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豆最養生的部位原來在這裡,中醫西醫都認同!

2020-12-13 健康傳真

炎熱的夏季,如果問你什麼豆最受歡迎?答案一定是綠豆了!

綠豆是中國人的傳統夏季保健食品,很多人都知道綠豆能夠清熱、防暑。

但是,在烹調綠豆的時候,有的人會把綠豆的皮扔掉。殊不知,綠豆的真正好處,就在於它的皮裡。在這一點的認識上,無論是中醫食療學,還是西醫營養學都是很認同的!

中醫認為綠豆皮能清風熱、化斑疹、消腫脹

《本草綱目》中已經把綠豆皮作為藥材收錄,葉綠豆殼、綠豆衣。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綠豆的種皮。將綠豆用水浸胖,揉搓取種皮。一般取綠豆發芽後殘留的皮殼曬乾而得。以身幹、色綠、不變紅、無黴者為佳。

中醫認為綠豆皮性味甘寒,這也是綠豆能夠清熱解暑的原因之一。所以對於虛寒體質的人群不適合多飲用,尤其是腸胃受涼的人更不易多吃綠豆!

《本草綱目》中記載綠豆皮可以「解熱毒,退目翳。」

清熱毒大家好理解,那麼目翳是什麼疾病呢?目翳是指眼內所生遮蔽視線之目障。從中醫上講分為風熱型、肝腎陰虛型、氣血鬱滯型。綠豆皮治療的目翳顯然是屬於第一種證型。

清代食療學著作《隨息居飲食譜》中記載綠豆皮可以「清風熱,去目翳,化斑疹,消腫脹。」這裡增加了綠豆皮對於治療皮膚病、消化系統疾病的功效。

西醫營養學認為綠豆的大部分活性成分都在綠豆皮裡

綠豆當中的大部分活性成分,都存在於綠豆皮裡,兩瓣子葉當中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和澱粉。綠豆皮裡面含有大量的抗氧化成分,如類黃酮、單寧、皂甙等。裡面還有生物鹼、豆固醇、香豆素、強心甙,以及大量的膳食纖維等。

西醫營養學的研究證明,使用綠豆皮提取物,能夠減輕酷熱下活動對於身體健康的損害程度。研究還發現,在受到高溫之後再用綠豆皮提取物,要比高溫處理之前效果好。這這證實了綠豆在夏天炎熱天氣裡的適宜作用。

你煮的綠豆湯為何顏色總是會變色?

很多讀者煮綠豆湯的時候總是覺得顏色不好看,不是紅色就是變成了黑褐色。這是怎麼回事呢?如何煮成碧綠色的綠豆湯呢?

綠豆中的多酚類物質容易氧化,在綠豆湯和綠豆粥的煮製過程當中,會逐漸從綠色變成紅色。因此在煮製中應當蓋上鍋蓋,儘量減少與氧氣的接觸面積。同時,煮製時間也應當注意。不妨把煮沸10分鐘之內的湯取出單獨飲用,因為此時豆湯顏色為碧綠色,溶出的物質主要是豆皮中的活性成分,而且氧化程度最低,清熱能力最強。

綠豆皮中的類黃酮,和金屬離子作用之後,可能形成顏色較深的複合物。這種反應雖然沒有毒性物質產生,卻可能會干擾綠豆的抗氧化作用,也妨礙金屬離子的吸收。故而,煮綠豆湯時,用鐵鍋最不合適,而用砂鍋最為理想。

綠豆皮做枕頭 清熱解暑緩解夏季失眠症狀

很少有人知道,用綠豆皮還可以用來做枕頭,清涼、透氣、散熱快,既能解暑,還有助於緩解夏季失眠,真可謂一舉兩得。

具體做法:取適量綠豆,洗乾淨後,放入少量涼水中,浸泡三、四個小時,然後,把綠豆放在鍋中加水煮開(不要加太多水),煮開後再分別加入三次涼水,綠豆皮就會浮上來,撈出來洗淨、晾乾。最後,把綠豆皮放入一個小而薄的袋子中,塞到枕頭裡就行了。

綠豆皮做枕芯的時候,還可以同時加入菊花、決明子等,具有安神、清熱、明目的功效。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什麼病看中醫,什麼病看西醫?這裡都總結好了
    關於中醫和西醫之間的爭議一直都有,但大部分人對於醫學還是秉持著嚴謹推崇的態度,網上有人對中西醫之間的區別做了一個總結。1、中醫給人找健康,西醫給人找疾病。2、中醫以調理為主,西醫以對抗為主。3、中醫讓人稀裡糊塗的活;西醫讓人明明白白的死。
  • 樓宇烈:西醫治不好才找中醫試試,是對中醫的不信任
    那是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現在的實證觀念和思維,認為你是你,我是我,所以無法認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觀念。中醫的陰陽理論反映的是平衡,五行學說反映的是整體的相關性,這些可以說都是中國文化最根本的理念。所以中醫的存亡,其實牽扯到中國文化根本精神的存亡。
  • 中醫的六大優勢,西醫望塵莫及!
    中醫之養生保健絕非現代醫學之預防。現代醫學所謂預防,講的是隔離,講的是消滅致病微生物,講的是不接觸致病源;清朝每次瘟疫發生時就是這麼做的:派兵圍住患病村莊,不使與外界接觸。而中醫之養生保健首先是調理人之身心狀態,攝足五味,勞逸適度,其次才是運用藥物、針刺等療法,調理臟腑、經絡、氣血,這些足可以解決西醫毫無辦法的「亞健康」問題。
  • 綠豆,大蒜 ,食鹽 ,食醋竟是家庭必備中醫急救藥!
    說起急救,似乎都是西醫的專長。實際上,中醫也創製了許多急救方法,以下四款藥食同源的佳品,是家庭必備的中醫急救藥,遇到突發急病,不妨用它們來巧妙化解,做到有備無患。李時珍稱綠豆為「濟世之良谷」,在《急救便方》中即記載有甘草綠豆組方解百毒。
  • 【中醫健康課堂】養生保健的「神奇豆」:紅豆養心、黑豆補腎、綠豆...
    紅豆養心、黑豆補腎、綠豆消暑......這6種豆,每吃一口都是賺到。在《神奇的豆類家族》中,有這樣的一句話:豆子養人,常食長壽。自古以來,豆類在傳統飲食文化中佔據了一席之地,它們更是養生保健的「神奇豆」。
  • 馬烈光:中醫的真正優勢是養生
    為配合教學,他主編出版了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中醫養生學》及國家「十二五」重點圖書《實用中醫工具書系列·中醫養生康復學辭典》、《養生康復學》(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中醫養生學》(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教材)、《中醫養生保健學》(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類別全科醫師崗位培訓規劃教材)等學術專著30餘部。
  • 中醫為什麼「式微」?什麼是西醫思維?很中肯!你覺得呢?
    我覺得與以下四點密不可分:一、思想觀念的變化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引進西方先進文化,人們對於很多健康問題都習慣於從自然科學的角度來解釋,而這恰恰是中醫不具備的,所以人們逐漸把健康交給西醫而不是中醫。愛好中醫很簡單,但是想對中醫融會貫通甚至發揚光大中醫實在是難上加難。像西醫一樣從大學才開始接觸中醫學,在這種大環境下很難養成中醫思維,即使驚嘆於中醫的神奇,也難成大醫。
  • 中醫專家揭露「偽中醫養生」 食物相剋多不可信
    偷梁換柱,把各種說法都塞入養生是不少偽中醫養生的伎倆。溫長路指出,有人把過去文人著作中一般的說法,或者老百姓的個案、個例一股腦兒拿來都冠以養生的帽子,並且有一些方法不分青紅皂白,人人都可以使用,這是造成養生 「一窩蜂」頻出問題的所在。以偏概全,抽象中醫的個性化理念也造成了目前中醫養生的亂象。
  • 中醫治療癌症靠譜嗎?中醫直點頭,西醫的說法讓人意外
    1、緩解癌痛 目前,癌性疼痛已成為腫瘤患者最常見的症狀之一,約有20%~50%腫瘤患者被臨床診斷為癌性疼痛,超過75%的晚期腫瘤患者曾忍受過疼痛折磨。 治療癌症,中西醫並不矛盾 中醫在治癌、抗癌方面的積極作用也受到西醫腫瘤科大夫的支持。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內科劉鵬副主任醫師表示,作為西醫的腫瘤醫生也不排斥任何有效的治療手段,自己的臨床工作中雖然不會用到中醫手段,但如果患者有需要,他也會推薦中醫科大夫。
  • 一位西醫談中醫:中醫黑請閉嘴!中醫的「腎」何止是腎
    從這點來說,如何誇中醫都不為過。作為一個西醫,我必須為中醫來說兩句,很多黑中醫的,都是不認真學習和研究中醫就隨便噴的。我自己越學中醫,越覺得中醫厲害,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就已經認識到很多疾病發生的機理和規律,可以治療諸多疾病,其中還包括很多現代醫學無法治療的疾病。
  • 西醫認為「病」在一個部位,中醫認為「病」在人身整體
    西醫追求創新簡化易複製,中醫傳承經典辯證個案個方。西醫針對病灶治療起效快,中醫扶正病者人體本身,正氣充足通條,百病不易近身。西醫靶向治療局部病點,中醫觀整體辯病根逐步調理。西醫認為便秘,病在腸道,中醫認為便秘有熱,寒,氣虛等多種疾病形成原因。西醫治療胃痛,針對胃本身。
  • 看病選中醫還是西醫?中醫有用嗎?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罵中醫?
    中醫周邊國家的醫院影響也很深遠,如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的古代醫學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西醫,是指近代時期的西方國家的學者在以解剖生理學、組織胚胎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作為基礎學科的全新的醫學體系,中國人簡稱之為「西醫」,中醫相對立。
  • 純中醫診所不能洋為中用 ?專家:限制中醫用西醫方法是下策
    但由於當前醫學科學的西化趨勢,中醫教育也呈現西化,包括中醫院校的機構設置、教學方法等基本照搬西醫院校模式,教學內容也是近一半的西醫知識,導致現在中醫院校培養出來的很多學生,基本上不能用中醫的理論和方法治病,只能用一知半解的西醫知識來應付工作。 「在我國,只要有醫師資格,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都可以用中藥和西藥。」
  • 中醫和西醫哪個好 中醫科學還是西醫科學?
    哪怕現在中國有很多西醫醫生和科研工作者,這不能抹殺你的來源嘛。 知乎上到處是打嘴仗。說實話我在果殼都看煩了。有本事   原標題:中醫和西醫哪個好 中醫科學還是西醫科學?      其實出了中國真沒西醫這說法。但是在中國,現代醫學就是西醫。不好意思,你的確是西方傳來的。
  • 【中醫健康課堂】養生保健的「神奇豆」:紅豆養心、黑豆補腎、綠豆...
    紅豆養心、黑豆補腎、綠豆消暑......這6種豆,每吃一口都是賺到。在《神奇的豆類家族》中,有這樣的一句話:豆子養人,常食長壽。自古以來,豆類在傳統飲食文化中佔據了一席之地,它們更是養生保健的「神奇豆」。
  • 中醫、西醫的利弊與發展
    除此之外,全國多地的中醫團隊都在疫情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治癒率多在90%以上。可以說,這次疫情中,中醫用事實表明中醫治療是有效的。在此之前,無論國內還是國際上,都充斥著對中醫的不信任,很多人認為相較於中醫,西醫更加可靠值得信賴,今天我就想和大家探討一下中醫與西醫的差別與各自的優劣。
  • 急病看西醫,慢病看中醫,中醫治病有其獨到之處
    有句話叫"西醫叫人明明白白地死,中醫叫人不明不白地活",儘管說得有些偏頗,但也說出了中醫的特點。我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生人,我相信中醫,小時候背過《四百味》,成人後也讀過幾本醫藥書,也嘗試給自己選幾味藥治好過感冒等小病。
  • 中醫和西醫的百年戰「疫」
    如果對比早期西醫和中醫的兩位標誌性人物,就能看出,在預防方面,他們對付大規模疫情的辦法都不多。合信的主要著作兩位宗師在時間上有代差,但他們的防疫手段都是極普通的措施,合信的遣詞造句還能窺見明顯的中醫影響,尤其用了大量「氣」字,這與國人「六氣為病,乃中醫最精之學」的認知頗為接近。
  • 101歲鄧鐵濤:中醫並非落後而是領先西醫太多,他的理由是什麼
    很多人對於中醫有著極其刻板的印象,比如覺得中醫只能治治慢性病,慢慢調養;或者認為它不像西醫,見效那麼快,療效那麼好。雖然中醫的底蘊深厚,歷史悠久,但對比現如今西醫的快速發展和普及,中醫漸漸地就不再是人們患病時的第一選擇。甚至于越來越多的人覺得中醫已經過於落後了。
  • 臺灣人如何看待中醫養生?
    在臺灣,中醫一直是難登大雅之堂的「偏房」。各綜合性大醫院裡,中醫科室多處於弱勢地位。患者大都會選擇「快速、便捷、分類精細」的西醫治療病情。但近年來,西醫界醫療糾紛不斷,加之慢性病增多,臺灣人對養生越來越重視,注重「以養為主,陰陽調合」的中醫,開始成了「香餑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