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猛將如雲,關羽作為蜀國大將,生前並未受到過多的推崇,然而死後卻被封王封帝,還成了與文聖孔子並列的「武聖」。
作為戰神的兵器,青龍偃月刀也充滿了傳奇色彩。據說在鑄刀時,天上掉下了1780滴青龍血,預示著此刀要殺1780個人;也有人說天上掉下的不是青龍血,而是一條青龍。
青龍偃月刀重達82斤,光聽這名字和重量,就知道這是非常人所能使用的神兵利器。然而真實的關羽可能連長柄大刀都沒見過,更別提會耍大刀了。
黃帝戰蚩尤時,刀就作為武器出現在戰場上,但由於骨刀、石刀以及後來的青銅刀質地較脆,主要還是用於生產。到了秦漢時期,戰車逐漸被騎兵取代。在高速移動狀態時,刀的劈砍效果大大優於劍,所以開始大規模裝備部隊。
不過受限於冶鐵技術的發展,從秦漢到南北朝,部隊普遍裝備的都是環首刀,長度僅有100釐米,最長也不過110釐米。唐朝時冶鐵技術有了長足的發展,才出現了陌刀、橫刀等長柄大刀,但外形上與青龍偃月刀還是有很大差距。
宋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頂峰,同時也是冷兵器製造的巔峰時期。直到這時和青龍偃月刀類似的屈刀和眉間刀才開始出現,但關羽早已作古不知道多少年了。
青龍偃月刀重達82斤,想要在馬上將其揮舞起來,不光要臂力驚人,還要有馬鐙的配合。可是中國最早的馬鐙出現在西晉,而且還只是為了上馬方便的單側馬鐙。
除此之外,偃月刀根本就不是為了殺敵而設計的。北宋《武經總要》中記載:
「刀頭闊長,形似半弦月,背有歧刃,刀身穿孔垂旄,刀頭與柄連接處有龍形吐口,長杆末有鐏」。
因製作精細,且重量遠非一般軍官所能駕馭,偃月刀主要用於儀仗隊。到了明清時期,偃月刀又有了新的用處,那就是在武科考試中被當做槓鈴使用。考生只要能舉得起來就算合格,並不要求他們會耍。
宋代以前,關羽的武器一直沒有明確記載。人們通過《三國志》中「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這段文字推測,關羽可能使用戟或矛刺死了顏良,然後用環首刀將其斬首。
宋人給關羽配發了威武雄壯的偃月刀,背後有很多的無奈。自趙匡胤建立宋朝起,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始終無法解決。國危思良將,集忠義與勇敢於一身的關羽就成了宋朝統治者的偶像。
北宋以前,關羽只是武城廟中六十四位大將中的一員,身份並沒有任何特殊。自宋神宗起,關羽多次被褒獎,宋徽宗乾脆將其封王。
隨著關羽身份成為世人心中的大英雄,普通的兵器必然無法襯託出他的威武之風,偃月刀這種視覺衝擊力極強的武器自然是最佳的選擇。
明朝萬曆皇帝為關羽加封「帝君」。清朝雍正為淡化抗金名將嶽飛的形象,又加封關羽為「武聖」。民間對關羽的崇拜因此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於是明清小說家便將偃月刀改為更霸氣的「青龍偃月刀」。
參考文獻:《關羽使用武器之探討》;《關羽兵器考》;《關公外貌、裝備的文化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