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草原中,以三國為歷史背景的馬術特技表演輪番登場,引來看客陣陣尖叫。老街戲臺上,川劇演員在說唱瞬間變換著不同的臉譜,口噴熊熊烈火,令觀眾拍案叫絕。
這是5月31日巴蜀文化旅遊走廊「百城行」大型採訪活動走進內江後,「品甜城味 遊新內江」川渝媒體、青蕉拍客採風活動中,兩組精彩的「鏡頭」,近百名川渝媒體記者、青蕉拍客來到川南大草原、東興老街,通過實地走訪充分領略甜城風光。
作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百城行」活動的「標配」,青蕉拍客採風活動一直備受歡迎。沿途站點,封面新聞聯動拍客、志願者、縣級融媒體中心等,記錄和拍攝巴蜀文化旅遊走廊中的沿途風光、講述沿線故事、挖掘文化內涵。
無論是安嶽的「石粉柚檸氣」,還是達州的燈影牛肉,亦或是遂寧的詩意慢生活,通過拍客們精彩的短視頻,這些城市走進了全國視野。
5月31日,這束聚光燈照耀在了甜城,巴蜀文化旅遊走廊「百城行」大型採訪活動走進內江。接下來,青蕉拍客將聚焦「甜城味」、「新內江」兩大主題,去發現這座城市最迷人的風光,最誘人的美食。
青蕉拍客還將深入內江各縣(市)區,探索未來文旅融合發展之路。這個夏季,大家將去範長江故居,學習新聞巨子如何踐行新聞理想;去塔山公園,踏上狀元梯感受狀元文化;去隆昌石牌坊,欣賞雕刻工藝聆聽背後的故事;去資中羅泉古鎮,看看全國唯一敬奉管仲為鹽神的廟宇;去石板河景區,在百米長的河灘中,赤足溯溪,體驗踩水的樂趣。
青蕉拍客的大家庭期待著更多網友加入,只要你登錄封面新聞青蕉拍客頻道,進入「巴蜀文化旅遊走廊百城行」話題,就可以上傳您心中的最美內江,作品一旦採用,有機會贏得萬元大獎。
當天上午10時許,川渝媒體記者、青蕉拍客採風行隊伍打卡川南大草原,體驗座艙式雙人輪式動力傘、觀馬術表演、賞蘇州園林會館,感受安逸自在的「甜蜜生活」。作為本次採風活動的重頭戲,座艙式雙人輪式動力傘一出場就點燃了大家的熱情。據現場一名工作人員介紹,座艙式雙人輪式動力傘安全性極高、操作極容易、起降場地要求非常低,是一種成熟的飛行器。翱翔藍天,俯瞰草原……在體驗了一場「飛行」後,青蕉拍客林靜直呼,視野蔓延,遠方是一望無際的川南大平原,還想「再飛一盤」。
暢遊川南大草原,隨處可感受風吹草低現牛羊的蒙古風情,讓人著迷。往草原深處走,恰逢表演時間,幾位馬術師先後登場,在觀眾面前表演了一個又一個高難度動作,贏得了陣陣掌聲和歡呼聲。
欣賞完馬術表演,來到了蘇州園林會館,這座以江南水鄉文化為底蘊的會館引得眾人競相拍照。據介紹,該館運用獨特的造園手法,在有限的空間裡,形成充滿詩情畫意的文人寫意山水園林,讓人有「不出城廓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得林泉之趣」的感受。
第一次來內江,重慶永川融媒體中心記者付麗對「甜城」好評不斷。在她看來,內江人會「耍」,鄉村旅遊打造得很好,特別是這個「無中生有」的川南大草原讓人驚喜,既有草原的粗獷,也有園林的舒適,很值得一看。
佔地2500畝的川南大草原,以「展書畫之鄉之大地藝術,秀草原風光之生態谷地」為主題,建設有草原溼地、草原花海、草原休閒、草原露營、草原運動等多層次的山水空間。在這裡,既可以觀光度假、餐飲住宿,還可以文化體驗、會議培訓,還有研學實踐教育、養生養老兼具一體。自開園以來,這個多元化、高品質鄉村田園生態旅遊綜合體已接待遊客300萬人次,引領成渝地區旅遊新風尚。
過去,內江甘蔗種植興盛的時候,沱江河畔的東渡碼頭每天有幾百上千條運糖船停靠,來往客商絡繹不絕。如今,這樣繁華的景象已經隨著歷史變遷而消退,只剩下岸邊那條老街,以其獨有的方式訴說那段驕人的過往。
東興老街以仿清代古建築為主保留了茶肆、川酒館、劇戲臺等傳統商業形態,形成了山水相依、街橋相連的城市畫卷,街中的各種銅像雕塑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向人們展示著時代的記憶。
當天下午,川渝媒體記者、青蕉拍客沿著石梯而上,邁入刻有「東興」二字的石牌坊後,耳旁傳來了鑼鼓樂響,原來老街正在開展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我為群眾辦實事」川劇惠民演出。演員們身著戲服,先後表演了《穆桂英打雁》《王婆找雞》等多個經典曲目。尤其是川劇變臉和吐火登場時掀起了一波高潮,隨著歡快的音樂節奏,一位演員踏步而行,用衣袖將面部一遮,便換掉一張「臉」,另一位演員則手持道具,噴出一道火柱,贏得臺下掌聲不斷。
第一次現場看變臉和吐火,青蕉拍客黃一震撼到了。「這種傳統藝術在老街呈現,比在熒幕上看更加真實,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演出結束後,她特意到後臺為穆桂英的扮演者拍了特寫和視頻,準備精心製作一條拍客視頻上傳到封面新聞,讓更多人見識東興老街的魅力。
戲臺下方的非遺展示區域,內江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興泥塑的傳承人肖傳敏,拿起帶來的陶泥,比對著眼前的一張川劇臉譜圖像捏了起來,邊抹土邊塑形,很快一個輪廓分明的半身人偶就出爐了,令圍觀看客嘖嘖稱奇。
同樣吸引大家眼光的還有蜀南傳統手工榫卯技藝作品,在傳承人張建看來,榫卯手工藝品是帶有溫度的作品,比起機器系統化生產更為精巧和複雜。為了更好的傳承這項非遺,張建在東興老街設立了一個展廳,被授予了內江市民協榫卯藝術研究基地,與內江師範學院建立了校企合作關係,常設親子培訓和成人體驗班,讓傳統技藝照進現實。拍客林美琪一邊端詳著案几上的榫卯製品,一邊感嘆道:「手工做出來的確是獨一無二。」
另一邊「甜城味」展示區域,周蘿蔔、趙老師麻餅、威遠無花果系列產品,讓青蕉拍客為內江美食連連打CALL。
上遊新聞的記者陳軍是內江本地人,此次故地重遊,他頗為感慨,「經過改造後,老街賦予了新的文化內涵,還可以進一步挖掘。」陳軍認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百城行」活動走進內江就是一個良好的契機,整合媒體資源,擦亮文化旅遊名片,能夠吸引更多國內外遊客前來甜城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