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小憂
說起童年噩夢,日本恐怖片《咒怨》絕對榜上有名,雖然距離第一次看《咒怨》已經很多年,但那些恐怖的畫面卻依舊曆歷在目,哪怕身處三伏天、仍能讓人感到脊背發涼。這是恐怖片《咒怨》的成功,也是日本怪談文化的成功。
不過,日本的怪談文化可不止於以《咒怨》為代表的恐怖片,像宮崎駿的動畫電影《千與千尋》、小泉八雲的日本民間故事集《怪談》、風靡一時的遊戲陰陽師(根據夢枕貘的小說《陰陽師》推出)、各種妖魔鬼怪題材的漫畫......無一不是對怪談文化的精彩演繹。
一、日本的妖怪,70%都來自中國?
可以說,日本人幾乎將怪談文化、妖怪元素融入到了各個領域。怎麼樣,是不是被日本人對怪談的執著驚到了?!不過,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日本怪談裡的很多妖怪卻並非出自日本本土,而是從國外「進口」的。
對此,日本有名的「妖怪博士」水木茂就曾表示,「日本的妖怪,至少有70%來自中國,20%來自印度,只有不到10%是日本當地的。」
70%都來自中國!那為什麼妖怪文化反而在日本發揚光大呢?想來,國內這方面的書籍和影視作品都相對缺乏,或許是妖怪文化相對空白的主要原因吧。
也正因為如此,才會出現下面那樣讓人心痛的時刻:一群參加動漫展的孩子,穿著各式各樣的漂亮衣服,其中有不少孩子都將自己裝扮成了妖怪的模樣,但當有人問起孩子們裝扮的是什麼妖怪時,得到的答案竟然是:「這是日本的姑獲鳥,我們裝扮的都是日本的妖怪。」
多麼令人震驚,姑獲鳥、天狗、饕餮等,明明都是我們祖先創造並且書於典籍的妖怪啊,怎麼到了年輕的孩子眼中,統統都成了日本的了!
漫畫展上孩子們的回答刺痛了素有「搜神館主」、從小嗜妖如命的青年作家張雲,他當即決定要寫一本中國妖怪的百科全書、替妖怪們正名。為此,他花費了七八年時間,翻閱了無數的典籍,奔波於各家圖書館,還要將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再進行分類整理,反覆修改近20稿......
訴諸了這麼多心血,前後近十年時間,張雲終於得償所願,寫成了這本《中國妖怪故事》,書中一共搜集了1080種妖怪及其故事,是目前為止國內收錄妖怪最多、最全、篇幅最長、條理最清晰的妖怪研究專著,絕對擔得起「中國妖怪百科全書」這一稱號。
《中國妖怪故事》以妖怪名稱加上相應故事的方式編寫,按照妖、精、鬼、怪四大部,每個部分以妖怪名稱首字母的漢語拼音順序排列,每段故事文末還列出了典籍出處,一來方便讀者觀覽,二來也證實了故事來源的可靠性。
另外,在書的一開始,張雲還特地向我們普及了中國妖怪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悠長歷史、何為妖怪、書寫妖怪的書籍及時代背景、妖怪的文化輸出和藝術加工(從中國到日本)等等,相信看完這本書,我們對「許多妖怪都屬於日本」這一概念一定都會有所改觀。
二、妖怪文化並不等同於封建迷信
提及「妖怪」二字,很多人可能會下意識地將其等同於封建迷信,其實根本不是這麼回事。對此,張雲在書中解釋,妖怪並不是簡單的封建迷信,而是社會狀態、人類心理、文明衍化之映射。
妖怪這一群體之所以會產生,最早是因為科技不發達,古代人對自然認識不足,每當發生離奇現象,理解不了,也找不到合理的解釋,只能將種種跡象歸類於「妖怪」作祟,久而久之,便誕生出了各種各樣的妖怪。
簡單說來,妖怪只存在於人腦中,反映的其實是人類的深層次精神世界。而且,中國的妖怪文化還記錄著社會變遷、先人對於世界的探索和想像,是自身世界觀、價值觀和生存狀態的綜合展現。
因此,我們不能簡單粗暴地將妖怪文化看作封建迷信,而是應該從文化學、社會學、歷史學、民族學的角度辯證看待,綜合研究、總結、歸納,將老祖宗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延續下去,讓它終有一天能成為世界文化夜空中璀璨的星辰。
說起中國妖怪文化的起源,最早可能要追溯到包括上古神話、原始宗教傳說、地理博物傳說在內的志怪故事(「妖怪」一詞最早則出現在距今一千八百多年前東晉文人幹寶的《搜神記》一書中)。
其中上古神話零星分散於各種典籍之中,比如《左傳》、《國語》、《尚書·周書》等;原始宗教則認為世間萬物皆有靈性,一旦人的行為不符合天意,就會出現妖災,這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妖怪文化的另外一個發源;地理博物傳說則是由於科學的局限,人們在記載山川地理時摻雜了自己的想像,這其中就包括不少虛幻怪誕的東西。
不過,專門記載中國妖怪最早的書籍還要數《白澤圖》,在此之前,中國妖怪文化大多局限於人們的口耳相傳,以及零星分散記載成各類文字而已。但很可惜,《白澤圖》如今已遺失,只有零散的內容在《淮南子》等典籍中被記載。
此後,有關妖怪的記載常常散見於各類史書、文學作品之中,如《春秋》《楚辭》等;戰國時期的《山海經》算是中國妖怪文化中最為重要的著作了,它是以地理博物體形式出現的志怪書籍開山之作,不僅直接影響了後來的一大批志怪經典,還因其龐大的妖怪記載而成為妖怪文化獨一無二的資源寶庫。
三、妖怪故事反映的往往是現實世界的悲與喜、善和惡
妖怪故事之所以得以流傳至今、經久不衰、一如既往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追捧,必然是有其原因的,對於這個原因,張雲在書中也給出了自己的解讀。
他在談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志怪文化時說:「這一時期妖怪的現實性和時代感都大大增強,開始融入百姓的現實生活,或者乾脆由現實生活脫胎而出,反映了社會現實的黑暗、混亂以及人民群眾遭受的苦難,充分體現了當時人民群眾的理想、願望以及內心追求。」
比如這個時期誕生的《搜神記》,記錄了古代民間關於鬼怪、奇蹟、神異以及神仙方士的傳說,也有從正史中摘錄的記載祥瑞、異變等內容。這其中很多故事主角都是妖怪,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和感情。
當然啦,在妖怪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寄願望於妖怪故事的遠不止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包括後來的《西遊記》、《封神演義》、《聊齋志異》等家喻戶曉的名篇,雖然寫的是妖怪,但傳達的卻是現實世界人們的悲與喜、善和惡。也因此,這些作品才能流芳百世,被視為妖怪文學的絕響。
《中國妖怪故事》裡收錄的很多故事就能證實這一點。
比如《烙女蛇》,講述的是唐朝某縣丞胡亮家的故事,胡亮跟從都督討伐撩人,得到了一個頭領的小老婆,胡亮非常喜歡,把她帶到縣裡娶作小老婆。原配賀氏很不爽,怎麼看這個「狐媚子」都不順眼。
終於有一天,賀氏等來了機會,胡亮有事不在家,賀氏用燒紅的釘子烙瞎了小妾的雙眼,絕望之下,小妾上吊自殺了。
後來,賀氏懷孕,卻生出了一個怪胎——一條沒有眼珠的蛇,實在是駭人。驚恐之餘,賀氏慌忙去問禪師。禪師告訴她:「你曾用燒紅的釘子烙瞎了一個婦女的眼睛,你太狠毒了,所以老天爺就要懲罰你,這蛇便是那婦女變的,你只有好好餵養它,才能免除為難,否則,就要大禍臨頭了。」
從此以後,賀氏每天好生餵養這蛇,但又不敢讓丈夫胡亮知道,所以只得每天把蛇藏在衣服裡、被子裡。有一天,賀氏不在,胡亮打開被子,被裡面的蛇嚇了一跳,提起刀就把它給殺了。
於是賀氏雙目失明。
這個故事意在告訴人們,做人不能太歹毒,否則一定會遭來報應。事實上,很多妖怪故事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寓意。
四、日本妖怪文學成形於中國唐代的文化輸出
既然妖怪文化在中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那又是怎麼跑到日本,並被日本人當作專門的學問加以研究的呢?
這事還要從唐代說起,當時,一支支遣唐使隊伍以及民間文化交流,給日本帶去了中國悠久的志怪典籍和傳說,日本人就將這些「made in china」的故事與自己國內的文化傳統相互融合,久而久之,便成就了日本如今的妖怪文化和妖怪文學。
而日本有名的「百鬼夜行」也同樣來源於中國,這在《中國妖怪故事》中,張雲也出了較為詳實的「證據」:《周禮·夏官·方相氏》記載:「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時難,以索室驅疫。」
這講述的是上古時期,黃帝的元妃嫘祖去世,黃帝讓妃子嫫母負責指揮祭祀相關的事宜,並封嫫母為「方相氏」,後來,方相氏便一直負責國家的各種祭祀、驅疫活動,更成為了驅邪的象徵。
方相氏的驅鬼儀式從周代開始便流傳了下來,到了唐代最為興盛,當時的日本人看到驅鬼儀式上,方相氏面目醜陋,身後還跟著很多鬼怪,就認為他是大鬼頭,所以就把方相氏為首的驅鬼隊伍稱作「百鬼夜行」,後來便衍生為統指所有的日本妖怪。
日本最早的妖怪文學是822年成書的景戒的《日本靈異記》,到了9世紀末、10世紀初,日本誕生了第一部典型的妖怪題材小說《竹取物語》。
不過,日本妖怪文學能夠引起世界矚目,還要歸功於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愛爾蘭裔日本女婿小泉八雲(原名拉夫卡迪奧·赫恩),他的《怪談》受到了世界各地讀者的喜愛,小泉八雲也因此被稱作日本新現代怪談文學的鼻祖。
之後,由於芥川龍之介等作家在作品中廣泛使用妖怪題材,進一步使日本妖怪文學登上文學殿堂並佔據重要地位,芥川龍之介運用妖怪題材的作品有很多,比如《地獄圖》、《河童》、《黃粱夢》等。
二戰之後,日本妖怪文化更是開始了多元化發展,領域包括書籍、電影、動畫、漫畫、遊戲......不得不承認,時至今日,妖怪通俗小說早已成為日本妖怪文學的主流,「妖怪」也已經是日本的文化象徵名片之一。
但誠如張雲吶喊的一樣,因為《中國妖怪故事》的誕生,希望國內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可以關注我們的妖怪文化,並將它發揚光大。也希望,我們的孩子以後會自豪地指著姑獲鳥、天狗等妖怪形象說:「這是我們中國人的妖怪,是我們的祖先創造了它們」。
如此,張云為《中國妖怪故事》付出的十年便意義非凡、便值得。
(註: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