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從唐代至今,陳靖姑信仰遍及福建、浙江、臺灣等省以及東南亞各國,信仰者達八千萬人,每年到古田臨水祖宮請香、還願、參觀的信徒遊客約十萬人次。
據專家研究認為:被尊為「婦幼保護神」的陳靖姑,經過千年的民間傳誦,已成為海峽兩岸甚至東南亞地區共同的民間文化現象之一。這種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內涵,有著深刻的思想、道德、倫理、信仰等價值,涉及宗教、歷史、文學、藝術、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領域。
臨水宮的正殿裡供奉著臨水娘娘陳靖姑的神像,據《閩都別記》記載這是陳靖姑的肉身坐化而成 。那麼,臨水娘娘是從哪裡來的呢?
臨水宮山門前的臺階,第一段為18階,第二段為24階,據說那是人們對陳靖姑生平的紀念:因為她是18歲從福州嫁到古田,24歲死去的。
據史料記載,陳靖姑生於公元905年,卒於公元928年。陳靖姑年少時曾經到閭山學道教法術,相傳能降妖伏魔,扶危濟難,24歲那年福建遭遇大 旱,民不聊生,為拯救百姓,陳靖姑不顧自己已懷胎三月,毅然脫胎祈雨。 而正當陳靖姑祈雨時,當地邪惡的白蛇精和長坑鬼前往陳府盜胎並將胎兒吃掉。陳靖姑回陳府發現後,憤怒追殺。長坑鬼趁機逃走了,白蛇精被追了進古田臨水洞, 陳靖姑拼盡最後的氣力腰斬蛇精。天空終於降下了甘霖,而這時的陳靖姑卻終因勞瘁饑渴而死去。當地人民感念陳靖姑除妖祈雨的恩德,建造臨水宮紀念她。直到今 天當地還保留了許多神話傳說中有關陳靖姑留下的遺蹟。
「這個就是當年咱們陳夫人追殺長坑鬼的時候留下的腳印,這個大一點的是長坑鬼的,他是男鬼嘛,對吧,這個陳夫人是三寸金蓮,所以她的腳印很小。 這個正要追到的時候,這長坑鬼那麼一跳就往上躥,一直躥到咱們南平市的武夷山上去了,當時沒有辦法把它殺掉。但是,老百姓對為民除害的陳夫人是永遠不會忘 記的,這個你看,百姓路過這個地方,都在這個地方點了很多香火來祭奠她。」
在香火鼎旺的臨水宮正殿,神龕中供奉的陳靖姑神像眉清目秀、神情慈祥,神像坐位底下有一個不見底的碗口大洞,傳說白蛇精原來就住在洞中,經常出沒,並化為美女傷害百姓。臨水夫人斬殺白蛇精後坐蛇頭而羽化,從此白蛇精再也無法出洞傷害人間了。
人們還傳說,陳靖姑仙逝後,人們出於對她的懷念和愛戴,爭相保留她的肉身,曾先後要將陳靖姑真身迎回福州、羅源,不過都未能辦成,因為陳靖姑的 肉身神像不管有多少人、花多大力氣都無法搬動一步。人們說,這是因為陳靖姑臨終時有過"坐鎮蛇妖永保眾生"的誓言,她生怕離開後蛇妖出洞害人,所以一千多 年來臨水夫人肉身神像一直坐鎮洞口。
與陳靖姑神像咫尺相對的是古戲臺。該戲臺飛簷翹角,木雕精美,流光溢彩,風格獨特,專家稱可與清朝慈禧太后宮中的古戲臺媲美,並被列入《中國戲劇志》精品戲臺名錄。
千百年來,每逢正月十五陳靖姑的生日,這裡就會上演陳靖姑祈雨斬蛇的閩劇,幾經滄桑,久歷風雨,老戲臺依然光彩照人,陳靖姑的故事代代相傳。凝 神相望,頓覺古戲臺好像一個時光老人,看人間花開花落,任天上雲捲雲舒,但不變的仍是平常心、自然情。以平常心做利民之事,雖不求名卻名垂千古,這也許是 陳靖姑留給人們的啟迪?那麼,陳靖姑與蛇妖同歸於盡了,那逃跑了的長坑鬼呢?
據考證,歷史上確有陳靖姑其人,但為什麼一個地方性的人物傳奇,不僅能千餘年傳而不衰,而且終於成為護佑一方的女神呢?
因為陳靖姑自己實際上是死於產難,所以傳說她臨死的時候發誓「吾死後不救世人產難,不神也!」,英靈升天之後,她補學了救產、保幼之術,成為了"救產護胎佑民"的女神。
我們看到,她的故居和臨水宮之間有一座橋,當地老人們說在古代這曾是一座美麗的木質廊橋,四周開滿了繽紛的鮮花。
當地百姓認為,所有的人都是從這座百花橋來到人間的,是臨水夫人陳靖姑送他們來的,所以想生男孩的人家就在百花橋請一朵白花回家,想生女孩的就請一朵紅花回家,雖然這座橋已經多次重修過,但這個風俗一直沒有改變。
還有婚後多年不育的夫妻,也會來到臨水宮向陳靖姑祈禱,然後從神像前請一隻小鞋回家放在枕頭下,來年如果生了孩子要來答謝陳靖姑,並且再做一雙新鞋放到神像前,就這樣,神像前的小鞋來來往往,人世間的生命也來來往往。
陳靖姑是18歲出嫁,24歲犧牲在古田臨水,自那時起,福州所有的縣市,包括古田和外省的,女子年齡18歲和24歲,絕對不嫁,要麼提前,要麼退後,因為她們不願意犯陳夫人的衝。
在當地民間傳說中,陳靖姑歸天成為神仙以後,法力無邊,她為世人「醫病、除妖、扶危、解厄、救產、保胎、送子、決疑」,婦女兒童有什麼災難都會 去求她,就這樣,陳靖姑成為了天下婦女兒童的保護神,而且,一切人都是從嬰幼兒長大成人的,所以這位庇佑人們降生和成長的女神,理所當然地便被天下人視為 共同的母親了。
在福建許多地方,婦女從知道自己懷孕起,便在房中供奉陳夫人神位,或掛陳夫人神像,每逢初一、十五都要焚香禮敬,以祈胎安、產順。一旦臨盆,做婆母的就不斷地在神位前誦念,祈求奶娘保母子平安。
在民間,陳靖姑被百姓們敬稱之為「大奶」、「奶娘」、「娘媽」、「夫人媽」,所有的敬稱都跟母親有關。在孩子的心目中母親是偉大而且萬能的,只有在「母親」的護佑下,才不受任何侵害,那麼,來自這種對母親神的崇拜,是否就是陳靖姑信仰的內蘊呢?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臨水宮的道長在給一戶人家的孩子主持過關儀式,企求陳夫人保佑孩子平安長大,在古田及附近地區,不滿16歲的孩子都要在儀式中祈求「過關」。
陳靖姑信仰及其在民間的祭祀活動,不是空洞性的東西,而是具有實際性的行為,並表現於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中。無論是祖廟的「請香」、「接火」, 還是家庭中的祈禱禳邪,都與人們的生命禮俗關係極為密切;大到公眾性、社區性的抵禦天災、排大難,小到護產收驚,它都與社會群體生活息息相關,是民眾社會 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觀陳靖姑這一偉大女神的產生,她給歷史上社會經濟並不發達的福建貧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撫慰和力量,女神出世,成為千百年來民眾社會生活中的精神支柱。
據說,閩中多蛇,陳靖姑親手種植了「夫人草」,讓人們在被蛇咬傷時隨採隨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