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最負盛名的地標性建築之一,麥迪遜大街 550 號大樓將迎來首次大規模改建工程。
這棟大樓竣工於 1984 年,由著名的建築師、首位普利茨克獎得主 Philip Johnson 和他的合作夥伴 John Burgee 共同設計,它被認為是第一座後現代風格的大樓,也是讓Johnson 摒棄現代主義的重要轉折點。在 1979 年,大樓還遠未竣工之時,John 就曾手持這棟大樓的模型,登上過《時代》雜誌的封面。
麥迪遜大街 550 號高 197 米,它有著獨特的奇彭代爾式屋頂山牆,黃銅和大理石的內飾,這種致敬歷史的裝飾主義與當時在曼哈頓流行的玻璃和鋼鐵的平頂摩天大樓有著明顯的不同。它因此成為曼哈頓最引人注目的豪華辦公室之一,也多次出現在電影中——電影《華爾街》就曾在這裡拍攝過內景。
在過去的三十多年裡,這棟大樓幾經易主。它最初被用作美國電信公司 AT&T 的大廈,在 2002 年來被索尼買下,改名為索尼塔。它是索尼在美國公司的總部大樓,裡面還有索尼技術實驗室和一家索尼零售店。去年 4 月,索尼搬去了紐約下城區,550 號大樓被以 14 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兩家房地產投資公司——沙特集團 Olayan Group 的美國子公司和總部位於倫敦的 Chelsfield。
大樓易主之後只留下了麥迪遜大街 550 號這個名字,它的新主人在過去一年裡都在為這個辦公空間尋找新的租客。
圖 Financial Time
直到前不久,挪威建築事務所 Snhetta 才公布了麥迪遜大街 550 號的改造方案。這個包括室外建築和室內空間改造的方案重點在於創造更好的現代辦公環境,以吸引租戶,同時保留部分古典主義風格色彩。
Snhetta 計劃, 保留大樓標誌性的屋頂不變,但「堡壘般」封閉的底層空間將被改造成半透明的、有起伏的玻璃幕牆,它們遮住了可以直達七樓、壯觀的多層拱形入口;在連接第 55 街和 56 街之間,位於塔樓背後的附樓將被移除。空出來的區域將種下季節性的綠植,營造出適合吃午餐和放鬆的氛圍。
麥迪遜大街 550 號現有的室內結構仍然是最初為單租戶設計的,Snhetta 更新內部空間以適應現代的半開放式工作方式。設計師將配備耗能更低的室外空氣通風系統(DOAS),以便為辦公室提供乾淨的新鮮空氣。同時,大廈內可面向公眾開放的空間增加一倍,歡迎更多的餐飲、零售店鋪入駐。
Olayan America 和 Chelsfield 將斥資 3 億美元用於大樓改造,它計劃於 2019 年竣工。Snhetta 稱,這項改造工程反映了紐約市工作、生活方式的改變。「它能夠促成建築、城市和居住者之間更活躍的關係」。
儘管如此,但在這棟後現代主義標誌性建築裡加入玻璃這樣的現代元素,這種做法招致了很多人,尤其是建築評論家們的不滿。
《洛杉磯時報》的建築評論作者 Christopher Hawthorne 在題為《Philip Johnson 的 AT&T 大樓從來都是浮華的、特殊的、不完美的,讓我們保持這樣》的文章中稱,「因為蘋果店在全國各地都很受歡迎,很多人就以為玻璃建築是當代建築的象徵...但事實上,這種對透明度的強調是缺乏想像力的,很多曼哈頓人早已厭倦了玻璃,似乎整座島上的石頭都快被換成玻璃了」。
Christopher 還透露,不只是他一個人,包括《紐約時報》的 Michael Kimmelman、《達拉斯晨報》的 Mark Lamster 在內,這些評論家們似乎都對 Snhetta 的方案感到「深深的困擾」,他們已經寫郵件給 Snhetta 的創始人 Craig Dykers,敦促他「重新考慮這個方案」。
圖片來自:dez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