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紐約時報》的新大樓褒貶不一
中新網11月22日電 在網絡年代,美國《紐約時報》最近揮別18世紀新哥德式百年地標,搬入曼哈頓中城區的52層全新大樓,員工們無不感觸萬千。
起初,員工們顯然不太適應。紐約八卦小報還稱,除了抱怨電梯難等和辦公室會漏水外,新大樓竟然有很多老鼠,嚇壞不少女員工。不過,新大樓也有好的地方,據稱員工們最喜歡新大樓的自助餐廳,它的服務質量和價格都頗獲好評。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紐約時報》建築評論家奧盧索夫20日在該報專欄上發表名為「驕傲與懷舊,時報新家的混雜情思」文章,他一開頭便戲謔笑稱:「要評論自己老闆的新家,難度著實不低,倘若我說我很喜歡,讀者會說我故意拍老闆的馬屁,反之,則又可能惹來譁眾取寵之譏。」
然而,就一個員工的角度而言,「時報的新家令我著迷,我對43街的舊大樓,雖有濃厚感情,但那畢竟非工作的好地方;整個編輯部有如迷宮,辦公室桌椅錯置、泛黃的報紙和文件數據堆積如山,這雖有老報社的迷人氣味,但實已不合時宜。」
他說,相形之下,位於第40和41街之間,由義大利建築師皮亞諾精心打造的全新大樓,感覺彷如天堂。這棟鋼骨結構、玻璃帷幕外牆,設計搶眼的現代化辦公大樓,或許可帶領《紐約時報》遠離黑暗年代,邁向另一個輝煌的百年。但幾個月來,新大樓辦公室內,仍瀰漫著濃厚的懷舊氣氛。
紐約現代主義建築在1950至1960年代達到最高峰,皮亞諾設計的新大樓似乎也有向之致敬之意。他說:「偉大的摩天大樓,拉緊人們的心弦,當我們注視它的天際線,不僅找到城市生活的坐標,也尋獲安身立命之感。」
然而,皮亞諾的新大樓似乎未能彰顯此種精神。新大樓玻璃帷幕原採用氧化鋁瓷棒,便於日光散布、光彩明亮,但皮亞諾後來採用1997年為戴姆勒克賴斯勒汽車在柏林總部Debis大樓的類似玻璃帷幕。
儘管他非常努力,並花了數月調整玻璃帷幕的色彩與角度,可惜看起來流於呆滯、欠缺生命力,此外,不統一的外牆條塊以及突兀的灰色鋼架結構,愚蠢的錯誤設計導致整棟大樓外觀,失去躍然生動的光影變化。
奧盧索夫認為,新大樓的頂層設計一樣令人失望。為強調尖塔融入天際,同時隱藏頂層的機器設施,皮亞諾多增設了6層樓高的玻璃帷幕,卻反而讓大廈看起來更笨拙沉悶。
然而,皮亞諾的設計也有其獨到之處,例如出色的結構比例、細部建築之創意等。皮亞諾希望消除大樓內外局限,讓報社與街道成為一體。為此,挑高宏偉的一樓大廳,全由玻璃帷幕打造,人們從第8街走入大樓,可一路從電梯,看到會議廳和中庭,透明性極佳,頗有中央車站或洛克菲勒大廈大廳的水平。