西和杜立德原來的計劃被打亂了。按原定作戰計劃,第十六特混艦隊要在行駛到距東京500海裡處時,轟炸機方才起飛。而若在此時提前200海裡放飛轟炸機,就意味著飛行員生還的機會大大減少了。況且,提前行動還意味著轟炸機組將不得不在白天轟炸日本本土。這無疑將飛行員生還的可能又減少了一分。

最後,哈爾西拿定主意:日本人此時肯定認為轟炸機會在離日本300海裡的地方起飛,他們肯定不會想到我們的飛機會提前400海裡起飛。而這400海裡的時差正是轟炸東京所需要的。於是,他向「大黃蜂」號發電:「飛機出動!祝杜立德中校和他勇敢的中隊幸運。上帝保佑你們。」

一切準備就緒後,全體機組成員在後甲板列隊,杜立德向大家講明了提前起飛的原因。「弟兄們,死神將會迎接我們。」杜立德迎著狂風,將手臂揮了揮。「現在距離日本700海裡,比預定的航程多200海裡。而我們的燃油每一加侖都是計算好的。我們不得不在白天轟炸日本,而且沒有一架戰鬥機護航。」

「有誰害怕嗎?」杜立德的聲音由嚴肅轉向緩和,還帶有某種戲謔:「咱們的替補飛行員願意出100美元替換他。」

良久,一片呼喊打破了沉寂:「快去東京揍這幫無賴!中校,有您帶隊,我們什麼也不怕!」「給我1000美元也不換。留著他的錢回夏威夷逛夜總會去吧。」

笑聲過後,杜立德下令:「準備登機!」

東京上空30秒

「飛行員上機!飛行員上機!」從揚聲器裡傳出急促刺耳的聲音。不一會兒,發動機的轟鳴聲,怒海狂濤的撞擊聲與撕裂聲,官兵的歡呼聲匯合在一起,致使龐大的航空母艦也不停地抖動起來。

8時20分,就在「大黃蜂」號的艦首被太平洋上的巨浪抬起的一剎那,杜立德的座機升上了天空。此時,他們距東京668海裡。在最後一架B—25轟炸機起飛後,哈爾西命令第十六特混艦隊調轉船頭返航。

3小時後,以巡航速度超低空向西掠過太平洋的B—25編隊在一層薄霧中發現了日本海岸。當美機掠過停泊著的日本漁船桅杆的一剎那,飛行員們都十分擔心會遭到地面防空炮火的射擊。出乎他們意料的是:漁船上的男女老少正熱烈地向美機揮著手。他們把這些飛機當成了自己的飛機。

12時30分,杜立德率領他的飛機到達目標上空。杜立德後來回憶:「當我們飛入日本上空時,還聽到日本無線電臺正在用英語廣播日本人生活的樂趣以及他們如何毫無轟炸的恐怖。正如我們所想到的,這時廣播突然停止了,再聽時,廣播者卻是慌慌張張地在講著日語。那時,我們想,東京恐怕不是一個安全的樂土了。」

飛機迅速地向預定目標超低空飛行,機翼幾乎觸及樹梢。機組人員打開了機腹彈艙門,投彈指示燈紅光閃爍,一枚枚重磅炸彈呼嘯而下。

此時,在東京市中心的廣場上,剛剛結束了一場防空演習的日本老百姓還以為頭上的大隊飛機是剛才演習的繼續。直到東京北部的工廠區傳來一陣陣劇烈的爆炸聲,濃煙和塵霧籠罩了半個天空,人們才發現,這些飛機的機翼上不是他們看慣了的旭日圖案。

當空襲進行時,日本天皇裕仁正在御花園為前方將士採藥,以示恩澤。警報初起時,他也以為是演習。當聽到爆炸聲後,他失去了往日的矜持,大聲叫喊起來,一把拉起良子皇后的手躲進櫻花林,周身顫抖不止。直到空襲過後衛兵四處尋找,他才驚魂初定。在轟炸前,美軍太平洋戰區總司令尼米茲有令在先:「只轟炸軍事目標,不準驚動天皇。」正是因為有這道命令,美軍飛行員們才強壓心頭怒火,從皇宮上空飛掠而過。

降落中國

按照原定計劃,杜立德率領的轟炸機編隊在完成轟炸任務後,應飛往1100海裡外的中國南昌和麗水機場降落。參加行動的16架轟炸機中1架因燃油不足向北飛去,降落在蘇聯的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其機組成員一年後經伊朗回國。其餘75名機組成員駕駛15架飛機飛入中國大陸後,也因燃油不足和天黑、大霧等因素,被迫迫降或跳傘。其中3人在迫降時喪生,8人因降落在日佔區被俘。包括杜立德在內的其餘機組成員在中國抗日軍民的掩護下,平安轉入大後方。

當天晚上,空襲成功的消息便由在中國獲救的機組人員報告給美國國內。第二天,美國各大報都在頭版以通欄大標題報導:美國飛機轟炸東京,杜立德中校幹得漂亮!

19日下午,在白宮舉行了氣氛熱烈的記者招待會。《洛杉磯時報》一位金髮碧眼的女記者問此時滿面紅光的羅斯福:「請問,總統先生,轟炸東京的飛機是從哪個基地起飛的?」

羅斯福眨了眨眼,以他那特有的幽默回答道:「香格裡拉,我想是從那裡。如果不是這樣,親愛的小姐,你說又能從哪裡呢?」

相關焦點

  • 珍珠港之後的報復:「東京轟炸」中,美國如何懲罰日本的偷襲?
    ▲日本偷襲珍珠港這個充滿著黑色幽默的小故事其實都是後話了,就在日本偷襲了珍珠港之後,全世界都瞠目結舌,待在原地,美國當然也要和所有人一樣表達出一種憤怒和震驚,羅斯福甚至還發表了那個最著名的一次,為了報復日本,美國迅速地訓練了一批可以在航空母艦上進行起飛降落的B-52轟炸機班組,美國決心要讓這些鋼鐵之翼降下天罰,要日本知道一下美國的力量。
  • 日軍偷襲的珍珠港,居然沒有一艘航母,美國這坑挖的夠大!
    加上美國的地理位置也比較優越,和其他戰場隔得比較遠,而且四周都是海,所以也沒有被別的國家視為侵略的對象。所以美國後來參戰的契機是什麼呢?其實,我們一提到二戰中的美國,我們總會想到珊瑚海戰役、瓜島戰役、東京大轟炸以及轟炸廣島和長崎的那兩枚原子彈,顯然這些事件,都和日本這個國家有關。
  • 二戰:日本偷襲珍珠港始末,這是美國給日本挖的坑嗎?
    中日本海軍上將山本五十六在偷襲珍珠港成功後說的一句話。或許歷史上的山本並沒有說過這句話,但他確實有這種感覺,其後戰爭態勢的發展也如他所料,美國在此後不久後參戰,珍珠港事件成為二戰重大轉折點。負責制定偷襲珍珠港計劃的正是山本五十六。在前一年日軍進行的一次軍事演習中,山本看到日本航空兵的表現後對他的參謀長說:「偷襲珍珠港的計劃是可行的。」此後不久,山本開始著手計劃珍珠港之戰。山本遇到了許多阻力,日本海軍內部有人認為,偷襲珍珠港將迫使美國參戰,而且一支龐大的艦隊橫渡3500海裡不被發現,這是很難想像的。
  • 作為偷襲珍珠港的總策劃,山本五十六最終被美國人成功復仇
    1941年底,在成功偷襲珍珠港後,作為這次事件的總策劃和總導演,山本五十六得到了日本各界的頂禮膜拜,儼然如同軍神一般存在著。但是,山本自己卻非常清楚,以美國的國力而言,日本取勝只是暫時的,美軍的報復或許很快就會來臨。事實上,他的分析和判斷是完全正確的。
  • 二戰美國是這樣報復日本的,並要此國對日本不要手軟要殘暴一點
    二戰後期,美國曾公開表示,報復日本再殘忍的手段也不解恨!本來在二戰初期,美國軍火生意做的風風火火,大發二戰橫財。想不到吃了豹子膽的日本將戰火燒到了美國,惹美參戰,致整個世界都瀰漫著戰爭的硝煙。美國大兵和日本情人別看日本這個小國,日本兵在戰爭中卻是毫不遜色的。不怕犧牲,效忠天皇,是每一個日本士兵根深蒂固的理念,所以日本偷襲珍珠港靠的是膽。
  • 日軍為報東京轟炸之仇!虐殺美軍俘虜,卻遭美國空軍瘋狂報復
    中途島海戰中,美國海軍深深打擊日本帝國海軍,也算是徹底報日本偷襲珍珠港的一箭之仇,暗示著日本帝國海軍正逐漸喪失在西太平洋上的戰略主動權,也揭開日本軍隊在太平洋戰場上逐漸失敗的序幕。隨著日本軍隊在太平洋戰場上逐漸失利,尤其是在接連喪失塞班島、硫磺島、衝繩島。日本的海上防線已經支離破碎,而美軍卻加快逼近日本東京的速度。
  • 珍珠港偷襲後,杜立德轟炸機隊飛臨東京,日本人為何在下面歡呼?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大獲成功。美國太平洋艦隊遭受嚴重損失,在相當長時間裡無力挑戰日海軍。緊接著,日軍橫掃東南亞,英美勢力被徹底趕出了菲律賓、中南半島,在海上、空中美軍的打擊半徑都無法到達日本本土,因而不再對日本構成威脅。
  • 日本轟炸珍珠港前,美國三艘航空母艦全部被調離珍珠港,是巧合?
    1941年12月7日清晨六時,日本海軍第一波次183架艦載機,從瓦胡島正北230海裡的航空母艦上起飛,直撲珍珠港。隨著「虎、虎、虎」空襲成功的信號,珍珠港在日本飛機的輪番轟炸下,變成了一片火海。隨後日軍第二波168架飛機對珍珠港發起又一輪轟炸襲擊。
  • 二戰:日本為啥要偷襲珍珠港?其實這是當年日本的最佳選擇
    但結局和日本想法出入很大,遭受了美國兩顆原子彈的轟炸之後,日本徹底清醒了,隨即宣布無條件投降,這場全球史上最大的混戰終於告一段落。 如果我們重新看這場戰爭,很多人會認為,日本戰敗主要都是美國造成的,因為太平洋戰役中,美軍殲滅了日軍絕大部分的主力軍,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美國的原子彈把日本自信打沒了。
  • 二戰時期,日本為什麼敢去偷襲美國的珍珠港?
    有人認為,日本戰敗是因為中國儘可能地拖延了戰爭進程,但也有人認為,當時日本宣布投降,主要是因為美國當時加入了盟軍,給日本軍隊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和嚴重的傷亡。那時,美國是怎麼加入二戰的呢?一般人都認為,美國參戰,是因為日本當時正打算偷襲珍珠港,正好讓美國有機會參戰。儘管許多人說日本的這一舉動是荒誕的,但不知是誰給了他們勇氣。
  • 珍珠港後,美國宣稱要把日本炸回石器時代,往東京投了2千噸炸藥
    珍珠港事件使美國的民心士氣跌到最低點。為了喚起民眾的信心,美國總統羅斯福決定不惜一切代價空襲日本東京,以向美國民眾表明,珍珠港遭襲絕不是美國的末日,美軍有戰勝日軍的能力!轟炸東京珍珠港事件後計劃轟炸東京1942年1月,美國海軍總司令、海軍上將金接受了他的作戰參謀的建議,決計對日本發動一次空襲。首選目標就是日本首都東京。經過一系列慎重地挑選,航程達1932公裡、有「萬能轟炸機」美譽的北美公司B—25型「米切爾」型轟炸機被軍方選中。
  • 日本偷襲珍珠港最大失算,美軍航母全不在,是偶然還是陰謀?
    不過,美國最終還是被捲入了二戰中,其實,導致美國被迫參戰的根本原因,還在於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本來一直遠離戰爭,做著自己的發財夢,但沒想到日本卻突然對自己發起偷襲,等到偷襲珍珠港事件過去後,美國只得選擇參與二戰,並對日本展開了一系列反擊。很多人在對這段歷史進行了解時,都認為要是日本沒有偷襲珍珠港的話,美國可能會當個吃瓜群眾,遠離戰火,安安心心的賺錢。
  • 日本偷襲珍珠港時,為何漏掉了720萬噸燃料?結果留下致命隱患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突然偷襲美軍在太平洋的基地珍珠港,當天日本出動了350多架飛機,實施了兩波攻擊,投下的不僅有穿甲炸彈,還有專門對付美國戰列艦和巡洋艦的魚雷。因為當天是星期天,美軍沒有任何的防備,很多人都是在被爆炸聲給炸醒的,這也導致了自衛很倉促。
  • 日本當年麼為啥要去偷襲美國珍珠港呢?
    日本雖然是一個彈丸之地的島國,但它的野心可遠比國土面積大多了,當時聯軍裡面的強國,日本都打了一個遍,連最強的美國也因為日本偷襲珍珠港,被強行帶到了二戰戰場上,當然這也加快了日本的滅亡。日本偷襲珍珠港的行為,在任何時代看來都是瘋子舉動,因為日本的這一次衝動,導致了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覆滅,最後在美國扔下兩顆原子彈後,日本所有的驕傲全部被擊碎,只能無奈選擇放下武器投降,那麼二戰時日本為何敢偷襲美國珍珠港呢?
  • 美國為報復最恥辱的一仗,竟活活燒死50萬日本人,美國稱不道歉
    而是二戰期間,美國空軍用燃燒彈對日本東京及其周邊地區進行的大規模轟炸事件,我們知道二戰期間日本遭受原子彈轟炸已經是非常慘了,但原子彈起碼是一瞬間的毀滅和死亡,而「李梅燒烤」卻並不如此,這是一場大型焚燒,人們在恐懼、絕望、痛苦中慢慢迎來死亡,而且「李梅燒烤」造成的損失和傷亡也要遠大於兩顆原子彈,這才是日本真正的噩夢,至於起因還要歸咎於日本早期襲擊美國珍珠港事件,珍珠港事件被美國認為是最恥辱的一戰,而「
  • 歷史上的今天,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
    珍珠港位於夏威夷上的歐胡島,地形是一個被陸地所包圍的海港,僅有一個出口,港內船隻通過出口至外海需要3個小時,油庫、維修設施都缺乏空中保護。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指揮官山本五十六認為,必須在美國軍事能力動員起來前就先將其力量摧毀,美國太平洋的前線基地—珍珠港就成為偷襲目標。
  • 幫著美軍轟炸東京 差點幹掉東條英機 難道山本五十六是「日奸」
    偷襲珍珠港的始作俑者,難道竟然是個「日奸」?要不怎麼會「幫助」美軍轟炸本土呢?難道他想幹掉正飛在天上的首相東條英機?事情當然沒那麼簡單,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當然不會是「日奸」。那麼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咱們往下看。
  • 日本偷襲珍珠港是知道後果的,為何還敢出手?答案很簡單
    導語:日本偷襲珍珠港是知道後果的,為何還敢出手?答案很簡單1941年日本經過深思熟慮之後,還是決定對珍珠港實施打擊,先是用航母運送艦載機都指定位置,然後讓艦載機秘密飛行到港口內轟炸。整個過程美軍毫無防備,所以這導致日軍的偷襲很成功,達到預期的效果,美軍損失慘重,除了沒有航母受傷之外,軍艦以及戰鬥機基地都受到致命打擊。本次襲擊過後,美國正式對日本宣戰,同時以牙還牙也派遣轟炸機襲擊東京,將眾多兵工廠給摧毀,算是報仇了。後來雙方在太平洋交鋒,爆發激烈無比的海戰,經過數年的徵戰,日本不敵美軍只能退守本土。
  • 日本當年為什麼執意要去偷襲美國的珍珠港呢?
    日本在初期和德國兩線開花,完全可以用勢如破竹來形容,可惜這樣的優勢並沒有保持下去,儘管日本戰前誇下了海口要三個月拿下中國,不過最後被中國控制住局勢,這場戰爭也被拉鋸成持久戰。長時間的交戰讓日本在亞洲戰場陷入劣勢,但誰也沒想到的是,這個時候日本選擇了偷襲珍珠港,甚至連希特勒在收到消息後都是大為不解,認為日本已經瘋了,那麼當年日本要執意偷襲美國珍珠港呢?
  • 二戰絕密突襲計劃—「轟炸東京」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美國位於太平洋的海軍基地—「珍珠港」的第二天,美國總統羅斯福就在國會發表演說,美國正式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羅斯福認為「珍珠港」這個恥辱,美國要用最解恨的方式報復回來,最佳方法就是以牙還牙,同時也挽回美國在國際上的面子;這個場景在好萊塢大片《珍珠港》中,曾經再現過。但是羅斯福的建議,遭到了海陸空三軍最高指揮官的集體反對,因為這個針對日本本土的空襲,在當時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羅斯福堅持自己的觀點,認為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