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位於西九文化區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行大樓結構竣工儀式。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致辭表示,作為這個大型文化項目的構思者和推動者,對於項目由夢想和幻想逐步變成現實感到無比興奮。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大樓結構竣工儀式致辭。
她說,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有博大的願景和使命,致力推動中國藝術和文化的研究和欣賞,並促進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對話。博物館背靠祖國,紮根香港,放眼世界,與北京故宮合作,致力在國際開拓弘揚中華文化的新平臺。
香港故宮館建築特點
(1)外形體現出傳統中國文化,予人雍容的形態,以紫禁城的靈魂,糅合現代的建築風格。
(2)地下入口大門,用紅色加上銅釘,製造與紫禁城的連繫。
(3)地下中庭天幕為一層層的金色設計,概念源自紫禁城的瓦頂反轉。
(4)地下負一樓的教育學習中心,整幅牆都是電子顯示屏,把收藏藝術品數位化展示。
(5)設有400個座位的階梯式演講廳,在博物館屬非常之大,紅色設計源自紫禁城。
為港樹立國際矚目新地標
林鄭指出,香港故宮館將會是一間世界級的中國文化藝術博物館,同時亦是一間在地的文化機構,服務香港市民的博物館。博物館將為市民欣賞和認識中國藝術、歷史和文化,提供不同類型的活動和資源,並將文化藝術連繫到日常生活。她感謝中央領導、各有關部委包括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和北京故宮博物院,以及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和參與項目的各個團隊,在過去3年多對項目的規劃和建設付出了很大心血和努力,建設出這個世界級的中國文化藝術博物館,為香港樹立一個國際矚目的新地標。
林鄭月娥出席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大樓結構竣工儀式並視察項目進度。政府新聞處
香港故宮館館長吳志華透露,樓高7層、總面積7800平方米的博物館大樓於今年7月初平頂,因疫情沒有進行儀式,留至昨天才邀請貴賓和傳媒參觀,現正進行安裝電梯等機電工程。到明年第三季,承建商就可把樓宇交給館方進行內部裝修,館方已在外國訂製了200多個保安性達世界最強級別的大型展櫃,2022年初全部工程可完成。之後,800多件展品將分批從北京運來港,須時約3個月。雖然疫情令工程延誤8個星期,更曾因建築材料未能運港而要停工,現已追回4星期進度,有信心可於2022年中如期開放。
開幕後預計日接待5000人
吳志華續說,已和北京故宮博物院商議出一份800多件展品的清單,當中兩成屬一級國寶,現正待北京相關當局審批,約3個月後即會公布清單詳情。博物館會有9個展廳,1號展廳為常設展廳名為「走進紫禁城」,會介紹故宮文化及清代宮廷生活等,其他展廳包括紫禁城建築及故宮博物院的藝術收藏,如書畫、陶瓷、器物等。博物館建造工程由馬會捐出35億元興建,吳志華相信不會超支,預計開幕後每天接待5000人,每年150萬到200萬人次,相信可吸引外國、東南亞及內地訪客。
吳志華透露,博物館將以嶄新的策展手法,從香港角度出發,結合環球視野,展出北京故宮博物院及其他世界重要文化機構的珍藏。館方未來的收益將來自門票、餐飲、活動和捐贈4個方面,他強調全世界很多大型博物館都不以盈利為目標,但會儘量以收益來支持運作。博物館將藉學術研究的新成果、新穎的巡迴展覽以及教育、文化和專業人士交流項目,建立全球合作夥伴關係,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藝術文化中心的地位。
博物館總建築師嚴迅奇表示,大樓展示了中國傳統美學的全新闡釋,靈感來自中國傳統視藝文化、空間文化及香港當代城市文化三大元素。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設計緊湊,不像北京故宮博物館向平面伸展,而是向高空發展,有5層展館,連同地下大堂和負一層的教育展覽區,共有7層高。建築物的外形體現出傳統中國文化,予人雍容的形態,博物館3個中庭空間的設計,參照紫禁城中軸水平遞進的空間布局,將不同樓層連成一體,館內的空間可體現層次感及序列感,地下大堂亦會有自然光滲入,把動感由地下帶至上面樓層。西九文化區管理局今日(18日)宣布,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大樓結構竣工,標誌著這座世界級博物館及香港重要的文化機構,邁向另一個裡程碑。博物館是管理局與故宮博物院的合作項目,博物館大樓於2020年7月初平頂,大樓結構竣工代表這座預計於2022年年中開幕的博物館,進入倒數階段。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董事局主席陳智思稱,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就展品清單的商討已經完成,已經挑選了約800件文物,準備在開幕展覽展出,這將是故宮博物院在借展給其他文化機構文物數量最多的一次。它們全都是精品中的精品,很多文物是首次在香港或內地以外地方亮相,還有一些文物是從未對外展出,他感謝故宮博物院的大力支持。
據介紹,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將以嶄新的策展手法,從香港角度出發,結合環球視野,展出故宮博物院及其他世界重要文化機構的珍藏。以及將藉學術研究的新成果、新穎的巡迴展覽以及教育、文化和專業人士交流項目,建立全球合作夥伴關係,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藝術文化中心的地位。作為國際級的文化機構,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是香港人的文化資源,將積極推動社區參與、鼓勵對話與合作,並增強文化創造力和跨域合作。
工程人員介紹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建築進度。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大樓由許李嚴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展示了對傳統美學的全新闡釋,其靈感來自傳統建築、藝術與香港城市景觀這三大元素。博物館三個中庭空間的設計,參照紫禁城中軸水平遞進的空間布局,博物館中庭的空間垂直遞進,將不同樓層連成一體。
【特稿】特首博物館群夢想正成真
香港故宮館昨日舉行的大樓結構竣工儀式上,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形容,自己對故宮館由夢想逐步變成現實感到無比興奮。事實上,作為這一大型文化項目的構思者和推動者,林鄭月娥一直重視推動香港參與大灣區創意文化藝術的建設;早前在接受本報專訪時,她就提到希望能與深圳進一步合作,共同推動整個灣區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林鄭於當日訪問時表示,深圳經濟特區今年適逢建立40周年,正推出大型文化拓展計劃,規劃建設「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包括歌劇院、美術館、展覽館、博物館等,如在前海興建「國深博物館」。她認為,香港具有優秀的策展能力,當項目落成後,可將自己的展品與策展人才帶進大灣區。她又指,文化藝術反映一個城市的質素,同時對海外旅客產生極大吸引力,例如世界著名的奧地利維也納博物館區、德國柏林博物館島、東京博物館等,因此希望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藝術館、M+等打造為亞洲數一數二的「博物館群」。
灣區文創合作發展將迎新高潮
林鄭認為,香港應將軟體優勢帶入大灣區。在未有疫情前,特區政府相關工作一直在進行中,例如讓藝團赴大灣區巡迴演出。她說,大灣區內地9個城市,個個都在興建美麗的文化藝術設施,香港應在節目、舞臺設計以至藝術創科方面,進入一個更龐大的市場。
事實上,為推動大灣區內的文化藝術建設,特區政府自2018至19年度起已預留1.4億港元額外資源,在5年時間內支持香港的藝術家及藝術團體到大灣區進行演出以及其他交流活動。林鄭強調,特區政府會繼續為業界提供協助。而更早時間,粵港澳三地政府就已設立「粵港澳文化合作會議」機制,並在演藝節目和人才交流、文化資訊、文博合作、公共圖書館、弘揚粵劇藝術及文化產業發展研究等六方面取得豐碩成果。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發揮大灣區中西文化長期交匯共存等綜合優勢,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鑑,並鼓勵香港發揮中西方文化交流平臺作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信大灣區文化藝術創意合作發展將迎來新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