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大城市都有一張屬於自己的藝術名片,北京有798,上海有M50,而廣州有紅專廠。
這裡是每個文藝青年最愛的拍照聖地,散發著恢弘工業歷史與藝術氣息,承載著老廣州一代人的記憶。
圖片來源:大黃花魚
但是,這個充滿藝術氣息的創意園,如今面臨拆除,要和我們說再見了!
圖片來源:信息時報
今年5月21日,天河區人民法院發布執行公告,要求紅專廠的現階段運營公司廣州集美組,交還所在地塊及地上建築物,截止時間為6月21日。
這幾天,紅專廠已經開始拆除,拆除以後,這裡將作為國際金融城規劃儲備用地。
這意味著,我們再也不能在這片土地上拍照打卡,看展覽,逛工藝集市;
從此,廣州少了一個文藝地標,與一代人集體記憶就此告別......
曾經風靡南方的紅專廠
紅專廠前身是鷹金錢公司的廠區,我們熟悉的「豆豉鯪魚」罐頭,最早就是在這裡生產的。
2008年,鷹金錢罐頭廠從員村搬至從化,集美組公司決定將這片廢棄廠房改造成藝術創意區,園區的歷史老建築才以保存下來。
自此,紅專廠成為了廣州一張藝術名片,有「北有798,南有紅專廠」一說。
之所以叫做「紅專廠」,是因為罐頭廠始建於1956年,那是一個又紅又專的年代,再加上廠區內很多紅色磚材的建築,所以取用了「磚」字的諧音。
如今,十年已過。誰也沒想到,曾經風靡廣州的文化創意園,在金融城規劃下,會逐漸淡去。
還記得紅專廠的這些角落嗎?
紅專廠承載著每一個文藝青年的情懷,這裡有國內外知名的畫廊、小清新的書店和咖啡廳。
這裡是攝影愛好者和文藝青年的集聚地,在這裡拍照、走走逛逛、或是靜靜的坐一下午。
「紅專廠是一個特別適合懷舊的地方,它默默地隱藏在毫不起眼的員村四橫路口,遠遠看去,它破敗、蕭條。抬起頭,可以看到一個大煙囪,它日復一日地佇立在那裡,似乎在訴說著一個個古老的故事......」
紅專廠,沉澱在歲月裡的記憶
每次來紅專廠,就仿佛穿越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詩意,古老,又創意十足。
每一棟廠房,都有一段沉睡的歷史,經過歲月的沉澱和歷史的升華,百廢待興。
紅專廠的每一條路,都是用罐頭製作的術語命名而成,制罐街、冷庫街、解凍街、炸魚街、成品街......
紅色的外牆,高聳的煙囪,激昂的生產標語,還有運貨的火車、鐵軌、貨櫃,每一處都能感受到上世紀濃濃的工業風。
這裡留下的不僅是紅色歲月的工業記憶。對於年輕人來說,這裡還可能是和喜歡的人第一次約會的地方,是周末和三五好友難得的閒逛,或是獨處時一次與心的對話。
紅專廠就是這麼神奇的一個地方,她見證了過去的工業歲月,也記錄著現代人的休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