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上加霜!青海民和10歲女孩卻逆境擔當...

2021-02-15 西海都市報

 農家小院,特殊的三口之家

中午的陽光,灑向坐落在陽坡的小院。黃土夯成的院牆,牆皮多處剝落。

小院的菜園裡,荷包牡丹嬌豔欲滴,油菜、白菜、蘿蔔的綠葉耷拉著,一行行稀疏的小蔥剛剛從土裡冒出來。

這是一座有點破舊的小院。土木結構的東房,起碼有三四十年的歷史。和低矮的東房相比,北房稍微高點,估計也有二十年了。貼著瓷磚的大門,是這個院落最現代的部分。

5月15日中午,剛剛放學的小琳,向院落的大門走來。大門外,唐華向路口張望。小琳趕緊迎上去,一手扶著唐華,推開一扇鐵門,走進小院。

小琳,10歲,是四年級的小女生。唐華,63歲,是這座院子的戶主。此時,院子的女主人李永蘭,正在二十多公裡外的縣城治病。

這裡是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西溝鄉官地村的一處院落。小院裡,小琳和爺爺唐華、奶奶李永蘭相依為命8年。

小琳一歲半的時候,父親因交通事故不幸離世。半年後,小琳的母親也離開了家。從那時起,爺爺唐華、奶奶李永蘭擔負起了養育孫女的重任。

眼前的小琳,身材瘦小,腦後扎著兩個羊角辮,臉色有點發黃,右眼下因為眼疾留下的紅色斑塊明晰可見。她稚嫩的臉上,不時露出笑容。

63歲的唐華二級聽力殘疾,患有嚴重的腰間盤突出,行走不便。57歲的李永蘭患有腰間盤、頸椎病、多種內科疾病。一家三口飲食起居,更多要依靠唐華。

10歲女孩,成63歲爺爺的好幫手

小琳家的小院裡,條件稍好的北房是一家人吃飯、睡覺、會客的地方。

到了午飯時間,小琳和爺爺唐華準備做飯。小琳從北房裡的茶几下拉出存放土豆的塑料盆,拿出三個土豆。

削皮、切塊、衝洗,小琳像個小大人一樣,動作熟練。從屋內抱出電鍋,放在房簷下簡易的桌子上後,小琳向爺爺請求支援,因為她不敢插電鍋的插頭。

插電,打開開關,向鍋裡倒上清油,唐華做這些的時候,小琳端著裝有土豆的塑料盆,準備下鍋。

熱油遇到土豆的水分,鍋裡噼裡啪啦油水亂濺,小琳一手拿著鏟子,翻炒著大塊土豆。小琳還不太會炒菜,但她還是在不斷地嘗試著。

等待著土豆塊熟透了,小琳將電鍋搬回屋裡,放在爐子上。

將熟了的土豆,用鏟子盛到盤子和碗裡,這對於小琳還是有難度的。此時,她只能在旁邊看著爺爺動手了。

一盤土豆,是唐華的。半碗土豆,歸小琳。小琳拿起暖瓶,向杯裡倒上開水。唐華拿出自己烙的餅子,他們的午飯就算解決了。

當天的午飯,十分簡單:炒土豆塊,白開水就饃饃。然而,正在長身體的小琳,午飯只吃了半碗土豆塊,喝了幾口開水,饃饃一口也沒吃。

病魔來襲,讓這個家雪上加霜

這個家,因為缺乏勞動力,好多年前已經不種莊稼了。前幾年,家裡還養著羊。兩年前,因為李永蘭病情加重,家裡的羊被賣掉,錢用來看病了。

院子裡的小園,是這個家庭的蔬菜基地。親戚朋友們也經常伸出援手,會送點土豆、白菜等過來。很多日常生活用品,他們就到附近的街上購買。

不種地,缺乏勞動力,小琳一家的收入,主要靠政府各項救助金。唐華從一個塑料盒裡,拿出一摞證件:農村五保供養證、青海省重度殘疾人生活補貼發放證、青海省農村牧區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證、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證、兒童福利證。

除了享受救助類資金幫助,唐華和李永蘭還有青海省新型農村牧區社會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唐華和李永蘭說,全部算下來,政府一年幫助他們一家的資金有八千多元。

就在半個月前,唐華和李永蘭的病情加重,小琳眼疾第四次發作,一家三口不得不一起治療。因為治病,這個家又欠了四千多元。李永蘭說,這筆錢,只能等到老伴的五保金下來,才能還上。

獨立自強,她要向烏塔學習

午飯吃完半碗土豆,小琳利落地收拾了碗筷,洗了鍋,將鍋碗瓢盆收拾利索。快到上學的時間,她穿好校服,繫上紅領巾,朝著山坡下走去。

家裡老兩口身體不好,打掃衛生、洗菜、洗碗的活兒,大多數時候是小琳幹。薄一點的衣服,也是小琳自己洗。

 「我們該向烏塔學習了,學習她自立自強,但並不是要我們像烏塔一樣獨自一個人外出旅遊,而是要我們從日常生活、學習生活各方面克服依賴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的獨立生活能力。」 小琳在日記這樣寫著。

烏塔是小琳語文課文《烏塔》中的人物。這篇課文講的是14歲的德國女孩烏塔獨自一人遊歐洲的故事,表現了這個少年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對生活的熱愛。

就在小琳一家治療回家的當晚,我聯繫到小琳的奶奶李永蘭,詢問相關情況,加上了小琳使用的微信。

「你早點睡覺,最近太累了啊!」聽說在治療過程中,小琳還要照顧行動不便的爺爺奶奶,記者勸她早點休息。

 「叔叔,沒有太累,我現在11歲了。」很快,她回復了這樣一句。其實,她今年10月才滿11歲。

記者採訪手記

知道小琳一家三口同時治病,生活十分窘迫急需救助,是4月下旬的一個晚上。因為時間緊迫,而我已約好了外出採訪。無奈,我連夜聯繫了樂都心連心愛心協會會長李積忠,請他第二天一大早,一定去看望一下小琳,儘可能予以救助。

第二天中午,我還奔波在採訪的路上,李積忠會長來電說,他們公益團隊已將籌集到一千多元資金,送到了小琳手裡。當晚,從朋友圈看到李積忠發布的前去救助小琳一家文圖信息,倍感欣慰。

因為牽掛這個特殊的家庭,此後多次聯繫小琳和她的奶奶李永蘭。忙完了手頭的工作,我專門前往小琳家走訪。一處老院子,兩位患病的老人,一個還在上小學的女孩。對於這樣一個沒有勞動力的家庭,是政府部門多項救助金和親戚朋友的相助,讓他們維持生活。

因為發朋友圈的緣故,多名熱心的朋友或通過文章讚賞,或通過紅包,希望通過為小琳送上點點愛心。走訪後,我把300元愛心款轉交給了小琳的爺爺唐華。晚上,我給小琳發微信,讓她買點好吃的。小琳通過微信發來語音信息說,「叔叔,這些錢是給奶奶看病的,不能買好吃的,買上好吃的,就要把奶奶疼死給了!」

記者/何耀軍

監製/史凱 | 責編/沙成豔

青海又增一家4A級景區!就在剛察...

民和這個貨車司機膽子大!被人教唆就敢幹這種事…

↓↓了解更多新聞資訊,請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掌上青海

相關焦點

  • 青海,民和桃花依舊笑春風
    微媒訊:(攝影報導/劉德賢)民和素有青海「東大門」之稱,四月的青海民和,綠柳垂絲,桃花爛漫,民和桃花源依舊是春日裡市民踏青出行,鍾情之地。民和桃花源是一片人工栽植的桃花林
  • 青海民和縣民和海鴻國際廣場開工奠基 總建面14萬方
    3月19日上午,由海鴻集團開發的民和海鴻國際廣場項目開工奠基盛典在青海省民和縣舉行。民和海鴻國際廣場的開工奠基意味著又一顆民和地標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 青海民和:「上刀山、下火海」展示經典「非遺」
    此次活動是「青海年·醉海東·民和民樂鬧新春」系列活動之一,當天吸引觀眾近10萬人次。  【解說】被譽為「中國古老戲劇活化石」的《目連寶卷》講述了劉氏婦人在陽間心存惡念,懲罰上刀山,打進地獄受苦,其子目連出家得道後,受佛祖的派遣,到地獄救母的故事。而第十卷《刀山地獄》講述的上刀山的故事演變成現實當中的「上刀山」又稱「刀山會」。
  • 【縣外媒體看民和】青海日報|守護好 「東大門」這片疆土 ——記...
    恐10歲的女兒傷心,次日才告訴孩子媽媽的去處,而懂事的女兒和媽媽微信聊天中,最多的話就是「媽媽加油,媽媽一定行!」「在武漢一定要注意安全,一定要每天開心!」……警徽閃耀映忠誠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民和縣公安局黨委突出政治引領,採取重溫入黨入警誓詞、創建黨員先鋒崗、組建黨員先鋒隊等方式,充分調動領導幹部、黨員民輔警示範引領作用,激發全警士氣。
  • 功夫皇帝李連杰與青海民和永錄博物館創始人白永錄的不解之緣
    愛心中國網訊:近日,國際影星「功夫皇帝」李連杰走進大美青海民和永錄博物館,受到青海藏傳佛教活佛和青海永錄文化傳播集團有限公司創始人白永錄等人盛情接待。紅毯鋪地,儀仗開道,瓔珞寶蓋,山門迎賓。熱情好客的青海同胞為李連杰獻上了佛教界代表尊貴、至高無上的金色哈達,藏傳法號一路奏響,來歡迎這位尊貴的遠方客人。李連杰之所以能夠受到青海人民如此高規格的接待,不僅是他在影視界的威望所決定的,同樣和他在傳統文化公益事業做出的貢獻密不可分。李連杰曾是「壹基金″民間公益組織的創始人。李連杰信仰佛教,因此才和青藏高原的活佛有緣相識。
  • 民和民樂鬧新春 文化味裡品新年
    春節期間,民和回族土族自治 縣組織開展以「青海年·醉海東·民 和民樂鬧新春」為主題的系列活動, 包括特色飲食、文藝展演、體育活動、年貨展銷、戶外旅遊、冰雪運動、 社火匯演、元宵賞燈、焰火晚會等30 項活動,極大豐富群眾節日文化生 活。
  • 陝西民間秦歌藝術家十三狼遊學大美青海民和永錄博物館
    陝西民間秦歌藝術家十三狼小別西安,來到大美青海民和永錄博物館。這塊稀有的淨土之上,目前收藏明、清紅木家具、江西景泰藍、宋代官窯瓷器、石景玉器、西周晚期青銅器1000餘件,歷代百姓生產、生活用具2000餘件,烏木原木(俗稱陰沉木)及雕刻作品1000餘件,在體現古建築的同時融合藏式建築風格,既有古色古香之味,又有少數民族風情之美。給無數慕名而來的人洗去身心的疲憊,共同品酌一場心靈的盛宴。
  • 書畫家在民和揮筆潑墨頌黃河
    6月28日,「我愛母親河 行走黃河源」書畫採風民和站活動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海鴻國際廣場舉行,來自青海省內的二十餘位書畫家以書畫為媒,書寫黃河故事,弘揚黃河源頭文化。
  • 青海民和舉辦千人火鍋宴 直徑4米火鍋四葷六素 (1/4)
    青海民和舉辦千人火鍋宴石延壽 攝 發布時間:2019-02-16 18:56:23 【編輯:李駿】 青海民和舉辦千人火鍋宴 直徑4米火鍋四葷六素
  • 民和三川:黃河流經青海的最後一站——青清黃河行大型採訪活動
    11月15日 民和 晴從循化撒拉族自治縣一路到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三川地區,一路上的風景沒有大的變化,而隨著海拔的降低,越來越暖和了。欣賞著一路美景,不久便進入官亭。在民和三川地區,最具特色的似乎還是這些有著人文氣息的村落。屋前屋後都種植著各種果樹和花卉,原始的泥牆、摞在牆邊的玉米棒,偶爾出現在路上的家禽,一切都是那麼和諧。喬吉福是這裡的一名村民,到他家裡後他熱情地為我們做了兩道他拿手的菜品,品嘗著農家美味,傾聽者農家故事,欣賞著窗外還在盛開的花朵,一切都是那麼悠然自得。
  • 青海民和喇家遺址:四千年不朽的母愛圖騰
    「黃河石磬王」(翻拍)喇家遺址位於黃河上遊的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的官亭鎮,總面積約40萬平方米,重點面積約20萬平方米。與甘肅省積石山縣大河家隔黃河相鄰。7月10日晚,記者在網上查閱齊家文化時,滑鼠點到了喇家遺址。打開條目後,配發文字的一幅圖片讓我的眼淚一下子就流淌下來:考古現場,4000多年前的兩具骨殖緊密地嵌合在一起。大的骨殖來自於母親,她懷中緊抱著的是她幼小的孩子。是什麼力量讓她們的血肉早已風化成泥土,那種偉大無私的母愛卻深入骨髓,並且以這種慘烈的方式呈現出來?
  • 第四屆民族之花青海賽區的美女們來啦
    10月11日,西海都市報推出第四屆民族之花青海賽區選手專欄,贏得社會各界好評。今日,西海都市報繼續以專欄形式展現民族之花參賽選手美麗、活潑、向上的精神風貌。幹練女強人—— 馬曉露移除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撒拉族姑娘馬曉露血液裡流淌著青海人的堅忍與勤奮。在母親的嚴格要求下,她自小就有一股不服輸的勁兒。
  • 「花」為媒 美麗民和景留客
    連日來,「民和縣」上了青海人的「熱搜榜」,作為一座底蘊深厚的歷史與現代相結合的古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擁有獨特鮮明的河湟文化。數百年來流傳不朽的「花兒」和神秘的土族安召納頓節日,令這一高原古城別有一番情趣。  民和縣以山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髮,集自然之神韻、大地之精靈於一體,奇花異木把群山打扮的像一位神採飄逸、亭亭玉立的少女。
  • 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青海民和見聞:「黨和政府再也不用牽掛我們了」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青海民和3月13日電 題: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青海民和見聞:「黨和政府再也不用牽掛我們了」作者 胡友軍 張添福「黨和政府再也不用牽掛我們了,」昔日貧困戶冶廷英向中新網記者聊起心裡話,「我享受了這麼多脫貧政策,都滿足了,生活確實好了
  • 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
    《格言聯璧》中有「人生四看」之說:「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英雄因為擔當而永垂不朽。其實,不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試著把胸襟放開,順境時靜心,逆境時練心。一代文豪歐陽修的科舉之路並不順利,二十三歲時
  • 「 民和永錄」第六屆中國公益春晚公益頒獎盛典在京舉行
    青海永錄文化、青海民和永錄博物館、青海七裡寺礦泉水創始人、董事長白永錄先生;歐爾美公益基金創辦人姚傑娜、青海民和永錄文化董事長助理楊白玉、河南首善鵬宇集團總裁朱新紅、北京三樂老年康復公寓董事長褚建立據青年作家陶凱龍了解,民和永錄第六屆中國公益春晚由愛心中國網、青海民和永錄博物館、陝西新長安集團聯合主辦,陝西新長安國際婦產醫院承辦。
  • 青海民和喇家村因出土四千年文物而成為中國龐貝、世界母愛聖地
    青海民和喇家遺址被譽為東方龐貝,世界母愛聖地,喇家遺址位於青海省民和縣官亭鎮喇家村,是我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稱為「東方龐貝」。
  • 【秋•民和戰隊】慕雨專欄:人約黃昏後——秋戀
    八十年代後期,他飽嘗思鄉之苦,歷經艱難輾轉(臺灣—香港—蘭州—民和甘溝),時隔半個世紀,又一次站在了生他養他、使他魂牽夢繞的田壟上,眼前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是那麼的熟悉而陌生、親切而又隔膜。「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他索性坐在一處田壟上,任思緒飄向遠方……
  • 青海民和喇家村因出土四千年文物而成為中國龐貝、世界母愛聖地
    青海民和喇家遺址被譽為東方龐貝,世界母愛聖地,喇家遺址位於青海省民和縣官亭鎮喇家村,是我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稱為「東方龐貝」。
  • 民和三川地區溼地現灰鷺
    圖為6月30日在民和縣中川鄉溼地拍攝到的雙鷺飛舞的畫面。本報記者 魏雅琪 通訊員 石延壽 攝作者:魏雅琪 通訊員 石延壽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