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節奏的生活、各式高樓聳立、便捷的地鐵……以及注重禮節的東京人,一同譜出東京獨特的現代化景觀。
我當年受國內的《人民畫報》社派遣來日學習時,首先想進日本最高學府東京大學讀碩士課程,雖曾想一下由日中留學交流協會推薦到天主教會大學——上智大學。不過還有一個原因,東大沒有新聞專業,也就只好死心。
對東大的嚮往,緣於我喜歡寫詩,我喜歡冰心的詩,勝過魯迅的雜文。冰心就在東大教過書,我熱愛冰心的詩,更想進她執鞭過的大學。因為他們那一代留學生在日本受到日本文學的影響很大,寫出許多好的作品,並且對中國文學的發展也是一個推進。
後來,沒進去東大,我就把事務所設在東大附近的本鄉三丁目。二十年前,在東大附近成立了孔健策劃創意工作室,經常到東大聽講座,拜會老師。
儘管東大在世界排的名次在前,但其建築和氛圍遠遠不如我們國內的省立大學。這就是日本大學的樸實、現實和紮實的校風,真值得我們國內大學學習。
在一片現代化建築群中,東京大學的一座古樸典雅的門,獨具風格,這就是日本的國寶,人們稱它為赤門。江戶時代,藩王娶妻建赤門是一種習俗,而今赤門已成為東京大學的象徵。走進正門,是被視為東京大學象徵之一的銀杏樹道,這些銀杏樹同東大一起歷經了百年的滄桑,它們給校園帶來的超凡脫俗的美,令人神往。
東京大學有一處著名的「心字池」,清幽的池水、戲水的野鴨,有一種中國江南園林的雅趣。日本文學家夏目漱石在小說《三四郎》中描寫了它,所以人們又叫它「三四郎池」。如此美麗的景致,曾經為東大孕育出兩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
學生在日本政經界叱吒風雲
不過文豪並不是東京大學的特產,在東京大學的校友錄裡,更多的活躍在日本政壇和經濟界的風雲人物。在東京大學的辦學理念裡,你幾乎捕捉不到「心字池」裡風雅、浪漫的文人氣息,相反,它給世人留下的印象裡,更多的則是理性和務實。人們說「東京大學培養出來的人掌握著日本政治經濟命脈」。
不同領域共同研究,文理雙方互相促進,東京大學的領導者們一致認為這是一流大學所應具備的必要資格。東京大學博物館可以說是這一教育思想的產物,它原是東京大學保存研究資料的倉庫,在這兒工作的17名教師,雖然各自的研究領域不一樣,但彼此間的互相交流和學科間的交叉,使得他們有機會開拓了許多新的領域,並將研究成果介紹給社會大眾。
作為日本最早建立的一所大學博物館,它收藏從江戶時代到現在東京大學的歷史資料和240萬件研究標本。博物館儘量收藏每個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和資料,以記錄東大的研究歷史。這就是為什麼東京大學授課時能夠儘量使用實物標本的理由。
除此外,它還是日本最早引進數字系統的博物館,所有標本都實現數位化的圖像記錄。如很早的影片通過修復的數位化,可以當作資料保管。數字博物館最受歡迎的是觸屏式展廳,通過箭頭,可以進入數字博物館的任何地方,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去觀看展品。博物館星期一至星期五向公眾開放,同時還在網際網路上公布,吸引日本百姓來參觀。研究成果對外開放,並宣傳陳列展覽,可以說是東京大學的一大特色。
如何將大學的成果反映到實業界,實現商品化,是日本政府最為重視的問題之一。東京大學的智能機械研究室就是日本大學為回饋社會而設立的,用輔助外科手術機器人進行更為精確的手術,是研究室的重頭戲。
冰心是東大首位女教師
在東京大學和中國之間,早就開始了人文科學領域的交流。在東京大學的校史上,我們可以查到大學的第一位女教師,她就是冰心女士。1949年冰心和丈夫吳文藻東渡扶桑,同年冰心被東京大學新中國文學系聘為教授,成為東京大學的第一位女教師。當時她在文學部講授中國文學,給文學部的人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而這正是中國與東大的一段奇緣。
在日本有這樣一種說法,東京大學的學生腦子很活,但動手能力很差,實際上,東京大學不僅重視專業知識的傳授和專業技能的訓練,而且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學會、協會和俱樂部。在東京大學有許多名目繁多、內容各異的俱樂部,甚至還有麵條俱樂部、麻將研究會等聽起來令人發笑的協會。
空手道是日本人非常喜歡的一項體育運動,一些企業也有自己的空手道俱樂部,因為企業領導認為這項運動將培養員工的團隊精神,對企業的長遠發展大有裨益。東京大學的空手道部設立於1922年,現在已有86年的歷史了,白衣黑帶,赤手空拳的空手道運動成為許多日本學生的愛好。
和空手道俱樂部一樣,東京大學茶道俱樂部的歷史也很長,每個星期,熱愛茶道的學生都會到「柏蔭舍」來練習。每年春天和秋天,茶道俱樂部也舉辦一些招待畢業生和其他客人的茶會。茶道可以說是日本文化的結晶,它不僅體現了日本生活的規範,還反映了日本人平等、互敬的道德觀念。在茶道愛好者眼中,每一件物品都是有生命的,都應該得到尊重和珍愛,所以在茶道表演中,每一個動作都格外地小心翼翼。日本人大多不願意共用口杯,但在茶道中卻破除了這一禁忌,表達了一口同心的意願。在大學生活中,有這樣一段體驗,是不是感覺很不錯呢?
東京大學近幾年也因時代的發展落後了,但其畢業生和響徹日本的名聲仍然影響著小小的島國。
(來源:日本新華僑報網;作者:孔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